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巧对话 课堂生智慧
—读《怎样教好数学》有感
金婷婷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教学对话正是实现这种交往互动的重要手段。著名教育学者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学对话这个全新的教学理念将取代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 教学对话 平等 智慧
一、师生对话应以平等为前提。
人人平等,说来简单,却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尤其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很容易呈现一种君臣之象,学生怕老师好像成了天经地义。如果是这样,那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只是成为一个聆听者,很多人出于对老师的畏惧而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听似可笑,却是不少家长们对老师吐露的心声。只有当学生和老师形成了一种平等的关系,削弱了教师的权威感,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平等、轻松的对话环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架起师生间有效沟通的桥梁。学生在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前提下,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和权利展示自我,凸显风采,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有相对于个体的进步和创新。
二、如何实现智慧的教学对话?
智慧的教学对话不是简单的师生的一问一答,它应该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再发展的过程。
1.精心设计每个提问。
提问需要技巧,不是教师在课堂上随心所欲地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教师的提问应该是有层次的,有逻辑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①提问时指向明确。教师的提问是学生的思维的指路明灯,有了问题,学生才有了思考的方向。所以说有效的数学提问是多么的关键,它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本人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折完一个圆的几分之一后,我问:用同一个○来折,得到的分数中,分母为什么会不同?学生发现是由于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分母不同。我再问:平均分的份数不同,那分子为什么都是1呢?学生观察得到都是涂了其中的一份。以往学生在初步认识了分数后总是容易把分子和分母写反,这里我利用两个巧妙的提问,使学生进一步关注到分子和分母的区别,明确了一个分数中分母和分子表示的意义,也就避免了学生会把分母和分子颠倒的错误了。
②提问要具有思考的价值。课堂提问应该要难易适中,过于简单、杂碎的提问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反而会削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问题也不能过大、过深,这样学生会无从思考,或是苦思冥想亦不得果,这样一来带给学生的只是学习的挫败感。每个孩子都会渴望成功,渴望以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去创造,成功,哪怕是一丁点儿,也将会成为他们自豪的资本、自信的源泉,将激起他们无休止的创新欲望。所以,课堂提问要把握好尺度,既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但也不要把学生抬得过高,真正的有效的提问应该是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苹果。比如在教学《平均数》时,传统的教学是小步子教学,先是问两个人怎么?然后问人数相同的两组怎么比?最后引出人数不同的两组怎么比?师生一问一答地教学对话,好像很有层次性,但忽视了学生思维的思考深度。如果摈弃个人比和人数相同的比较,直接抛出人数不同的两个小组:“男生和女生,哪个组的水平高?”学生通过深入思考,也能辨析出比总数是不合理的,要比平均水平。这样的教学对话才是有价值的,课堂才能生出智慧的火花。
③提问要有启发性。数学学习逻辑性很强,很多时候学生没有办法一下子参透其中的奥妙,这时候,教师要当好引路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比如在教学几分之一的分数比大小时,如果直接问:“和比,谁大?为什么?”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回答往往说不到点上。这时就可改问:“我看这个里的4比里的8小,怎么反而> ?”帮助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促使学生关注到整数和分数比较方法的不同,进一步思考方法不同的原因所在。
2.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由于孩子的心理特点,他们对于知识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以及与生俱来的表现欲,低、中年级的课堂往往呈现出来的是一派热闹的景象。课堂上,老师的问题一出就会立刻引来学生的热烈追逐,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一张张焦急等待的脸庞,让人很有成就感,但往往这些人站起来却是对牛弹琴,不知所云,亦或是兜兜绕绕就是答不到点子上。归根结底是没有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一味地追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缺失了陪着孩子探索问题的耐心。因为我们的没有耐心,孩子们也慢慢变得浮躁起来。我们应该给孩子多一点的时间,冷静地、专注地去思考我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经过充分思考的回答才是有价值的。
3.注重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
现在的课堂不再崇尚教师的“一言堂”,新课改也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倡导“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现当代教育下,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加关注课堂的主人——学生。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课堂对话的能力有限,这就需要教师有心的培养。学生对话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①关于“听”:在课堂上能够专心听讲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听”是接收知识的主要途径,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有些孩子不会听,也就是他不具备听的能力或听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我们的教学对话过程中不应该只是简单的问:“你们懂了吗?”“他说得对吗?”我们应该交给学生听的方法,比如:“你听得真仔细,这么细微的地方你都注意到了!”让孩子知道听的时候要仔细。再如:“你听的真认真,这可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哦!好样的!”这就让学生明白不仅要会听老师讲,还要学会认真倾听同学发言。学生听的过程就是一次再思考的过程。
②关于“说”:说,不仅要会完整连贯地说自己的想法,还应有能力表述他人的想法或是把他人的想法补充完整。教师可这样引导:“要想让大家同意你的想法,你首先要做到声音响亮、条理清晰,这样大家就能很快明白你的想法。”“××同学的意思谁听懂了?你再来说说看。”“谁还有要补充的吗?”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③关于“问”:学贵有疑,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产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而数学问题往往是在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在对话中会产生新的观点、新的问题,进而促成新的意义或方法的创造。对于敢于提问的人应给予肯定与鼓励:“你的问题很有价值,问出了大家心中共同的疑问。”有时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互换角色:“有一个问题,我也想不明白,谁能帮我解决?”我想,此话一出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适时降低自己,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与成功的体验。
对话是一种教学艺术,对话可以是师生间的也可以是生生间的,它是一个互动、合作、探究、创新的过程。智慧的对话应该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在民主平等的对话环境中产生思维与灵魂的碰撞,促进学生思维向更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