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教学设计

管连老师公开教学活动《文具的平衡游戏》

发布日期:2016-08-03 14:34:13     来源:zhaomei

大班科学活动:文具的平衡游戏

江阴市西郊中心幼儿园   管莲

活动目标:

   1.在动手玩文具的平衡游戏时,发现移动支点的位置能使两边物体平衡。

   2.通过对不同物体的平衡操作,发现支点位置与一边物体轻重的关系。

3.在活动中体验平衡游戏得快乐,激发幼儿的探究欲。

活动准备:

教师的教具尺、大夹子2个、书包(里面装有铅笔、橡皮、直尺、透明胶带(大的)、小刀、剪刀、涂改液、一盒回形针)、记录纸、教学课件

学具:人手一份(铅笔、橡皮、直尺、透明胶带、小刀、剪刀、一盒回形针),记录纸,记录笔

活动过程:

一、认识各种文具,重点认识直尺。

1.老师一一取出书包里的文具,让幼儿快速的认识,将文具在展示台上一一排队。

教师总结: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文具。(老师演示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这些文具。

(文具的出示从熟悉到陌生,给孩子一个经验进入的过程,也是引出活动主题的过程。认识文具的速度稍快。)

2.老师取出一捆直尺人手一把。

观察:看看直尺上有什么?(上面有刻度,有数字)直尺上最大的数字是几?最小的呢?刻度“15”在哪里?

3.老师取出一个夹子,夹在刻度“0”上。幼儿同样操作,引导幼儿相互检查。

(此环节的设计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巩固了幼儿刚才对刻度的认识,同时又为后面平衡环节的开展做一个铺垫。教师选取的三个刻度是本次活动中用到的三个关键位置,在这里预先认识。)

二、介绍平衡板玩法

1.老师取出教具大尺,演示平衡板的组成。

(此处重点引出支点,初步让幼儿了解支点的概念和作用。)

2.老师提出质疑:咦?怎么不平衡呀?引导幼儿观察平衡板一头重一头轻。老师追问:那怎样才能让平衡板平衡呢?引导幼儿发现只要在另一端夹上一个夹子,两边一样重就平衡了。

3.老师追问:你们猜这时平衡板的支点应该在刻度几上?(刻度“15”上,是尺的最中间。)集体记录下来。

(此处是一个把幼儿平时对“平衡板两端物体重量”的关注点,转移至对“支点变化”的关注点上的过程。老师隐性地向幼儿传达两个信息:影响平衡的因素还有可能是支点,支点是可以移动位置的。)

三、引导幼儿进行第一次平衡试验,发现移动支点就能让两端不同的文具平衡。

1.老师演示把刻度“30”一边的夹子拿下来,换成透明胶带。引导幼儿思考:平衡板还会平衡吗?怎么样让尺子重新平衡呢?

2.鼓励幼儿自己去试一下。并观察两边的文具平衡时,支点在刻度几上?集体记录下来。

3.小结:虽然平衡板两边的文具不一样重,但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支点的位置来保持尺子的平衡呢。

(此环节老师重点关注幼儿实验中各材料组合摆放、调整支点位置、观察支点所在刻度三方面,为后面幼儿自主实验打基础。以透明胶为例,通过幼儿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小结、验证发现。)

四、引导幼儿进行第二次平衡实验,并从中发现支点位置和物体平衡的规律。

1.老师引导幼儿把刻度“30”处的透明胶带换成不同文具进行平衡实验,观察记录支点的位置。

2.集体交流:看看我们实验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谁最重?支点在哪里?谁最轻?支点在哪里?

3.小结:刻度“30”一边的东西越重,支点就越靠近重的一边。其实,支点是最公平的,刻度“30”一边的文具太重了,支点就给他短一点的平衡板,刻度“0”一边的夹子太轻了,支点就给他长一点的平衡板。

(这一环节中,幼儿通过不断地更换文具来不断地验证上一环节得出的结论,同时,又通过许多的实验结果推理的出新的经验总结。是一个不断递进深入的环节。)

五、挑战设疑。

老师质疑追问引发幼儿思维进一步挑战:这些文具盒里回形针最重,它的支点在刻度“26”上,我在最重的回形针一边再加上一瓶很重的涂改液,让他们平衡,这时的支点会在刻度几上呢?如果刻度“30”一边没有文具了。只留刻度“0”上的一个夹子,还能平衡吗?

(活动的结束老师向幼儿抛出更具拓展性的问题,对幼儿的思维提出新的挑战。既是这一活动的结束,又是新活动的开始。使活动呈现开放的态势。)

 

自我评析:

“平衡”的概念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是很抽象的,老师关于“平衡”的知识难以用语言讲解清楚。可谓只可意会无法言传。但对于“平衡”孩子又是最有体会和感兴趣的。所以我选取“平衡”这一题材来开展科学活动,力求自己的设计能帮助幼儿在基于兴趣的基础上,对“平衡”的相关概念有新的认识和收获,同时也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做一次挑战性!

活动开始,我由尺子为小切口,逐渐揉进平衡板、两边的平衡物、支点、支点的刻度等知识点,以逐渐放大纵深的态势力求深入浅出地将平衡的相关知识,以幼儿自主探索的方式加以诠释。使幼儿在我的引领下逐渐体会到平衡板各因素的本质关系和规律。

我在设计环节的过程中采用游戏挑战的方式营造积极活跃的活动氛围;以不断的追问和质疑使幼儿的思维始终处于专注、探索、挑战、思辨的状态;以对猜测、实验、记录、推理、总结、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积极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

我的一点具体思考:

    1.以生活中的学习用品——文具作为操作物,取材于生活,我觉得会非常贴合幼儿此阶段对小学的向往的特点,也使本次活动具有浓烈的生活化和时令性色彩。

    2.尺子上的刻度数据让我拿来作为实验依据,显性的数据使实验过程中支点位置的变化更显性。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数据的变化总结归纳,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有助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实践操作和客观的数据有助于培养幼儿实事求是的额态度。

    3.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归纳总结,我精心设计了实验记录表和多媒体课件。小小一份记录不是简单的操作记录,它既能反映出幼儿对“如何通过支点位置的变化使平衡板保持平衡”的知识点掌握得如何,更关键的作用是通过幼儿的记录能比较、推理、总结归纳出我们需要的本质规律。多媒体课件能使我的讲解具体形象,便于集体交流总结。

      4.在活动设计时,我把老师的“教”设计得极为弱化,更大的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把活动中的重难点分解为严谨的追问,把幼儿的已有经验进行重组加以提升(如对文具、尺子上的数字、记录这些机油经验的整合),只在幼儿集体讨论交流后进行总结提升。力求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置得以凸显,鼓励幼儿的主动思考和探究行为。我把幼儿的实验过程设计为“猜测——实验——验证——交流总结”,所有的科学结论都是基于幼儿的探索实验,活动由浅入深的过程也正是幼儿思维激进的体现。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