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专题讲座

赵玫老师分享的精彩讲座:课程理念下的区域活动环境与指导

发布日期:2016-07-30 23:43:23     来源:zhaomei


说在前面

区域活动这个词我们不陌生,它主要的教育精神源于福禄贝尔的游戏法,蒙特梭利的启发式学习。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赫恩的合作学习等理念。它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反思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是一种回归,我们的生活都是以区域的形式存在的,家庭,社区,商场都是一个个小的主题化的区域。所以幼儿的学习场所,可以和生活靠的更紧密,不是一种大家总坐在课堂里听老师讲的方式,而是和他的生活一样的,可以相同的、生态化的教育形式。

区域活动作为课程的一部分,首先要放在课程理念下来思考,不管是以区域为主的课程还是作为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都是在整体的课程改革中的一步。所以在谈区域活动的环境与指导之前,先要思考幼儿园的课程是什么?

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就是课程理念转化为行动的专业表现,如果我们能站在课程的理解上来思考区域活动,在实施时就会关注细节,才能显现区域环境材料的价值。我们先从教师的行为来分析是否和课程理念关联:

区域活动的表现与课程意识密切相关

关注区域实施内容与教师意识的关联例:  堆高

关注区域价值追求与教师行为导向例: 涂色

关注具体实施情境与现场有效互动

关注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与区域的相融例:早餐的营养搭配

关注儿童未来发展与现有经验的接轨

课程核心理念决定着区域活动的表现

主动学习(美国高瞻课程)所以课程中儿童自己计划实施反思的环节非常重要。区域活动的前后各有15分钟的计划和回顾时间。

每个儿童都需要(英国国家课程)小组教学加区域活动的形式指向幼儿发展的基本领域

快乐玩有效学(上海幼儿园园本课程)通过游戏生成课程,通过课程生成游戏,自主性游戏是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以幼儿发展为本(中国其它地区课程)主题和分科课程,区域活动是主题的延伸和补充。

“自然”生长(园本课程)

儿童有着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不教他也在学,例:爸爸去哪儿 包子

环境为幼儿的学习创造适宜的条件 种子需要合适的条件才能生长

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 围着目标和内容转,会偏离,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关键期、游戏中学 ,学习性的区域活动正在逐渐成为课程的主要部分。

生长是内隐的累积的,起到厚积薄发的作用,而区域的特性也恰恰体现了这种理念,不是通过一节短短的30分钟的课来让你学会,而是在不断的操作中慢慢地发现,形成习惯,学会学习。

一、 开展目的:优势路径探寻

跟随性与独特性的审视(总的现状理解)

经历:作业式区角活动,托盘,受蒙氏教学影响

区域活动研究,区域,课程理念影响

名称:个别化学习活动  区角活动  活动区活动  区域化学习与游戏活动  区域游戏

影响:被动到主动  跟随与发现  改变视野

分析:把学习性的区域做出梳理  把游戏性的区域做到最原创

教与学的博弈(具体的两难处境)

面对具体情境,教师若能够反思,此时的教是否合适,还是让幼儿主动探索,这种博弈的思考已经上升了一个层次。就怕教的理直气壮。那不是特色,是一种固守。

例:快乐时钟的玩具

当然教与学不可能做到两全,也不可能把两者截然分开,只是在处理具体问题时逐渐辨别,学的成分多还是教的成分多,最终发现孩子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常常主动要求再学一点在钻研一点,那么对的,这就是合适的方法。最终,回归明确的实践路径和方向。

v 实践性和导向性的明晰(最终的价值取向)

v 落实《指南》精神(四个方面、科学目标2: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于不同,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能通过简单的调查搜集信息,能用图画或其它符号进行记录)

v 尊重儿童的需要  当前幼儿教育中的弊病 家长的盲从 我们可以决定环境材料 使儿童的活动朝着才能和成就前行 区域帮助我们找到了合理的途径

二、 基本方案:操作线索应用

区域活动的开展,其实每一步都体现出教师的指导,并且每一步都会主要以环境的方式呈现出来,所以走进一所幼儿,看区域的环境,就能看出区域活动开展的有效程度,比如这个环境创设时短时间一蹴而就的,还是长时间逐渐累加形成的,这个指导是有清晰的条例和智慧的,还是胡乱应付的,都能从环境中体现,那么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v 作息时间安排 关键词——到位  次数保证  时长规定 保证导入和评价时间

例:对比,在原有基础上的微调,保证动静交替,减少过渡环节,突出游戏的地位,避免拖沓等待,确保有限的时间里孩子在积极活动,保证幼儿游戏的时间。例:下课时间的浪费,教师没有观察孩子在干什么,有没有解决矛盾。

v 活动空间规划 关键词——合情 分割块面、格局、减少集体活动区,桌子的灵活多用,封闭与开放的区域 例如建构区,有围栏的区域作品容易保存, 综合与单项的功能,公共区域利用  小空间和大空间的安排  轮流措施 动静分隔

为了便于检验,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具体的项目来考量

表1   区域空间规划适宜性检查表

桌子

桌子分散在各个区域内,而不是一起放在教室中间或座位旁边

桌子旁边留有一定空间,儿童不用挤进去才能入座

椅子

椅子摆放的方向利于交流和操作,不面对墙壁

隔断

隔断和柜子低矮,确保儿童能够处在教师的视线内,室内没有盲区

隔断能够将每个区域清楚地分隔开,并起到更多的作用

用于隔断的柜子和积木等比较稳固,不会经常被儿童碰倒

入口

各区域入口不过于狭窄,儿童进入方便,没有多余的和不安全阻碍

空间

空间足够儿童舒适的进行活动,但不是大而空的空间,儿童不会在区域里转来转去无事可干

避免过多的区域紧靠在一起,让教室显得拥挤而狭小

过道

过道足够两人通行,尽量短而弯曲,避免奔跑的现象发生

过道避免相互交叉碰撞,方便幼儿在区域间流动

分区

安静的区域和吵闹的区域分隔开,避免互相干扰

其它

靠枕、地垫舒适清洁,方便幼儿自由舒适的活动。

当然,空间的分隔也还只是外在形式,我们要关注的是这个形式背后,是否只是把原来集中的作业分散到了每个小块中,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是不利于幼儿在这种空间下获得更多有益的经验的,所以我们更关注分隔下的内容和材料。

并且我们要记住教室是属于儿童的,所以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决定如何使用和参与调整的过程。

v 预设区域筛选 关键词:充足 美工区  建构区  益智区  科学区  阅读区  角色区  表演区  各年龄段的分配 保障选择的余地

v 活动材料投放 关键词 渐进 基本材料保障 例:益智科学区材料清单开放性材料贯穿 例:美工区材料  差异材料提升  从最基本的做起 逐步添加 阶段性投放 根据幼儿的兴趣及时调整

关键词 可变  低结构的,玩法可以由孩子创造的。

例,如何把材料的玩法限定降低,变成孩子喜欢的。贴磁砖游戏,提供一些提示图,但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创造。

材料投放的内容来自于哪里,除了购买的现成的玩具,更多的是教师安排的内容,这些内容的材料来自于哪里,值得思考。

o 材料来源于发展需要  例:模式排序

o 材料来源于活动主题  例:童话剧

o 材料来源于指南目标  例:画标志

o 材料来源于幼儿兴趣  例:钓鱼  摸摸看

o 材料来源于热点事件  例:关注马航  球赛

o 材料来源于观察变化  例:柿子红了

o 材料来源于幼儿策划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内容与材料能够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兴趣,鼓励儿童的参与,这样的材料才更有生命力。

儿童使用材料经历从“摆弄”到“掌握”最后发展到“意义”这个阶段,教师要能够在场景中识别儿童处于那个阶段,肯定他的努力,然后帮助他逐渐向最高水平努力。

v 年龄特点显性 关键词——适宜

v 常规要求落实 关键词——静心 人数——行动——整理——交往

例:棋类区  基本要求:不互相干扰,不大声吵闹 少流动

v 作品逐步积累 关键词——放大 过程性作品展示区  完成作品展览区  主题内容搜集区 美术作品张贴、建构作品展览、科学发现记录成册(便于翻阅)定期整理作品举办展览或清空。

v 矛盾问题梳理 关键词——核心 教师的时间花在哪儿?生态变废为宝,搜集主题动员,园部选择购买补充课程。

区域氛围的营造

每一个区域物品呈现的方式,提供物质环境的支撑,其实都是在和幼儿对话,所以,好的氛围是能够养成好的行为的。尤其是在阅读区。

三、深度思考:研究发展契机

在区域实例中捕捉信息丰富感受

科学区——重视不同的记录方式对幼儿科学探索的影响

益智区——根据主题来设置区域活动内容

美工区——自主创造的艺术区

生活区——重视幼儿自主性的安排

v 在课程实践中找到自己的风格特色和主张(行后反思)

多元下的规整

v 规则里的人文

v 差异中的慢行

v 观察时的聚焦

v 评价时的尊重

低压力高趣味的环境让儿童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教师的评价能够帮助儿童获得更多成功的经验,在幽默,多选择,或安静或活跃的学习时间里,积极地互动,为幼儿积极的人际行为提供良好的支持。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