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斟低唱皆有味——音乐课堂的诗意生态
浅斟低唱皆有味——音乐课堂的诗意生态
无锡市港下中学 鲁春美
【内容摘要】
针对当前一些非生态的课堂低效现象,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及听评课的经验,从“淡”与“深”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刻思考,提出了四个“淡”的操作点,分别为:“制定教学目标淡主观、整合教学内容淡形式、创设教学环节淡追求、运用教学方法淡包装;及四个“深”的操作点:把握重点难点深思考、架设情感互动深体验、再现知识技能深研读、拓展音乐主题深探究”,以此来实践对有效课堂教学的诗意追寻。
【关键字】低效、有效、淡、深、诗意生态
当下,音乐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泛音乐、窄音乐、非音乐的非生态的课堂教学现象,认识的模糊和实践的浮躁,导致音乐课的失真、变味,让人忧心不已。那么,音乐课堂的低效现象症结在哪?如何让有限的40分钟高效起来,需要我们在深入的追问中探求清晰的答案。
一、“只缘身在此山中”——课堂低效现象的理性审视
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冷静审视观察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课堂的低效是因为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过”或者“不及”的现象,以致丧失了和谐美!
1.课堂教学中存在“缺位”现象:假山假水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等新理念早已是耳熟能详,深入人心。但在实际教学中,只停留在表面形式变化上例子仍比比皆是。如歌唱教学时,简单设计成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指名唱、分组唱、轮流唱、齐唱、接口唱等)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歌声琅琅”仿佛就是课堂最值得炫耀的亮点。然而,这仅是在表面上体现了音乐课“以唱为本”的理念,实则却忽略了“唱”背后的本质意义:每次唱的目的是什么?价值是什么?……常常是一堂课“唱”下来,没有对歌曲内容、结构作必要梳理,也没有对歌曲的表现作进一步指导提升,看似有用,实则无效。
2.课堂教学中存在“越位”现象:花山花水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某教师的《渴望春天》教学片段:教师首先用多媒体营造了一个生机昂然的春天,引导学生交流:现在来到了什么季节?→然后师要求生与之一起朗诵了赞美春天的诗《春晓》→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赞美心中的春天→随后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了美术作品《春》、《春色》、《水上人家》、《放风筝》→安排了学生画画心中的春天,介绍风筝的制作等一系列的活动→最后才是学唱歌曲《渴望春天》……教师在课堂上可谓是花样百出,多媒体欣赏、朗诵、画画……可“活跃”课堂的“五彩缤纷”过后,又给孩子们留下了些什么呢?是动听的歌曲?亦或者是精美的动画还是煽情的诗歌呢?
3.课堂教学中存在“失位”现象:死山死水
教过几年书以后,许多老师会有这样的感觉:上什么课,我心中有数,唱歌课这样上,欣赏课那样上等等。如教唱《大海啊故乡》,常见这样的教法:(1)听海→(2)看“海”与画“海” →(3)演“海” →唱“海”。我们还时常把这样的“经验”标榜为“教学模式”。再如,有的老师把新授歌曲简单地变为“三部曲”:歌曲教学=“导入+新授+拓展”等等。殊不知,“教学模式”长期一成不变地使用恰恰使我们陷入课堂负效的尴尬境地,形成了音乐课堂低效教学的另一种风景叫“死山死水”,“山”没有生机,“水”亦无灵气。
综上所述,很多时候,我们好像还没弄清楚:我们要到哪里去?我的这节课,要把学生带向何方?要教给他们一些什么?要以怎样的方式教给他们?……我们就如古代那个楚国人一般,带着大量的盘缠,赶着快马往北跑,马不停蹄地干着“南辕北辙”的傻事。
二、“胸中有墨始作画”——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
“40分钟里,学生的收获有多少?”这是留给我们每个老师的研究课题!俗话说,平平淡淡才是真,简简单单才最美,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妨也这样尝试。
策略一:朵朵开花“淡”墨痕
很多音乐课之所以事倍功半,不得要领,是因为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一堂课40分钟,样样都要顾及,负担太重。那就让我们轻装上阵,一起体验“减负增效”的乐趣吧!
1.制定教学目标“淡主观”——求“简明”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我们要尽量避免在教学中应追逐太多目标而眼花缭乱,迷失方向。“一课一得”也是一种美丽!
如在欣赏笛子曲《扬鞭催马运粮忙》时,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就很是简单:要求通过欣赏学生能想象出乐曲所描绘的画面。围绕这一“简明”的教学目标,我首先让学生进行聆听,说说这首乐曲的节奏、速度,情绪。根据乐曲的音乐要素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此时此刻你觉得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听后各抒己见,有学生说,仿佛是一群人在赶集,也有的说在大扫除------随即我出示了几幅画面,有赶集的,有大扫除的,还有大丰收的,并让学生再一次聆听,根据节奏、旋律的变化选出一幅与这首乐曲最符合的画面。学生根据多次的聆听再加上画面的参考,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丰收的那幅画面,因为此曲热情明快,音乐语言生动朴实,仿佛在描写丰收以后的农民驾着满载粮食的大车,喜气洋洋地向国家交售公粮的情景。马蹄击节,车轮吟唱,快乐的农夫扬鞭催马,把丰收的喜悦铺撒在运粮的小道上。之后让学生根据乐曲所描绘的画面进行情景模拟,使他们从感官的欣赏深入到情感的欣赏。此时,学生对音乐中表现的农民那种驾着马车向国家交售公粮的那种开心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对乐曲也有了进一步的体验。
音乐是情与声两方面和谐的体现。在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后,运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接触作品后,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情动于中,故形之声”这就是一种成功。
2.提炼教学内容“淡形式”——求“简要”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知整体教材者,不能教好一节课。”现行教材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可教可学之处很多,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老师提炼、整合不当,就很容易造成主题淡化、重点不清、结构松散等弊病。以教学《故乡的小路》为例,两次不同教学内容的安排收到了不同的学习效果!第一次教学:看乡间小路的画→品乡间小路的诗→唱乡间小路的歌。“画、诗、歌”让课堂充满了美感,但从发展学生音乐技能技巧的角度看,实际上是“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园”。因此,我们不要一味纠缠于细节,而要着眼于整体,能简则简。第二回调整:我把火力点集中到精学细练的实践尝试上。一是加强体验感受,通过欣赏张明敏的演唱,要求学生模仿他轻松随意的感觉,体会作曲者最初想要表达的东西;欣赏卓依婷的演唱,感受模仿当时手语表演的特色等。二是加强模仿实践,通过欣赏齐唱+合唱+伴唱版本,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声势表演,提高学生对歌曲的表现能力。
有时,“放弃”是为了更好有效地获取,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敢于放弃,删繁就简才能把那些真是值得教值得学的“精华”品味、吸收,谁说此处之“淡”不是一种成功呢?
3.创设教学环节“淡追求”——求“简洁”
《音乐新课标》强调:“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主动参与其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立足教材,注重教学创新,为学生布置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参与创造美的活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丰富的想象力,去尝试、探索、表现音乐美。
如何在课堂中轻松达到这一教学要求呢?关键要懂得抓住孩子的心!如在教学《踏浪》时,我就进行了简单的“四步曲”尝试。首先让学生“听”,初步感受生动活泼的旋律和较快的速度;随后让学生“唱”,实践体验歌曲情绪;然后让学生 “动”,用肢体语言体会踏浪;最后让学生“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演踩在沙滩上踏浪的愉悦心情。他们有的用自己喜欢的打击乐器伴奏唱,有的单独的用动作表演唱,有的则是几个好朋友自由组合,相互牵着同学的衣服,我也加入到学生的队伍中去,与他们一起表演。课堂真正变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简单的教学环节,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不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运用教学方法“淡包装”——求“简便”
多媒体的出现,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它的交互性特征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为课堂教学增色不少。于是,老师们羡之、趋之、习之、用之,好象用上了多媒体这节课的档次就提高了许多。我可不这样想,多媒体是好处多多,但是做多媒体课件所需花费的财力、物力、精力实在令人头疼。那么,没有花样翻新的游戏,没有律动表演“帮忙”,不用声、色、形俱全的现代媒体“包装”,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否同样的精彩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堂去寻找答案。这是音符知识讲解的一段课堂实录:“有一家人来到了我们这里,这是老大(四分音符),老大又黑又瘦,头发只有一根树立在脑袋上,他每天只吃一块面包就饱了;这是老二(二分音符),老二每天要吃两块面包,所以老二的营养高,皮肤比老大白很多,头发也只有一根树立在脑袋上;这是老四(全音符),老四可是家中的胖小子,他最贪吃了,每天要吃四块面包。大家看,他胖得只剩下白色肚皮,连一根头发都没有了。咦!老师好像落下一个人没有介绍呢,大家说是谁呢?”这时学生异口同声说是老三。“对了,老师还没有介绍老三呢!老三是全家长得最难看的一个,所以他不好意思跟大家见面,不过,今天他也来了,我们看看老三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个时候,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附点二分音符。“老三每天吃三块面包,请大家争大眼睛看看,老三来了。老三长得像谁呀?有的同学会说,老三长得像老大,有的说像老二,有的说像老四。我问大家:“哪里不像呢?”有的学生开玩笑说:“老三脸上长了一颗青春痘”!这个学生刚刚回答完,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其实,我也在一旁开心地笑了。我知道,他们看到了,对比了,明白了,看懂了。如果简单的教学方式同样能使课堂教学扎实有效,那我们何不弃繁从简,让自己轻松一下呢?
策略二:白云“深”处有人家
“教学”是“教”与“学”双向互动的,既有“教”的考虑,同时也有“学”的思量。不仅要摸清知识间的链接点、分化点、生长点,还要摸清学生的学情,摸清他们认知的起点,摸清学生可能的思维走向,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
1.把握重点难点“深思考”——要“准度”
一节课,教师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平均使用力量,要分清轻重缓急,舍得在课的重点、难点关键处下功夫,花力气。如在教学《彩云追月》中“切分音”这一知识点时,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两种不同的节奏表现彩云“追”月的情景,并通过对比,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用“切分音”更能表达迫切的心情。
2/4 × × ∣× × ∣× × ∣× × ∣
2/4 ×× × ∣×× × ∣×× × ∣×× × ∣
随后围绕“切分音”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体验,把“切分音”与“探戈节奏”紧密联系,在了解——欣赏——实践三个层面上费心思,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我们想到的不能仅是学生要怎么样完成学习任务,还应想到怎样发掘出学生更多的创造禀赋,怎样引导学生借助有限的教学资源走进一个美好的音乐世界,怎样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怎样让学生带着欣赏美的眼光发现音乐的美,怎样让音乐在学生的心中发酵……基于学生立场,设计出更有实效、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才能课堂成为师生物我两忘的精神场!
2.架设情感互动“深体验”——要“温度”
音乐是一门感性的学科,在《新课标》的召唤下,教师应注重于设计体验性和探究性音乐综合活动,让学生在体验、探究音乐的同时,真正感受音乐的内在情感,架设起彼此情感的“互动点”,在充满情趣的百花齐放的学习背景中学习、积淀与创造。
如在教学《爱心满天》一课时,教师引导的一段教学实录:
师:今天,老师首先想跟大家来欣赏这么几段视频,请大家欣赏完之后说一说哪段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你想到了什么?
生:(略)
师:是啊,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你能例举一个实例表明你得到的爱吗?
生:(略)
师:爱的类型有很多,亲情,友情,爱情,它就像满天的繁星处处流淌着爱的旋律,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爱星满天》(多媒体画面与歌词完美的结合)
这一段教学实录很详实地反映了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教师从“情”字入手,挖掘其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引导学生理解了爱的涵义,学生声情并茂的表达也变得水到渠成……在经历了这样一段感人心扉的音乐历程之后,学生和教师都收获了生活中最真实的感动,大家说着、讨论着,也让这份感动延续着。这也正践行了《课程标准》阐明的“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音乐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统一。
3.再现知识技能“深研读”——要“宽度”
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曾说:阅读是一种“聚会”,是作者被读者相约或召唤入场,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那么,我说歌唱应该也成为一种“聚会”,是用浮躁的活跃让学生习惯肤浅,还是用思维与精神的历险使学生走向博大,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给音乐教学添点“附加值”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我尝试在音乐的“好玩”、“好学”上做文章。
如在学习休止符时,我让学生结合歌曲进行表演唱,并要求他们在碰到“0”时摆造型,不能动。进行了几次游戏,学生们都会表演之后,再告诉学生“0”叫做休止符,它是没有声音的音符,碰到它时不能发出声音。利用游戏,不仅让学生记住了休止符及其意义,更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它、理解它,不再出现休止符“停”不下来的情况了。又如在教学顿音记号时,我先让学生来笑笑、断开笑,并听听声音,说说声音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我出示节奏:哈哈 哈哈 哈哈 哈| 哈哈 哈哈 哈哈 哈║
让学生“笑”出节奏。在学生笑完之后,我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有生说笑了肚子很疼,我引导他们横隔膜的作用;有生说声音是一断一断的,很自然地发出来的,我引导他们有弹性地、自然地发声;有生说笑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是很开心的,我便引导他们表情在歌曲中的重要性……由始至终我对顿音记号不作任何讲解,只是循着学生的话进行概括、总结。学生通过“笑”这一律动进行体验,掌握了顿音的要领以及演唱方式,在直接体验、实践的基础上,学生都能唱出自然、断开、跳跃的声音。
4.拓展音乐主题“深探究”——要“厚度”
现在上课比较流行拓展延伸,不论是欣赏课还是歌曲的新授课,特别是在少数民族体裁的歌曲教学中,好象少了拓展就没有深度,不能使主题更鲜明、使学生感受更深了。那么,怎样的拓展才是有效的呢?是不是有了拓展就一定有深度了呢?怎样的拓展才能更接近主题,让音乐回归本位呢?
我们不妨坚持这样的原则:学生已经知道的不再重复拓展,老师讲了学生暂时也没办法理解的少拓展,但学生想知道的就要尽量多拓展。如在《京腔京韵》单元拓展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介绍“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时,已为大多学生所了解的“生、旦”两大行当就简单讲;介绍复杂的京剧起源时,不容易被学生理解的演变过程就筛选、浓缩后讲;京剧打击乐器伴奏,学生感兴趣的则花大力气讲,挤时间来练。让学生在敲打“板鼓、大锣、小锣、钹”等的实践体验中,建立对“京剧”的那份亲切之感!
同一个教学内容,在同一时期,不同的教师设计的形式可以不同。同一个教学内容,在不同时期,同一个教师设计的方式也会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风格,只求基本部分相同,不求完全相同。在教学中,进行“淡”与“深”的实践追寻,是为了让课堂更“精彩”,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更好发展!
三、“浓妆淡抹总相宜”——有效课堂教学的诗意追求
“浓妆淡抹总相宜”诀窍在“宜”。“浓妆艳抹”是一种美,“素面朝天”也是一种美,有效的课堂教学讲究“各美其美”。
布鲁纳说:“世界上不存在惟一的最优教学程序,只能从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出发,设计与之相称的理想化程序。”那么,在音乐课上其他任何形式和内容的东西都应该为音乐服务的,不管使用何种手段都要深入思考一下:我设计的这个环节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能够促使学生产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是否能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体验?若偏离了这些基本点,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实际上是丢掉西瓜去捡芝麻。音乐课的根基是音乐,是学生不断走进音乐本身的过程,将音乐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每每我们在进行我们的教学活动之前,先冷静地思索这样一些问题,弄清楚学科教学目标,再细细挑选为达到目标所要选择的道路,我们一定会顺利地达到目的地。
让我们一起轻轻松松教音乐,平平淡淡教音乐,扎扎实实教音乐,该浓则浓,该淡则淡,能简不繁,当艳不让,留住了这份精彩与美丽!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三维一体:课堂教学设计的走向》黄芳 2008年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
3、《简约,音乐课堂的别样美丽》中国音乐教育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