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专题讲座

促进学生思政课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例谈

发布日期:2016-08-12 09:52:19     来源:gonghefa
 

         促进学生思政课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例谈

杨晓丽  贡和法

摘 要: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综合学习方式,它是对浅层学习的改造。深度的奥秘在于思考有题,对话有方,点拔精当,反思精准。因此,政治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认知规律,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和自身教学能力不断优化教学策略,营造深入思考、探讨争鸣、深刻反省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实现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转变、由了解知识向运用、创新知识转变,实现建构知识、启迪智慧、生成方法、升华情感的教育教学目标

关键词:政治课     深度学习    教学策略

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方式,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围绕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全身心地参与多维对话,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学习过程。促进深度学习是推进课程改革、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能、营造智慧课堂的必然要求。因此,政治教师应精心备课,改造浅层学习,推动深度学习,把低水平的认知、机械性的背诵、浅表性的迁移、选择性的备考转变成更具情境性、挑战性、创新性、实践性的多维对话和系统探究,使学生在思维碰撞和智慧交锋中重建认知结构、提高知识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道德素质。

一、动力:深度置疑。

问题是教与学的心脏,是思维的方向,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政治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课堂设问要把握好问题的深度,设问既要注意问题的基础性,又要注意问题的发展性;既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横向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纵深延伸。深度置疑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强大动力。

    问题要有认知价值。教师必须针对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恰当设疑;知识间有一定的跨度,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张力,使学生的认识在深思熟虑中由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教学《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时,我们针对唯物辩证法的重点“矛盾分析法”设疑:

   某网站“问吧”就“濒临灭绝的民间文化是否值得保护问题”展开讨论,下面是部分讨论的截图:

   某网友:类似地方戏曲、剪纸、皮影等这些濒临灭绝的民间文化,很难产生经济效益,也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应该被淘汰。花大力气和金钱去保护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呢?

   某学者: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濒临灭绝的民间文化大致分为两种情况:对于那些与社会发展相悖的民间文化,我们可以任由它消失,如三寸金莲。而对于那些传承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特别有价值和意义的民间文化,我们应予以保护。

    结合上述对话,从矛盾观的角度,分析应如何正确对待濒临灭绝的民间文化?

问题设置要有层次性,从多层次、多角度设置问题,层层递进,形成适应学生认知心理特点、落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组,让具有不同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认真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觉得“解渴、过瘾”,真正体会到思维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经济生活》第五课“新时代的劳动者”一框时,我们紧扣主干知识精选问题链驱动学生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在合作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转知成智。

   材料一:

   注:2012年末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用工荒与应聘难的矛盾依然存在。

   材料二:就业影响居民和社会整体幸福感。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并将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要求。

   (1)请概括材料一所揭示的信息。

   (2)结合上述材料,试分析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经济意义。

此外,政治教师注意随时生成的问题资源,机智开发、加工成深度思维碰撞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驱使学生的思维纵横驰骋,不断获得柳暗花明的意义建构。

二、主旋律:深度对话。

课堂教学是在互动中完成的,而对话是互动的重要载体。深度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多维对话追根溯源,追求对事物本质的理解,自主、合作获得新的知识,逐步找到正确的思路、掌握科学的方法,具有平等性、互动性、挑战性、生成性、成果性等特点。深度课堂对话包括学生围绕深度问题对教材的剖析、与自我思维的撞击、与同学思维的碰撞、与老师的智慧交锋,成为推动深度学习的主旋律。

课型不同,题型不同,深度多维对话的策略也不同。在各种课型中,对主观题的破解是重头戏,新授课和复习课解析政治主观题可根据需要灵活采用分组讨论、结伴探讨、板演点评、细说审题过程、辩论、重复碰撞、答案逆推等深度对话策略,或把学生的思维“聚焦”,或把学生的思维“发散”,在提高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提升审题技巧与规范的作答能力,优化思维品质。

这里重点说说“答案逆推”,这一深度对话策略常用于讲评课,即教师打破常规,投影呈现或请学生记录主观题的简明答案(通常是理论依据),留下足够的时间(保证3分钟)让学生个人反思答案获得的途径。即从什么知识范围、主体、设问类型、设问内容与背景材料中的关键词联想、转化而来?同时让学生根据总分值,在答案中敲定得分点及具体分值,增强思维的缜密性。但要谨防思维定势,教师要鼓励学生追寻更多的答题切入口,追求创新成果。为了提高答案逆推的质量,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把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通过纵向或横向联系,构建成一棵枝繁叶茂的知识树,搭建知识灵活迁移的思维支架,便于学生迅速从观点出发准确锁定材料中的关键词并成功提炼理论观点。

 判断题,即给出一个命题让考生判断正误。它着重考查考生对一些基本概念、观点的掌握情况,有时也会结合热点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其中个别题目往往有一定的难度,稍不留意就会出现失误。解析政治判断题的多维多向深度对话策略通常是:教师先要投影并让学生明确判断题命题的几种常见错误类型:改换或漏掉关键字眼(如:绿色消费的主旨是可持续消费),过于肯定或否定(如: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性,是因为人民群众创造了丰硕的精神财富),逻辑错误(如: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总和就是哲学),偷换逻辑关系(如: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决定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了降低难度、提高解答判断题的准确性,教师还要相机组织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填空,默写核心概念或主干知识中的关键词并及时订正(尽管仅是浅层学习,但是却是深度学习的前提和孕伏);善于组织学生对易混易错点列表比较异同,在心灵深入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提醒学生在做判断题时应该逐字逐句地阅读每一题,判断其表述与书本知识是否相符,圈划出文字表述错误的地方,及时把错的地方改过来,并在全班交流,不会的地方请邻近的学友友情提示或教师点拨、堵漏,推进学生在已有水平基础上不断向较高思维层次递进。

三、关键:深度引领。

课堂“引领”专指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引导、辅导等教学行为,包括知识引领、方法引领和情感引领。学习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师生深度对话离不开老师的针对性、启发性、参与性与体验性的学习引导。通过教师恰如其分的有效引领,可以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指导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师生人际互动的情感交流充分发挥出来。教师的有效引领是唤起学生求知欲、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习热情、解开课堂疑惑、提升知识技能、发展价值取向、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深度观察,环顾整个班级,细心倾听学生言语、关注学生的表情、眼神、体态和动作,仔细检查学生在思维碰撞的各个细节点中存在的认识缺陷、思维缺陷(主要是审题技能和答题规范),独创性的高见(课堂上的亮点),个体学习态度的差异,灵活地纠正和弥补缺陷,鼓励并推广学生新颖的见解,实现学生思维品质优化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双赢。

例如,学完了《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后,呈现巩固知识和提升能力题,把学生推入思维的旋涡:
中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大规模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居民或当地单位对包括垃圾场、化工厂等建设项目本身并不反对,但抵制将它们建在自己的社区或城市,人们称这一现象为“邻避现象”。
造成邻避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部分地方政府一味追求GDP增长,以牺牲发展质量换取经济增速,存在邻避设施选址不当,未能最大限度降低其危害;忽视公众权利诉求,缺乏与公众交流与沟通。公民在环保意识提升的同时,一些居民人为夸大项目的负面后果,存在过度维权,甚至采取非法手段维权的现象。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剖析“邻避现象”产生的成因。
邻近的学生结伴讨论几分钟后抢着发言,生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邻避项目存在对环境、居民身体健康存在潜在的风险;公民的权利意识和环保意识增强是邻避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我对他伸出了大拇指“点赞”,同时中肯指出他思路狭窄,仅仅局限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上,审题还要抓住主体,请同学们再找找看,材料中除了政府外还有什么主体?可提炼出历史的什么哲理?话音刚落,学生纷纷埋头查找主体,很快,机灵的生2(女生)有了突破,在下面小声嘀咕,我请她主动发言,生2自信地说:“主体是公众,关键句是政府忽视公众权利的诉求,这说明人们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预示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些地方政府忽视广大居民的合理诉求和知情权,这是导致国内邻避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我十分惊喜,在啧啧称赞中颁发了榜样卡,同时来了句调侃式赞扬“真是巾国不让须眉”。为了进一步打开学生的思路,我又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架设了学习支架,化难为易:“通常情况下,体现社会意识反作用的材料肯定体现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解析的关键句还可用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来分析。大家再想想,还有什么原因?”全体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稍作思路整理后,他们齐刷刷地回答:“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要求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坚持一味追求GDP的错误政绩观,没有切实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导致邻避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由于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学生紧锁的眉头逐渐展开,喜悦的微笑也悄悄爬上他们可爱的脸庞。

四、保障:深度反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孟子认为“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师生课后反思就是对一节课的教与学进行理性观察、认知、评价与矫正的行为。深度反思教学得失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能力与课堂驾驭水平,学生夯实双基、提升学科素养的有效手段,也是推动深度学习的保障。

注重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利用笔记本对政治学科知识进行反思,不断重温当天、当周、当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阶段的大盘点、大搜索,在批判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解构与重组,构建属于自己的新的认知结构。对学习情感进行反思,听课是否注意力集中?为何总是开小差?以后如何克服?怎样让学习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更有课堂统治力?整理错题的过程又是一次深刻理解、巩固知识的学习过程。政治教师必须引领学生把平时作业、单元练习卷、综合测试卷中的较典型的、易混淆的题目记录到错题本中,而后进行反思:错在哪里?为什么出错?是知识性错误,还是粗心、审题不当等其他原因导致错误?怎样才能避免错误?请学生对同一类型的错误做上标记,以便下一次翻阅、消化,避免产生新的负积累。错题本上还要设置困惑栏,及时给老师提出学习中的疑问,以便教师快速反馈、对症施教,提高学生的情境体验水平,实现原理方法的顺利运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改进教师反思。政治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在知识的意义讲授中是否渗透思想教育因素,是否始终将“分析、评价和创造”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关注对象,在教学中存在哪些疏漏失误之处。不断调整教师的理念和教学行为,避免让学生在低思维层次水平上的重复,引导学生重建认知结构的、提高学习能力、发展道德素质。反思并记录课上学生的亮点,如新颖的见解、批判性看法、独特的方法,及时表扬和激励,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为今后的教学补充新鲜血液,让听课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反思学生在知识、能力上的缺陷,寻找有的放矢的矫正对策,在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同时逐步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总之,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综合学习方式,它是对浅层学习的改造。深度的奥秘在于思考有题,对话有方,点拔精当,反思精准。因此,政治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认知规律,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和自身教学能力不断优化教学策略,营造深入思考、探讨争鸣、深刻反省的氛围,努力帮助学生实现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转变、由了解知识向运用、创新知识转变,实现建构知识、启迪智慧、生成方法、升华情感的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阎乃胜,深度学习视野下的教学情境,[J],《教育发展研究》,20136):13.

[2]姚林群郭元祥,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 20115):31.

[3]张发新,谈化学教学中深度学习的内涵及实施策略,[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59):196-199.

[4]张浩,吴秀娟,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基础理论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8):10.

[5]杨凯王真红,深度教学例析,[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201110):45.

[6]王宝强,《深度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20128.

[7]王淑英, 《留将一面与梅花——-读王玉强老师,<深度教学——构建优质 高效课堂的方法>有感 》, [J],《语文教学通讯》,2013(1): 75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