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浅谈如何打造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生态化”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浅谈如何打造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生态化”
【摘 要】文章立足于初中音乐生态课堂的打造,从引导学生聆听,深刻感受音乐之美;组织学生表演,全面培养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创编,充分挖掘创作潜能三个方面入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营造宽松愉悦的生态环境,使音乐课堂真正回归一种自然健康、生动活泼的氛围。教师用情感引导学生的深度聆听,主动表演,积极创编,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 生态化 课堂主角 全面发展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已成为当前学校办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建立良好的“生态”课堂,为学生提供“绿色”服务,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已逐渐成为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任务。“生态课堂是人本主义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人的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情境。”[1]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广大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越来越注重情境创设、师生互动、通过鼓励学生自主表演和创作,让学生感知音乐世界的魅力,从而形成自然和谐、宽松愉悦的人文环境,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
一、引导学生“聆听”,深刻感受音乐之美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2]因此聆听和感受,是音乐审美的重要前提,当学生认真聆听并和乐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时,音乐就融入了他们的心灵。教师可通过多种渠道为学生创设情境,有的放矢地营造氛围,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音乐之美,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音乐的魅力。
(一)听动人的旋律,让学生喜欢
由于长期受“教唱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老师习惯于练声、节奏练习、唱歌谱、唱歌词的传统套路,这种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兴趣索然。在教学中要想达到好的效果,引导学生聆听尤为重要。教师可设计分层聆听,由浅入深地让学生逐步对乐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九年级教材《龙文》为例,歌曲旋律优美,内涵丰富,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是民族五声调式的经典之作。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分层设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多次聆听,在音乐中找答案,在答案中去感知,在感知中去体验,学生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多方位、有目的地欣赏。通过这样的“有效聆听”,歌曲那优美的歌词,隽永的曲调,精湛的艺术处理,都会让学生沉浸在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明海洋中,豪迈之感顿生,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二)听优美的意境,令学生陶醉
“音乐具有独特的审美与情感价值,音乐课堂中的和谐情境更为注重审美情趣的培养和愉悦氛围的营造,更强调音乐作品精神内涵的体验与领悟。”[3]七年级教材欣赏曲目《流水》列于中国十大古琴曲之首,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经典之作,《吕氏春秋》中记载了关于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人们常用此来感叹知音难觅。在此基础上聆听,学生能感受到乐曲既像文人墨客笔下吟咏山水的诗篇,更似中国水墨画中那些写意性的山水长卷,琴声与山川流水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徜徉于大自然的精神风范。教师在教学中可创设一定的情境,结合“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让学生在聆听时仿佛能感知到昔日伯牙之得心应手,子期之神赏默契的境界,同时也体会到生命与自然之间的相知和谐。这样的聆听,不仅仅局限于古琴曲本身的优美,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延伸,增强了对原曲意境的审美感受,体验了古琴曲《流水》所蕴含琴声与高山流水融为一体的文化内涵。
(三)听丰富的情感,使学生铭记
“音乐作为情感艺术的表现之一,在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感和审美趣味方面起的作用,是其他艺术所不可替代的。”[4]新课标也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同时也要求教师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聆听音乐,体验和品味作品的思想情感。以九年级教材《在灿烂阳光下》为例,这是一首歌唱主旋律的合唱歌曲,赞颂了建国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这首歌曲的欣赏不能只让学生简单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曲式结构,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对作品整体的情感进行评价与赏析,包括每一乐段所表达的不同情绪和情感:由开始饱含深情的娓娓道来,到中段气势磅礴的历史陈述,到最后浓烈的情感升华,都会让学生充分感受歌曲深处蕴藏的爱国情怀和浓烈的民族自豪感幸福感。音乐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创作,既揭示了人们的思想与灵魂的感触,又用特殊的符号将内心无形的情感进行有声的表达,让聆听者得到一种精神和情绪上的满足。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相信学生一定会铭记于心。
二、组织学生“表演”,全面培养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5]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创设良好的生态教学环境,通过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同时,建立积极向上的伙伴关系,帮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提升团队合作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独立表演,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和其他学科相比,学生在音乐课上的思维往往异常活跃,情感也相当投入。教师可利用此契机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初中音乐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适合学生在课堂上独立表演,如歌曲演唱、舞蹈表演、乐器演奏等。教师提前对学生布置任务时,可强调不限表演的内容和方式,尤其要鼓励那些胆小不自信的学生,要求他们只要独立完成表演即可。经过教师这样长期的鼓励,许多学生慢慢有了变化,从开始的胆小害羞,到找同学一起表演,再到后来的从容自若,甚至现在积极主动的要求表演,整个过程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表演的自信心。在这样的自主课堂里,不仅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表现力,还让学生的不同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弥补了音乐课中难以面向学生差异的不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师生互动,激发学生表现欲望
“与其它学科教学相比,音乐具有较强抽象性,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高质量的互动才能进行音乐信息的交流,实现较好的音乐课堂教学。”[6]音乐课中,学生的表演有时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自信,就需要教师巧妙地营造氛围,把自己融入其中,和学生“打成一片”,去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虽不是很强烈,但对教学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这时营造教学氛围尤显重要,学生一旦对此产生兴趣,就会很快投入进去。以八年级教材《孤独的牧羊人》为例,学生基于对电影《音乐之声》及剧中木偶剧表演的兴趣,非常喜欢这首歌曲。歌曲演唱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选择一个角色,自己选择其他角色,师生之间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并不断地进行角色互换,体验不同的表演乐趣。这样的师生互动热情洋溢、无拘无束,既活跃了课堂,也鼓励了部分羞于表演的学生,营造出一种民主、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三)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小组合作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沟通协调能力,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初中音乐教学的效果与质量。”[7]教学中,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好时机,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赋予音乐作品再创造行为,从而构建一种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八年级教材欣赏曲目《川江船夫号子》,结合劳动号子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发挥想象力,如果你是川江上的船夫,如何演绎这样的劳动号子。于是音乐教室就上演了一首首不同的船夫号子的表演,教师作为欣赏者,在不同组别的学生身上发现了不一样的闪光点。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不仅了解汉族民歌中关于劳动号子的基本属性及核心内涵,也极大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彰显了别样的精彩。在这种人人都能参与的表演课堂里,学生的伙伴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充分的培养,学生们在娱乐性的教学方式中自然的收获音乐知识,成为音乐课堂上真正的主角。
三、 鼓励学生“创编”,充分挖掘创新潜能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疆域,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生态课堂,就是要关注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亲身体验,而丰富多彩的音乐创编活动,是学生展示自己音乐才华的舞台,也是传播音乐文化魅力的主渠道,他对学生的吸引是无比巨大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活动来挖掘学生的创作潜能,把学生参与创作贯穿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积累一定的艺术修养,充分表达自我审美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文化内涵及创新能力。
(一)歌词创编,强调艺术性
歌词是歌曲的内容及情绪表达的载体,是音乐教育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的主要手段。教师应精选创编的曲目,可以是学生喜爱的优秀歌曲,也可以是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歌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为歌曲填词,也许某些新编歌词有些幼稚可笑,但教师应该更多关注学生是从无到有的这一创编过程。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展示的平台,让学生通过演示和比较找出新创作品的不足,懂得优秀作品所具有的特殊文化内涵,激发他们从敢于创编到善于创编,从而创编出有一定艺术性的新作品,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创作的信心和能力。
(二)节奏创编,突出协调性
节奏是最基本的音乐要素,也是音乐的灵魂,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乐曲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音响收集到课堂上,变成节奏来朗读、击打或者律动等,通过节奏模伤来了解音乐中基本的节奏型,帮助学生建立节奏感,然后按要求进行即兴创编。刚开始,教师可以板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简单的节奏型,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节奏型模仿,之后再要求学生运用类似的节奏型进行即兴创作。在创编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新编节奏的艺术性与协调性,并随时给予纠正和鼓励。此外教师也可以模仿奥尔夫节奏教学,组织学生利用打击乐器进行新编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美妙和创新的乐趣。
(三)伴奏创编,体现趣味性
为歌曲伴奏,应建立在节奏创编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作。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为乐曲设计配器伴奏,并在课堂上即兴表演。以八年级教材《青春舞曲》为例,歌曲轻松活泼,具有维吾尔族载歌载舞的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大胆尝试,用不同的形式为歌曲创编伴奏。可以是打击乐,可以是身体律动,也可以是即兴伴舞,其目的是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创作,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灵活性。这种积极有趣的创编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投入到创作之中,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表演兴趣。
“生态音乐课堂是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条件下,自主参与音乐学习,在愉悦中获取音乐知识,是学生自然、和谐、自由成长发展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9]因此,音乐教师应以培育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核心素养,以学生的发展和生命幸福为出发点,愿做配角,甘当引路人,引导学生在积极和谐的生态教学环境中驰骋思维,积极探究,主动参与实践,通过丰富的经历,形成卓越的能力,最终拥有无限可能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阚兆成.生态课堂解读[J].课堂与课程,2018 (4)。
[2][5][8]教育部初中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3]黄日新.“美在和谐”——谈音乐课堂和谐情境的创设[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9(3)。
[4]杨兴斌.刘克利.浅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J].青春岁月,2011(4)。
[6]李晶.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问题的探究[J].上海师范大学,2012(1)。
[7]李娣.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9)。
[9]李思娜.构建生态音乐课堂,促进有效课堂教学[J].艺术鉴赏,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