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教学的语境变迁与视觉美学反思
本文发表于《中国教育学刊》, 2015(11):78-81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媒介的变化,文学出现了退潮的趋势;与之相应的是视觉文化的兴起。作为高中作文教学的新语境,视觉文化应得到充分的重视。从视觉美学的角度出发,可以将“视觉意识”作为高中作文教学的关键内容,突出训练学生在作文中体现视觉直觉性与视觉文字化,从而应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与视觉形象相结合、与情境想象相结合的两种趋势。
【关键词】高中作文;视觉文化;视觉美学;视觉意识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它是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得以积累和提升的重要渠道,同时也可以较为完整地体现语文(语言文字)专业的全部教学成果。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培养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习文”。“文”至精微是“会集众彩以成锦绣”,至广大则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1]。因此,“习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历来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一方面表现在民间生活中有“敬惜字纸”的传统,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传统社会体制中有“博学鸿词科”等以文采为主要评价标准的科举制度。
而现代社会,特别是以理性主义为代表的现代性启蒙,则消解了在“文”和“字”上的光环。以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运动为代表,马克斯·韦伯的“祛魅”(disenchantment)之说,在现代中国对文字崇拜的批判中表现得尤为明显[2]。因此,论者有所谓中国语文教育在百年前“从传统的偏重语感教育的语言教育转向追求科学语法的结构主义语言教育”之说[3]。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趋势更为明显,“文学”出现了新的语境变迁,高中作文教学所要应对的现实问题也随之更加复杂。面对日益浸淫于移动互联网络之中的高中生,作文教育应该作何反思、调整与变革,才能使“习文”传统在得到继承的同时,焕发时代的新意,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本文尝试从高中作文教学所面对的社会语境变迁入手,借鉴视觉美学的相关理论,提出一种反思路径。
一、文学退潮:高中作文教学的语境变迁
在中等教育中,高中作文教学地位较为特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具体到作文教学中,“语文应用能力”可以认为是通过作文教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训练,在初等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法和文法知识,使“文从字顺”的基本目标得到巩固;而“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则说明作文教学应该有审美意味,要求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体会人生意义的生成,完成对自我和世界的完整想象。这就意味着高中作文教学应该以“应用”为基本要求,以具有艺术审美特征的“文学”为较高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不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以《萌芽》杂志提出的“新概念作文”为标志,高中作文教学开始逐渐偏向于“文学”一面,亦即是突出了学生作文的文采、情感和想象。这典型地表现在每年高考结束之后,媒体竞相报道的“满分作文”上。应该说,重视人文性和审美性的作文教学取向,在应对上文所言“结构主义语言教育”日渐出现的应试倾向时,是很有价值的。它以情感、情趣来反拨对作文教学的机械训练,使作文更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复归了“文”的本意。但是,晚近以来的社会文化语境却显现出了“文学”的退潮趋势,这对高中作文教学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1988年初,原国家文化部部长王蒙发表《文学:失却轰动效应之后》,此后,“文学退潮”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王蒙的视野里,“人们变得日益务实以后,一个社会日益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建设、经济活动上而不是集中在政治动荡、政治变革和寻找新的救国救民的意识形态上的时候,对文学的热度会降温”[4]。换句话说,在王蒙看来,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退潮”是与经济建设的高涨相关联的。而这一现象在新世纪以来有增无减。可以说,从那时起,文学就渐次退出了人们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的核心领域,被边缘、被小众,成为了一种主要用于生活消遣的艺术形态。进入新世纪之后,各种新媒体的兴起,更是加剧了“文学”的衰退。特别是借助新媒体、流媒体等手段,视频和图片的传播极为迅速,在20世纪头十年的中期,就有不少人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5]。凡此种种,都使高中作文教学的社会语境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方面,上世纪90年代之后,市场经济的启动使社会形成了多方博弈的复杂状况。相比文学而言,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等得到了社会更为广泛的重视。这促使高中作文教学反思过于私人化的写作倾向,既要引导学生学会以“语文”为工具参与社会公共话题的讨论(如撰写时评),锻炼其公民素养;又要通过作文所产生的审美体验来感受生活(如散文),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体会到审美价值和人文关怀。这也是“新课标”提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的意义和目的。
另一方面,新的媒介传播手段极力突出“视觉”的地位,使“文字”功能遭到削弱。如已经成为高中学生日常交流重要工具之一的“微信”及其“朋友圈”,就综合了文字、表情、语音、视频、照片和GIP动态图片等多种信息传播手段。这同样促使高中作文教学进行相应的思考,以做出调整和改变,来满足学生在视觉时代表情达意的需要。如“新课标”就提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还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自己的文稿,学习用计算机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这都说明高中作文教学需要应对社会语境和媒介话语系统的变迁做出变革,以顺应时代发展。
然而,作文教学毕竟不是社会政治教育或技术性的多媒体应用教育,其本质仍是审美,是学生学习情感体验和自我想象的基础美育课程。虽然普通高中也开设有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但大多是作为“副科”而存在的。在这样的形势下,语文(作文)教育就需要承担更大的美育功能。在文学退潮的趋势面前,高中作文如何继续保持情感、审美价值取向的同时,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这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美学问题。
二、视觉美学:高中作文教学的理论资源
作为美学问题的高中作文教学,应关切社会审美现象的变迁以及美学、美育理论对其的回应。晚近以来,社会审美现象的重要变化之一是“视觉”的凸显。它突出表现在新媒介的普泛应用上,同时也构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高中生也不例外。因此,因应这一现象,讨论视觉文化及其认识论意义对高中生作文的影响,可以作为从美学角度探讨高中作文教学的一个切入点。
(1)视觉美学及其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影响
约在2005年前后,“读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有论者所言,“目前中学生的阅读对象悄然发生着变化:图形、图片正在逐渐取代文本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体内容,读图已是当代青少年最主要的阅读方式之一”[6]。姑不论“图形、图片”是否真的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体内容,但以图像为基础的各种媒介手段开始挑战文字的主导地位,尤其是网络影视等流媒体文化形态的“视觉凸显”,却是不争的事实[7]。“视觉凸显”之于高中作文教学的意义有二:一是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要求作文课堂教学有所改进,兼顾学生的文字能力与视觉素养,但这仅是学科教学论层面的讨论。更重要是,它还要求作文教学的美学理论能得以创新。
毋庸讳言,部分从事高中作文教学的一线教师,其理论资源还囹于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范畴内,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往往以“人物生动、典型,写景状物饱含真情实感、记叙事实真实、选材新颖”等话语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漠视了19世纪以来美学理论的发展,也缺乏对当前高速发展社会现实的考量。事实上,自现象学开始,“视觉”就一直是美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讨论众多。高中作文教学是有必要从中援引相关理论,以求教学指导思想的更新与改进的。
(2)作为高中作文教学认识论的“视觉意识”
视觉美学关注的“看”和“被看之物”之间的关系,注重培养的是学生对视觉对象(描写对象)及其所处社会语境、观念系统、社会结构加以解读和阐释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首先需要从视觉对象中加以感知,也就是要有“视觉意识”。与一般作为作文教学基础的“阅读训练”有何不同呢?海德格尔曾举例说[8]:
当我观察一幅魏登豪塞桥的风景片时,在此就出现了一种新的表象方式。现在,风景片本身以具体有形的方式获得给出。正如一座桥、一棵树或诸如此类的东西那样,这一风景片本身也是一个物体、一个对象。但这个物体不是如同桥本身那样的单纯的物体,而是一种图像物。在看这个图像的时候,我通过它所看到的是那被摹状的东西,也就是这座桥。在图像感知中,我不是在专题地把捉图像物,毋宁说,在一种自然的态度之下,当我看一幅风景片时,我看到的是它上面的被摹状之物,是这座桥,即风景片所反映的东西。
在这里,海德格尔指出了由“图像”这一视觉对象来认识世界的关键:在看图中,人们认识到的并不是事物(桥梁)本身,而是承载了事物形象的“图像物”(风景明信片);但人们并未充分意识到图像物作为中介的存在,而是直接看到“它上面的被摹状之物,是这种桥,即风景片所反映的东西”。这暗示我们,在通过图像认识世界,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作文教学时,应具备“视觉意识”,分辨“事物”和“图像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用文字对其加以表现。
事实上,尽管从小学开始的作文教学就强调写作要来源于“生活”,但显而易见的是,学生的真实生活总是较为单调,他们生活经验的相当部分来源于包括电视新闻、电视剧、网络剧等传播媒介在内的视觉形象。因此,鼓励学生积极地建立起一种明确的“视觉意识”,使其能够在“图像=生活”的价值判断中加入个人认识和情感,形成可以付诸文字的生活经验,就成了高中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3)作文:“视觉意识”的直觉性与文字化
“现代生活就发生在屏幕上”[9]。对于高中生来说,认识生活和体验生活,很可能就是从屏幕中撷取生活流的片断,加以文字处理。但问题并不在于生活经验的来源,而在于对其的处理方式。不同学生对同一事件的作文描述之所以会有所不同,是因为他们从中所体会和认识到的意义有所差异。
“我们的知识往往支配着我们的知觉,从而歪曲了我们所构成的物像”[10]。英国美学家贡布里希的这一说法,并非否定“知识”,而是在告诫我们需要对“知识”(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加以扬弃和抉择。高中生的“知识”来源驳杂,除了课堂,还有家庭和电影电视、网络等视觉媒介。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这些“知识”很可能彼此相异,甚至互相冲突,从而会造成学生写作时的困难——很多老师都意识到,学生并“不是没有东西写,而是不知道怎么写”。
但贡布里希又深刻地意识到,图像之所以能够成为审美的重要对象,是因为虽然我们认识世界的视知觉经验被某种“知识”、框架、程式或范例所束缚,但是,每一个人都有着直接“看”世界的生理基础。他说:“不管由于禀赋还是由于早期的学习,我们无疑具备非凡的能力,能够解释从外部世界向我们连连袭来涌入的线索”。也就是说,视觉意识应具有直觉性,倡导学生从中直接体会到情感。这提示我们,高中作文在美学层面的训练,应以恢复和加强这种“非凡的能力”为主,使学生在“看世界”时具有“纯真之眼”,同时在写作中加以实践。
前者是强调的是学生从视觉图像中体认生活(亦即是“通过媒介认识世界”)时应突出“视觉意识”的直觉性;而后者则是要求学生在作文训练中对“视觉意识”加以文字化。这种作文教学,既要求学生认识到在媒介社会中,“图像=生活”;又让他们清晰地明白,在个人笔下文字的审美世界中,“图像≠生活”,生活是对图像的堪破,从而建立起一种能够与视觉时代相呼应的审美认识论:视觉意识。
三、视觉如何付诸文字:高中作文教学需要应对的两种趋势
与视觉文化兴起相应的,是上文所提及的“文学退潮”。但无论是文学,还是视觉,其美学意义都在于情感表达和传递,即所谓“表情达意”。这本是“语文”或“作文”学科作为艺术(审美)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而在一个视觉媒体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高中作文教学训练学生“表情达意”需要应对两种趋势:
首先,在文字表述上,应重视与视觉形象的结合,将现代传媒手段引入文字训练之中。在传统社会中,文字一般可以承担全部信息;但在现代媒介社会中,文字往往与视觉形象(图像)相结合而出现。几年前曾有“图文书”的风潮,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平原教授认为是“文字消退而图像崛起”[11]。晚近以来,这种文字与图像的结合更是溢出出版物,而与现代媒介形式一并浸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举凡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人人网等社交媒介,都常见图文相配的表述形式。而学生日常生活的“表情达意”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实现的,并非传统散文写作、日记记述等纯文字的表述。因此,高中作文教学训练也有必要顺应这一趋势,突出对学生图像阐释、图文互释的技能培养,以视觉素养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双向提升来实现“新课标”提出的“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观察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拓展运用语言文字交流的途径,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等目标。
其次,在写作内容上,要突出视觉想象的作用,通过视觉来重构高中生的生活经验。近年来,“情境作文”逐渐兴起,并进入高考视野。这种作文“又叫任务情境作文。任务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娱乐活动中所从事的各种各样有目的的活动;情境是指一般的氛围、物理环境和当前的‘背景’事件”[12]。如:
你是一位中学校长,收到了学生代表递交取消统一穿着校服上学的书面建议,请撰写一篇回应,表达你的立场与观点。
这种作文形式对高中生的写作训练极有帮助,如章熊先生构想的高中写作技能教程,开篇就提出了一道情境作文:“设想你打算参加学生会竞选,拟一份介绍自己的演说稿”[13]。情境作文之于写作训练的意义在于,它为学生预设了一种生活情境(语境),使他们能够有的放矢地找到写作内容;而其美学、美育意义则在于,训练学生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和想象生活,在一个新的生活世界中去实现审美表达。显然,图像、视觉和视觉想象在这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学生们对一种新生活情境的想象,大多是通过视觉形象来完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视觉入手,在想象中完成情境的建构。其实,学生们对“中学校长”、“学生会干部”以及其他情境角色的认识,都不仅来自于现实校园生活,也来自于社会视觉媒介(如电视剧、图片新闻等)所传递的信息。因此,他们对情境的理解,需要经过两个视觉化的过程:一是他们在认识这些情境角色时,需要有视觉形象的理解和诠释能力;二是在将这些角色安置于自身时,又离不开视觉化的想象。正是通过对“视觉化的理解”和“视觉化的想象”这两种视觉经验的运用中,学生们才得以在相对贫乏的校园生活中,找到另一个自己,从而学会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并更进一步地完成对现实生活的审美重构。这既是高中作文教学所能带给学生的审美体验,也是语文教育作为美育所应实现的较高目标。
上述两种高中作文教学所需要应对的视觉趋势,正好对应前文所言“视觉意识”的文字化与直觉性。充分发挥视觉文化在当前高中生作文训练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借助视觉美学的相关研究,促使学生在写作中找到回应社会语境变迁的方式,是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它需要实践与理论的双重拓展。
参考文献:
[1]王一川. 文学理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18-19.
[2]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 79-89.
[3]王丽波. 中国百年语言教育的两次转向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2014(2): 68-73.
[4]阳雨. 文学: 失却轰动效应以后[N]. 人民日报, 1988-2-9.
[5]杨松芳. 解析“读图时代”[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3).
[6]李明, 张智清. 对读图时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 教学与管理. 2006(11):47.
[7]林文刚. 媒介环境学[M]. 何道宽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17.
[8]海德格尔. 时间概念史导论[M]. 欧东明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51.
[9]米尔佐夫. 视觉文化导论[M]. 倪伟译,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1.
[10]贡布里希. 艺术与错觉[M]. 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杭州: 浙江摄影出版社, 1987: 6.
[11]陈平原. 从左图右史到图文互动:图文书的崛起及其前景[J]. 学术界. 2004(3): 255.
[12]胡根林. 情境作文:走向真实的写作和写作的真实[J]. 语文学习. 2014(5): 60-64.
[13]章熊. 我来抛砖:关于高中写作技能教程的设想[J]. 中学语文教学. 2014(5): 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