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第五单元读写融合整体教学设计
四上第五单元
一、单元整体解读
(一)教材解读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习作要素是“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把事情写清楚”有两个维度:从全篇来看,要交代清楚事情的结构顺序,即按一定的顺序写,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从事情过程来看,要学会把重点内容写清楚,即围绕重点,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清楚。三上第八单元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学生已经学写一件简单的事,四上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写的,因此,学生对怎样写清楚一件事已有感性的认识和初步的实践。本单元读写融合生长点定为“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写清楚”。
《麻雀》,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了下来,活灵活现地展现了麻雀与猎狗相遇时的情形。阅读时,可围绕课后练习“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学习根据起因、经过、结果把一件事说清楚;可聚焦课后练习“课文是怎么把老麻雀的无畏写清楚的”,学习把重点内容写清楚的方法: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清楚。
《爬天都峰》,按照爬山前、爬山时、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抓住人物心理、动作、语言,把“我”和老爷爷爬天都峰的过程写清楚了。阅读时,围绕课后练习“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习抓关键词把一件事说清楚,理清写作顺序;聚焦课后练习“课文是怎么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领悟把重点内容写清楚的方法: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初试身手的三个内容,各有训练的侧重点,可分散在不同的课时进行教学。看图写话《800米跑步比赛》,可作为《麻雀》的补充教学,练习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清楚;看图写话《奶奶的生日会》,可作为《爬天都峰》的补充教学,重点练习把人物对话写具体;观察写话《做家务》,要求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把做家务的过程写清楚,可在学完两篇课文后独立完成,在习作教学时点评修改,帮助学生学得用“动作分解法”写清一件事的方法。
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借助旁批和课后题,清楚地提示了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可在习作教学《生活万花筒》时,根据需要,有选择地阅读、讨论、辨析析,直观、感性地了解怎么按顺序、抓要点把一件事写清楚。
(二)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运用找近义词、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庞大、手脚并用”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麻雀》《爬天都峰》和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知道要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3.完成小作文《800米跑步比赛》《奶奶的生日会》《做家务》,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把对话、动作写具体。完成习作《生活万花筒》,按一定顺序,把一件事写清楚,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将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二、读写核心任务
1.学情分析
学生有写事的基础。三上第八单元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学生已经学会写一件简单的事。只是,缺少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等的细致观察和具体描写,导致重要内容写得不够清楚。
学生有阅读的积淀。前面一个单元是神话故事单元,每篇课文都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写的。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怎么按顺序写一件事、怎么把重点内容写清楚已经有了具体、感性的认识。
2.习作难点
习作难点是“把重点内容写清楚”。阅读的核心任务是读懂课文是怎么把重点内容写清楚的:《麻雀》是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把老麻雀的无畏写清楚的;《爬天都峰》是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习作的核心任务是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三、单元整体教学方案
学习情境板块 |
学习内容重组 |
阶段性 学习目标 |
表现性 任务 |
课时 |
初识写事方法 尝试看图写事
|
《麻雀》+看图写话《800米跑步比赛》 |
1.根据主要人物、关键事件,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知道可以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事。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学习作者“从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几方面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 3.看图写话《800米跑步比赛》,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图片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
1.说一说:明确故事角色,抓主要人物、关键事件试说故事内容;借助板书(人物关系示意图),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故事内容说清楚。 2.品一品:聚焦最能表现老麻雀无畏的词句,比较、品读,明确要把事情“写清楚”的要点: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3.写一写:仔细看图,根据图片内容推想起因、结果,根据起因、经过、结果把一件事说完整;分清主次,理清要点,联系生活,发挥想象,从“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几方面把比赛经过写清楚。 |
2课时 |
巩固写事方法 练习看图写事
|
《爬天都峰》+看图写话《奶奶的生日会》 |
1.借助词串,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按一定顺序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知道可以按“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时间推移顺序写事。 2.抓住关键语句研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我”爬天都峰的过程写清楚的。 3.看图写话《奶奶的生日》,借助情境表演,把人物对话写具体,把图片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
1.说一说:读三组词串,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借助板书,把课文内容说清楚。 2.品一品:抓住关键语句,揣摩人物心理、圈画人物动作、品读人物对话,再次明确把一件事写清楚的秘诀: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将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3.写一写:仔细看图,交流、讨论按照“庆祝前、庆祝时、庆祝后”顺序写一件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过生日的经过说清楚;师生情境表演,真实对话,重点练习把人物对话说清楚、写具体。 |
2课时 |
运用学得方法 写清一件事情 |
《生活万花筒》+观察写话《做家务》+习作例文《分枣》《小木船》 |
1.填写表格,按一定的顺序,把一件事写清楚。 2.学习例文,评改做家务的小练笔,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将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
1.填写表格,梳理顺序:以《麻雀》《爬天都峰》的表格为范例,选择一件印象深的事,填表梳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明确写作顺序。 2.学习例文,评改练笔:学习习作例文《小木船》,明确抓住怎么做、怎么说,把“吵架”“和好”写具体;赏析、修改课前完成的做家务的小练笔,明晰“抓分解动作写清事情过程”的写作秘妙。 3.片段练习,集体评改:自己选择一个场景,抓住“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将经过写下来;组织集体评改,看是否从“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几方面把重要内容写清楚,重点关注是否“抓分解动作写清事情过程”。 4.完成全文,互评互改:梳理、调整表达顺序,补充起因、结果,完成习作。根据要点组织评改:(1)按一定顺序,把事情写清楚;(2)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重点内容写清楚。 |
2课时 |
四、读写融和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麻雀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奈、拯”等6个生字,会写“齿、幼”等13个生字,运用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庞大、挓挲”等词语的意思。
2.根据主要人物、关键事件,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知道可以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事。
3.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学习作者“围绕中心意思,从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几方面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
4.看图写话《800米跑步比赛》,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图片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学习过程:
板块一:初读课文,理清故事结构
1.读课文学字词。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篇课文——麻雀,跟着俄国大作家屠格涅夫学两招写事的妙招。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生字新词,多种方法,理解词意。
庞大 嗅到 露出牙齿 愣住了
从巢里掉下来 呆呆地 无可奈何
挓挲 身躯 掩护 拯救幼儿 准备搏斗 强大的力量
①读准字音。“齿、巢”是翘舌音。“愣、拯”是后鼻音。“呆、奈”韵母是“ɑi”。
②识记字形。“齿”下面部件里面是“人”,不是“×”。“幼”左边是“幺”,不是“纟”。
③理解词意。
庞大、愣住 找近义词理解。庞大:巨大、硕大。愣住:呆住。
挓挲 查词典理解。词典上的解释是:(手、头发、树枝等)伸展开来。文中指什么?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文中指麻雀根根羽毛都竖起来了,很紧张的样子。)
2.明角色说大意。
(1)明确故事角色。这三组词语分别描写了故事里的哪个角色?(板书:猎狗、小麻雀、老麻雀)文中还有哪个角色?(板书:“我”)
(2)试说故事内容。这几个角色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请你试着说一说。
预设:学生说得不完整或说得比较啰嗦。
(3)说清故事大意。怎么说才清楚?我们一起来探寻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①谁来说说看?
预设:故事的起因是猎狗想吃小麻雀。(板书:想吃)经过是老麻雀飞下来落在猎狗面前,想救小麻雀。(板书:落)结果是猎狗向后退,“我”唤回猎狗走开了。(板书:退、唤)
②(指板书)看,猎狗想吃小麻雀,这是故事的起因。(板书:箭头、起因)老麻雀落在猎狗面前想救小麻雀,这是故事的经过。(板书:箭头、经过)猎狗向后退,“我”唤回猎狗走开了是故事的结果。(板书:箭头、结果)
③谁能看着板书,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故事说清楚。
④我们要向大作家学习,按顺序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板书:按顺序)
板块二:研读课文,学得写事方法
1.着眼所看所想,感知人物形象。
(1)通过初读课文,老麻雀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一个词概括地说一说。
预设:勇敢、伟大、了不起、无畏、爱孩子……
如果用课后练习题的一个词来评价,那就是——无畏,无所畏惧,一点都不害怕。
(2)大作家是如何把老麻雀无畏的特点写清楚的?请大家默读4、5自然段,画出最能表现老麻雀无畏的词句。
预设: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①能具体说说理由吗?
预设:因为老麻雀明明是一个动物,作者却说它像一块石头,说明它很勇敢。
②怎么会想到像一块石头呢?猜猜看,作者看到老麻雀是怎样地飞的?
预设:老麻雀是快速地飞,下落的速度也很快。
预设:老麻雀是急急忙忙地飞过去的,根本就没有思考。
③作者看到老麻雀快速地坚定地飞过去,就想到了“像一块石头”。谁来读一读,读出老麻雀的那份坚定、那份义无反顾。
④“像一块石头似的”是作者看到老麻雀落下时产生的联想,把这部分去掉可以吗?请你读一读,比较一下。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落在猎狗面前。
要点:不能去掉。去掉了,就不能把老麻雀拯救小麻雀的急切心情表达得那么强烈了,不能充分表现老麻雀的“无畏”。
小结:由此,我们发现,要想把事情“写清楚”,除了要写“看到的”,还要写“想到的”。(板书:看到的、想到的)
2.着眼所看所听,读懂矛盾之处。刚才,我们从这个独特的比喻句读出了老麻雀的“无畏”。请你读读这些句子,你又读出了老麻雀的什么呢?
它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
(1)你觉得老麻雀怎么样?
预设:老麻雀很紧张、很害怕。
(2)你从哪里感受到它的紧张害怕?具体说一说。
预设:它的羽毛张开来了、竖起来了,浑身发抖,还在绝望地尖叫,发出嘶哑的叫声。
追问:老麻雀在绝望地尖叫,可能会叫什么?
追问:为什么声音嘶哑也能看出害怕呢?什么情况下声音才会嘶哑?
小结:是啊,我们看到老麻雀“羽毛张开、浑身发抖”,听见它的“尖叫、嘶哑的声音”,知道它很紧张、很害怕。作者就是通过写看到的、听到的,把老麻雀的紧张、害怕写清楚的。(板书:听到的)
(3)作者明明要表现老麻雀的“无畏”,为什么还要写它的“害怕”呢?这不是矛盾了吗?
预设:这样很真实,因为猎狗比麻雀大很多很多,不害怕是不可能的。
预设:情况紧急,老麻雀虽然紧张,虽然害怕,但还是快速飞了下去,用身躯掩护着小麻雀。写老麻雀的紧张、害怕,更能突出老麻雀的无畏。
小结:看似矛盾的描写,反映了事情的真实情况,更能打动读者。
(4)写到这里,事情的经过已经写清楚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加上这一段话呢?边读边想。
(出示句子:准备着一场搏斗。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①这是作者看到的、听到的还是想到的?(想到的)
②从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 “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预设:在猎狗面前,老麻雀没有只顾自身的安危而丢下自己的孩子,而是义无反顾地猛扑下去,为拯救自己的孩子准备与猎狗进行殊死的搏斗。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力量就是父母对孩子的伟大无私的爱!
③小结:因为爱,老麻雀有了勇气,变得勇敢无畏。猎狗都愣住了,慢慢地向后退了。
3.对比朗读体会,明晰写事方法。读完故事,这只勇敢无畏的老麻雀一定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会那么深刻的印象呢?和老师合作着读一读,边读边想。你们读看到的、听到的内容,我读想到的内容。
(出示4、5小节句子,用不同颜色显示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
预设:作者写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的内容,还写了自己想到的内容。
预设:作者把老麻雀的表现写得很具体,我从中感受到了老麻雀的勇敢。
小结:作者围绕中心意思:老麻雀多么无畏,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出来了,把事情写清楚了。
板块三:初试身手,观察图片写话
1.畅谈收获,把写作要点理清楚。
怎样把一件事写清楚?学了大作家的《麻雀》,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有了起因、经过、结果,事情就写完整了,有条理了。
预设: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写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事情就写具体了,有画面感了。
小结:学了《麻雀》,我们知道了写事要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要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把重要内容写清楚。
2.看图说话,把图片内容说清楚。
(1)把一件事说完整。
仔细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运动会上,运动员们在参加800米跑步比赛。)这是事情的经过。根据图片,你能够推想事情的起因和结果吗?(起因是学校组织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1号运动员想为班级争光。结果是1号运动员获得了第一名。)请你连起来说一说。
(2)把经过说具体。
①围绕主题,分清主次。
图上有运动员和啦啦队员,重点写谁?(运动员)为什么?(运动员是运动会的主角,习作要表现运动员努力拼搏的精神)
图上有三名运动员,重点写谁?(1号运动员)为什么?(从图上看,1号运动员跑得最带劲,习作可以表现1号运动员为班争光、坚持不懈的精神)
②看图想象,理清要点。
要想把经过说具体,可以说哪些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
A看到的:具体写运动员比赛时的动作、神态、表情,重点写1号运动员的表现。简单写啦啦队员挥舞红旗加油鼓劲、把红旗抛向空中欢呼。
B听到的:啦啦队员的加油声欢呼声,广播里的加油声、雄壮有力的《运动员进行曲》。
C想到的:运动员冲刺的样子、1号运动员努力拼搏前得到鼓励、夺得第一名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把比赛经过写清楚。
星级评定标准:
☆表达有序:按事情发展顺序,把比赛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角度全面:从“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三个方面,把比赛经过写清楚。
活动二:爬天都峰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级、链”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哩、级”等10个生字,运用找近义词、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笔陡、发颤、汲取”等词语的意思。
2.借助词串,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按一定顺序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知道可以按“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时间推移顺序写事。
3.抓住关键语句研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我”爬天都峰的过程写清楚的。
4.看图写话《奶奶的生日》,借助情境表演,把人物对话写具体,把图片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学习过程:
板块一:复习归纳,温故知新
1.复习归纳
(1)同学们,通过《麻雀》一课的学习,那勇敢无畏的麻雀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作家是怎么把这件事写清楚的?你学到了哪些秘诀?
预设:写一件事,要按一定顺序,把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板书:起因、经过、结果)。
预设:要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把重要内容写清楚。
2.揭题板画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齐读课题——《爬天都峰》。读了课题,你们猜猜课文写了什么事?(是的,课题已经告诉我们课文写的就是爬天都峰这件事)(板画一座山)
那这篇课文又是怎么把爬山这一件事写清楚的呢?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这些生词能读准吗?(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全班跟读)
笔陡的石级 铁链 发颤
奋力爬攀着 手脚并用 小猴子
鲫鱼背 照相留念 拉小辫子 笑呵呵
①读准字音。强调多音字“相”。
读“xiānɡ”时一般表示:交互,行为动作由双方来或者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定对象的;读“xiànɡ”时一般与容貌、样子有关。“照相留念”指的是拍摄我和老爷爷的影像,读“xiànɡ”。
②识记字形。
“攀”:这个字怎么记?(一双“大手”,紧紧抓住一根根的“木桩”和一丛丛的“杂草”,往上爬,这就是“攀”。)
“辫子”的“辫”中间是“纟”,你知道为什么吗?(辫子编起来时像麻花一样绞在一起)选字填空,区分“辫 辩 辨 瓣”。
③读懂意思。
“笔陡、奋力”找近义词理解。“笔陡”就是“陡峭”,“奋力”就是“努力”。
“发颤”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什么时候会发颤?
“手脚并用”先看图片理解,再动作演示一下。
2.借助词串,梳理内容。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能借助这三组词语来说一说吗?
预设1:我看见天都峰笔陡的石级和铁链,吓得发颤。
追问:发颤是因为什么?(山高路陡)发颤也就是说我不敢爬,这就是事情的起因。(板书:山高路陡不敢爬)
预设2:我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像小猴子一样奋力爬。
追问:我怎么又敢爬了?(出现了一位老爷爷,我们约定一起爬山)这就是事情的经过(板书:互相约定奋力爬)
预设3: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相留念,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向我致谢,我也向他表示感谢。
我们爬上了峰顶,互相感谢,这是故事的结果。(板书:登顶后互相感谢)
(2)借助板书连起来说一说。
预设:我看见天都峰山高路陡,不敢爬。后来,我和一位老爷爷互相约定一起奋力爬山。登上峰顶后,我们互相表示感谢。
(3)如果加上时间、地点、人物,能把故事的主要内容说得更清楚。谁来试试?
预设:暑假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刚开始,我看见天都峰山高路陡,不敢爬。后来,我和一位老爷爷互相约定,一起奋力爬山,登上峰顶后我们互相表示感谢。
3.回顾表达,理清顺序。
看着板书,想一想:小作者写爬天都峰,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相机板书: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
小结:作者就是按照时间推移顺序,来写爬天都峰这件事的。(板书:按顺序)
板块三:细品文字,探究方法
有了一定的顺序,小作者又是怎样把爬山的过程写清楚呢?让我们放慢脚步,跟着小作者爬一爬天都峰,边爬边看、边爬边听、边爬边想。
1.写清怎么想的。
(1)交流体会。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开始时,“我”对爬天都峰是怎样的态度?从哪些语句中能够体会到?
预设:①害怕,不敢爬。“在云彩上面哩”“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
的”可见天都峰山高路陡,正常人都会觉得害怕。从“真叫人发颤”中也可以看出我害怕得都要发抖了。(板书:发颤)
②不自信。“我爬得上去吗?”这是作者心里产生的疑问,也是“我”不自信的表现。
(2)小结写法。作者在爬山前,是害怕的、不自信的。作者通过“我”的心理活动,抓住“我”是怎么想的,写出了爬山的艰难。(板书:怎么想)。
(3)练习朗读。
请你边读边想象,把课文中的描写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再通过朗读,读出天都峰的险峻峭拔、难以攀登,读出作者的害怕和不自信。
2.写清怎么做的。
(1)作者还抓住什么来描写我爬山时的样子?默读6、7小节,并做好批注。
预设:抓住动作来描写(板书:怎么做)有哪些动作呢?圈一圈。(板书:爬、攀、手脚并用向上爬、爬呀爬、爬上了)
(2)你从这些动词中体会到什么?
要点:从这些词语体会登山的艰难和不怕困难、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小结: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使爬山画面仿佛就在眼前,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
空间。抓住“我”在爬山过程中是怎么做的,事情写得更加清楚了。
3.写清怎么说的。
(1)课题是“爬天都峰”,但作者仅仅用了2小节来写爬山时的样子,却把大部分笔墨放在了哪里?(“我”和老爷爷的对话)(板书:怎么说)
(2)浏览课文,用直线画出我们之间的对话,体会人物对话时的心情。
(3)交流体会。
*品味第一次对话。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① 理解对话。
自己读一读。你明白他们说话的意思了吗?
他们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板书:也?)
预设: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板书:!)
“对,咱们一起爬吧!”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互相约定、互相鼓励。(板书:互相鼓励)
②发现秘诀。
对话写得好,秘密在提示语里。看看这三句话的提示语,有哪些特点?
预设:a.表示“说”的提示语不一样,用到了“叫”“问”“说”。
B.提示语写出了人物的动作,“点点头、仰起脸”。
③练习朗读。
关注提示语,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敬佩、羡慕的语气。
*品味第二次对话
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①理解对话。
自己读一读,你明白他们说话的意思了吗?(他们在互相感谢)(板书:互相感谢)
他们现在是怎样的心情?(兴奋、互相敬佩、互相感激……)
②发现秘诀。
对话中的提示语除了有动作,还写了什么?(人物神态:笑呵呵)
提示语中加入神态描写,也是写好对话的一个秘诀哦!
③练习朗读。
(4)作者为什么重点写对话呢?回顾全文,和同桌讨论讨论。
预设:因为“我”刚开始害怕不敢爬,后来从和老爷爷的对话中汲取了力量,才有勇气爬上了峰顶。(板书:汲取力量)
小结:抓住人物是怎么说的,写清人物对话,可以更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这是写清楚事情的一个好方法哟!
板块四:初试身手,看图写话
1.总结方法,明确要点。
怎样把一件事写清楚?从《爬天都峰》中,你又学到了什么好方法?
要点:
抓住人物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人物心理、动作、语言写具体,就能把事情写清楚。(板书:写清楚)
2.仔细看图,明确内容。
(1)上节课,我们观察了学校运动会的图片,尝试着讲清楚自己看到的、
听到的,甚至有的同学还结合运动员的神情揣摩了他们的心里会想些什么,这使得静态的画面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看一幅图。(出示图片)仔细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家人为奶奶庆祝生日)
(2)交流:怎样把这件事说清楚呢?
预设:按一定顺序写,庆祝前、庆祝时、庆祝后。
预设: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过生日的经过说清楚。
点拨:庆祝前一般简单写迫不及待的心情和准备工作,庆祝后一般写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难以入睡。
(3)怎么写好人物对话?
① 演一演。
师生一起表演。教师扮演奶奶,学生扮演爸爸妈妈、小明、妹妹,一起给奶奶过生日。
② 说一说。
通过情景再现,你能把人物对话说清楚了吧?请你说一说。
要点:重点说家人们对奶奶的祝福,以及奶奶对大家的感谢、祝福等。
点拨:对话要注意人物之间的交流,要能接上话,不能各说各的。
3.看图写话,集体评价。
星级评定标准:
☆表达有序:按照“庆祝前、庆祝时、庆祝后”的顺序,把庆祝生日的过程写清楚。
☆对话具体:把人物的对话写具体,体现人物心情。
活动三:生活万花筒
学习目标:
1.填写表格,按一定的顺序,把一件事写清楚。
2.学习习作例文,评改做家务的小练笔,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将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学习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明确习作目标
最近,学校将为全体四年级的同学举办“十岁成长礼”。为了展现大家丰富多彩的生活,开展“生活万花筒”的征文活动,请选择一件印象最深刻的事和大家分享。获得一致好评的同学将收获精美成长礼一份。
1.那怎样才能把一件事写清楚呢?(出示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本单元习作要求。)
2.怎样把一件事写清楚?学习了本单元的课文和初试身手,你学到了哪些方法?
预设:要按一定的顺序写,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要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下来。(板书:起因、经过、结果)
板块二:构思填表,按顺序写清楚
1.回顾梳理,了解写作顺序。
(1)自由说说。
《麻雀》《爬天都峰》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呢?
预设:事情发展顺序、时间推移顺序。
(2)观看范例。
这两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怎样的呢?
事情 |
救小麻雀 |
起因 |
猎狗想吃小麻雀。 |
经过 |
老麻雀落在猎狗面前,想救小麻雀。 |
结果 |
猎狗向后退,“我”唤回猎狗走开了。 |
事情 |
爬天都峰 |
起因 |
“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 |
经过 |
“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克服困难,一起爬上天都峰。 |
结果 |
“我”和老爷爷相互道谢。 |
(3)小结板书。
同学们,写一件事情,我们可以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事情发展顺序来写,也可以按时间推移顺序来写。总之,按一定顺序写,才能把一件事写清楚。(板书:按顺序写清楚)
2.填写表格,梳理写作顺序。
拿出课前准备的“往事小锦囊”,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想想应该按什么顺序来写?填写表格。
事情 |
|
起因 |
|
经过 |
|
结果 |
|
3.交流讨论,明确写作顺序。
(1)指名交流,集体讨论。
“学骑自行车”这件事按这样的顺序写行不行?起因、经过、结果有没有找准?
预设:
事情 |
学骑自行车 |
起因 |
“我”想学会骑自行车,可是又怕摔跤,怕学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