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教学设计

管莲老师公开教学活动《猴子学样》获得好评

发布日期:2016-08-03 14:36:22     来源:zhaomei

中班语言:《猴子学样》

江阴市西郊中心幼儿园  管莲

活动目标:

    1.学习观察画面中的图画符号,理解并大胆讲述其意思,理解卖帽老爷爷与猴子之间发生的故事,了解猴子好模仿的习性。

    2.通过观察画面,学习大胆地表述出事情发生、发展的有趣过程,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3.乐意与同伴一起表演《猴子学样》有趣的故事情节。

活动准备:

故事课件:《猴子学样》

表演道具:帽子若干顶、背景树、篮子、长凳(当大树叉)

活动过程:

一、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感知模仿动作的快乐。

    1.幼儿与老师玩“请你跟我这样做”的游戏,幼儿模仿老师的行为,体验模仿的快乐,激发幼儿学习热情。

    2.引发幼儿进入下一环节。

老师:有一群小猴子,它们特别爱学样,别人干什么它们也干什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关于他们的有趣事情。

    二、引导幼儿学习观察图片细节,理解图形符号表示的含义。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角色动作、表情以及故事情节,掌握讲述的思路,大胆讲述故事内容。

1.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由此引出故事情节,引发讲述“猴子学样”。

观察图1:这是谁?(幼儿观察回答)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老爷爷在干什么?他为什么要挑那么多的帽子?

观察图2:老爷爷走啊走,觉得怎么样?你怎么知道他很累?老爷爷想干什么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观察图3:老爷爷在干什么?谁来了?小猴子想干什么?为什么他们想戴帽子?小猴子怎样拿帽子的?拿了帽子为什么要赶紧上树?     

2.引导幼儿揣摩故事中角色的心理状态,鼓励幼儿大胆表演。

观察图4:老爷爷醒来发现了什么?他会对小猴子们说什么?爱学样的小猴子会怎样?(引导幼儿表演)小猴子有没有把帽子给老爷爷?老爷爷更生气了。(表演生气的样子)爱学样的小猴呢?

3.引导幼儿大胆交流讲述帮助老爷爷拿回帽子的办法,进一步了解猴子爱学样的习性。

观察图5:老爷爷在干什么?小猴子呢?(学一学)有没有把帽子还给老爷爷?这下怎么办呢?和旁边小朋友商量个好办法帮助老爷爷拿回帽子。(幼儿相互讨论,集体交流)老爷爷用了什么好办法?

观察图6:我们来看看老爷爷到底是怎么做的。幼儿根据图片讲述。

三、看故事动画,完整理解故事情节。

四、游戏表演《猴子学样》,在情景表演中体验故事情节的趣味性。

教师扮演老爷爷,若干幼儿扮演猴子,按故事情节表演,鼓励幼儿大胆完整讲述。

活动评析:

一、抓住教材特点,合理定位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的定位。

幼小的孩子好动、好模仿。经验告诉我们,如果给孩子一个模仿的平台,他们一定是乐在其中,十分享受模仿的乐趣的。故事《猴子学样》中的关键点也是情节内容亮点正是迎合了孩子的兴趣点——模仿。小猴子爱模仿,拿了老爷爷的帽子不还,老爷爷就利用小猴子爱模仿的特点想办法取回了帽子。这样生动、巧妙、有趣的故事情节牢牢抓住了孩子的关注点,其中小猴子好动、好模仿的天性正同于孩子们的天性,非常贴近孩子的游戏方式。

因此,我把本次活动的教学重点定位为:通过观察画面,理解卖帽老爷爷与猴子之间发生的故事,了解猴子好模仿的习性。学习大胆地表述出事情发生、发展的有趣过程,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意与同伴一起表演《猴子学样》有趣的故事情节。

    2.教学难点的定位。

故事中的每一幅画面都向读者提供着许多的阅读信息,这些信息蕴藏在细小的图画符号中,他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图画所表达的内容。可是幼儿的观察、阅读水平还不够高,仅能粗浅地理解图画的大致内容,却常常容易忽略这些有趣、宝贵的图画符号,错失了进一步理解其内容的切入点。

因此我把本次活动的难点定位于:学习观察画面中的图画符号,理解并大胆讲述其意思,理解卖帽老爷爷与猴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二、故事的“自主内化”过程。

讲述活动是一种要求幼儿将认知外显、大胆表达的活动,要引导鼓励幼儿爱说、会说、多说。但是如果把幼儿比作一块海面,要想从海绵中挤出水来首先要让海绵吸满水。这就需要孩子内化故事,让他有东西可说,知道怎么说。

幼儿学习的过程只有是自主内化的,才能真正成为孩子自己的。

    1.自主内化故事情节——老师的追问。

对于孩子观察的图片,其实老师只需要两个问题就能让孩子大致讲出其中的内容。“图片上有谁?发生了什么事?”但这样的提问是表面化的,无法帮助孩子提升观察能力、阅读能力,无法进一步启动幼儿的思维、辨别能力。因此我运用了一系列的追问,如:这是谁?(幼儿观察回答)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老爷爷他为什么要挑那么多的帽子?老爷爷走啊走,觉得怎么样?你怎么知道他很累?小猴子想干什么?为什么他们想戴帽子?小猴子怎样拿帽子的?拿了帽子为什么要赶紧上树?……这些刨根问底的追问引领幼儿去关注图片中的图画符号,抓住故事情节的关键点,帮助幼儿深层次地理解故事内容,为幼儿进一步的讲述打好基础,更为幼儿引进优秀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素养。

    2.内化角色心理、情感变化——切身体验。

我们常说“听了,就知道了。做了,就明白了。”孩子很难清晰地理解和表达角色细腻微妙的情感和心理变化,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幼儿成为其中的角色,真切地感受和体验。

(1)活动开始的“请你跟我这样做”模仿游戏,不仅让幼儿真切体验到模仿的快乐,同时激发了幼儿进入一个有关“模仿”活动的热情。

(2)一开始老爷爷为什么没能取回帽子?小猴子真是要帽子吗?老爷爷在生气之余还发现了什么?通过角色表演孩子们明白了小猴子纯粹爱模仿的特点。同时通过亲身体验,孩子们逐步学会运用猴子爱模仿的特点,寻找帮助老爷爷取回帽子的有效方法。“这办法能行吗?我们再来表演一下,看看结果怎样。”将幼儿想出的办法落实在表演体验中验证其有效性。

三、外显思维,大胆表述。——为交流、讲述建立平台。

表达,应该是有话要说,有感而发。讲述活动不是为了讲述而讲述,被动的讲述只会泯灭幼儿想要表达的欲望。

我们的讲述活动应该是多层面、多通道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的。

1.为交流建立平台,不仅外显思维,更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思辩能力。

(1)开放性的提问:在本次活动中,我运用开放性的提问,如:老爷爷用什么办法才能取回帽子呢?激活幼儿的创新思维,大胆想象、合理推理、乐于表达。

(2)有针对性的追问:我运用有针对性的追问拎出幼儿思维上的疑问或矛盾,从而引发幼儿的思辨和交流,在师幼互动、幼幼互动中努力挖掘故事深层次的内涵。如:为什么小猴子们想戴帽子?小猴子拿了帽子为什么要赶紧上树?小朋友想的办法能行得通吗?……

2.为讲述搭建平台,发展了孩子语言的清晰性、连贯性、条理性。

让孩子对着图片讲述已经熟知的故事情节是索然无味的过程,需要给孩子们搭建一个能再次把他们的讲述热情推向高潮的平台。于是我为孩子们创设了有趣的表演情境,轮流担任角色和导演,导演怎么说,角色怎么演。做导演的掌控“剧情”的发展,需要完整讲述整个故事,是主动讲述的位置。演角色的能完整演绎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这种快乐的体验是深刻的。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