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芳洁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谢芳洁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二、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掌握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与发展。理解其对加强君主专制所起到的作用。
【时空观念】
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时序性。
【史料实证】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研读,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表述能力。
【历史解释】
通过研读史料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家国情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与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与发展。
2.难点:通过科举制,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变化的进步意义。理解这一时期赋税制度的演变对中国古代经济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选官制度
1、概念: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典章制度,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项重要措施。
2、演变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总体把握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体会其不断发展完善的历程。
3、科举制度的分析(史料运用)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度……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流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连迎权贵,袖私舞弄……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隋文帝于开皇中取消九品中正制。 ——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至玄宗开元以后,益为社会所尊崇。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拘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 ——摘编自傅乐城《隋唐五代史》
材料三 假设你是清政府的一名决策者,1901年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废除科举制。下表中所列因素供你决策时参考:
朝廷尊崇儒家思想,以仁义礼孝等思想治天下和教育臣民 |
科举以“四书五经”为主要考察范围,以八股文为样式 |
全国有几百万人自儿童时代就开始学习科举技能,以此为人生目标 |
近千年来,科举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
“新政”开始推行 |
各地纷纷创办新式学堂,但招生困难 |
(1)请结合书本概述九品中正制运作的方式,依据材料一分析其被取消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进士科的设立对唐代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所列因素,在是否废除科举制的问题上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深化学生对科举制度的认识,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能力。并从史料中挖掘有效信息,引导学生从汉唯物史观的角度评价科举制度,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解释和历史观。
(二)三省六部制
1、演变过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门下省。(2).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3)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隋唐时期,在尚书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措施,三省相互监督与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举。
呈现韩国磐先生在研究三省六部制度时,制作了的示意图。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掌握三省六部的形成和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体会隋唐三省六部制与前朝的继承发展关系。
2、评价(史料分析)
材料四:三省制是三省首长制、三省并重制和三省分权制三个内涵因素构成的一种施政机构宰相制。魏晋南北朝是其酝酿时期,中经隋代,至唐正式建立。唐初三省长官集 体议政于政事堂,三省首长制成熟;三省借设在门下省的政事堂平衡地位,内轻外重各有优势,三省并重制成熟;三省分掌出令、封驳、执行之职,三省分权制成熟。但从唐睿宗起,三省长官相权旁落,表现为低级官员入相,难以驾驭朝政,三省长官不专机务,动摇了三省机构的互相制约关系;三省六部职能废弛,各种使职大量产生,干扰和削弱了尚书六部的行政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节度使出将入相打破了三省分权的政治平衡;专使的设置削弱了六部的行政职能;翰林学士草拟诏敕代行了中书省部分决策权;宦官专权瓦解了三省制的组织原则。 --摘编自王素《三省制略论》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发展历程,读示意图和史料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制度变化的延续,传承和创新,对历史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赋税制度
1、赋税制度的变化(学生列表:从时间、制度名称、特点三个角度自主梳理)
2、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1)运用书本p40页史料阅读,指出唐朝租庸调制与租调制相比进步性?并分析其奔溃的原因?
(2)结合材料分析两税法的创新之处和其在古代赋税制度上的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时空定位学生绘制表格填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史料的分析与解读,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通过不同赋税制度的对比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
(四)本课小结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隋唐制度的创新显示了我国隋唐时期的政治智慧。任何一项制度不可能孤立存在,隋唐时期的政治家们利用他们的豁达,开放,自信的博大胸怀,积极总结前朝经验,通过创新选官制度、中央官制、赋税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使古代中国盛极一时。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整体构建本课框架,并让学生体会制度文化建设对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从而感受隋唐文明的重要性,落实家国情怀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