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在线研讨

于细微处彰显匠心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

发布日期:2018-10-16 11:51:45     来源:heqiong

于细微处彰显匠心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江阴市实验小学  肖斓

内容提要: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有诸多可喜的变化,但也存在令人忧虑的问题:教材处理粗枝大叶,忽视文本细节;教学过程蜻蜓点水,忽视品味语言;教学调控粗放呆板,忽视细腻引导。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思考着解决的方法。笔者认为对语文教学来说,细节决定成败,细腻铸就成功。因此,语文教学要关注文本细节,让教学“务实”;要注重品词析句,让教学“有味”;还要追求细腻引导,让教学“求活”。我们要静下心来,去发现和思考课堂教学中的细节,要潜下心来,去设计和创造自己的细腻,使语文教学走向深刻,走向艺术。

关键字:文本细节  品词析句  细腻引导

一、现状

回望这几年的课改之路,我们欣喜得看到了语文教师在课改路上所留下的足迹:课程理念转变了,语文领域拓宽了,语文的结构综合了,实施的方式多样了,课堂的气氛活跃了……但同时我们在冷静的观察与思考中,也发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

(一)教材处理粗枝大叶,忽视文本细节

现在有不少教师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但是对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材的重视与钻研远远不够。不少老师没有吃透教材,对文本是一知半解,对文本中精彩的细节视而不见,就匆匆地进行教学设计。导致教学浮于文章的浅表,在学生对教材中的精彩细节尚没有细细品味、深入领悟其内涵,教师就要学生谈感受,说理解,结果没有的文本细节的依托,学生往往说得空洞,说得肤浅。如《天鹅的故事》一课,有的教师对老天鹅扑打坚硬冰面的文本细节就没有给以足够的关注,学生仅仅读了一遍课文,教师就要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结果学生所说的只能是“老天鹅很坚强。” “老天鹅很勇敢。”“老天鹅有舍己为人的精神”等空洞的话语、肤浅的感受。

也有的老师不引领学生对文本细节熟读深思,却早早地抛开教材进行拓展延伸,导致教学过程粗枝大叶,浮而不实,学生的学习也是浮光掠影,收获不多。

(二)教学过程蜻蜓点水,忽视品味语言

时下,“感悟”“体验”这两个词语文教师提得极多。然而,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怎样让学生说感悟,说体验,才能收到教学的实效,教师还是很迷惘。一些教师还是热衷于穷追不舍地提问,或是致力于教学花样的翻新:说、唱、画、跳……形式让人眼花缭乱,恰恰就忽视了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静下心来品味语言。结果是老师教得辛辛苦苦,学生却学得如坠云里雾里,缺少对文字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感悟。

(三)教学调控粗放呆板,忽视细腻引导

目前的语文教学,教师摈弃了烦琐分析,以读代讲,课堂气氛较过去活跃了许多。教师也比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课上尽量让学生读、让学生说,教师则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教学的一个又一个环节,对于课前未预料到的问题,如学生读得不到位,说得不正确、悟得不深入等问题,教师不是置之不理,就是一味地说好,以保证预设的教学环节顺利地进行。

二、措施

可每每走进语文教学大家们的课堂,我总感到一股勃勃的生命之水在流动,激昂时,荡气回肠,如滔滔的黄河之水一泻千里;委婉时,清雅美丽,如涓涓的小桥流水汩汩流淌。我不禁疑惑:是什么魔力,让课堂焕发出如此活力,使所有的听课老师抚掌叫绝呢?是什么法宝,让孩子变得如此的聪慧,使他们的小嘴像炒豆子似的妙语连珠呢?在对比中,在反思中,我恍然大悟,是文本的细节,是教者的细腻!

(一)关注文本细节,让教学“务实”

对文本我们教师必须深入研读,尤其是要把一些精彩的文本细节作为教材处理的重点,引导学生深入品味,从中受益。

1.关注语言运用的经典之处

所谓语言运用的经典之处是指从炼字的角度考虑品味语言,这样的思想感情是用这样的语言,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能从中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可以是文章中的精彩句段,可以是句式上的有意变化,可以是修辞上的别具一格等凝聚着作者的心血的语言。这些都应该被教师细腻地发现并指导学生进行感悟。如《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一座喷花的飞泉。”我校的老师就把它作为语言品味的重点之一,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这繁花满枝的海棠树,再说说为什么不把海棠花比作红云、粉霞,而是“喷花的飞泉”?

学生有了深入地读和想的基础,也有了深入的感悟。有的说:“我到江阴中山公园看过飞泉,那飞泉从下面的泉眼中喷射出来,射向空中,而海棠花开花也是从树枝到树梢往上开的,密密麻麻,没有间断,这样子极像喷花的飞泉,冰心奶奶这样写,我们一读,就能感受到这海棠花多得可以说是不计其数。”有的说:“飞泉是美的,每次江阴的喷泉开放,总会吸引许多游人,大人、小孩都在周围观赏着,赞叹着,而课文中作者及许多儿童都被美丽的海棠花所吸引,都驻足欣赏,不停赞叹,这不正像美丽的喷泉吸引无数游人一样吗?”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飞泉是动的,充满了活力,它总是不知疲倦地喷射着,展现着它动态的美,而现在作者眼前的海棠花不也同样充满着勃勃生机,体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吗?以‘喷花的飞泉’作比,我认为最精彩的就在于把无形的生命力充分地表现出来了!”。如此抓住文本的细节让学生深入感悟,学生思考得深入,表达得精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就不言而喻。

又如《珍珠鸟》一课中有一句话:“过不多久,忽然有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那是他们的雏儿。”其中这一个“探”字意味深长,写出了小珍珠鸟既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又有点害怕的可爱的样子。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时就要善于发现这样的用词精妙之处,抓一个字,见其精髓。

2.关注文本描写的留白之处

重视文本中的留白能突破时空,在有限中求无限,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意境。巧妙利用留白可以让学生唤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打破思维定势,集中注意力将空白造成的断裂用思维和想象来焊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使学习更富有成效。

《卧薪尝胆》中,勾践夫妇来到吴国……受尽屈辱。他们在吴国整整呆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教学中,利用此处留白,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让同学们当一回勾践的知音,替他说说心里话:可是,这样痛苦煎熬的日子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而是整整三年哪!熬过一千多个痛苦挣扎的日子,不容易啊!在这浸透着屈辱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作为一国之君的勾践肯定是心潮澎湃啊,那么他会想些什么呢?你想来说说他的心思吗?

生:今天我吃了这么多苦,受了这么多耻辱,有朝一日我一定加倍奉还!

生:吴王啊吴王,你尽管放马过来吧!我受得了!我能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生:勾践啊勾践,你千万要挺住,为了越过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为了保住国家,一定要忍辱负重!不能倒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生:夫差我不怕你,现在你尽管得意去吧!等我东山再起之日,就是你吴国灭亡之时!

……

说得多好呀!让学生填补课文留白,做勾践的代言人,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心投射到勾践身上,与文中的勾践融为一体。这样,学生的内心深处真正体验到了勾践卧薪尝胆是如此可敬、可赞,此时此刻学生的心灵与精神才真正地受到感染和震动,然后再让学生读这段,学生的感情自然就融入课文情境中去了,这样的读的训练也就不需要老师去针对某词某段逐个进行支离破碎地讲解了。

(二)注重品词析句,让教学“有味”

语文课重在品词析句,这是语文课语文味的来源。语文教学需要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尤其是对一些佳词妙句,需启动分析思维、聚合思维,并在联系上下文的过程中进行理解。需要强调的是,这理解决非斧砍刀劈式的肢解,更非喧宾夺主式的灌输,而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心灵与文本的交流。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理应成为阅读的基本功。

窦桂梅老师在教学《落叶》这首儿童诗时,对于第一段“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片一片的树叶从树枝上落下来。”这两句话时,运用了“微雕”艺术,刻画惟妙惟肖,学生身临其境,仿佛站在落叶飘飞的金秋季节里——

师:看课文第一段,放声再读读。

师:这段话有个词特别好玩,重复了两次,发现了吗?

生:一片一片

师:读,再读。师在黑板上画一片叶子,这是一片,一片一片那就是两片了(边说边画第二片叶子)

生:不是,有许多片

师:言外之意我明白了,这一片一片就是好多好多,那再读读,把一片一片的感觉送到句子里

师:哎哟,她读这个“落”呀,我感受到了“落下来”

想象一下,怎么落呀?

生:慢慢落下来

生:慢慢地一片一片地落下来

师:啊,飘飘洒洒

生:随风舞动

师:多么有诗意啊,缓慢地落下来,就这样像小蜻蜓,小蝴蝶慢慢地舞动着,你再读这句话,那样那样地落下来。

生读

师:落得多轻松啊

又一生读

师:这次风很大,一下子就落下来

师:好的,咱们亲眼看看这落叶怎么落下来。放课件

师:一片,又一片,接着一片,把这样的感受加上你刚才的体会再送到这句话中,看着图读

在这一段中,窦老师采用了工笔细描的方法。先扣住一片一片,让学生读中发现,让学生读中感悟,让学生读中体验,丝丝相扣,让学生的思维跟着语言一起生长。对与落字,处理得更是精妙绝伦:先想象“落”的样子,再亲眼体验“落”的情境,最后读出“落”的感受。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心随着落叶在一起飘动,一起飞舞。窦老师的细腻让课堂变得空灵,让课堂变得飘逸,让课堂充满诗意。要想让学生深入的感悟语言,教师必须有耐心,要善于等待学生高峰体验的到来,教师又要有智慧要,要善于找到学生情感大门的钥匙,教师更需要细腻,要能触摸到学生心灵上的那根情感之弦!

(三)追求细腻引导,让教学“求活”

叶澜老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以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因此,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以外情况发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语言,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面对如此之多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教师必须有一颗细腻的心,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即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样,我们的教案,我们的教学必将在生成中得到完善:

1.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

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忠实的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这些意外或许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

2.探究的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时替换。

在阅读教学中,信息的存在是多样的,信息的是丰富的,要在短短四十分钟内处理完这些信息,显然不现实,而且这些信息本身存在着重要与次要之分。如果我们能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新契机,课堂将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而这更需要教师细心的对比,耐心的删选。

3.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

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得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她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的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细节决定成败,细腻能铸就成功,让我们静下心来,去发现和研究课堂上的细节。让我们潜下心来,去设计和创造自己的细腻,从而使自己的课堂走向艺术、走向深刻。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