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选修因素 助力必修教学 ——以苏教版必修教材为例
巧借选修因素 助力必修教学
——以苏教版必修教材为例
杨培明
本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12上)
从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看,必修课程得到了普遍重视,教师在必修课堂上想尽办法,甚至到了“无微不至”“精耕细作”的地步,却常常不受学生欢迎,而选修课的一次简单探究或讨论就能让学生津津乐道很久!其原因就在于现在的必修课堂始终没有跳出考试的束缚——甚至有人认为必修教学就是为考试服务的!
必修课究竟该怎么上?笔者以为,巧借选修因素以提高必修课程课的效率。
何为选修因素?比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难度的深浅,上课的时间和方式,评价的机制,等等。与必修比较,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式的选择更灵活,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选修因素是选修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等的统称。
一、挖掘必修教材本身含有的选修因素
整合是典型的选修教学思想,是选修因素之一。苏教版教材编写组指出,整合的内涵是丰富的,从科目共性说,有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从语文学科个性说,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教科书呈现方式看,组成学习专题,跨文本、超文选,则要求对学习材料进行有机整合;等等。而苏教版教材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生命系统,本身就是可以“生长、延展、创生”的。
因此,要充分使用必修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根据学校、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按照人文主题完善和考试必要的知识体系构建两方面来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例如,笔者所在学校高一年级上学期的教学安排做了以下两方面的整合。
1.教材顺序的整合
我们将必修一、二的板块进行重组调合如下:
获得教养的途径(问题探讨)——月是故乡明(文本研习)——历史的回声(文本研习)——和平的祈祷(研习·探讨·活动)——向青春举杯(活动体验)——珍爱生命(文本研习)——像山那样思考(文本研习)——慢慢走,欣赏啊(活动体验)。
整合后的教学顺序更适合教学实际,更贴近学生。我们将“获得教养的途径”作为高中教学的第一个板块,意在告诉高中学生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是学习,应引导、教育学生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确立新的“知识观”、“读书观”、“学习观”,以适应现代社会学习、生活、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如果从高一年级起就以“活动体验”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不利于学生形成整体认识,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时间上看,临近中秋时安排学习“月是故乡明”更符合学生的心境,也更容易引起他们情感的认同和共鸣。“向青春举杯”板块安排在期中考试以后比较合适。学生进入高中后,由于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因素的差异,加上期中考试的影响,常常会出现一个情绪的低谷。这时候以昂扬的青春激情、远大的生命理想来引导学生,同时也将实现理想的道路是曲折的、坎坷的,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道理渗透给学生,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和处理好成长中的各种烦恼、迷惘和矛盾,珍惜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之后再引导他们对生命(个人)、对自然进行思考,同时注意培养他们理性思考的习惯和方式,安排“珍爱生命”、“像山那样思考”专题。
2.课外语文资源的添加
如果说教材顺序的调整主要立足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的话,那么,课外语文资源的添加就是在立足人文的基础上,更关注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比如,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教学中,“求学之道”是第一板块,也是学生高中语文学习的第一板块,在《劝学(节选)》、《师说》的基础上。笔者增加了《孙权劝学》和《问说》。这一方面是为了完善求学之“道”:在从师、好学的基础上,还要“善学”(问);这是从人文性的角度考虑的。另一方面,从工具性的角度看,如此添加的意图还在于形成一个小的文言板块,让文言知识(其实也包括写作知识)更完整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二、运用选修因素,改进师生的教与学
自主和选择是选修因素的重要内容。选择是选修因素的基本表征,自主是选修因素的根本属性。选择性是自主性的体现;自主性又不完全体现在选择性上,还可以表现在教学方式的重构和教学内容的探究上。
1.重构学习方式
苏教版必修教材在变革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上做了很大努力。无论是以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的“活动体验”,以研习文本为主要任务的“文本研习”,还是注重探究能力培养的“问题探讨”,都强调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尽管教材对每一个专题都提示了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方式。而且,从理论上说,这三种方式也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探讨”是核心,“研习”是基础,“活动”贯穿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探讨”“活动”中有“研习”,“研习”中有“探讨”“活动”。
以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教学为例。教材提示的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活动体验、问题探讨两种学习方式融合进该专题的教学。在教学《长亭送别》时,我文本研习与“活动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进行片段表演,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在讲《项脊轩志》时,我注意与“问题探讨”相结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的结尾未着一个‘悲’字,但却给人‘悲不可禁’之感,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以此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2.进行微课题探究
不少教师将教学内容的深化、拓展当做必修课堂的教学亮点,这就是一种选修思想的体现。限于课堂教学时间,探究切入点小一点,要求提得明确一点,指导做得具体一点,语文味足一点,也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以《江南的冬景》为例。在赏析微雨寒村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探究题:请仿照元曲《天净沙·秋思》,运用本节中描绘的意象,写一首《天净沙·冬霖》。经过思考,有学生写道:“微雨寒村烟树,长桥流水人家,乌篷茅屋酒客,油灯初上,悠闲人在江南。”该词不仅找到了文章涉及的意象、品味了意象合成的意境,还体味出纯名词构成的画境,陶醉在江南冬天的美好之中。在欣赏后,我设计了这样的拓展题: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在“可爱”、“明朗”的江南的冬景里散步的郁达夫是那么的闲适而恬淡,而这篇文章却是写于1935年的冬天,郁达夫何来的洒脱闲适呢?由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去读《郁达夫日记》中的有关篇章,形成“这是郁达夫在现实中受阻之后,为自己设计的一条解脱之路”“现实的丑恶、严酷引发了作者对自然美的向往、追求”“郁达夫是个有正义感和责任心的作家,疲惫、痛苦的心灵渴望在美好的自然山水中徜徉、栖止,得到抚慰和寄托”等的认识,进而认识到人与自然共融相生。
像这类选修课中常见的微型探究题,可深可浅,充满灵气,既有探究价值又不乏语文味,应该在语文必修的课堂上大力提倡。
3.借鉴选修的评价方式
新的语文课程评价理念主张评价的多元化和互动性。评价的多元,可以是评价内容的多元,也可以是评价主体的多元,还可以是评价方式的多元。互动评价,可以是学生自评,也可以是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这样,通过多维度、多侧面的综合性评定,既让学生获得分享成功的喜悦,又让他们找到自己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从而能够全面而客观地反映他们语文学习的情况
另一方面看,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此纯粹的知识、单一的标准和绝对的量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评价内容既要关注到学生的语文认知,比如说语音、语义、语病,鉴赏术语、鉴赏方法,写作技巧等等,也要关注到学生的素质成长、能力的提升。新课程背景下,标准化答案的时代已然过去,开放探究的评价悄然兴起。评价标准也自然应该逐渐趋向开放和多元。借鉴选修的评价方式和评价经验将是必修课程教学的一种必然选择。
语文必修课就是要努力培养有底蕴、重情感,有思想、会表达,有热情、能创造的高素养的新时代的社会中坚!而切实贯彻选修思想,深入研究选修因素,扎实开展必修教学,就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应有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