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习作单元读写融和整体教学设计
四下习作单元读写融和整体教学设计
一、单元整体解读
(一)教材解读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二是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这两个要素都指向“按顺序写景物”,具体要求是:移步换景时,按游览顺序写;如果景物发生变化,可以按景物的变化顺序写;要重点写印象深刻的景物,写出景物的特点。
之前已有针对相关要点的写景物的小练笔,本次习作是写景类习作综合性指导的落实。
精读课文《海上日出》一文要领悟作者是如何按照变化的顺序写清楚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侧重在按游览的顺序,把游览经过写清楚,并有重点。“初试身手”以带同学参观植物园为例,设计参观路线,并让学生观察一处景物,尝试按顺序表达,为习作做好铺垫。最后以“习作例文”为拐杖,通过旁批、画过渡句、补充线路图等方式明晰如何按顺序写景物,并在习作中运用所学写法,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景物,把游览过程写清楚。
(二)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4个生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刹那、镶、突兀、蜿蜒”等词语的意思。
2.精读课文《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即按照游览顺序和景物变化的顺序,体会是怎么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
3.借助交流平台,进一步明确写景物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并把特别吸引人的景物作为重点写。
4.阅读习作例文《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学习写法: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物,过渡很自然,写得很有条理。
5.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能把游览的过程写清楚。
二、读写核心任务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习了通过观察描写一处景物、介绍一个景点,而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则是第一次接触,它强调有顺序地写多处景物。本单元通过学写游记,继续培养学生描写景物的能力,同时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习作难点:如何按游览顺序写景物,即移步换景怎么有顺序,定点观察怎么有顺序。
三、单元整体教学方案
学习情境 |
学习内容重组 |
阶段性学习目标 |
表现性任务 |
课时 |
感悟写法 迁移写法 |
《海上日出》 初试身手(二) |
1. 认识3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9个生字。 2.说出日出时的景象,了解课文按太阳变化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3.观察一处景物,按景物变化顺序写一个片段。 |
小片段:《雷雨》 |
2 |
感悟写法 迁移写法 |
《记金华的双龙洞》 初试身手(一) |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了解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运用恰当的过渡句,能按顺序说出参观路线。 3.体会课文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
1.展示线路图,按顺序说清楚参观路线。 2.能用“直观描写+真实感受”的方法写一处重点景物。 |
2 |
学习写法 运用写法 修改习作 |
交流平台 习作例文:《颐和园》《七月的天山》 习作:游 |
1.能结合课文内容,明确写景物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并把特别吸引人的景物作为重点写。 2.了解习作例文写景物的顺序,并按游览顺序写一个地方。能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出特点。 3.能与同伴交换习作,交流评改,并提出修改意见。 |
习作《游》 |
4 |
合计 |
8 |
四、读写融和活动设计
活动一:海上日出+初试身手(二)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9个生字。
2.体会课文第2—3自然段是按变化的顺序把海上日出的过程写清楚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日出时的景象,学习有顺序地描写变化的景物。
3.观察一处景物,按景物变化顺序写一个片段。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日出的变化过程,学习作者按变化顺序写景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引入课题,简介背景
1.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日出视频,你们见过这样的场景吗?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学生交流
2.导入课题。
日出是大自然美丽景观,在不同地点,不同天气下,日出的景象各不相同。
今天就让我们和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欣赏海上日出。
3.出示课题,简介写作背景。
(1)师完整出示课题。(板书:海上日出)
(2)生齐读。
(3)出示巴金照片,介绍作者。
师述: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巨匠。既是小说大家,也是散文大家,还是著名的翻译家和出版家。
(4)背景简介。(1927年1月,巴金乘船从上海出发前往法国留学,他将沿途的所见所感写信告诉哥哥。壮丽的海上日出景象使他震撼,便用文字写下来,用书信的方式与哥哥分享。我们可以透过语言文字,想象文字背后的画面,领略海上日出的美丽与神奇。出示课件)
板块二 识记字词,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师出示自读要求。
(1)读一读。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语句读正确、读流利。
(2)画一画。画出生字词,拼拼读读,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字词自学情况。(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语)
浅蓝 扩大 范围
努力 重荷 刹那
灿烂 镶 紫色 不仅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指名读生字、词语,相机正音,重点强调“努、刹、镶、紫、荷”五个字的读音。其中,“荷”在课文中读“hè”,可组词“负荷”,它还有一个读音是“hé”,可组词“荷花”。
②全班齐读。
③师指导识记字形,重点指导书写“范、镶”。
出示字典中“镶”的两个意思: = 1 \* ROMAN \* MERGEFORMAT I 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上; = 2 \* ROMAN \* MERGEFORMAT II 把物体加在另一物体的周边。
看图理解:(太阳的光芒)替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想一想:这一句选择“镶”的哪一个解释?
④联系近义词理解“一刹那”。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师: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海上日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作者觉得海上日出是怎样的景象?
出示最后一节: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把文章题目和结尾合成一句话就是——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板书:伟大奇观)
(3)师: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海上日出的景象?
(4)(4)快速浏览2~5自然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海上日出的?
(板书:日出前 日出时 日出后)
同样是写日出,作者写了哪几种不同天气时的日出?
(板书: 晴天、有云日出的不同景象。)
板块三 理清顺序,聚焦变化
1.海上日出时的景象瞬息万变,这么快的过程,作者是怎么写清楚的呢?(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出了太阳的变化)
2.作者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找找课文哪些词语也表示时间顺序?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出示:转眼间、过了一会儿、到了最后、一刹那(学生读一读)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读一读。如果去掉这些词语呢?我们来比较一下。(出示去掉这些词语的句子,学生读一读)说说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点拨:日出的变化就是时间的变化,写随时间变化的景物,用好表示时间的词语,能让表达通顺连贯。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指导朗读,读出连贯与变化。
3.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第二、三自然段,去看一看晴天时的日出过程。
(1)默读二、三节,指导绘制太阳形态变化思维导图。
直接出示顺序打乱的四幅日出图。这四幅画就是呈现了日出的过程,但顺序错乱了,你能给它们排序吗?这四幅画,每一幅都对应着2、3自然段里的一句话。快速读读第2第3自然段,找一找句子,标一标序号。指导聚焦句子中重点词,排出正确顺序,并调整图片顺序。
(2)如果让你从对应的话里选一个词或短语给这四张图取一个名字,你觉得可以叫什么?提示:名字取得贴切,关键是要表现出每张图的特点。组织交流,引导取名——一片浅蓝、一道红霞、小半张脸、圆东西。
(3)这四幅图都在写太阳的什么?(形态变化)日出前和日出时,太阳的形态是不一样的。
第2、3自然段中,除了太阳的形态是不一样的,还有什么也不一样?(颜色 亮光)用同样的办法找出颜色、光亮变化的词语。分别画出颜色、光亮变化的思维导图。
预设1:颜色变化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交流描写颜色的词语:一片浅蓝、一道红霞、红是真红、红得非常可爱、深红、有了光彩。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作者虽然着墨不多,但是描写逼真,反映了日出的“颜色逐步加浓”的变化。读了这些仿佛亲眼见到冉冉上升的日出景象 。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读读这些句子,体会颜色由浅到深,光芒由弱到强的神奇和美丽。
预设2:光亮变化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交流描写光亮的句子:加强它的亮光、没有亮光、夺目的亮光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读读这些表示光亮的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光亮不断变化)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质疑:为什么前面描写红霞在“加强它光亮”,后面描写露出“小半边脸”却没有了亮光呢?
=
4 \* GB3 \* MERGEFORMAT ④连读三句描写光亮的句子,体会光亮变化的刹那之美。
(4)小结:第2、3自然段就是写出了日出时太阳形态、颜色和亮光的不同。
对着思维导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日出时的景象呢,注意要说出变化。
过渡:巴金爷爷用肉眼这架摄像机拍摄的海上日出的全景。他观察得如此仔细,把太阳上升的过程写得这么清晰,有条不紊,原来是抓住了太阳的形态、颜色、光亮的变化。看来,按照景物变化的顺序写景,能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晰,给人清清楚楚的印象。(板书:变化顺序)
板块四:关注表达,领悟写法
1. 课文除了按照日出变化的顺序写景之外,还藏着其它写作的妙招吗?请大家默读二三自然段,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2.交流。
(1)聚焦修辞手法及动词运用
①出示相关句子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②引导探究: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这样描述:
太阳努力上升。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③比较着读一读,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更好?为什么?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感受运用贴切的拟人,准确的动词,能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3.齐读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
巴金爷爷在描写海上日出时,不仅抓住太阳变化顺序来进行描写,还使用了巧妙的拟人修辞,准确的动词,让天晴日出的景象跃然纸上。使我们读着读着,海上日出就仿佛展现在我们眼前了。我们一起来读好课文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感受这一伟大奇观。
4.比较天气不同,日出后的景象也不同。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
(1)学习四五自然段,学生聚焦作者的观察视角,抓住光的变化,写出云和水的动态。
(2)课件出示句子:“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出示图片,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比较:镶、染 学生谈体会
(3)太阳冲出重围时云和周围的景物有什么变化?
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非常高兴)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光明的感情。
是啊,无论是晴天时的日出,还是有云时的日出,都是那样的美丽神奇,那样的伟大壮观,难怪作者会情不自禁地感叹——(课件出示: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指导朗读
板块五 初试身手,学以致用
1.作者为什么能把日出的景象描绘得如此逼真形象呢?文章写得这样生动其实是有秘诀的,这秘诀就藏在第一自然段,快去读读。(常常早起 说明经常观察)还能从哪看出作者是经常观察的?(有时,有时)
2. 还有什么秘诀吗?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细心观察,用心感受,用词准确,抓住特点,发挥想象……)
3.初试身手:
(1)你们能总结一下巴金爷爷是怎么写好景物的吗?
要想写好景物,我们就要像作者一样细致观察,按一定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指板书),表达真情实感。
(2)出示69页初试身手2:观察附近的一处景物,和同学交流看到了什么?再试着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学生交流:说说课前你们观察的是什么景物,给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特点?你会用怎样的顺序来写呢?(游览顺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事物变化的顺序……)
(3)我们也能像巴金爷爷一样,抓住某一样景物的变化顺序,来写好它吗?
4.小练笔:雷阵雨
(1)分解画面
世界万物在不断变化,要想按照景物变化的顺序描写它们,首先要按照变化的顺序分解它们变化的过程,将这些变化分成几个不同的场景、阶段。比如,我们夏天会下雷阵雨,我们可以将下雨的过程分成几个画面呢?
预设:雨前 雨中 雨后
(2)可以选择哪些景物描述它们的变化?(观看一段夏天雷阵雨的视频)
抓住哪些景物的变化?(天空云朵、雷电、雨点、风……)
(3)运用哪些方法,表达变化的景象
如何把这些景物的变化写清楚呢?(运用时间连词使文章连贯通顺;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准确的动词使文章更生动)
出示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
得星 |
按照顺序写出景物变化 |
|
能运用时间连词使文章连贯通顺 |
|
使用恰当的修辞和动词等 |
|
学生按标准进行练笔,师巡视指导。
评议修改。
(1)指名学生读出自己的习作,师生倾听。
(2)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评价,教师补充。
(3)学生再次修改。
板书:
16 海上日出 伟大奇观
日出前 日出时 日出后
运用连词
使用修辞 变化顺序
动词准确 形态 颜色 光亮
活动二:记金华双龙洞+初试身手(一)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知道写景物要按顺序来写,做到重点突出。
3.初步体会描写重点景物的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的方法描写印象深刻的一处景物。
学习过程:
板块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去过的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哪里?
(2)今天课上我们要跟随著名作家叶圣陶一起去游览浙江名胜金华的双龙洞。 (板书: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3)释题。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 (“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本文是一篇 游记)
(4)双龙洞景色如何?让我们读一读课文吧。
2.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出示要求。
①自读课文,画出并读准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理解新词。
②试着标注长句中的停顿,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2)出示词语交流。
①浙江 突兀 森郁 漆黑
②臀部 蜿蜓 石钟乳石笋 变化多端
第一组需要注意读音: “浙江”不能读成“zhé jiāng”,“漆”和“膝”比较区别
第二组需要理解意思: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臀部”,即“屁股”的意思,所以下面是个“月”;结合上下文理解“蜿蜒”;结合图片理解“石钟乳”和“石笋”;查字典理解“端”,意思是“方面”。
版块二理清游踪,练说路线图
1.默读课文,理清游踪。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分别到了哪些地方,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回答出示句子。
①一路迎着溪流。
②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③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④这就到了内洞。
⑤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3)学生朗读这些句子,然后每句各用一个地点词概括作者的游踪。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简笔画画出作者的游览路线图。
(5)学生根据示意图完成课后后练习第一题,把路线图补充完整。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6)清晰的游览顺序是写好一篇游记的要求之一(板书:按顺序)
2.继续探究,发现暗线。
(1)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泉水的句子读一读。思考:如果要画泉水的路线图,你会怎么画?和作者的游览路线图相比,你有什么发现?(和人的行进方向正好相反)
(2)总结:泉水流经的路线,成为本文写作的一条暗线。明暗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的行踪有机结合,成为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
3.初试身手,说路线图。
(1)明确练习内容。
清晰的游览顺序是写好一篇游记的要求之一。我们也来试试身手吧。出示书P69初试身手: 星期天,你要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根据下面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
(2)认识坐标,画好路线图。
①看图时要记住一个口诀: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也就是指上面是北,下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②在图上有三个门,你选择一个门进入,画好路线图,尽量要把所有景点都游览一遍哦。
(3)学习说好景点转换的过渡句。
①为了让每一处景点串联得更加自然,你可以这样说,出示泡泡里的过渡句:过了小桥往西,就来到了芍药园。
②再读文中表示景点转换的句子:
一路迎着溪流。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这就到了内洞。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③学生根据自己画的路线图练说过渡句。
④指名投影介绍路线,师生共同点评:景点是否完整,过渡是否自然。
板块三 研读“孔隙”,学习写“看点”
1.相互比较,发现重点。
(1)巴金爷爷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有序给我们介绍了路上、外洞、孔隙、内洞这几部分景色,哪个部分描写得最多最精彩?为什么?
(2)交流总结:“孔隙”写得最具体,因为作者对这段冒险经历印象深刻,读者也感兴趣。还有内洞也写得比较详细,因为里面有“双龙”,还有神奇的石钟乳和石笋,这些正是读者想要了解的地方。其他几处景点写得就比较简略,为的是突出重点。(板书:有重点)
(3)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呢?这就是接下来我们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问题出示,引导自学。
(1)读“孔隙”的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2)学生自学,在书上作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教师参与。
3.课堂交流,精讲点拨。
(1)预设一:直观描写。
①句子: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a.点拨:船到底怎样的“小”? 用能容下几个人这种方式来说明,显得非常直观,如在读者眼前。作者运用了直观描写的方法,一问一答,把自己看到的小船的“小”具体形象地描述出来,可想而知,将要通过的“孔隙”该多么狭小啊,这让读者的心悬了起来。(板书:直观描写)
b.点拨:用词准确,“刚”“再”说明船小得不能再小了。
C.指导朗读,读出小船的“小”。
②句子: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a.点拨:作者还是采用了直观描写的方法,“自以为”“从……到……没有一处不贴着”“才”,说明作者的姿势低得不能再低了。作者把自己紧贴船底的动作、样子以及当时的语言详详细细地写了出来,再次说明船的“小”和孔隙的“狭小”,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b.指导朗读。这种直观描写,反映出作者要过孔隙时的紧张心情。
(2)预设二:真实感受。
①句子: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拾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a.点拨,“可是还能感觉……我又感觉……”写出了孔隙很窄很小的特点,是作者进洞时仰卧在小船里的真实感受。(板书:真实感受)
b.点拔,用词准确。“似乎”是作者过洞时由于紧张而产生的错觉,体现出了孔隙的狭小;“稍微”“准会”还是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感受,再次体现了孔隙的狭小。
c.指导朗读,读出作者过洞时的真实感受。
4.情境体验,总结写法。
(1)朗读第5自然段,模拟作者描述的动作,想象作者当时的感受,切实体会孔隙的狭小。
(2)作者为什能把这一部分写得如此形象生动,让读者一口气读下去?
①“看点”找得准。游双龙洞的重头戏在坐船过孔隙这一环节上,这个环节既冒险又刺激,是作者印象最深的一段经历,也是广大读者所关心的地方,因此这一部分需要浓墨重彩,成为这篇课文最吸引人的一个片段。
②直观描写和真实感受有机结合。既直观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又把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所感所想真实地写出来,使游记的内容显得非常丰满,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5.方法迁移,略学“内洞”。
(1)请用以上方法分析内洞部分的写法。
(2)猜一猜:内洞的看点在哪儿?作者是不是照着看点来写的?
(3)是否采用了“直观描写+真实感受”的写法?
①“内洞”与“孔隙”的写法稍有不同,因为写孔隙时增加了作者坐船体验这一重要环节,细腻地写出了他的真实感受。写内洞时,这种情境体验淡化了不少,只记述了一些所见。
②小结:把游览过程中的情境体验写下来,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板块四 创设情境,仿写重点段
1. 创设情境。
我们的家乡江阴头枕长江水,景色优美,生活富饶,不久前更被评为了“全国文明城市”,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尤其是鹅鼻嘴公园一下子涌进了很多游客,讲解员都不够了。现特向全江阴的小学招募小小讲解员,你们愿意去试试吗?
2. 介绍路线
(1)想要当好讲解员,首先要将游览路线介绍清楚。鹅鼻嘴有哪些景点,你会怎样设计路线呢?先画个路线图,再自己练一练,注意景点转化时设计好过渡句。
(2)指名展示路线图,介绍游览路线
3.介绍“看点”
(1)想要当好讲解员,还要把公园的看点说精彩。鹅鼻嘴公园里哪处景物最有看点?
以“水帘洞”为例引导学生仿照“孔隙”那般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
4.写重点段。
(1)下面我们就把这处最有看点的景物写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注意要运用“直观描写+真实感受”的写法,把里面的看点写清楚,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出示评价标准,指名读:
评价项目 |
星级 |
修改建议 |
能用“直观描写”写具体。 |
☆☆☆ |
|
能用“真实感受”写生动。 |
☆☆☆ |
|
(3)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3.评议修改
(1)指名学生读出自己的习作,师生倾听。
(2)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评价,教师补充。
(3)学生再次修改。
【板书设计】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按顺序
直观描写
有重点
真实感受
活动三:交流平台+习作例文+习作
学习目标:
1.借助路线图,按游览顺序介绍一个游览过的地方。
2.选择印象深刻的景物重点写,写出景物的特点。
3.用好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
学习过程:
板块一 情境导入,确定内容
1.设置情境。
你知道“中国旅游日”是哪一天吗?今年的旅游节,我们班级里将举行‘妙笔写美景’大赛,大赛要求如下:
①把你游览过的一个地方写下来。
②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一写。
③重点景物的特点要写清楚。
2.明确写作任务。
想参加吗?那你们都游览过哪些地方?(自由交流)
这些地方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能把游玩时的见闻和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那就是一篇游记。今天我们就来学写游记。板书:游
3.确定内容。
我们在选择所写的地方的时候,必须是当时游玩得尽兴、尽情,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那里的美,写出来的内容才会精彩。那么,在你们游过的所有地方中,印象最深的是哪里呢?在横线上填写这个地方的名称,把题目补充完整。
板块二 画路线图,明确顺序
1.怎么把你印象最深的那个地方写清楚呢?我们先来看看“交流平台”怎么说?
2.交流,明确方法:按游览的顺序写,按变化的顺序写,把特别吸引人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3.看来,言之有序,是游记类文章写作的基础。那我们来看看例文《颐和园》,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①作者是按游览顺序来写的。 那作者的游览顺序是什么?关注一下每一小节开头的句子。(出示句子)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②完成游览顺序图: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
③小结顺序:作者先是写长廊,接着写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然后写登上向下看到的昆明湖,最后写从万寿山下来,看到昆明湖。这是作者游颐和园的顺序,也是文章的写作顺序。
4.你写的这个地方是怎样的游览顺序呢?画出游览路线图。
5.交流游览路线图。
6.小结:画好游览路线图,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安排写作顺序,还可以让我们边画边回忆当初游览时的情景,找到写作的感觉呢。板书:顺序清楚
板块三 景物转换,自然连接
1.确定了游览顺序,那么如何根据我们的游览线路,将每一处景物巧妙地串联起来呢?再次读读《颐和园》,关注每一段开头,圈出作者将景点连起来的词语。
2.交流。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3.从所填的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动词+地点”的句式。
这些词语都是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作者用这些词语把所描写的景物连接起来了,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板书:过渡自然
4.你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句式,来把你要介绍的几个景点自然连接起来。学生练写每段过渡句。
板块四 确定重点,写清特点
1.结合体验,突出特点。
写好了过渡句,我们就要找到重点要介绍的景物来描写,并且要突出它的特点。《记金华的双龙洞》重点写了外洞和内洞之间的空隙,那作者是怎么突出孔隙的特点的呢?
交流:作者结合自己的体验,写出自己紧贴船底通过孔隙时受“挤压”的感觉,突出孔隙窄、小的特点。
2.善用修辞,突出特点。
运用修辞方法,也是突出景物特点的好方法。
(1)句段一: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写出了野花的五彩缤纷,色彩绚丽
(2)句段二: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昆明湖的静和绿。
(3)句段三: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涡,都有鱼儿在欢快地跳跃。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云影比作银灰色的花,把飞泻的雪水比作闪耀的银链,把浪花比作白莲,把景物的特点写得更清楚、更生动了。
3.有序观察,突出特点。
再读读句段三,你还发现作者为了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还有什么妙招?
按一定的顺序写。从高耸的雪峰,到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的雪水,再到山脚下的溪流,由上到下,写得很有条理。
4.小结:按照一定的顺序,结合自身的体验,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就能把景物的特点写得清楚了。板书:特点清楚
板块五 小试牛刀,集体评改
1.选择一处重点景物,选用刚才我们学到的方法,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
2.展示学生片段,看看有没有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3.学生自我修改片段。
板块六 完成习作,同伴评改
1.梳理思路,完成习作。
开头:可以总体介绍你所要写的地方名称。如: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中间:按游览顺序写清楚重点景物的特点,其它景物可以略写,运用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
结尾:总结自己对景色的感受。如: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欣赏。
2.完成整篇习作。
3.同桌交换习作,对照本次习作的要求,来改一改。
评价项目 |
星级 |
修改建议 |
游览顺序是否清楚 |
☆☆☆ |
|
景物特点是否清楚 |
☆☆☆ |
|
过渡衔接是否自然 |
☆☆☆ |
|
4.在修改同学习作的过程中,你还发现了哪些能够把景物写好的秘密?
分享展示:哪些地方写得好?议一议,哪儿写得吸引人?
板块七 积极投稿,分享感受
可以向班级“作品展示”板块投稿,可以改一改,向学校公众号投稿,也可以通过校园之声栏目讲述。
板书:
游
顺序清楚
|
特点清楚 结合体验
善用修辞
五、单元读写融和评价练习
1.阅读题目+评价指标
扬州个园
扬州的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意,以示主人不俗。因竹叶形状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迭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十二生肖之假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