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江阴高中 张亚
教学目标:
1、结合《北宋的建立》、《北宋、辽、西夏对峙图》、《金、南宋、西夏对峙图》等地图从时空角度去理解几个政权之间的关系,直观感受北宋的边疆压力。
2、引导学生理解北宋初期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并能辩证分析其影响。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基于史料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形成合理的历史解释。
3、客观看待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的性质及影响,使学生充满人文情怀认识历史上的民族问题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充满自豪感,增强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并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为使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探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日本学者宫崎市定《东洋近代史》
(中国历代王朝中)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余秋雨
一个看似军事不张,疆域缩水的“瘦小王朝”,缘何获得中外史家一致的高度赞誉?让我们拉开历史尘封的帷幕,去重新认识一下赵宋王朝这三百年中华帝国的巅峰。
本单元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文明走向成熟(916-1368年)
政治:局部统一到民族政权并立到全国重新统一
经济: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扩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民族关系: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本课学习任务分解:
任务一:一图知史实—梳理两宋时期政治、军事方面的大事件并形成时间轴
任务二:一变观智慧—概括宋朝政治制度的变化,理解北宋初年为矫前朝之弊创新政治制度并形成历史解释。
任务三:一语品是非—通过图片文献等史料呈现,尝试对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和原因等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形成一定的历史思维。
第一部分(一)学习任务一分解:通达时空观念
时间轴(略)
(二)学习任务一分解: 明确基本史实
1.北宋的建立与统一(960-1127)
(1)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统一: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南宋的偏安(1127——1279)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3.其他民族政权的并立
辽朝(916—1125)契丹族所建立,灭于金朝;
西夏(1038——1127)党项族所建立,灭于蒙古国。
金朝(1114——1234)女真族所建立,灭于宋蒙夹击。
4.两宋的边疆危机
(1)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宋真宗: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 是为“澶渊之盟”。
(2)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
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是为“庆历和议”。内容包括: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3)南宋与金——绍兴和议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你怎么评价这些和议的签订?
参考:不断的和议让宋代主政者形成用金钱赎买消除边患的战略政策,屈己讲和还丧失国格和民族尊严。但是和议使中原王朝和边疆政权放下干戈,互通有无,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名族融合都有积极作用。
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你怎么看待“战”?
参考:频繁的民族战争使社会动荡不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战争也使各民族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触,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设计意图:结合地图,梳理史实,明确时空坐标,建立各政权之间的联系。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二部分:学习任务二分解:聚焦史料实证
宋太祖询问宰相赵普,“……吾欲息天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普回答:“……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清]毕沅
由材料可见宋朝刚刚建立的“弊”是什么?其统治者又是怎样改变弊政局面的?
①夺其权(行政):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制钱粮(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收精兵(军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综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第一原则:收权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中央 |
行政 |
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 |
军政 |
枢密院:有调兵权不统兵 |
|
三衙:统兵但不调兵 |
||
财政 |
三司(盐铁、度支、户部) |
|
地方 |
四监司 |
平行的路级机构,从各方面监控各州 |
通判 |
州一级增设,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
综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第二原则:分权分散机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避免专权。
宋太祖虽然是行伍出身,但却十分喜欢读书。他深知:武力可以夺天下,文治才能迎来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 ——《中国通史》
罢免宿将兵权 |
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
大力提倡文治 |
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形成文官政治 |
综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第三原则:崇文抑武重文轻武
学习任务二分解:形成历史解释
总起来可以说,唐宋时期的政治体制,从决策与执行,中央和地方关系,到官员的选拔与任用,考核和黜陟(升),监察与谏诤等各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合理完善的制度,互相协作,互相制约,使之正常运转。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宋初统治者为矫前世之弊,打出了长拳三十二式。你如何评价这些措施?
制度 |
积极 |
消极 |
收权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 |
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边疆战争中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 |
分权 |
有利于巩固政权 |
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
崇文抑武 |
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有效地巩固了统一 |
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
积极——矫前世之弊 消极——统治危机 (财政压力+边防压力)
财政压力——三冗问题,边防压力——澶渊之盟,庆历和议
祖宗之法以“防弊”为核心,弊端如此凸显,何为当务之急?
方庆历、嘉祐,世之名士常患法之不变。——《陈亮集.铨选资格》
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设计意图:理解北宋统治者加强专制集权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历史问题的唯物史观,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
第三部分 学习任务三分解: 识记变法内容
1、原则: 2、领域: 3、目的: 4、核心内容: 5、结果:6、评价:
……这样既稳定了物价又可从中得利。王安石规定政府可以贷款给农民,利息很低,这样就打击了与国争利的高利贷者……他还强调科举要注重选拔具有处理实际事物能力的行政才干。
——摘编自《费正清评析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他不愧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的变法思想可以说是我国现今的知识分子对中国走向近代的朦胧探索。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认识一:王安石变法有利有弊,变法最终失败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体现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批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政敌苏东坡对王安石的评价
认识二:变法结果不能左右对个人的评价。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留言不足恤”大无畏的变革精神,其个人道德品质无论是当时还是今天的标准都是非常杰出的!
学习任务三分解:拓展多维视野
(清)赵翼:及有事之秋,犹多慷慨报国,绍兴之支撑半壁,德佑之庇命疆场,历代以来,捐躯殉国者,为宋末独多。
满江红(宋)岳飞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认识三:宋代无数文人志士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激励和感染了后世的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设计思路:对王安石变法的学习,岳飞、文天祥事迹的介绍,认识文人志士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增强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并以服务于国家和社会进步为使命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