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理解“理解” 2021-06-28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为理解“理解”

江阴市璜塘实验小学  孙丹

初初拿到《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被它的大部头吓了一跳:好厚的一本书!翻开此书,序、译者序、前言、致谢、绪论……一连串的专业术语,前沿的理论,艰涩的语句,实在是让我提不起看下去的勇气。这次加入了缪校的名师工作室,又一次看这本书,我决定要把这难啃的骨头啃下来,至少不能像第一次那样草草翻过。

不得不说,想要理解这本书是个极大的挑战,在读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例子卡顿,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但这确实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序中提到:“这本书对“理解”在概念和实践上都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述和解释,提出衡量“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是能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

书中第4章,对理解的定义做了详细地阐述:“理解是多维的和复杂的,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方法,同时和其他知识目标也有概念上的重叠。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区分理解的不同侧面很有意义。为了构成成熟的理解,我们形成了一个多侧面的视角,即理解有六个侧面: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和自知。”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课堂上听讲认真,做题时看着都会,但是一做就错;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能熟练背诵,但是解题时就“缺胳膊少腿”;不少知识点一段时间不复习后,学生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反思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学生在课堂上不能达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或者停留在初级理解的层面。

例如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在每一节新课的课后练习中,学生做的效果不错,面积都会计算,但是出现周长、面积的综合应用时,就出现了周长求面积,求长不除以2等混乱现象。

结合本书,第四章理解的六侧面中讲到“应用,就是要在新的、不同的、现实的情境中有效的使用知识。”可见,学生在单一知识点的检测时,“惯性”式的来解决问题,略显轻松;但在综合练习时,涉及多个知识点的交错,学生会产生“混淆”。基于此,在讲完面积单元之后,我安排了一节练习,帮助学生梳理、沟通、对比周长和面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问题:1、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有哪些知识点?2、你能出哪些题目来考考大家?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孩子们很快就罗列出了相关的知识点,第二个问题大家全员参与讨论,每个组长负责汇总、投影展示,然后全班同学开始对每道题进行辨析:这道题所给出的条件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对应的是哪个知识点?这道题里有没有“陷阱”?“陷阱”涉及到的知识点是什么?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和哪道题目是统一类型?……

从本书第四章的理解六侧面来思考,虽然孩子们自己设计的题目,有些在之前的练习中已经做过,巩固知识点;有些是把自己的错题加以改编,强化易错题;有些是对比练习,加强概念的辨析……但是孩子们能自己提出问题,分析知识点,体会出题者的意图,本身也是对知识的一种“理解”。

数学理解是一个动态过程,是认知结构的建构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直接思考真实问题有助于激发和唤醒学生的理解。追求理解的教学是一项需要终身投入的工作,让我们为学生的“理解”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