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教学简案
《太史公自序》教学简案
本文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6期A
课程纲要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史记〉选读》旨在帮助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来说,教材编写组希望达成三个层面的目标:一是“巩固提高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二是“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并最终逐渐学会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是“使学生学会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增强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魅力与艺术魅力”。这对我们开展教学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意味着《〈史记〉选读》既是文言教材,又是文学读本,还是文化和历史知识的载体。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选读》的第一个专题“唯风流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中的一篇文章。(此专题另将必修五中学过的《报任安书》列为存目)教材除了呈现原文的节选以外,还配以注释、译文、批注、评语等。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本文的学习重点不在语言,而在于进一步了解司马迁这个人以及他创作《史记》这件事,以此作为全书的导引。从教材内容来看,《太史公自序》真实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司马迁的遭遇和创作《史记》的情况,其中包含了民族精神、生死观、荣辱观、人生态度等重大内容,是了解司马迁的经历、志向、人格、思想等情况的重要资料,是解读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指导思想、目的的重要依据,也是感受并吸收优秀文化、提高思想境界的有益读本。
学生学习《太史公自序》有一定的基础。苏教版必修五教材里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学生对司马迁其人其事有了一定的了解;译文也提供了学习的便利。当然也有一些困难,最主要的是文字上的障碍,导致学生真正理解起来仍然感觉缺点火候。因此,学习《太史公自序》还是要围绕“文言、文学、文化、历史”的立意来考虑,在朗读的基础上,重视研读探究、拓展延伸。
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积累常用实虚词,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原因条件和指导思想。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古籍、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
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原因、条件和指导思想。
2、难点:分析理解司马迁写他与壶遂问答辩难内容并多次提到孔子著《春秋》之事的用意。
[教法与学法]
1、文章内容比较晦涩艰深,拟先播放武汉大学李敬一教授2005年9月8日在央视国际《百家讲坛》上的讲演录象,而后采取泛读的方法,从扫除文言、文化障碍着手,进而感受文言特点,寻找到真正意义上的文言学习规律。
2、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精读部分语段,深入探讨一些具体问题,拓宽视野,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
一、预习自读 梳理字词
1、播放《百家讲坛·司马迁》录象(武汉大学,李敬一,2005年9月8日)
2、布置学生复习《报任安书》,预习《太史公自序》,逐段诵读文本,读准字音,句读,并借助注释、译文、批注、评语释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整理字词:
(1)古今异义词
至于 去 市长 河 古文 故事 往往
(2)通假字
反 阙 指 罔 失 承 拂
(3)活用字词
相 显 则 死 善 恶 君 臣 子 闻 是非
(4)一词多义
所以 次
二、讨论交流 整体把握
1、讨论交流
首先分组讨论自读时发现的疑难问题。每组分别由代表汇报交流情况,并提出尚未解决和有争议的问题,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点拨要有针对性,力求以一个知识的“点”带出一个文化的“面”。
2、文本简介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它为司马迁自作的列传。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太史公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的本末。从重黎氏到司马氏的千余年家世,其父司马谈重老庄之学术思想,司马迁本人成长经历,继父志为太史公,及其著述《史记》之始末,无不具备于篇中。但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
3、整体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
1—3 自叙家世谱系。
4—6 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10 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 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三、研读探究 归纳方法
(一)研读探究:
教学流程安排:先列出提纲,再小组讨论,后班级交流,教师点拨。
1、泛读第4段,结合《百家讲坛·司马迁》中李敬一教授讲的第一个问题“二十漫游”,探究“漫游”在司马迁人生经历中的作用。
①二十岁开始的第一次漫游,给了司马迁实地寻访文化遗迹,收集历史资料的机会,他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也培育了他实录的历史观。
②他遍历名山大川,饱览了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了性情,也提高了他的文学的表现力。《史记》多处采用这次漫游考察的所见所闻,既是对所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有益补充,又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2、精读第5段。第5段描写司马迁接受父亲临终遗嘱的情景。父子执手流涕,以史相托付,场面凝重感人。讨论司马谈临终遗言的作用。
司马谈说了三层意思:一、写信史是祖传的绪业,自己现在难以完成续写历史的任务,要求司马迁“无忘吾所欲论著”,强调完成这一使命就是“孝亲”。二、告诫司马迁要以周公、孔子为榜样,通过写史,“修旧起废”,兴礼乐,正王道。三、汉兴以来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自己未能论载,“余甚惧焉”,要司马迁牢记勿忘,完成自己的遗愿。
这段话语重心长,含义深刻:司马谈把论载史实的重任交给了司马迁,强调这既是孝亲的表现,又是时代的召唤。同时提出要求:要像孔子作《春秋》那样,通过评述历史,起规范社会道德之作用。司马迁深知父命的分量,所以他流着眼泪庄重承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3、精读第8、9、10三段。第8段司马迁用了一段较长的文字记叙了他与壶遂问答辩难,文中多次提到孔子著《春秋》之事。想一想,司马迁写这段文字要说明什么问题?从写作手法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
①孔子著《春秋》的目的在于“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司马迁主要是借评述孔子写《春秋》来说明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表示自己要做孔子第二,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非,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
②从写作手法看,作者采用汉初学者常用的问答体形式,通过情节化的主客问答辩难,将一些重要问题更加清楚地阐述出来,笔法灵活,饶有趣味,使行文富有变化。
③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犹壹壶那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
4、泛读第11节。思考:司马迁为什么能“就极刑而无愠色”(《报任安书》)?
①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激怒汉武帝,身陷囹圄。此时《史记》“草创未就”,为了不辜负父亲的临终嘱托,为了履行史官的神圣职责,他毅然自请腐刑,“就极刑而无愠色”。
②促使司马迁这样做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古人的表率作用。这段文字里司马迁提到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子,说他们“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所以就“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报任安书》)。前人的所作所为给了司马迁以启迪,他决心效法前人的榜样,“述往事,思来者”,忍辱写《史记》。
5、探讨: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目的。
为完成家族的使命,父亲的遗愿,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成就一家之言。
(二)归纳方法:
结合以上几个问题的探究过程,可以总结出古籍探究性阅读的基本做法。
1、发现并提出问题;
2、有针对性的寻找资料、依据 ;
3、分析理解,提炼归纳;
4、形成自己的看法。
四、拓展延伸 启迪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分组讨论,要求能用原文作论据。
(1)时代的因素: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发展较快。
依据:壶遂的话(第九小节) 司马迁的话(第十小节) 历史条件(第十二小节)
(2)家族的影响:史官世家赋予司马迁的使命感、责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
(3)自身的努力:自幼攻读古代典籍,青年时期两次游历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
依据:第四段 a年十岁诵古文 b.游历。到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等地的许多地方;第二次奉使出使巡视西南地区。
(4)前人的表率作用:孔子作《春秋》褒善惩恶给了他启迪,在自己遭受挫折的时候,屈原、左丘明等人“述往事,思来者”,最终能“立功扬名于后世”给了他很大的激励作用。
2、读了《太史公自序》,你对司马迁有了哪些了解?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青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十岁开始学习古文典籍。二十岁离开家乡到当时汉王朝统治的腹心地带漫游,寻访文化遗迹,收集历史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做了郎中,奉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边陲。父亲司马谈去世后,他当了太史令,曾参与制定太初历。后因替李陵说话,激怒了汉武帝,自请腐刑,得以保全生命,忍辱完成了父亲的嘱托,效法孔子作《春秋》,创作了伟大的著作——《史记》。
3、“倜傥非常”在司马迁身上有何体现?分组讨论,要求结合《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内容分析说明。
(1)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
(2)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忍辱受刑,发愤著书。)
(3)崇高的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之一毛,与蝼蚁何异?”为要死得“重于泰山”,他“弃小义,雪大耻”,隐忍受辱,发愤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4)不屈的人格。(积极入世的精神、进取的精神、舍生取义的精神、人道主义精神、人格自尊精神……)
(5)求实的精神。(自幼攻读古籍,青年时期两次游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4、司马迁将《自序》放在七十列传之中,他阐述写列传的主旨是褒奖那些“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人,那么司马迁的“义”是什么?“不失时”的“时”又指什么?他“立功名于天下”了吗?
①“义”就是“宜”,也就是应该做的事。司马迁认为替李陵说话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从《报任安书》中我们知道他与李陵并没有什么私交,司马迁替李陵说话更直接的原因是对当朝的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们的不满,认为这些人平素只知“全躯保妻子”,别人做事稍有不当,“随而媒蘖其短”。尽管现在看来司马迁替李陵说话是错误的,但我们应该看到他是有感而发的。这只是一个例子,但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官的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褒善贬恶。这种责任感、使命感的最高表现就是他在《自序》中反复表示的要效法孔子作《春秋》来写《史记》,就是说要通过论载历史来“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为天下仪表”。这就是司马迁的“义”。从《史记》这本书看,司马迁也确实做到了“扶义倜傥”。
②司马迁所说的“不令己失时”的“时”,首先是指朝代、机遇。司马迁在《自序》里说周公卒后五百年有孔子,现在离孔子卒又有五百年了,又到了需要“绍明世”“继《春秋》”的时代,而这个机遇、这个责任应该属于自己,“小子何敢让焉”!其次,这个“时”还有利用有限生命之意。司马迁之所以选择了自请腐刑,是因为他感到自己肩负的修史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如果这时候去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司马迁以最大的勇气,忍受了“最下”至“极”的屈辱,赢得了完成《史记》的生命和时间。司马迁没有“令己失时”。
③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和这篇《自序》一样,《报任安书》里也提到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子。两篇文章都提到这些人显然不是偶然的,它透露了一个信息:司马迁认为这些人将自己的主张写入书册,传给后人,也是“立功名于天下”。因此,司马迁表示写就“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则“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司马迁是认为《史记》的成书表明自己已经“立功名于天下”了,所以他把为自己写的列传——《太史公自序》排在七十列传之中。今天看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存世,也确实让司马迁这位“倜傥非常之人”“立功名于世”了。
5、布置作业:
(1)就司马迁的经历、遭遇、品格、精神等,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的看法。
(2)结合本文内容评价电视剧《司马迁》片头曲(韩磊演唱)歌词。(附歌词:人生有喜,人生有悲,大喜大悲皆血泪。精神博大,灵肉卑微,天人合一迸光辉。一滴血,点石成金;两行泪,浇灌花蕾。千卷书评善恶真伪,万里路明曲直是非。爱有价,恨有价,生命无悔。)
我看选修课
1、提高认识,准确定位。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展与延伸,开设的目的是要充分舒展和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华东师大赵志亮教授强调:“既不要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复制品,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随意的讲座。”我们应将选文的教学价值与学生的学习经验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2、大胆取舍,合理重组。在选修课的教学中,不必囿于选修教材的编排体系,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大胆取舍,合理剪裁,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从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的五个系列来看,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探索研究,对于这些课程我们应该敢于取舍,善于重组。
3、教会方法,陶冶情操。精读与泛读是阅读的基本方法,面对浩如烟海的语文选修教材,这个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能力,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过程之美。另外苏教版选修教材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人文气息浓郁。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教会学生正确的审美方法,提高他们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位的目的。
4、注重积累,兼顾高考。选修课教学还要从应对高考这一具体情况出发,在教学中教师要在选修课的内容与高考的考点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例如《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可以联系高考的“古代诗歌鉴赏”,使学生在感受古代诗歌持久永恒的魅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古诗鉴赏能力。《〈史记〉选读》的教学,可以联系高考的“文言文”阅读,使学生在感受《史记》的史学与文学成就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语言规范与创新》的教学,可以和高考的“语言知识和运用”中的若干考点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积累有关知识,培养他们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提高他们语言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