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在线研讨

许海燕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的教学设计

发布日期:2020-05-05 08:06:20     来源:zhangyongqian

15《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的教学设计

江阴市第一中学  许海燕

一、教学目标

1.  依据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在经济、思想、文学、科技方面的新发展,重点抓住对“新”的理解。(史料实证)

2.  从唯物史观出发,分析明清经济中农业、手工业、商业之间发展的关系及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唯物史观)

3.  从历史时空角度,纵向横向理解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以及与西方交汇的发展状况,分析近代化未实现的因素与当时明清社会面临的困境。(家国情怀、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明清经济、思想的新发展。

教学难点:对近代化概念的理解以及明清社会阶段特征与面临困境。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利玛窦和马戛尔尼图片)让学生回答人物,讲一讲他们所了解的人物,与中国相关的时期:明清。进入主题:旧传统与新曙光——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幻灯显示主题及明清时间标注,此处为1840年之前的清朝)。

(设计意图)一方面此二人与中国交流时正处明朝万历年间和清朝乾隆时期,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利玛窦在中西方交流方面尤其宗教、文化、科技领域有重要贡献,而马戛尔尼则要与中国通商,属于经济、政治方面,均与当时世界大势相关。既能引入主题又能激起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新发展的了解。

[教学环节]

*新曙光之经济结构的变迁:农业

PPT展示: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和《农政全书》中的梯田图

教师设问:玉米、甘薯原产自哪里?和当时世界上的什么事件相关?传入中国后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根据老师的指导,分析农业中的新现象、新因素

PPT展示

材料1:明中叶以后,由于赋役沉重,农民单纯种植粮食作物已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便纷纷种植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经济作物或兼营其他副业。生产粮食为主的单一的农业结构开始向多种经营方向发展,导致了粮食作物生产相应减少。随着这种现象的日益加剧,许多农村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出现了一定的解体征兆。在农村手工业方面,由于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一些以经济作物为原料的手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尤其是纺织行业的发展更为显著,棉纺业、丝织业成了许多家庭的主要副业。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和农村手工业的发展,农业与商业发生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提高了农业的商品化程度。

——王言锋《中国十六——十八世纪社会心理变迁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兴衰》

材料2:中国古代山地的全面开发利用出现在宋代以后,尤以明清时期为盛。……明清时期山区开发的特点是:山区的开发更为普遍,开始向深山老林、高海拔区挺进,且以粮食生产为主;玉米、红薯、洋芋的引种,促成了这一时期持续的山地垦殖扩张,对山区环境的演变带来广泛深远的影响;山区资源利用的广度、深度在不断拓展,同时植树造林也已引起人们重视。——张建民《明清时期的山地资源开发及山区发展思想》

问题设计:结合上述2段材料和所学,说出明清时期经济结构中农业领域的新现象、新因素

学生活动:农业新现象、新因素:地主经营出现多种形式;农村经济结构多样化,经济作物多样且种植广;高产粮食作物引入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山地全面开发等深度区域开发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以及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比如玉米、红薯等经济作物的引入与广泛种植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同时还能看出农业与手工业、商业的关系。

过渡:农业为手工业提供原料、劳动力等,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新曙光之经济结构的变迁:手工业

PPT展示

材料1:明清江南市镇出现了早期工业化,丝织业、棉织业所达到的水平,更是领先于工业革命前的包括英国的欧洲。

第一,自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织业市镇及其四乡,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出产濮绸闻名的濮院镇,四乡农家的经营重心已由农业转移到蚕桑丝织业,即从农业转移到乡村工业,而把农田耕作看做副业。这些农家因忙于工业而无暇顾及耕地,不得不雇佣邻近的石门、桐乡农民来耕种跨脚田。这种主业与副业倒置的现象,截然不同于传统农村。农民不再把农业作为主业,而把工业作为主业,是江南市镇早期工业化的特征。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结合历史纵横: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中的自由雇佣劳动力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找出关键信息,说出手工业中的新现象、新因素。同时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设计问题: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发展的特点;“大户”“小户”指谁以及相互关系;说明当时出现了何种新经济因素,出现原因。

学生活动:读教材历史纵横文言文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文言文阅读是学生的短板,课上尽可能读一读能提升语感,加深对文言文大意的理解,在平时多锻炼,让学生分析讲解。

PPT展示)第二,棉布业市镇也是如此。从松江府上海县乌泥泾镇起步的棉花种植与棉纺织业,导致松江府及其周边地区的早期工业化,使农业经济与农家经营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一方面棉花种植超过了传统的稻米种植,即所谓棉作压倒稻作,嘉定一带甚至达到了棉九稻一,乃至专种棉花不种稻米的程度。另一方面,棉花种植以及对棉花的深加工如纺纱织布,为农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农家的主要经济来源。而纺纱织布业带动了市镇的染布业、踹布业,更具有乡村工业的特色。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学生活动:手工业新现象、新因素:规模大,分工细致;出现工场手工业;雇佣工人和雇佣劳动

同样通过材料可知手工业为商业提供商品和社会分工,促进商业发展,过渡到商业。

*新曙光之经济结构的变迁:商业

PPT展示)

材料1:明代初期至中叶,社会商品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特别是在江南,商品经济更为繁荣。明中叶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经济作物和农村其他副业的生产为工商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流通的产品,加上交通便利,加强了各地间商业交流,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与繁荣。在商品利润的刺激下,商人人数激增。明中叶后,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和各地物资交流的增加,扩大了全国性或区域性商品市场。在此基础上,到嘉靖、万历时,一些无名僻陋的乡村逐渐地发展成繁荣市镇。原有的大中城市在规模上也在不断扩大,城市的主要功能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而由政治、军事性转向了以经济性为主。

——王言锋《中国十六—十八世纪社会心理变迁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兴衰》

材料2: 地理大发现后的全球经济带动了晚明的进出口贸易,源源不断流入中国的白银,不仅提供了一般等价物的银通货,为晚明社会的银本位货币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由于生丝、丝绸、棉布、瓷器等商品的出口持续地增长,这种外向型经济极大地刺激了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高度成长,以及作为商品集散地的市镇的蓬勃发展。

——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年》

材料3: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中国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可匹敌的制作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中国通过——贸易获得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弗兰克《白银资本》

问题设计:依据材料,说出在商业领域的新现象、新因素

(习题训练)

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晋商成为十大商帮之首,他们经营的盐、铁、棉、布、皮毛丝绸、茶叶、金融等商号,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和拉美国家,称雄商界长达500年之久。这说明这一时期

A.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转变

C.商品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D.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学生活动:结合史料阅读得出商业领域新现象、新因素:

白银货币普遍使用;长途大额贸易发展;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出现商帮;形成全国性市场

问题设计思考:从唯物史观出发,分析明清经济中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领域之间发展的内在联动关系。

习题过渡:

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新曙光之文化:社会思想观念的变迁

材料1  晚明以及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是由早期人文主义思潮和实学思潮所组成的。晚明的早期人文主义思潮由阳明心学中的一支发展演变二成,以王艮、李贽等人为代表,强调人的觉醒,宣扬离经叛道,要求人性解放;反对礼教,要求行为自由;鼓吹人欲、私欲,要求物质利益;肯定心性无别,要求贵贱平等。这种早期人文主义思潮在汤显祖、袁宏道等人作品以及民间通俗文学中都有集中体现,如《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等。实学思潮主要是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为代表,在政治思想上批判君主专制,主张众人共治,认为民众是天下的主体,要求对君权和政府权力加强舆论监督和制约;在经济思想上,抛弃流传久远的重本抑末论,提出工商皆本说,为工商业发展制造舆论,为工商业者改变社会地位辩护。

——张显清《晚明社会的时代特点》

教师活动:结合材料与所学填表格写出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潮

学生活动:根据材料填写表格,锻炼基本的提取信息的能力


学生活动:讨论表达……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及缓慢发展(根本原因);

3、思想:理学占统治地位,压抑摧残人性,文化专制、西学东渐;

其他:明清易代等

*新曙光之文化:社会生活方式与风俗的变迁、文艺科技

材料1:由于金钱在商品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社会上也形成了尚利好货的价值观和奢靡淫逸的社会风气。……消费观上,越来越多的人倾向奢侈品、追求僭越礼制、求新尚奇的消费。由于消费生活的改变,加上社会余暇的增多和市民文化教育的普及,广大市民对于娱乐消费包括文化娱乐消费的需求增强了。此外,由于人生处境的变化和社会世俗生活的影响,文人士子在趣味上也出现了世俗化倾向,成为通俗文艺的接受者和创作者。

——王言锋《中国十六十八世纪社会心理变迁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兴衰》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依据材料及所学,填写表格,明清小说、戏曲、科技等新成就

学生活动:

问题设计:请从唯物史观角度说说明清经济、政治、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

*总结近代化新曙光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奠定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民营手工业崛起,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文化:西学东渐开始;产生早期启蒙思想;文艺大众化、世俗化

对外:欧洲国家与中国贸易大量增加,玉米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大批传教士来华,将一些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带入中国,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出现

问题设计:明清社会转型成功了?近代化实现了吗?

教师活动:引出“近代化”概念

学生活动:讨论表达:旧传统的束缚: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重农抑商、小农经济仍占主导;理学主导、束缚人性;文化专制空前强化;传统科技大成;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保守,落后于世界潮流……

其他危机与困境:

明朝的贫富分化:皇族系统、各地官豪争夺土地,积聚财富,扩大贫困群体,激化人际关系,加剧社会矛盾;

清朝的人口危机:人地冲突、人口流迁、流民,激化矛盾,冲击旧制度;

商业思想遗产的局限与制度缺陷的制约;自然灾害,政治腐败;

西方殖民者东来……

[设计意图]:探索明清时期未能实现近代化、社会转型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素养;从整体上理解明清时期所处时空的特殊性和社会危机的复杂性,从而以宽容心态理解历史,增强对国家民族认同感。

(幻灯展示表格)明清期间,西方世界发生了历史性的、划时代的巨大变化

问题设计:通过表格中中西方时空坐标的定位及发生的大事件请同学们说说感受。

根据学生表达总结升华

在近代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工业的发展,就其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来说,显然曾经有过一页光荣的历史。

——全汉升《略论新航路发现后的海上丝绸之路》

农耕文明集聚(累积)起来的社会财富,与工业文明创造的社会财富,二者累积的速度与规模,相较而言,无论在总量上和质量上都不能相提并论。

——李学功《被改变的思考》

(课堂小结)

虽然明清社会在经济、思想、文学等领域都有所突破,达到古代中国的新高峰,出现近代化曙光,但在强大的自然经济惯性、专制政府压制、“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商”观念、“天朝上国”心理等旧传统的束缚及西方殖民扩张侵略等内外因素作用下,与世界近代化潮流愈走愈远,最后以相对落后的面貌进入近代社会,未能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