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初亚老师公开教学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第12册,第97-98页“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7-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这些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完善认知结构。
2.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学习有
关平面图形知识的经验和方法,发展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产生继续探索学习的积极心向,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揭题:在这节课上我们继续复习的平面图形。
1.提问: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围成的平面图形?
(你是怎样列举出的?)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有序列举。:
2.分类
提问:如果把这些平面图形分类,你打算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
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
一类: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称为多边形。
一类:由曲线(或由曲线和线段共同)围成平面图形,如圆。
提问: 如果把多边形进一步分类,可以怎样分?(三角形,四边形,……)
(出示)
3.回忆平面图形的知识
要求大家认真回忆有关这些图形的相关知识?(留二、三分钟时间,在4人小组里交流交流。师巡视,后集体交流。
有同学说到了图形边和角的特征,也有同学能准确说出三角形的定义,也有同学能流利地背诵周长和面积的公式等。其实还有很多知识点被遗漏了。比如三角形的高
教师追问:我们要整理这些平面图形认识的有关知识,太多了,可以怎样整理呢?
(分类整理)。
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复习呢?你有什么好建议?
4.小结:特征 分类 关系 操作 周长 面积
今天先重点复习平面图形的特征、分类、关系等,即复习“平面图形的认识”的内容。(板书:认识)
5.引导学生先整理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首先来整理复习三角形有关的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到分类整理的重要,产生分类整理的需要。从而主动地参与到整理的过程中来。]
(二)回顾并整理三角形的特征、分类,以及有关特殊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初步回础与整理:
认识名称,知道定义。关于三角形的知识,你能想到哪些知识?
(小组同学先交流,再全班交流。)
指出:三角形分“角”和“边”两条思路来整理
2.从“角”的方面来整理三角形的知识,出示三角形的分类图。(图1)
(1)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图形的?
(2)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3)教师追问:
A、请同学看一看,刚才你画的图形中的三角形,再想一想,你画的三角形属于哪一种?
B、能不能找到一个三角形,既不是锐角三角形.也不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能不能找到一个三角形同时属于其中的两种或以上?
(指出:这说明,任何一个三角形必是这种分类中的一种。按某一标准分类时,分类是具有唯一性、全面性的。)
B、内角和
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最多有几个钝角?为什么?
(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1)一个三角形,只露出一个锐角,你能判断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吗?为什么?
(2)如何修改这题,你就可以判断了呢?
如果仍要求只露出一个角,你如何修改呢?(“锐角”改成“最大的一个内角”)
3、从“边”的方面来认识三角形。出示三角形的集合图(图2)
A、(1)教师提问:你是怎样理解上面这个图形的?
(是从三角形的边的长度角度认识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2)、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三条边有可能全都相等,也可能是其中的两条边相等,还有可能三条边互不相等。)
B、追问:
(1)请同学看一看,刚才你画的图形中的三角形,再想一想,从边的角度来看,你画的三角形是哪一种?
(2) 是等边三角形的,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是等腰三角形呢?
( 指出:这说明一个三角形从边的角度来看,可以是包含关系,与按角分类不同。 )
C.三边长度的关系,进一步认识三角形。
(1)提问:三角形边的知识,你还知道什么?(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
(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题,
先让学生独立选一选,再要求说说选择时是怎样想的?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
提问:为什么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上面的结论吗?(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
4、从角和边综合来认识三角形:
第9题, 先独立算一算.填一填,再指名说说计算时的思考过程。
5、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与底与高有关。(包括画高的方法)(动画演示)
指出:三角形的大小是由他的底和高决定的,
总结:三角形的知识,我们从“角”和“边”两个方面进行了整理,形成了知识网络,这样有助于我们记忆与使用。
[设计意图:从具体的图形着手,有助于学生回顾与梳理知识。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范围、角度很重要,有些知识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成立的。同时沟通知识的前后联系,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的理解。]
(三)回顾并整理“四边形”的特征,以及相关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尝试自主整理。四边形可以根据他们之间的关系来整理。
引导:4人小组合作,把我们学过的这些由四条边围成的平面图形整理成一张关系网或图。(可运用学具袋中的图片粘贴)
2.学生尝试画图,并进行交流。(两种关系图都出现。)
提问: (1)、说一说每个图形的名称,以及图中各字母的含义。
(2)、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3)、什么样的四边形是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3.理解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提问: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达?
(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后,再回答。)
[设计意图:学会整理所学的知识,对学生而言很重要,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需要这样的能力,由辅到放,有助于学生回顾与梳理知识,更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四)、回顾并整理曲线图形。
1.“圆”的各部分名称,特征。
(1)先让学生在作业纸上画一个直径3厘米的圆,用字母表示圆的各部分名称。
( 让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一个直径30厘米的圆,其他要求同上。)
说明: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2)圆的特征,借助于问题解答,得出圆的特征
A.半径特征 B、直径特征
C.同一个圆或等圆,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3)生活中的圆。
A.为什么下水管道口与其盖子通常都做成圆形的呢?
一般不做成长方形的呢?
(学生会说面积大,可以排更多的水,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问其有没有别的呢?)
B.用简单的教具演示。
说明做成圆形的是不易掉下去,这是圆的直径的特征的运用。
2.平面图形的特殊性的运用。
A.生活中的三角形。(稳定性)B.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选择题:( 1)、人们常用三角形的( )性生产自行车车架,
(2)把平行四边形的( )性应用与电动大门。
A.稳定性 B.易变形 C.平衡性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了解、认识自己的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的意识。]
二、综合与沟通。
(一)对称图形,感知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联系。
1、什么是对称图形?
2、已学过的图形中,那些是对称图形,分别有多少条对称轴?
由正三边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圆的对称轴的条数的变化,引出圆可看作是正N边形,渗透极限的思想,沟通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联系。
(二) 多边形的内角和的获取。
多边形 |
三角形 |
四边形 |
五边形 |
六边形 |
内角和 |
|
|
|
|
(三)再次认识点、线、面、体。(从动态角度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A.体上有面,面上有线,线上有点。
B.点 线 面 体
(1)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由同长线段组成的平面。)
(2)三角形、梯形。(由不等长线段组成的平面。)
(3)圆(可同不等长线段组成,也可以同线段,绕中点旋转而来。
平面图形都还可以看作是同一个平面内的若干个点组成。
[设计意图:这说明,数学知识在某种程度上讲,有时,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而言的;有时,彼此之间是有着联系的。因此,我们综合地看,不能片面;同时我们要沟通之间的关系,形成网络。]
三、提高与拓展
1.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和思考题(思考题根据时间而定。)
在小组里讨论分割图形的方法,并试着分一分,
再通过交流和评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分割方法的特点。
2.给定两条数据,想一想可能是什么图形的数据。
四、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对平面图形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是如何整理的?
把相关的知识都以关系图或者分类图的形式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中,这些知识就会记得更清晰、更牢固。
2.还有哪些疑问?或哪些自己认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五、巩固练习题
(一)判断:用两块一样的三角板拼成了一个大的三角形,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360º。对吗?为什么?
(二)动动手,画一画。
1.画出下面各图形底边上的高。
六、板书设计
点 线 面 体
平面图形的认识(整理与复习)
三角形 四边形 圆
三角形内角和180° 同一个圆,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有无数条半径,半径都相等,
(直径)(直径)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