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资源共享

分享快乐:园本节日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综述

发布日期:2016-08-14 09:16:17     来源:chenxiaoping

江阴市花园中心幼儿园   张小青  

摘要:园本节日课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需要而生发出的园所特有的系列节日活动总和。赋予园本节日课程的内涵是:幼儿、教师和家长自主参与,经历过程,体验快乐;园本节日课程特点是:时间是固定的、内容是有结构的、气氛是隆重的、方式是全体参与的、体验是快乐的、过程是经历的。本文对园本节日课程、分享快乐的概念进行精辟的概述,对相关的园本节日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分享快乐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从园本节日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课程框架、主题选择、实施途径和策略进行了反思和展望。

关键词:  园本节日   园本节日课程   分享快乐

一、关于概念的界定

1.园本节日,园本节日特指由幼儿、教师、幼儿园共同参与建构、顺应幼儿身心发展需要而生发的节日。有两个维度的诠释:①根据幼儿园培养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需要自创的“四节”,即健身节、健脑节、健心节、健美节,分别指向幼儿的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的发展。②根据本园的已有资源开发出本园特有的节日,如贺岁节、升班节、阅读节等。

2.园本节日课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需要而生发出的园所特有的系列节日活动总和。以园本节日为主线,以园本节日为内容,以节日为载体和形式的,它是生活的、综合的、多元的、开放的、园本的、快乐的,强调幼儿是节日的主人,强调幼儿的经历和体验的一种课程。

3.分享快乐,分享就是与他人共同享受、使用,是一种亲社会性行为。快乐就是欢乐,是一种情绪。

本课题中的“分享快乐”有两个层面诠释,一是园本节日课程实施的目标,主要指向课题实施的主体,即幼儿、教师与家长,当这三方获得均衡发展并得到彼此的信任、彼此的认同时,可理解为分享快乐。二是课题实施的内涵,在园本节日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突出幼儿的参与是自主的,过程是经历的,体验是快乐的。

4.《分享快乐:园本节日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是指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从本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以园本节日活动为途径,以分享快乐为目的,因地制宜,构建科学的园本节日课程体系的研究。借鉴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及经验课程理论,运用系统的科学方法,调动教师与幼儿积极互动,探索园本节日课程开发的实施策略,研究《分享快乐:园本节日课程》的课程框架、主题选择和活动设计。旨在通过“节日”的形式营造分享快乐的氛围,加快幼儿园课题研究的进程,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彰显幼儿园办园特色,促全体幼儿全面发展。

二、关于园本节日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研究

在中国知网上搜索有关“园本课程开发”的论文与专著近百篇,其涵盖了园本课程的开发模式、园本课程中的家长参与、园本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园本课程开发与五大领域的某个学科相融合等内容的研究。

归纳总结得出:园本节日课程开发多指传统节日的课程开发,以主题的形式,本着尊重幼儿、贴近幼儿生活、促进幼儿发展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的。主要通过主题教学活动、日常生活活动与区域活动、亲子活动及幼儿园大型节日活动等途径构建整个节日课程的框架。姚莉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性研究”过程概述》一文中主张要抓住各个节日的要素设计主题活动,活动设计经历了网络式——框架式——要素式,强调过程中教师的收获与幼儿的发展。

由此可见,幼儿园开发节日课程, 既要考虑以节日文化为基点的核心课程,又要考虑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而设置的补充课程;既要有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又要整合各领域的教育资源。

三、关于分享快乐相关的研究

分享就是与他人共同享受、使用、行使,是外在的行为,而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幼儿分享水平是通过分享观念、分享行为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其中分享观念是分享的认知基础,分享行为是分享的具体表现。从中国知网上搜索相关“分享快乐”文献,梳理和归纳了3——6岁儿童分享行为的特点,影响儿童分享行为的因素及培养策略。这些研究为我们的“分享”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为我们园本节日课程背景下的分享活动打开了研究思路,为了让园本节日课程更加具有个性化,教师更具操作性,我们将积累幼儿分享行为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对一些基本问题做思辨性的探讨,通过观察记录、视频、照片、反馈表、调查表等形式来记录儿童在活动中的行为,对幼儿在活动中是否主动参与、是否充分经历、是否体验分快乐做有效性研究,并以此为依据来反思我们的教育价值。

快乐就是欢乐,感到幸福或满意,是一种体验,又是一种情绪。在西方,从柏拉图到夸美纽斯,再到斯兵塞,标志着西方快乐教育思想发展的“三级跳”,斯宾塞在晚年汇集西方第一本快乐教育专著——《斯宾塞快乐教育书》,其中主要观点是:“在快乐状态下孩子学习效果最好”,“唯一的办法,是先将儿童的情绪调节到快乐、专注、自信,接着才开始学习” ,“兴趣与满足总是带来快乐的”,这些观点都体现了追随孩子兴趣、实施快乐教育的理念。

由此可见,我园的园本节日课程开发赋予了更鲜明的个性特色——“分享快乐”,它既是园本节日课程实施的目标,主要指向课题实施的主体,即幼儿、教师与家长,当这三方获得均衡发展并得到彼此的信任、彼此的认同时,可理解为分享快乐;又是课题实施的内涵,在园本节日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突出幼儿的参与是自主的,过程是经历的,体验是快乐的。

总之,“分享快乐”是我园园本节日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价值取向,追求幼儿、家长、教师在节日的欢快气氛中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同时,让幼儿在分享互动的节日活动中收益社会性必要的认知,包括:有序、规则、责任、关爱、宽容、尊重、合作、分享等。

四、现有研究的反思及展望

1.促进“分享快乐”在园本节日课程实践过程中的表征研究

虽然园本节日课程开发已有一定的成效,但我们还要清楚园本节日课程实践过程中如何让幼儿自主参与呢?如何让幼儿充分经历呢?如何让幼儿体验快乐呢?如何追随幼儿童年幸福生活的真实情感?我们试想通过研究,对一些基本问题做思辨性的探讨,将从以下两方面开展研究:一是通过观察记录的手段,对幼儿“分享快乐”的有效性进行研究;二是研究采用怎样的形式记录孩子、教师、家长的快乐行为,并以此为依据来反思我们的教育价值。

2.促进《分享快乐:园本节日课程》的课程框架、主题选择的研究

研究制定出《分享快乐园本节日课程》的课程框架。从研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途径、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的设置模式等方面。具体优化“四健节日”在各个年龄段的方案设计,优化各个年龄段中国民族传统节日园本化的实施方案,关注师幼共同生发出的节日在各个年龄段的方案设计。注意各个节日的选择、筛选工作,开发适宜的园本节日主题,关注本课题中园本节日活动的时间、频率及适宜性。

3.促进《分享快乐:园本节日课程》实施途径与策略的研究

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寻找适宜各个年龄段的分享形式,抓住“园本节日”的核心元素,有目的、有计划、有反思的开展各个的园本节日活动,最后汇集成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系列节日活动。在节日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既要注重节日环境创设的研究,又要注重家园合作途径、方式的研究。在环境创设研究中关注营造节日氛围,彰显分享快乐课程特色。在家长参与方式研究中关注家长参与活动的质量。那么我们应开展怎样的家园合作方式才能让家长充分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呢?家长参与活动的方式是怎样的?是不是家长参与了活动就能体验到快乐了呢?因此,我们将开展优化家园互动的形式研究、亲子互动的有效策略研究、家长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希望通过研究,能梳理出一些列家长参与活动,体验快乐的途径和策略。

4.促进《分享快乐:园本节日课程》的审议与评价的研究

研究园本节日课程的审议与评价研究,既关注对园本课程建设的审议与评价,又要关注实施过程中对幼儿发展情况的评价;既关注教研组、教师对幼儿发展的评价,又要注重家长对幼儿发展的评价;既要关注专家、教研组对教师的评价,又要关注教师的自身评价,逐步形成可供操作的评价方案并付之实施。

参考文献:

〔1〕蔡红梅.幼儿园课程开发的内涵及特点分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04)

〔2〕郭戈.斯宾塞:快乐教育思想的一座丰碑〔M〕. 北京:教育部 政策法规司, 100816

〔3〕高敬.从浦南幼儿园的案例看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策略〔J〕.课程与教学,2006,(06)

〔4〕金虹青 邓节日文化与幼儿园节日课程的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2007,(03)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第2版)

〔6〕罗竞.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及策略〔J〕.现代教育论坛,2009,(05)

〔7〕李明辉.置于文化视野中的幼儿园传统节日活动〔J〕.学前教育研究,2004,(Z1)

〔8〕沈娟.论园本课程开发中的误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02)

〔9〕孙燕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幼儿园课程的启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05)

〔10〕王丽娜.“快乐分享”幼儿教育理念的实践探索——基于教学案例的分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9)

〔11〕姚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性研究”过程概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4,(07---08)

〔12〕虞永平.论幼儿园课程审议〔J〕.学前教育研究,2005,(01)

〔13〕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15

〔14〕钟启泉著.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