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在研项目

搭建经典阅读与习作的桥梁

发布日期:2019-07-13 19:55:56     来源:heqiong

搭建经典阅读与习作的桥梁

江阴市实验小学  龚文娟

国家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孩子课外阅读的量。义务教育阶段,要完成40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很多学校也要求孩子们一起共读经典,享受阅读的快乐。

在课外阅读普遍重视的今天,孩子们的书读了不少,摘抄也做了不少,可有些孩子对作文还是索然无趣。家长也着急,孩子书读了,可是作文能力依然不行。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很多孩子缺少的是阅读与作文之间的一种勾连能力

读名家的作品,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带来的快感上,还要走进作品的语言、选材特点、构思立意等,去细细揣摩体味名家作品的独特魅力,从而掌握一些写作的技巧,提高表达的能力。

本期讲座主要结合一些经典名著读本,帮助孩子们在读和写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呢。

一、学表达策略

学表达。表达一定是有规律的。一个五年级的孩子总结了几十个写作技巧,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技巧是她自己在大量阅读中提炼出来的,随便列举两条:1.文章中的主人公,你一定别让他说太多话,而是用他的行动、神态及别人的语言来突出他的性格,他的与众不同。2.抓住生活中的一切细节,把细节描述得越细小就越能打动人。如写小朋友哭,可以从他使劲忍着不让眼泪流下来写起,一直写到眼圈发红,到无声流泪,再到嚎啕大哭。且不说她总结得对不对,这种总结本身是很了不起的,这是一个优秀的阅读者的表现。群文阅读课就是引导你在阅读中去发现表达的规律:文学里的幽默与讽刺、故事中的转折、故事里的主角与配角、故事的高潮、日记和信在文学中的运用、事物的象征意义等。直到有一天,你自己习惯了在阅读中不断追问:这篇文章,这个故事是怎么写的?

如何在读和写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呢?正巧,我和孩子们刚刚开始读曹文轩的《草房子》。走进《草房子》的语言世界,就成为了我们尝试读写链接的第一步。

那个阳光暖暖的午后,在读书短课上,我和孩子们聊了起来,语言大师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一个老实巴交的人,划火柴点烟而没点着他会这样说:“哎,真没用,连根烟也点不着。”而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却会把火柴梗狠狠往地上一扔,说:“什么破东西。”这就是个性,每个不同个性的人,尽管表达的意思相同,但表达的方式,说话的样子以及所说出的言语完全不一样。咱们最近阅读的《草房子》有许多个性鲜明的语言描写。想给大家秀一段,要听吗?

在一片“要——”声中,我给孩子们深情并茂地背起了细马和桑乔的一段对话:

这天,细马来找桑乔:“桑校长,你们学校还缺不缺课桌?”

桑乔说:“缺。”

细马说:“想买树吗?”

“你要卖树?”

“我要卖树。”

“多少钱一棵?”

“那要论大小。”

桑乔笑起来,他觉得眼前的这个细马,口吻完全是一个大人,但样子又是一个小孩。

“你们想买,就去看看。都是笔直的楝树。一共十六棵。”

“你卖树干什么?”

“我有用处。”

“你跟你妈商量了吗?”

“不用跟她商量。”细马一副当家做主的样子。

“好的。过一会儿,我过去看看。”

“那我就卖给你,不卖给别人了。”

——曹文轩《草房子》

孩子们静静地听着,听得很认真,不知是因为我的背诵引起了学生们的关注,还是对话本身让他们陷入了故事情节的回忆。很快我们开始了讨论与交流,在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到了细马在遭遇家庭不幸后,变得像个小大人,办事老练,显得特别早熟,这是一种坚强,一种对生活的不屈态度,显然,孩子们对人物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层次。

我又不失时机地告诉他们:这就是 “言为心声”,人物的一言一行反映出的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也能看出一个人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些人物的语言描写让我们对人物的形象有了更准确的把握。这就叫传神的语言。在《草房子》这本书中,成功的语言描写还有很多。你们也愿意像老师一样找来背给大家听听吗?

有了我这枚“当头炮”,孩子们当然愿意了。当天的回家作业便是摘录背诵《草房子》中12个你喜欢的语言描写片段,并概括地写写,你看到了他身上怎样的特点,准备第二天读书短课上秀一段。

第二天读书交流短课,我和同学们如约开始了经典诵读的展示交流。

学生们每背完一段,我都让大家猜一猜这是哪个章节里的内容,说一说这段语言描写中人物有什么特点,你又是从哪些语言感受到的?孩子们情趣盎然地猜着,说着……不知不觉中,已经展示了七八多个对话小片段了:有为人直爽的杜小康,有好面子的秃鹤,有好强的桑桑……

交流还想继续,时间有限,我只好让同学们互相传阅昨天的摘录片段。通过这样的背诵展示交流品评,一方面帮助孩子积累了语言,另一方面也使孩子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提高了对语言描写的鉴赏能力。孩子们鉴赏语言描写的能力提高了,我相信,运用语言描写的能力自然会增强。

 “同学们,刚才对话中这些小伙伴的特点,我们在座的同学身上有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我知道,此刻他们正在“贴标签”。不一会儿,他们就找到了好多。我赶紧顺势引导要求,在接下来的连续多天里,请你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也学着大作家曹文轩先生一样写一写他们的语言。

就这样,产生了如下的一些片段:

中午,一个身影不停地在教室中徘徊。哈,原来是“麻辣”小姐又忙着盯作业呢!看她那架势——手拿红笔和点名册站在教室中央,活像“催命阎罗王”:“快点,快点!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呀! 完成了作业才能出去玩哦!”

那几个拖拉鬼看那“麻辣”小姐的眼睛如同探照灯一样,一眨也不眨地盯着自己,只好乖乖地“钻进”作业里了。

出了名的调皮蛋A君拍案而起,挺直腰板,瞪大眼睛,摆出了一副宁死不屈的架势,质问道:“我已经订正好了,为什么还要重做?”

“麻辣”小姐冷冰冰地回答道:“你错满五个了。怎么?不愿意重做,那就把错的每个抄写10遍给我。”A君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呆坐在位子上。

“发什么呆,还不快做!”“麻辣”小姐一声吼,A君无可奈何地拿出了作业本……

——学生郑朔《麻辣小姐》:厉害

学生写完后,第二天的共同赏评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优美片段共同欣赏,让他们说说这个片段的成功之处,哪里值得自己学习?而对于一些问题片段共同帮助,是语言描写不准确?还是没能写出人物的特点?或是对话的形式选取不当?针对种种问题进行再修改,再观察……

举例:《水浒传》金圣叹  背面铺粉法

阅读《林冲棒打洪教头》,评人物形象,五年级的孩子在经过充分预习后,对人物的形象很快就把握准了,可是明明林冲的主角人物,洪教头是次要人物,为什么反而次要人物着重写了呢?学生说这是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没错,一般来说,侧面衬托也是点到为止,为什么本篇人物对正面人物的描写少得可怜?经过比较发现,此时的林冲沦为囚犯,加之性格忍让,所以人物本身不属于张扬型,走到哪里都恨不得把自己藏起来,恨不得低到尘埃里去了,这样的人物用侧面衬托更能彰显人物形象。我们又联系前面的故事《误入白虎堂》,被人冤枉的林冲面对高太尉的质问,是那样小心翼翼,恭敬无比,作品依然是侧面衬托盖过正面描写,但到后来《林冲火并王伦》的部分,林冲的血性才有所体现,这时候,人物的特点才发生着一些变化。于是,描写的方式也开始侧面走向正面。至此,帮助孩子发现:原来,低调内敛的人物形象适合用侧面描写多一些,活泼张扬外显的性格特征适合用正面描写更多。生活中,我们写伙伴性格内向、比较沉稳我们就可用侧面多于正面,反之,就可正面多余侧面。

再如《少年王冕》是《儒林外史》中的开篇第一篇,这本书是一本讽刺小说,讲的大多是儒林丑态,而王冕应该是儒林中的典范,是属于当时读书人中的一股清流。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刻画这个人物特点的呢?

选取人生中的转折故事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值得孩子们深入学习,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来刻画其他读书人物形象的呢?赶紧好好读读《儒林外史》去体会一下。

再如读《红楼梦》举例神态描写:就这一段笑的片段,《三国演义》就这一段《温酒斩华雄》的侧面烘托片段,也都给我们很深的启示。

结合经典名著读本,还可进行很多这样的小训练:如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这样的小发现每天发现一点,由于学生经常性地摘抄背诵赏析,对名著的理解自然深刻了;而作文之前,有了这样有针对性地指导、观察、训练,经过以上充分的作前准备后,学生才开始进行有针对性地作文练习,学生的习作水平自然提高了。就这样,读滋润了写,写生动了;写促进了读,读深刻了。读写互为融合,真正实现了读写的双赢。

二、积素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城南旧事》《呼兰河传》这些名家作品,写的都是孩子们的童年生活。由别人的生活,是否引发你自己的联想,善于勾连起自己的生活往事。

举例1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其中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们从一个侧面感受到他们那一代人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怎么样,成长中的你,愿不愿意拿起笔来记录你读书和成长的足迹呢?

1.“不必说....也不必说.....这一段话形象地描画出了百草园之景。其中,既写植物,又写动物;既写静景,也写动景;既写物的状态,也写人的活动。真是情趣盎然,栩栩如生。你是否想到了自己的乐园,以“我的乐园”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是写家中园子,田野山林?你自己决定吧!

2.听美女蛇的故事,让儿时的鲁迅心生担忧但也觉得有趣、刺激。其实,我们小时候也听过很多故事,你愿意用笔记录其中的一个吗?请以“讲给孩子听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不超过400字。注意:一定要多用口语哦!

3.对于孩子们来说,冬天肯定也有不少快乐。来吧,像鲁迅先生写捕鸟一样,用你的笔记下你的快乐,就以“我喜欢冬天”为题,行吧?

4.“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你看,写老师用心朗读时的神态多传神你的老师一定没少在你面前专注朗读过吧?你认真观察过吗?请以“老师开始朗读起来”作为开头,描写老师朗读时的情形,150字左右。

5.老师不在身边的时候,不懂事的孩子们就溜出来玩。这种做法当然不对。那么,你又是怎么做的呢?请以“ 老师不在的时候”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我知道,你一定写得好!

举例2

《城南旧事》是轰动一时的短篇小说集,《爸爸的花儿落了》就是其中的精彩章节。联系小英子的少年生活,对照我们的成长经历,真是让人感慨良多啊。亲爱的同学,让我们一起翻开昨天的书本,追忆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好吗?

1.在爸爸的病床前,小英子与爸爸有一段对话。此时此刻,爸爸的心情非常复杂。请改变叙述角度,  站在爸爸的角度( 即文中的“我”代表小英子的爸爸)叙述这次见面经过。注意:一定要多多描写爸爸的心理活动。

2.文中写了“我”赖床不起而挨打的经过。其实,  几乎每个人小时候都有过挨打或挨骂的经历。请回忆一下,哪一次挨打或挨骂的经历最让你记忆犹新?你愿意把那次经历写出来吗?虽然我们只要求400字,你可不要忽视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哦!

3.“严是爱,松是害。”从小英子的爸爸身上,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严厉与慈爱并存。在你的家里,是爸爸严厉还是妈妈严厉?请以“严父”或“严母”  作为题目,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4.小英子的爸爸说:“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这句话很朴素,但揭示了做人行事的道理。请联系你的经历和体会,以“闯过这一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没问题吧?

5. 本文主要采用了倒叙手法,回忆往事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回忆往事时要特别注意交代清楚回忆时的起讫处。如  “爸爸病倒了,他住在医院里不能来”  当我上一年级的时候”  等语言就表明回忆开始了;“后来怎么样了,我已经不记得了,因为那是六年前的事了”‘啊!这样的早晨,一年年都过去了”‘我为什么总想这些呢”等语言就说明回忆结束、已回到现实中来了。请运用倒叙手法以  “难忘那一幕幕”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台

三、学语言

语言的积累对学生当然是无比有益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比如,读完草房子,我就做过专项的分类摘录。昨晚分类摘抄,一定要有一个鉴赏过程,这种鉴赏可能是老师带领,但更多的可能是自我消化与自我吸收。

有时,读书不必太多,但一定要有精读的书目。

1.积累书中的修辞句。

2.积累书中动词妙用句。

3.积累环境描写句。

4.积累含义深刻语句。

结果孩子们比预想中的更理想。

举例:《草房子》环境描写例子,饱含感情的中国风景

曹文轩老是强调他喜欢写风景,他擅长写风景。如果没有了风景,他就没办法写故事了。曹文轩写的是油麻地的风景 ,油麻地是曹文轩小时候生活的地方,他用大量的文字向大家描述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的风景很特别。

也许我们谁也走不出自己的童年,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要回到自己的故乡。 就像贾平凹笔下的桑丘,汪曾祺笔下的高邮,还有沈从文笔下的湘西。

曹文轩是用现代的文字写中国的风景,写有古典味道的风景。读完整本小说,你会发现曹文轩写风景的时候,特别喜欢写月亮,写风,写雨,写夕阳,写悠悠的白云,写带着枯叶的梧桐。

月亮是“床前明月光”的月亮, 秋风是“秋风乍起”的秋风,是“秋风入窗里”的秋风 ,雨是“梨花一枝带春雨”的雨,夕阳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夕阳,白云是“白云千载空悠悠”的白云。而梧桐呢?是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这些景,就在我们的生活里边,就在我们读过的诗词里边。曹文轩那么精致地把它结合到自己的小说里。我们来看几段风景吧。

a他朝天空望去,天空干净得如水洗刷过一般。月亮像是静止的,又像是飘动的......月亮照得芦花的顶端银泽闪闪。

b你看曹文轩写月亮,这里的月亮把蒋一轮与白雀温柔地围在了一个梦幻的世界里。我们很容易进去,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这是对爱情的一段无奈的祝福。

夕阳将余晖反射到天上,把站在砖堆顶上的细马映成了一个细长条。余晖和红砖的颜色融在一起,将细马染成浓浓的红色……

你看夕阳来得恰到好处,那个颜色温暖得恰到好处,它跟细马像朋友一样站在一起,它也和我们读者在一起安静的观望。

他坐在屋脊上,油麻地小学第一次一下就全都扑进了他的眼底。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梧桐的枯叶,正在秋风里忽闪忽闪地飘落。

所以这个时候没有情节,没有故事,风景就是故事。你看那远去的白云,你看那梧桐的枯叶,你看它们这样的飘落,你就觉得一脸的舒展,一身的悲凉。

这是传说中的情景交融。请你背一背,尝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更要留意你身边的风景,让他为你的文章服务。

四、学结构

例如:《草房子》故事的糖葫芦结构

《草房子》的故事结构也是很特别的。我猜想是曹文轩想写一个大故事,作者太敏感了,他想把很多人,很多事写进他的小说里。而且他想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主角。是的,只有故事里才有陪衬别人的配角,生活当中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的“生”和“活”。

为了把那么多人和事都写进去,作者想到了糖葫芦结构。糖葫芦嘛,一根竹签把那么多野果就串起来。“糖葫芦结构”就是小说里面有一个一个独立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又是有关联的,关键是要有东西把这些故事串起来。

作家在写自传体小说的时候,在写童年见闻的时候,似乎蛮喜欢糖葫芦结构的。《城南旧事》一个小英子串起了秀珍、 妞儿、 兰姨娘;《呼兰河传》,一个“我”串起了冯歪嘴子、小团圆媳妇、祖父。故事串出来了,人情冷暖也出来了,社会世故也出来了,历史沉疴也出来了。

在《草房子》里面串起那么多人,串起那么多故事的是谁?当然是桑桑了。所以桑桑会跟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瓜葛,都有联系。

是桑桑把秃鹤的帽子高高地扔到了天空当中,于是秃鹤的故事开始了;是桑桑愿意当白雀和蒋一轮的传递信件的信使,于是一段爱情故事开始了;是桑桑发现秦大奶奶睡在了艾地上,并愿意去陪伴她,于是一个奶奶的故事开始了。桑桑第一个与来自异乡的细马说话、玩,于是细马的故事开始了……

五、学思考

思考也是可以练习的。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的社会,什么意思呢?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许许多多“信息”和“观点”,但信息往往是片面的甚至错误的,“观点”可能是对立的、矛盾的。例如有的文章说传统的纸质书籍终有一天会彻底消失,因为电子书携带方便,存储量大,在音乐、图片和地图等方面占尽优势。但也有文章说纸质书籍不可能消失,可以放在书架上的“真正的图书”那种厚重、耐久和令人愉悦的感觉是不可能被替代的。那么问题来了,你怎么看呢?这些文章说得有道理吗?你是都赞成还是都反对?抑或你有自己的想法。是的,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你必须要学会思考,尤其是独立思考,尤其是批判性思考。因此,这个读本就经常构建复杂的阅读情境,让你练习自己做出判断。让你渐渐明白,一个好的阅读者,应该不崇洋,不泥古,不唯上,勇敢读出自己的见解。

六、学做人

《草房子》里写了苦难,写了悲痛,尽管《草房子》里的人物大多数是孩子,但曹文轩还是安排了让每一个人遇见挫折,让每一个人经历低谷,让每一个人遭受伤害。

有些苦难是天生的。

例如说秃鹤,生来就是个秃子,长长的脖子,顶着一个光溜溜的脑袋。显得滑稽和别人不一样,这个世界是不太容忍不一样的,不用说长相,连观点都是。于是,他就经常被调戏、被孤立。

例如纸月,是个遗腹子,她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没了爸爸,不知道爸爸是谁。尽管她那么漂亮,那么干净,字写得那么好看,还能背很多唐诗,可是她还是被指点,被另眼相待。很多时候,弱小是用来被欺负的。

例如细马,一口南方话,于是人就变成了南蛮子,话就成了鸟语。于是他就被排挤、被嫌弃。很多时候,缺陷会成为一个地方的话题。

而有些困难是后来遇上的。

杜小康家里有钱。富裕决定了他用皮带系裤子,不用像其他小屁孩那样不体面的解裤腰带。富裕决定了他可以骑自行车很拉风地去上学。富裕决定了他一年四季换不同的衣服。富裕决定了他能够借用家里的东西为班级争光。换做现在,换到城里,杜小康不折不扣就是一个开着超跑,穿着品牌时装,出手阔绰的富二代。可是有一天,鸿门暗淡了,他家没落了,父亲瘫痪了,天塌了。

桑桑,父亲是校长,妈妈刀子嘴豆腐心。在大人眼里,他是鬼灵精。在同龄人眼里他是首领,一切都那么恰到好处,连故事也把他当作男一号。可是有一天他生病了,小小的年纪就要思考生死,面临分别。

一点点看下去,一点点看进去,一点点看里边的人物在苦难里挣扎。

就说秃鹤吧。他一开始用“破坏”对抗侮辱和轻慢。别人笑话他光头,他就用光头出大家的丑。他在会操的时候,把自己的光脑袋亮在众目睽睽之下,他让学校丢了一等奖。于是,他像一个传染病人,被迅速隔离了,他仿佛被孤立在一个荒岛上。后来,他只能用光脑袋拯救自己。学校又要参加一次比赛,一次课本剧比赛,里边有一个秃头的角色。他主动把一个猪尿泡戴到了自己头上,他很努力地演出,演出成功了。大家一片欢腾,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他却一个人在月光下啜泣。

当桑乔拍拍肩膀对他说:“我们回家吧。”哭声抑制不住地从他的喉咙里喷涌出来,他嚎啕大哭。秃鹤在月光下哭得那么伤心。

秃鹤的伤心是一种被认可被接受的幸福的释放?还是用讨好别人而换回别人原谅的委屈。我们看悲伤的故事,不只是掉眼泪,然后抽几张餐巾纸,抹掉,然后睡觉。我们有时要想想——苦难为何而来,残酷如何避免?

要知道生活当中有很多“秃鹤”,天生有一些缺陷,有一些不足。可能,我们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有人生下来,皮肤就是黑的,眼睛是看不见的。有人生下来,就会发现自己的反应远远比别人慢,自己胖到移动都困难。有人发现自己的爸爸每天打苦工,每天脏兮兮的,自己的爸爸妈妈没有生活在一起。

如果上面的“有些人”就是你,你能接受自己吗?如果上面的“有些人”,是你身边的人,你会如何对待他们呢?

有人说,《草房子》考验的是在困难当中的人,而我觉得,同时也考验了困难中人的“周围”。

读《草房子》里的苦难,我们想一想如何更好的生活,更善良地处事。

七、学阅读

读书别忘扫拦路虎

读书要善于前后比较

读书时要学会预测情节

读书要学会评判人物

读书时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

读书要学会提炼、概括

八、阅读经典书籍的基本步骤

1.阅读故事,边读边画边写感受。

2.有意识地背诵经典语句。

3.迁移运用。

有些书提升的是品鉴能力,但有些书对孩子是不适宜的,因此,家长朋友要进行删选。如网络的电子书、玄幻书、动漫书、爱情系列书,这些书不适合孩子读。凡是经过时间检验而流传下来的才能成为经典,这些书一定是适合的。当然有些书孩子读不懂,怎么办?先囫囵吞枣读一读,以后有机会再读,你一定会发现有长进。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