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在研项目

项目:高中语文实践体验课程基地(方案)

发布日期:2019-07-12 20:39:31     来源:chenyoubao

项目:高中语文实践体验课程基地

 

 

 

江苏省“励实学堂:语文实践体验课程基地”创建方案

 

 

 

 

 

 

 

 

 

 

 

 

 

 

 

 

 

 

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

2019年2月26日


目录

一、学校基本情况 - 4 -

二、项目基础 - 4 -

(一)学科基础 - 5 -

(二)师资基础 - 5 -

1.校本性师资 - 6 -

2.支持性师资 - 6 -

3.志愿性师资 - 6 -

(三)科研基础 - 6 -

三、语文课程基地建设主旨与建设目标 - 7 -

(一)建设主旨 - 7 -

1.构建良好的语文学习生态,让语文学习积极起来。

2.在语文学习中励志,让理想信念站立起来。

3.励实进取,勤奋刻苦,让语文品格涵养起来。

4.变革学习方式,学习在场,让学习体验深刻起来。

(二)建设目标 - 8 -

1.春晖书院:实践体验场域的建设

2.语文谱系: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

3.在场学习: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

4.三六工程:语文活动的特色工程

5.评价范式:多元激励的评价方法

6.精英团队:师资力量的内引外联

7.U S 同盟: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

四、语文课程基地创建内容 - 9 -

(一)春晖书院:实践体验场域的建设 - 9 -

1.知行厅 - 10 -

2.格 - 10 -

3.尚书苑 - 10 -

(二)语文谱系: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 - 11 -

1.课程谱系 - 11 -

2.课程类型 - 12 -

(三)在场学习: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 - 13 -

1.在场式学习:让孩子们与一切美好的事物相遇 - 13 -

2.行走式学习:让孩子们与世界站在一起 - 13 -

3.跨媒介学习:探寻问题、聚焦问题的过程 - 13 -

4.项目体验式学习:把真实项目作为学习的驱动力 - 14 -

(四)三六工程:语文活动的特色工程 - 15 -

1.平台支持 - 15 -

2.活动支持 - 15 -

3.机制保障 - 15 -

评价范式:多元激励的评价方法 - 16 -

1.明晰层级要求,让评价科学化。

2.纳入多元评价,让评价方式多样化。

3.引进多方力量,让评价主体多元化。

4.树立全评价意识,让评价过程全程化。

精英团队:师资力量的内引外联 - 15 -

1.整合校内名师资源,建立多个名师教学团队 - 16 -

2.强化科研意识,以基地建设促进教师成长 - 16 -

3.聘请专家学者,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 16 -

U S 同盟: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 - 16 -

1.院校结盟,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 - 16 -

2.架设与大学衔接的培养人文社科类拔尖人才的通道 - 16 -

五、项目创意 - 17 -

1.目标创新:潜质发展与个性培养的有机整合 - 17 -

2.内容创新:经典阅读与生活语文的充分耦合 - 18 -

3.理论创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充分借鉴 - 18 -

4.模式创新:基于参与体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 18 -

六、效能分析 - 18 -

1.促进学生发展 - 18 -

2.激发教师成长 - 18 -

3.点亮学校特色 - 19 -

4.助推区域辐射 - 19 -

七、保障条件 - 19 -

(一)项目保障 - 19 -

1.组织领导 - 19 -

⒉经费保障 - 20 -

⒊监督保障 - 20 -

(二)社会支持 - 20 -

1.政府支持 - 20 -

2.专家引领 - 20 -

3.社会支持 - 20 -

八、时序进度 - 20 -

1.2019年1月-2月,完成基地建设的细化标准和方案论证。 - 20 -

2.2019年3月,参与省2019年课程基地申报。 - 20 -

3.2019年5月,进一步完善方案,全面启动基地建设。 - 20 -

4.2019年6月-2019年12月,完成硬件建设。 - 20 -

5.2020年12月,课程基地建设中期评估。 - 20 -

6.2021年9月,基地建设成果汇报,总结评估。 - 20 -

 


江苏省“励实学堂:语文实践体验课程基地”

创建方案

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

为促进新一轮课改背景下的课程改革研究与推进,提升高中生核心素养,提升办学品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据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通知》和相关文件精神,基于实现育人模式转型背景下对高中语文教育生态的探索及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决定开展江苏省“励实学堂:语文实践体验课程基地”创建工作。为确保课程基地项目实施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学校基本情况

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创办于1907年,其前身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创办的励实学堂。近年来,学校坚持“励实”校训和“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以打造“挖掘促进发展的积极因素,培育努力进取积极行动的人”的积极教育为总目标,培育积极的一中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社会声誉与日俱增,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无锡市文明单位、国家级示范高中、江苏省四星级高中等。

学校现有三个年级48个班级,2178名学生,在编教职工267名,其中专任教师260名,学校现有特级教师2人,正高级教师2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人,无锡市中小学教育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人,无锡市学科带头人7人,无锡市教育科研带头人1人,无锡市德育带头人1人江阴市名教师2人,江阴市学科带头人18人,无锡市教学能手、新秀30人,江阴市教学能手、新秀49人。

 

二、项目基础

近年来,学校学科建设、教师发展和科学研究成绩斐然,为课程基地申报与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江阴一中语文课程基地项目基础

(一)学科基础

江阴一中语文组是江阴市语文学科基地,每年承办大量的区域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近三年,与市教师发展中心一起举办“精致语文活动周”,和全国中语会一起举办全国中小学文学社第十八届年会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充分发挥了学科基地的作用。语文校本课程丰富,学科活动富有特色,至今已举办9届“读书节”活动、10届“家乡景观文化设计”评比、12届“唐风宋韵吟诵会”、5届“青春诗会”,有效地提升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语文组创意的男子舞蹈《桥墩》连续获得江苏省中小学文艺展演一等奖、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全国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汇演一等奖。创意的校园剧《校园脚步声》也获得江苏省中小学文艺展演一等奖。2018年,学校话剧社创意的校园剧《那年橘花开获评江苏省中小学文艺汇演特等奖,入围教育部全国校园文艺巡演项目。同年语文组共有16位老师获得了国家级写作指导特等奖,有21位老师获得了国家级写作指导一等奖。

高中生犹如一颗成长的树,通过语文学习让生命“长满可能”。为此语文组探索校本化课外阅读和写作课程的构建,出版了学生的优秀习作集《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语文组探索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范式,出版了学生读书笔记集《校园脚步声》高一、高二、高三版。山源文学社获得全国文学社团“与时俱进”示范奖,众多社刊获得全国校园文学社团社刊示范奖。在2016“书香飘扬全澄接力”阅读知识现场大赛中获得唯一的团体一等奖。语文组探索积极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开发编写了校本教材《雅文集》《雅文密码》《满庭芳十大名著解读》《唐宋词十八讲》《走进红色经典》《古文观止选读》《史记选读》《唐诗选读》《综合阅读》《批判性思维》《美丽汉字•语言文字应用》《人间词话》《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等。

语文组科研氛围浓郁,组内承担江苏省重点资助课题《中学教材中经典文本微观解读及策略研究》,江苏省重点课题《积极教育下的语文校本化研究》,并承担江阴市的国家课题《课外阅读目标质量研究》。

(二)师资基础

 

2  江阴一中语文课程基地师资基础

1.校本性师资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语文组陈友宝副校长是江苏省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李忠校长和陆亦斌老师是无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方菲老师是江阴市学科带头人,袁海东老师是无锡市教学能手,许夏、杨晓丽、胡秀芹老师是江阴市教学能手。这些业务型领导和教师为我校阅读课程的开发、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业务学术支撑。语文组36位教师中绝大多数为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大多具有研究生学历及市骨干教师以上荣誉称号。他们既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在教学改革中勇于开拓、勤于进取,为我校高中语文实践体验课程基地建设提供了足够的师资保障。

2.支持性师资

近几年来,多次来我校讲学访问的知名学者有国家督学成尚荣,华东师大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代蕊华教授、副主任刘莉莉教授、培训部主任杨全印教授,省教科院王仁雷书记、倪娟所长、张晓东博士、赵华教授、吴举宏教授、张克中教授,省教师培训中心严华银副主任,无锡市教科院张春华教授、包智强所长、黄树生博士等。他们可以对我校语文实践体验课程基地的实施跟进指导。

3.志愿性师资

有关心家乡教育事业的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教授、南京师大吴锦教授。校友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先生,省教育科研规划办蔡守龙主任,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程玮、丁阿虎,曾获青春文学奖小说一等奖、庄重文学奖、江苏省散文佳作一等奖的著名作家赵践。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蒋志远主任、刘生权副主任等。他们都乐意对我校语文实践体验课程的实施给予多样性帮助。

(三)科研基础

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教育科研氛围浓郁。学校以积极教育为主导,科学规划,研究制定了《江阴市第一中学“积极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总体方案》、《江阴市第一中学高中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实施方案》和《江阴一中课程规划及实施方案》,校本课程体系围绕四个课程群展开:学科特色课程群、生涯发展课程群、社团活动课程群、行规德育课程群。

2014年学校 “高中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基地” 被批准为省课程基地。2016年学校《指向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虚拟性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无边界学习》)获批无锡市基础教育前瞻性项目2016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普通高中课程基地人文类学科联盟牵头学校;2018年《“励实”青年在场行动》获批无锡市品格提升工程项目。

2016年,学校被评为首批江阴市课程建设示范学校。学校坚持科研先导的发展战略,大力开展积极教育的实践研究,在以《构建中学生积极心理场的实践研究》(江苏省首批精品课题、省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积极教育校本化研究》(江苏省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培养创新型教师的实践研究》等一批高质量的省市级课题的引领下,教师队伍整体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以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特级教师为主体的骨干教师群体覆盖了绝大部分学科。

 

三、“励实学堂:语文课程基地”建设主旨与建设目标

语文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励实学堂:语文实践体验课程基地”的建设旨在:高质量高水平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母语铸魂,实践育人,为培养新时代菁英人才奠定基础。

  1. 建设主旨

     

 

3  江阴一中“励实学堂:语文课程基地”建设主旨

1.构建良好的语文学习生态,让语文学习积极起来。

基于新的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营造育人环境,构建积极、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以高质量地落实语文学科国家课程,有特色地实施校本课程,拓展语文学习领域和丰富语文学科内涵,进而构建良好的语文生态,让语文学习积极起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在更宽广的选择空间发展语文特长和个性。

2.在语文学习中励志,让理想信念站立起来。

本着进一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注重语文带给人的精神成长,培养积极的阅读者和表达者,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课程基地以培养积极的一中人为目标,形成积极进取的语文学科文化和富有一中特质的语文“积极教育”体系,坚定文化自信,在语文学习中励志,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让理想信念站立起来。

3.励实进取,勤奋刻苦,让语文品格涵养起来。

母语学习,需要在丰富、自然、真实的学习环境中,激励学生励实进取、勤奋刻苦,将语言知识内化,培养言语交际能力,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积极人本的管理、积极高效的语文教学、积极鲜明的课程,以适应学生对语文教育的期待,让语文品格涵养起来。正如叶圣陶所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变革学习方式,学习在场,让学习体验深刻起来。

课程基地建设着力变革学习方式,加强实践体验,推进语文教学深层次改革。母语学习借助场域进行系统的、有目的、有意识地学习指导,通过在场学习,让学生实践、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维品质、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让体验深刻起来,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如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研学旅行等在场学习,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文运用的规律,学会语文运用的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并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促进策略和方法、习惯及情感、价值与态度观的综合发展。可见,母语学习的特点就是“在场学习”,在母语环境中,以实践经验为基础,进而变革学习方式以积极感悟和运用。

(二)建设目标

为落实新课程精神,为促进育人模式快速转型,为培养更多新时代人才,江阴一中基于语文教育的特点,特制定如下“5+2”(“1-5”,指向语文课程本体内容的建设;“6-7”,对课程基地的保障与支持)目标架构:

 

4 江阴一中“励实学堂:语文课程基地”建设目标架构

1.春晖书院:实践体验场域的建设

2.语文谱系: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

3.在场学习: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

4.三六工程:语文活动的特色工程

5.评价范式:多元激励的评价方法

6.精英团队:师资力量的内引外联

7.U S 同盟: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

 

四、语文课程基地创建内容

语文实践体验课程基地,结合课程体系设计,并通过构建外在的物型课程立体模型,用在场学习方式构成课程与场馆的互动关系,交融在一起,达成实践体验目的。

(一)春晖书院:实践体验场域的建设

场域学习以其巨大的实物教育资源和情境化展区设计为依托,正逐渐发展成为一片新的教育天地。但是以“场域学习活动”为研究对象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解。因此,本课程基地建设尝试从场馆学习设计出发,构建基于场馆环境的语文学习实践体验生态园——春晖书院(场馆模型图见下),进而探索语文实践体验活动对学生的知识、态度、技能等方面的影响。

语文学习致力于建设让学生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审美与鉴赏的语文实践体验情境场域,为学生成为积极的阅读者和表达者奠定基础。学校计划打造成全方位的语文实践体验课程学习基地,室、场、房冠之以富有学校历史积淀的名称“春晖书院”,创设语文实践体验学习生态园,寻找物态场馆建设与新课程标准贯彻落实的结合点,形成支持语文素养发展的学习环境:

1.基于高中生精神成长,丰富育人主题资源。指向立德树人,围绕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三个向度推进语文学习人文主题资源建设,以促进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学习智慧的发展和精神成长。倡导学习型社会(社区),积极整合社会中各类育人环境资源,培养终身学习者;践行语文新课程思想,着力18个学习任务群建设,培育语文学科关键能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当代文化参与(包括社区文化参与),增强文化自信。

2.基于整体环境育人,建设“春晖书院”。学校就是一个书院,如以“一中经典100家”营造校园即浩瀚书海,让校园弥漫着书香,宁静惬意,让语文成为学生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通过特定的语文学习场所建设,建设具有学科专业品质的教学环境,如小剧场、影视厅等,积极开展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以活动空间倒逼学习时间。

3.基于课程校本实施,创新常规语文学习环境。以在场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切入点,通过情境化任务驱动型学习,重建整合语文学习生态,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研习感悟、活动体悟、探讨思悟等,突出素养本位,并为学生的“出场”创造可能。

4.基于互联网+,开展跨媒介语文学习。互联网+语文,其本质不在于技术,而是对“学习”的理解,在互联网背景下,语文从知识本位走向融合知识的情境创设,从教室空间走向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学实施,从“教”本位走向学生自主性的多样化的言语实践;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聚焦智慧课堂的教学实践,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利用技术平台,优化学习路径,助力学习靶向提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据此,课程基地主题馆建设,按照在场学习方式把课程学习场域划分为:知行厅(如:演说经典厅)、格致斋(如:游学天下)、尚书苑(如:影视学习)等。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