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宇名师工作室成员 ——顾春花暑期读书笔记 2020-10-29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众里寻“美”千百度

——读《美育:怎么看?怎么办?》后感

华士实验小学 顾春花

古语云:羊大为美。那是从原始的人类生存角度出发的美,当满足基本的果腹需求后,当文明程度渐渐加深,“美”就有了更多的内涵。它是自然万物的千姿百态,是情感共鸣的百转千回,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朱光潜先生说:美是物与心的融合。关于这个定义,我且粗浅地认为:美是内外兼具的,美的物由外入心感受,心由内融于物产生共鸣。

粗浅地理解了“美”后,回到教师的身份,再来班门弄斧一下“美育”。李泽厚先生说:美育的范围非常广,可以有广义、狭义两种解释。当我认真拜读后,发现无论是哪个层面,都是比较高深的哲理。于是我又站在自己的角度,细细深思后,再次粗浅地认为: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我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发现美、爱上美、探索美。

解决了“怎么看”的问题,关于“怎么办”,这确实把我给难住了。理论与实践是要相统一的,但现实中往往“做”这一步让人找不到方向。读完全书后,我又翻回到杨斌先生的导言,“本书的追溯,就从聆听那些古老而遥远的智者声音开始”,这样的一句话,再次读来,让我顿感一丝清明。近几年来,我一直尝试带着学生接触一些传统文化,学习茶艺、诵读古诗词、找寻二十四节气,原来“美”的脚步竟这样已在不知不觉中跨出。

就茶艺来说,它的美是综合的美,整体的美,它包含有视觉的美、嗅觉的美、味觉的美、听觉的美和感觉的美。将这些美进行巧妙的组合,我们不仅能得到感官上的愉悦,更能得到精神上的全面升华。当我带着孩子们去茶林深度体验,当他们徜徉在青山绿水间,跟着茶人去采茶时,他们和自然是完美融合的,或深绿或浅绿中探出的一颗颗黑黑的小脑袋,白嫩嫩的笑脸,细小指腹上躺着的狭长叶芽,每一个状态都是一帧醉人的画面。他们是山间的精灵,用稚嫩而甜糯的童声向我们娓娓述说这块土地的玄妙,这片叶子的清香扑鼻与神奇,我感觉这是自然借由他们之口授予我们的珠玑。

回到茶艺室,当他们穿上汉服,似又成了观音座下的童子,眨着灵动的大眼俏皮地告诉我们“杨枝甘露”的美味。辨茶时的认真细致,泡茶时的仪态优美,清净的处所中,雨后的那朵玉兰开得正盛,古筝声声,水流潺潺,铁观音特有的兰花香从白瓷盖碗的罅隙中钻了出来,沁入人心。人美、茶美、水美、器美、艺美、境美,中国茶道的六美自然地流露。茶道最精髓的就是清静与和谐,我们一起斟上一盏,看茶汤的透彻,观茶叶的舒展沉浮,沉下心细细体会齿颚之间的始涩和喉头的后甘。这些既是对生活的一种享受,也是对自身修养的一种陶冶。一个孩子在一篇题为《假如生命只剩下一天》的作文中这样写到:在下午的时候,我要搬上一张小小的桌子,来到庭院中,泡上一壶我最爱的铁观音,最后好好地看看这个世界。在如此珍贵的生命时刻,这个孩子选择与茶一起在大自然中度过,难道不正是因为茶给她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美感?

结茶缘,培养的是学生的审美情趣,意在让他们停下脚步,低下身子,多看一看这多彩的大自然,许许多多的美会争着抢着跑进他们的生活。渐渐地,他们会更愿意亲近大自然,在自然中找寻美好,亲近美好。

踏着春天美好的花事,观四时的循环往复,参一参那些嵌在光阴里的禅。我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找到了一条充满光明的寻美之路,也愿所有的老师,所有的孩子,都能在众里寻美千百度中,早日找到那条开满繁花的阡陌,一路采撷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