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资源共享

自为•集约•适度•和谐 ——思想政治生态课堂的建构策略

发布日期:2016-08-15 14:57:27     来源:gonghefa

自为·集约·适度·和谐

——思想政治生态课堂的建构策略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高中部   朱秋红

摘要:生态化的政治课堂是从生态学的视角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态元素,贯彻教学的科学发展观,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激活生命自为成长;教学资源精当整合,教学空间兼收并蓄;教学进度适当有序,学习进度适度高效;课堂生态和谐多元,师生成长和谐共进,重新建构教育理念、教学策略、实践范式,并以此为基点建构出新型的焕发生命活力的政治课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建构策略  自为  集约  适度  和谐

 

关注课堂的教育生态环境,贯彻教学的科学发展观,探索师生与课堂的和谐发展,建设集约、高效的生态课堂,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应有风景。生态化的政治课堂是从生态学的视角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态元素,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资源的开发、课堂教学的进度、师生关系的相处等多种元素,以此为基点建构出新型的焕发生命活力的政治课堂。思想政治生态课堂的科学发展观:自为的课堂生态,以生为本,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激活生命自为成长;集约的教学原则,教学资源精当整合,教学空间兼收释放;适度的教学过程,教学进度和学生接受度的最佳耦合;和谐的追求目标,师生关系的和谐共处、和谐发展,学科素养和生命阅历的共同提升。如何在生态政治课堂贯彻科学发展观?策略如下:

一、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激活生命自为成长

“决战课堂,有效教学”最终的衡量标准是“学生成长”[1],这种成长是学生的自为成长,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在生态化的政治课堂中,学生的成长应顺其自然本性,遵循生命成长规律,自在自为构建学习生活,从而实现充满个体差异化的成长过程。我们可以从一棵树的成长来关注一下自为成长,当一棵树还是一颗种子时,可以称之为“自在”阶段,它有长成大树的潜质,但还没有把这种潜质展开。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充满灵气和智慧的个体,都是一座蕴涵矿藏的矿山,这就要求教师用平等的充满期待的眼神看待每一个学生。当大树开始发芽生根时,蓬勃展示自己的生命潜质,就进入了自为状态。这是一种生命空间的自我展开,生命个体的自由成长。课堂就是展示学生生命成长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自主构建生活所需的各种知识,通过体验促进心灵的成长、思维的成熟,努力塑造最本色、最梦想的自己,进入了学生的自为成长阶段。学生自为成长是生态政治课堂的核心理念,解放教师,让教师成为政治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相信学生,让学生成为政治课堂学习的主体参与者。 “最好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最好的学习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2]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学生的课堂学生作主,让他们在亲历参与体验中促发生命的成长点!

从生态的角度来看,每一种生物都占有不同的生态位,都有其生命的独特性。生态政治课堂应当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参与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实现机制。学生的主体参与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生活阅历和理解思辨能力走进课堂学习活动,通过体验课堂教学流程、思维情感聚焦投入、师生互动的交流,去建构对政治课程与生活的理解,从而实现个性发展和素质提升。例如在《政治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理想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主体应当是具有和谐人格的人,“和谐人格”的形成是“知情意行”不断循环发展的过程,是在长期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塑造出来的。主体参与的课堂学习实践过程中,学生要处理好教材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要和教师、学友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协调好学习同伴的人际关系;在参与过程中又面临能力、认识、情感局限性所带来的各种困惑,这是考验坚韧性意志品质的过程;协调好各种关系、解决各种困惑就是学生人格自主成长、促进学生个体和谐发展的过程!生态化的政治课堂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善待生命个体的完整性、自主性,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为成长、全面发展!

二、教学资源精当整合,教学空间兼收释放

生态化的政治课堂要贯彻集约化的教学原则,做到教学资源的选择精当整合,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最适合教材的典型例子,从林林总总的热点话题的背后探寻最本质的话题,从灵活多变的教学艺术中选择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集约是厚积薄发后的一种简约,西方教育学者加涅·布里格斯认为:“教学可以被看成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经过设计的外部事件是为了支持内部的学习过程。”我们反对课堂教学例证满天飞的资源浪费、冲淡主题的现象,也反对课堂缺乏鲜活实例的“裸视课堂”。在集约化原则的指导之下,教师做好课程资源的“加减法”,抓住了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华所在,减掉具有交叉冗余的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特点,抓住有效资源和课堂主线,在最简约的教学设计中包含了最丰富的知识元素、最开放的问题探寻空间,让兼收并蓄的课堂教学空间绽放出学生最精彩的思维火花,营造学生最有收获的课堂。笔者以江苏省一堂公开棵《疯狂的大蒜——探究市场配置资源》为例谈谈课程资源的精当选择和教学空间的兼收释放。

《市场配置资源》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市场经济中的基础理论部分。如何才能上出新意,我亟需从生活中挖掘新鲜的素材、热点经济话题。当时我想从“电荒”、“煤荒”、“油荒”等宏观经济领域来探讨这个话题,但对于生活在江阴这个衣食无忧的宜居城市的学生来说没有切身的体会。如何从一个易感的小故事挖掘出大道理、启迪出大智慧,这是我进行课程资源的选择中所奉行的一个宗旨。灵感总是在“繁华落尽时见真谛”,当我被各种闹荒问题所包围时,我沉下心来,选择了当时正在热火的大蒜。大蒜之所以成为本课的主角,缘于我在课程资源选择时奉行“最近生活区原则”,思想政治新课标要求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3]只有寻找到教材和学生生活的最近结合点,才能实现课程资源的精当适用。大蒜的一开始出场并没有明晰我的课堂设计思路,我在原始设计中出现了三个主题词:“疯狂的大蒜”——观看蒜市疯狂,感受市场调节的优点与局限性;“甲流感疫苗”——市场调节具有局限性,需要宏观调控;“防甲流口罩”——规范市场秩序,由明大科技的查封强调治本之策是社会信用制度。这个设计看似例尽所用,步步到位,各有论证。事实上这种设计预设成分多,步步为营,挤压了学生思考和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对于资源本身而言,没有达到资源的最大效用。其实这三个关键词背后都有丰富的背景故事和理论基础,课程资源的选择时要学会舍弃,充分搜集多方资源是备课的充分,学会舍弃深入挖掘才能达到典型资源的最大效用,这就是课程资源选择时的“资源最大效用原则”。最终“疯狂的大蒜”一个主角,一路贯穿课堂始终,设计思路如下:视频剪辑:山东金乡 大蒜风波→大蒜为什么会涨价?假如你是金乡蒜农,如何规划2010年的大蒜种植,赢得大蒜和利润的双丰收。(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和优点)→蒜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如何看待蒜农和蒜商的行为?(市场调节具有局限性,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小小的蒜市,由于供求、甲流感、炒作,大蒜涨疯了,让销售商大捞一把,农民在价格的潮涨潮落中找不到定海神针。放眼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来规范市场秩序,共建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疯狂的大蒜一路走来,故事跌宕起伏,趣味不断呈现,问题层层引入,道理不断明确。从三个主角的设计到一个主角、一条主线、一串问题,课堂教学资源达到精当整合,简约化的问题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索空间。看似一个个生活化的话题之中,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经济学道理脱口而出,既体味生活又感悟书本。

三、教学进度适当有序,学习进度适度高效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教学是一种平衡的动态和谐过程。教学是师生的互动行为,教得再多,不等于学得越多。教得太快,课堂学习容易成为一种流程,学生无感悟、收获。生态化的政治课堂要求教学进度和学习进程的平衡发展,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过程,有它自身的规律可循,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进度和学生接受度的最佳耦合,才能达到学生的最佳学习状态、最佳的教学效果。如何达到教学进度和学生接受度的最佳耦合?教学进度注重过程教学、方法传授、感悟体验,不拘于课程标准,根据思维的流畅性和学生具体的学情自由调度;学生接受度过滤功利化的标尺,注重学生的自我消化、自我尝试、自我完善,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大跃进”,遵循教学发展规律,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

以《生活与哲学》模块为例,学生的入境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教师一味的追赶教学的进度,哲学的学习过程就过滤了思维的乐趣,把充满智慧的哲学课庸俗成知识点的记忆。哲学课程作为人文社会知识,它包含了大量情境性、思辨性、体验性的知识,“它的把握不能靠学习客观知识所采用的一系列认知操作方式来实现,”[4],而是需要有一个暮然回首的体验顿悟过程。例如:《哲学》的第一课《生活处处有哲学》,如果从考试的功利角度来讲,本课几乎不考;从知识的角度来讲,知识点寥寥无几,而且通俗易懂,5分钟解决问题。如果教师一味追赶进度的话,这一框完全可以一带而过。但学生会在学习哲学第一课时便兴趣全无,哲学的神秘面纱未被揭开,哲学的魅力不能完全显现。在新学期我是这样上好我的哲学第一课:创设生活与哲学的最佳契入点,在讲哲学之前我故意“左顾而言他”,巧设问题:假如给你一颗长生不老之药,你愿意吃吗?话题刚刚落下,教室里便开始沸腾,有的学生说“我想吃的,因为好死不如赖活着,只有活着我才能更好的做有意义的事情。”(教师评价:活着,就要不断的去追求人生的价值);有的学生说“我不吃,因为这样的神丹妙药根本就不存在,人总是要生老病死的,如果有这样的妙药肯定是假药。(教师评价:多么有理性的回答,人的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规律,人不能违背规律办事情。)这些道理学生都是认同的,我顺势引导,这些都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哲学道理,哲学就在我们生活中。学生开始慢慢找到哲学的感觉,开始有一种想要急切了解的欲望,产生了学习探究的饥渴之感。与其教给给学生一句结论的话,不如给学生创设一个感悟的过程。教是为了不教,最合适的进度是最能让学生接受的进度,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进度。为了让学生探究哲学的产生问题,我和学生一起乘着时空隧道回到原始社会:从人类社会之初的吃、穿等说起,在原始社会人们的吃(果、虫、草等)——种、养进一步满足吃的需要——会种、会养形成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加以总结形成了一定的农业知识、生物学知识——把这些知识加以概括抽象形成了哲学(例如:植物在成长、动物在成长,说明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原来哲学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智慧的一种总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性,启发引导和学生共同体验探究的过程,就象1+1=2的论证探究教学远比结论化教学有价值、有趣味。

四、课堂生态和谐多元,师生成长和谐共进

“万物和谐归自然”,只有遵循了自然界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万事万物才能够在和谐中不断的成长和发展。“和谐”是生态政治课堂的追求目标,政治课程全方位的课程结构的设置是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相协调的,体现了塑造学生和谐健全人格的教学理念,适合学生的本身内在发展规律;政治课程以广阔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和谐的课堂交往为学生将来适应和谐的社会生活奠定基础;政治课程是德育的主阵地,注重的是学生思想的引领、人格的感化、心灵的感悟、价值的认同,培养的是有着成长幸福感的和谐人才。生态政治课堂的和谐目标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以下原则:一、差异性原则,尊重差异、追求个性、宽容另类,在进行哲学的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就提出疑问“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生的根本指南呢?在西方国家不信奉马哲的话,就不会把它作为人生的根本指南。”的确学生的想法是有道理的,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我们同样倡导学生思维的多元化,正因为差异的存在,自然界才和谐,课堂才会和谐。二、共生性原则,教师和学生是生态课堂中两个平等相处的生态因子,两者互相依存、互相协变、共同成长。师生之间不断的进行物质、信息和情感的交流,成为学习的共同体,发挥协同共生的效果。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堂困惑和失败的根源就在于,教师忘了上课是师生的共同劳动。生态化的政治课堂,让学生和老师都成为知识、情感、能力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彼此开展多维互动的生态教学活动,从而释放课堂的最大能量。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谢树平:《思想政治课的理念与实践范式》,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4、贡和法:《从问题走向研究——中小学教师教研文章的写作指要》,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5、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 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  钟启泉.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中国教育报,2007-6-16(3)

[2] 桑新民.艺术教育与教育艺术.人民教育,2006(3-4)

[3]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4] 朱小蔓主编:《中小学德育专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1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