错误归因害人不浅 2021-07-30
网站类目:专题讲座 活动级别:国家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南闸实验学校 执教时间:2021-07-30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错误归因害人不浅

教育孩子从来都是一件费心劳力的事情。吓唬孩子,威胁孩子,欺骗孩子有时虽然省时省力,但无法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变得通情达理,落落大方。生命是一场缓抵达,需要我们进行正确归因,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是孩子将来能够受到尊重与欢迎最可靠的途径。太匆忙的脚步,大多来自头脑的催促和逼迫,一定会扼杀孩子早就存在的蓬勃生命力。

二年级的佩珊同学期中考试数学没考好,回到家惴惴不安地告诉妈妈:这是偶然的失误,其实这些题目我都会做的。妈妈生气地回应道:“考得这么差,你还为自己狡辩。我怎么生下你这么笨的小孩的,我也太倒霉了。”不要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你就是能力不行!这样的话本学期妈妈已经讲过三次了,让佩珊很受打击,数学学习越来越没劲。

期中或期末考试之后,大部分家长都会指导孩子分析试卷,总结考试成败得失的原因,这样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归因,也叫做解释风格。对考试结果的归因,会对孩子以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卡罗尔·德韦克博士的研究中得到证实。

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在她研究生涯的早年,遇到了一些“奇特”的孩子,她给这些10岁左右的孩子一些从易到难的智力测验题目,观察他们如何应对困难。让她诧异的是,有个孩子摩拳擦掌,欢快地大喊:“我爱这个挑战!”另一个孩子在努力做题,抬起头来时“满脸开心”:“你知道,我就想做这种信息量大的测验!”为什么有人会热爱困难、热爱挑战,并且不害怕其中可能潜藏着的失败呢?沿着这个发现,德韦克博士深入研究下去,最终完成了关于两种不同思维模式的理论,并撰写了重要著作《终身成长》。德韦克博士认为,对于自己的能力,人们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要么是聪明,要么是不聪明,要么是能力强,要么是能力差,然后自己要做的,就是证明你的能力。他们很害怕失败,因为失败意味着对他们能力的否定,甚至是对他这个人的全面否定,所以他们的自信很脆弱,抗压和抗挫折能力也不强,有时候他们甚至会逃避做出努力,以避免遭遇失败。

而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同,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成长。他们勇于尝试,乐于接受挑战,乐于付出努力,而不担心遭遇失败,他们的自信很强韧,抗压和抗挫折能力也很强,因此更容易取得成就、获得成功。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的呢?孩子这两种不同思维模式的种子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们的父母。使用固定型思维模式的父母,倾向于把孩子很多表现归因为“天生”:孩子天生聪明、孩子天生就笨、孩子天生淘气、孩子天生不爱阅读。因为有了“天生如此”的认知,他们会认为,孩子笨是没办法的事,而且也无法改变,孩子淘气也无法改变。于是他们在育儿的很多方向上会放弃努力,或者降低对孩子的期许,孩子的能力也就被“天生如此”给固定下来。

使用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父母,很少使用“孩子天生如此”的说法,他们不用“聪明”“笨”来评价孩子,也不把淘气、不爱阅读之类归因为天生,他们认为,孩子的能力会慢慢发展起来,而父母的责任,就是给孩子好的家庭教育,帮助他们发展能力。于是,他们会努力地提高自身家庭教育水平,给予孩子更积极的期待,当然孩子也会越来越棒。

由此可见,作为父母,我们的归因方式与孩子的行为有着直接的联系。错误的归因方式,会阻碍孩子的发展。正确的归因方式,能够让孩子直面压力,战胜挫折,对未来充满自信。

刚进入培优班,旭阳就发现周围的同学都是牛蛙,自己则是井底之蛙,不知不觉有了些许自卑,尤其是面对每次考试以后的成绩。

旭阳理所当然的解释和失落让妈妈隐隐感到不安。诚然,培优班的孩子都是来自全校的佼佼者,天性禀赋异常者有之,但更多的则是和旭阳智力相差无几的平常人,关键是旭阳的努力程度不够,尤其是文科的学习太随意。

期中考试时,旭阳的数学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这是星星之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妈妈和旭阳一起分析了各门功课的学习情况,最后找到了原因:数学好是因为花在数学上的时间多,语文和英语成绩不行,是努力不够。孩子,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百分之一的天才,只要你肯吃苦,一切皆有可能。在妈妈的知道下,旭阳在语文和英语学习上下了很多功夫,语文和英语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随着一次次的成功体验,旭阳对文科的学习更加自信了,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总分进入了班级前列,六年级时一直保持在班级前列。每次考试结束后,旭阳总会说:这次我考得好,是因为别的同学没有发挥好。言下之意,自己考得好也有机遇的成分,仍需努力。

像旭阳妈妈一样,指导孩子正确归因,孩子就能克服困难,积极自信地成长。那么,应该如何指导孩子正确归因呢?

第一步,捕捉自动想法。“孩子,人考试失败时一般有这样四种想法。第一种想法是‘题目太难了。’这种想法产生的反应是紧张害怕。第二种想法是‘我天生不是学习的料。’这种想法产生的反应是沮丧低落。第三种想法是‘我最近太不用功了。’这种想法产生的反应是内疚。第四种想法是‘下次考试我一定要努力,考个好成绩。’这种想法产生的反应是希望和主动。你现在是哪一种想法?这种想法是怎么产生的?这样的想法对你今后的学习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第二步,少做情境归因,多做个人归因。“孩子,考试没考好,主要还是我们自身原因产生的,是考前努力不够呢?还是没掌握考试方法呢?或者是考试时太紧张了呢?”

第三步,少做个人消极归因,避免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现象。“孩子,我不赞成刚才你说的数学没考好是智商太低造成的,和同学下棋的时候,你总是赢多输少,猜谜语的时候,你总能脱口而出,这次语文考试你考了92分,成绩相当棒,说明你的智商一点都没有问题。”

第四步,不做简单的因果连接。“孩子,我们不能把考试没考好简单归结于智商太低或者能力不行,而应从学习过程中去找问题,平时学习时是否有漏洞?漏洞出在哪一部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课堂效率不高,还是疏于复习,或是训练量不够。。。。。。”

第五步,反复演练,形成习惯。

教育孩子从来都是一件费心劳力的事情。吓唬孩子,威胁孩子,欺骗孩子有时虽然省时省力,但无法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变得通情达理,落落大方。生命是一场缓抵达,需要我们进行正确归因,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是孩子将来能够受到尊重与欢迎最可靠的途径。错误的归因方式和匆忙的脚步,,一定会扼杀孩子早就存在的蓬勃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