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成为学生的最爱
让写作成为学生的最爱
杨培明
本文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12上)
如何培养学生对写作的钟爱呢?每一位语文人都会有过思考和行动,也会有自己的途径和方法。下面所说,只是个人的浅见,敬请方家指正。
一、让“爱”在敬畏文学中孕育
敬畏强调的是一种庄重的态度而不是畏惧的心理。敬畏文学是创作的开端,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我永远对文学抱有敬畏之心。”经典的文学作品或者生动形象、或者清新淡雅、或者睿智深刻,凝聚着作者的心血、蕴藏着作者的情思、体现着作者的智慧。即便不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足以令读者钦佩。让学生真正爱上写作,这是语文老师的“写作教学之梦”。但要实现这个“写作梦”,得必须先从培养学生接近文学、走近文学、亲近文学开始,甚至是从阅读故事、寓言、童话、精短名篇、片言警语式的星星点点的文学开始,让他们感到文学世界的有情有趣,有滋有味,进而慢慢培养喜欢和热爱文字的习惯。
冯梦龙的《广笑府·屁颂》是个非常经典的笑话:“一士死见冥王,王忽撒一屁,士即拱揖进辞云:‘伏惟大王,高耸尊臀,洪宣宝屁,依稀丝竹之音,仿佛麝兰之气。臣立下风,不胜馨香之至!’王大喜,命牛头卒引去别殿,赐以御宴。至中途,士顾牛头卒谓曰:‘看汝两角弯弯,好似天边之月;双目炯炯,浑如海外之星。’卒亦喜甚,扯士衣曰:‘大王御宴尚早,先在家下吃个酒头了去。’”一位学生告诉我,他读完了这则笑话,几乎是把肚子笑破了。笑到最后,他都笑出泪来了。我问:为什么呢?他告诉我:冯梦龙真行,佩服得五体投地。溜须拍马之丑之贱,只用三言两语,就能如此穷形尽相,活灵活现。他还告诉我,他开始喜欢冯梦龙了,正在阅读妈妈为他买回来的“三言”“二拍”。这是多鲜活生动的例子啊,只要开始喜欢冯梦龙,就不用担心,这个学生不喜欢“李梦龙”、“王梦龙”,不喜欢文学。
对于更多的学生而言,这种敬畏文学的情怀,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点拨,需要我们通过一节节的语文阅读课来慢慢培养,需要师生围绕文学文本的多元对话来撞击出创造的火花,进而,实现从读到写的一种对接,从读之敬畏开始到写之虔诚的过渡。
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培养这份“爱”的源泉。在文学的天地里满是生活的喜怒哀乐、风花雪月、哲理沉思,经典的作品,也总能让人常读常新,甚至受益终生。让学生带着敬畏之心走进文学,常常能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和卑微,感受到情感的共鸣和升华,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人格的成长。这是一种痛苦并且幸福的感受,有一种让人沉醉和享受的力量。
要相信,写作之“爱”是从敬畏阅读(文学)的胚胎中开始孕育的。
二、让“爱”在观察生活中生根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面对作文题目,我们的学生依然笔下无文。是因为中学生的生活真的单调、枯燥、乏味吗?歌德的回答很精彩,“不要说现实生活没有诗意,诗人的本领,正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常的平凡事物中,看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原来是我们的学生没有诗人和作家的本领,我们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平中见奇,小中见大,见微知著,用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打量生活,用一颗富有情感与智慧的大脑去思考生活、剖析生活,用自己的整个身心去参与生活和体验生活。诚如是,就不会说到青春就莫名伤感,谈到母爱就雨中送伞。
《你的天空是否也下起了雨》,这是一个同学写自己母亲的文章。“从小时候开始,每次下雨都没人送伞,当我湿淋淋地回到家,妈妈总是着急地给我把湿漉漉的头发烘干。”当初的“我”总是嗔怪母亲为什么不送伞,即使帮着烘干了潮湿的头发,也烘不平对母亲的埋怨。之后,随青春恣肆飞扬,蓦然回首,却发现母亲已悄然老去。“以前那个会在雨天抱我睡下的妈妈现在总会在雨夜打电话给我说,‘昨晚下好大的雨呀,屋被打得通通响,我一夜都不敢睡’;以前那个在雨天为我拭干发丝上的雨水的妈妈现在却因为关节炎而疼得再也睡不了觉;原来安慰我不要因为外公的离世而太过伤心的妈妈现在却总告诉我雨夜梦到衣衫褴褛的外公。”这样的生活细节既是那么熟悉,因为它合情合理,又是那么陌生,因为它几乎不出现在其他中学生的笔下。文章的最后写了“母亲梦到逝去的外公”这一细节:“今天又下雨了,你还会梦到外公吗?你的全身是否又在酸痛呢,妈妈?你的天空真的又飘雨了吗?”这是人老去后,思念故人,心生凄凉的典型心理,是那么的真实和催人泪下。何以如此呢?是因为这同学真正拥抱了生活,用心用情去感受、观察、体验了生活,于是,便有了这样的文字,于是这样的文章也就迅速与同龄人的拉开了距离。如果这位同学依然还写母亲头上的银丝或者是脸上的皱纹之类,那么,肯定不会有现在这样的效果。
事实上,尽管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校园里,每天经历着几乎同样的生活,但每个个体都有独特的生活经历、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表达习惯,凡是有“我”之处就应该有不同的风景——以自己的眼光观察自然、感受自然,以自己的成长体悟生活、感受人生,以自己的阅历看待社会、憧憬美好的未来,你的生活就是独一无二的,你的表达也必然能独树一帜。
要记住,好的文章,永远是生活的馈赠!
三、让“爱”在享受高峰体验中绽放
在作文教学中,不少老师秉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理念,强调教给学生写作方法,让学生会写文章。但很少有人关注在“授之以渔”之后,我们还应做些什么。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它们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指人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只有当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并表现出来时,人们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同样,在作文实践中,学生也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当我们“授之以渔”,学生按照我们传授的方法,钓到“大鱼”之后,我们还应该做点什么?帮助学生“自我实现”——搭建发表、获奖的平台。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要努力为学生钓到的“大鱼”大声吆喝,奔走相告,让学生的笔迹变成铅字,让学生的“小作”见于“大刊”,让学生在一次次写作成功的高峰体验中不断强化对写作的热爱和信心。
如何为学生搭建发表作文的平台呢?我和我的同事们是这样做的:
其一,积极组建文学社团,创办校园刊物,为学生提供最便捷的发表途径,这一来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二来可以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让大家互相交流写作经验,共同进步。
其二,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各类作文比赛。组织学生参加作文大赛不是语文老师的份外事,而是语文老师成就学生的有力助手。越是级别高的比赛获奖越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高级别的现场作文大赛更能如此。像“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江苏省的“高中生(初中生)现场作文大赛”和“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等等,都是很高的平台,每届举办,我们的学生必定参加。
其三,与知名报纸、杂志、网站建立合作关系。对于一些特别优秀的作品,一些特别有潜力的学生,校园刊物这个平台就太小了,远不能满足这些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此时,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更广阔的天地去吆喝、去奔走,与市内外、省内外的知名报刊、网站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小作”见于“大刊”创造条件,试想,一个学生的文章能在全国发行的语文读物、文学刊物上发表出来,这对学生来说,该是多大的一种荣誉、一种激励,用马斯洛的理论来说,这是一种多大的高峰体验啊!生命的意义莫过于自由而尽情地绽放!
或许对于有些人来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对于更多的人来说,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四、让“爱”在表达生命中升华
歌唱家用声音表达自己的生命,画家用线条和色彩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舞蹈家用体态和舞姿来表现对生活的理解。而中学生的写作呢?那就应该是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成长和烦恼,对人生的解构与建构,对生活的所思和所想,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是人生的一部分,是生命的延续,是对生命的别样表达,我们的写作教学才会走向成功,而学生对写作的爱才是升华了的大爱。
有学生写了一篇随笔《他让我告诉你》。外公已经离去,外婆孤零零地生活着,小作者以孙女的身份转述外公给外婆的话。“他让我告诉你,要像他教你的那样吃药。先把药盖子放桌上,把每个药瓶里的药倒在瓶盖里,吃完一种药就把盖子盖上,这样你就不会吃错了。”“他让我告诉你,我们家菜地那个田埂窄,土又松又光,你往后去菜地别忘了拄拐杖。”“最后,外公还让我告诉你,不要每天傍晚都倚在门框那儿往对门山上看了,已经听不到山路上的咳嗽声了,早点儿进屋吧,天越来越凉了,临黑的风冷得很……”每一细节都是简单的、平凡的,但是这一个个极其朴实的情节,却是如此的情真意切,如此的催人泪下,字字关情。作者说,当她看到泪眼婆娑的外婆倚着门框远眺山路时,她再也忍不住了,含着泪写下这些文字。这是作者借已故的外公之口对外婆的关照,充满了对外婆的怜惜,更满溢对生活和生命的感动。面对这样自然流露的情感,我们只有感动和赞赏。
作文教学的理想正在于此——在学生的心间撒下生存对话和生命表达的种子,让表达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习惯、让写作成为他们的一种生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