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认识
三角形的认识
执教: 江阴市教师进修学校 吴静
评析:江阴市教研室 匡金龙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22——25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推理等活动,了解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认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运用三边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经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形成过程,发展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
3、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三角形
1、引入
师:见过三角形吗?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
2、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共性
师:为什么这些图形都叫做三角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它们都有三个角、三条边,还有三个顶点。
师:是的,所有的三角形都有3个角、3条边和3个顶点组成的。
3、揭题
师:除了这些,三角形还有什么其他的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地研究三角形。(出示课题)
【评析:由于学生在二年级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再加上生活积累,三角形的各个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只是缺乏系统的整理。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进行了简单处理。在学生在列举生活中见过的三角形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思考三角形的共同特点。与此同时,教师进一步追问三角形其他的特点,从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欲望。】
二、探索三边关系
1、理解“围成”的含义
师: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那么围一个三角形就要用到几根小棒?
生:3根。
师:老师这里就有三根小棒,哪个同学愿意来围一个三角形?(生围)
师:他围成三角形了吗?那如果老师这样摆,行吗?( ),这样摆呢?( )都不行,那么应该怎么摆?
生:小棒的端点和端点要连起来。
师:对!既然要围一个三角形,我们就要和刚才那位同学一样,把这根小棒的“头”和与它相邻的小棒的“尾”连起来,就是说每相邻两根小棒都要做到“首尾相连”。
【评析: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学生在“围”三角形的操作实验中实现的,因此“怎样才算围成三角形?”就成了探索的关键,为了扫除后继学习的障碍,在学生正式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之前,教师精心设计了这个环节,通过示错强化学生对“围成”的理解,起到“除障引路”的作用。】
2、探究第一个条件
(1)设疑
师:刚才,我们用这三根小棒围成了三角形,那么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够围成三角形呢?
生:不一定,有时能围成三角形,但有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围一围。
(2)操作
师:老师这儿有4组小棒,每组中都有红、黄、蓝三条边,蓝边已经固定好了,分别用红、黄2条边去配。
每根蓝色小棒长度是相等的,都是10厘米,红、黄两边的长度分别是5厘米、7厘米;4厘米、11厘米;4厘米、3厘米;6厘米、4厘米。
师:这4组小棒是不是都能围成三角形呢?我们动手来围一围—— (生围)
(3)交流
师:能围成三角形的有几组?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呢?
生:第1、2里两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3、4两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3、4两组小棒肯定不能围成三角形吗?老师来围一围——,确实不行。
师:看来,同学们开始的猜想是正确的。有时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4)追问
师:同样是3根小棒,为什么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却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5)讨论并交流
师:红、黄两边的长度要符合怎样的条件,才能和蓝边围成三角形?小组内讨论讨论——
生:红边和黄边的长度和大于蓝边。
师:都认为红边和黄边长度的和要大于蓝边,小于蓝边行吗?
生:不行。
生:第3组就是这样的。
师:是不行,那么等于蓝边行吗?
生:第4组就是这种情况。
(6)小结 看来,要围成一个三角形,红边和黄边的长度和一定要大于蓝边。
(7)巩固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条蓝边,长10cm,红、黄的长度分别是6cm和7cm,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生:红边和黄边长度的和大于蓝边了,所以就能围成三角形了。
师:围一围(媒体),确实要围成三角形红边和黄边长度的和要大于蓝边。
师:如果红、黄的长度分别是6cm和7cm呢?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红边和黄边长度的和小于了蓝边,围出的情况会和第3组一样的。(验证)
师:那么,如果红、黄的长度分别是7cm和3cm呢?为什么?
生:不行,会形成一条线段。
【评析:为了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并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本质,教师将结论分成了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逐步展开。其中第一个层次探究第一个条件是关键,所以教学时教师采用了固定一边(包括位置和长度),变化另外两边的方式,来引起学生对另外两边长度的和与固定边关系的关注,教师通过设疑、操作、交流、讨论、分析和比较,帮助学生对第一个条件形成清晰化的认识。】
3、探究第二个条件
(1)进一步设疑
师:最后一组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能围成三角形,因为3+15〉10了。
生:不行,黄边太长了。
(2)操作
师:看来,对这题同学们持有不同意见,那么到底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我们也来围一围——
(3)追因
师:看来不能围成三角形,知道原因是什么吗?
生:黄边太长。
师:是啊,黄边是太长了,它都比什么长了?
生:比蓝边长,也比红边长。
生:比红边和蓝边长度的和都长。
(4)小结
师:因为比红边和蓝边长度的和长,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那么,红边和蓝边的长度和要符合什么条件,才能和黄边围成三角形?
生:红边和黄边长度的和要大于黄边。
师:看来,红、黄、蓝三条边要围成一个三角形,红边和蓝边的长度和也要大于黄边。
【评析:教师通过设计第4小题的练习,使学生的认知 “平衡”被打破,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随即再引导学生追因思考,帮助学生认识到围成一个三角形还需要满足的第二个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经历了“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这样的教学符合了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能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三边关系。】
4、探究第三个条件
(1)质疑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找到了围成一个三角形要具备的两个条件。那么,是不是只要符合两个条件就够了?
生:不是的。
师:你们认为还要满足什么条件?
生:我觉得黄边和蓝边的长度和要大于红边。
(2)验证
师:是不是还要满足这个条件呢?我们再来看这三根小棒——
虽然前两个条件都符合了,但是仍不能围成三角形,就是因为没有符合哪个条件?
(3)小结 看来,黄边和蓝边的长度和还要大于红边。
【评析:通过前两个层次的学习,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认识,已由“平面”走向“立体”,从“片面”逐步走向“全面”,思维的空间得到了极大地拓展。于是,当教师问及两个条件是否够了的时候,学生利用自己探索前两个条件的经验,不难类推出第三个条件,从而获得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全面认识。】
5、概括结论
(1)提问
师:这样看来,要围成一个三角形,红黄蓝三条边要同时满足几个条件?
师:我们一起来说说这三个条件——(齐说)
(2)概括
师:这三个条件说起来挺麻烦的,那么能不能说得简单一点呢?
生: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剩下来的一条边。
师:他这样说有没有把3个条件全都概括进去了?
师:对,只有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了第三边,三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
换句话说,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一起读一读——
6、优化判断
(1)固化
师:我们已经知道,要围成一个三角形三根小棒要同时符合3个条件。那么这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可以,因为4+5〉6,4+6〉5,5+6〉4。
师:是的,3个条件全都符合了,就能围成三角形。
(2)激励
师:老师这儿还有3组小棒,你会判断吗?比一比,看谁判断得又对又快!
(3)优化
师: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判断得真快!有好办法吗?说说你们是怎么判断的?
生:把两条短边的长度相加算和,再和长边比较。
师:能以第3题为例,具体地说一说吗?
生:6+5=11,因为11〉8cm,所以3根小棒就能围成三角形。
师:这样判断确实是简单了,但这样做可以吗?你们似乎把另外2个条件忘了呀?
生:另外2个条件肯定是符合的。因为8是最长边,它已经大于6cm或5cm了,所以不用计算出和就能判断这2个条件是符合的。
师:有道理!如果两条短边的长度和大于长边这个条件符合了,那么就意味着三个条件全都符合了,因此这样的判断方法是完全正确的。
(4)练习
师:我们再来判断几题(出示4题)
【评析:教师巧妙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让学生在用3个条件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一组判断比赛,迫使学生思考简单的方法。由于教师采用了边学边练的方法,学生对三个条件的判断比较熟练,在教师的点拨激励下,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简便易行的判断方法,把三个条件优化为一个条件——两条短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对两种判断方法的等价性进行了合理的解释。】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又一次认识了三角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于三角形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师:这节课上我们共同经历了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发现了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并找到了判断围成三角形的简单方法——两条短边长度的和大于长边。
五、实际应用
师: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能帮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条路线比较近?
为什么?
生:经过电影院的路线正好是三角形的两条边,这两条边长度的和肯定大于剩下的一条边,所以从学校直接到少年宫最近。
师:对呀,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用到了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个知识。
六、拓展提高
师:黄边和红边的长度分别是7cm和3cm,另一条是活动 边(可长可短),要围成三角形活动边可以是几cm (取整厘米数) ?小组讨论讨论——
生:可以是5cm、 6cm 、7cm 、8cm 、9cm 。
师:活动边可以是4cm吗?10cm呢?为什么?
生:4cm和10cm的话两条边长度的和会等于第三边,围不成三角形。
师(演示):我们再完整地看一遍。
师:确实是这样。看来,活动边的长度要大于4cm,小于10cm.。
【评析:教师在学生牢固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基础上,适度拓展,给出了一道开放题。本题实际上渗透了三角形三边关系延伸出来的一个性质:三角形任意一条边的长度小于其它两边的长度之和,大于其它两边的长度之差,稍有难度。教师精心制作了一个活动教具,通过教具演示和精心点拨,学生不但解决了问题,体会了这个性质,同时也发展了数学智慧。】
总评:这节课一般的教学思路是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到“三角形两条短边的长度之和大于长边”这个结论,然后由特殊到一般得到“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从逻辑上讲,这两个结论是等价的,但对于任意三角形来说,特别是对没有标出边的长度的三角形来说,后者更具一般性,也就是说后面的结论比前面的结论更重要。但小学生往往先入为主,按照上面的教学思路教学的结果是学生对“任意”比较淡漠。因此吴老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思路,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进行了创新设计。吴老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矛盾冲突,不断激发学生探究三边关系的欲望,引导学生操作、思考、探索、交流,逐步建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具体来说吴老师分五个环节进行了层层递进的建构活动。①由“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够围成三角形呢?”引导学生探究得到“红、黄两边的长度之和必须大于蓝边的长度”;②由“满足了第一个条件的三根小棒还不能围成三角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得到“红边和蓝边的长度之和也要大于黄边”;③由“是不是只要符合两个条件就够了呢?”引导学生类推得到“黄边和蓝边的长度之和还要大于红边”;④由“这三个条件说起来挺麻烦,能不能说得简单些?”引导学生完整简洁地概括三角形三边关系的一般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⑤由“看谁判断得又对又快?”引导学生悟出比较简单的判断方法“两条短边长度之和大于长边”。至此,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学生操作和探索中逐步建构,自然生成。这是大家一致公认的具有创新思路和鲜明特色的好课。学生通过学习不仅知道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而且经历了探索三边关系的过程,增强了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