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在线研讨

巧设导学单,促有效学习的实例研究

发布日期:2018-10-16 11:50:31     来源:heqiong

巧设导学单,促有效学习的实例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几个导学单的实例研究,力图在“翻转课堂”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革新:通过精心设计导学单,提升教师钻研、驾驭教材的能力,由教的设计转向学的研究;通过导学单,改革课堂学习,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策略,促进有效学习,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

    翻转课堂;导学单;自主学习

                                     

    怎样的教学才是咱们追求的境界?肯定不只是教学生学会知识,而应是学会求知,使之成为发现问题的探索者、解决问题的实现者和成功者。然而,如今的语文课堂,大部分孩子处于“静听状态”,大部分时间花在师生问答的环节里,学生基本是被动接受,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够充分,参与度不深,参与面不广。学生的思维时空、自主探究得不到保障。

怎样引领孩子真正和文本对话,如何从课堂出发,研究并落实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创造性的学习,研究如何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进而解放教师,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使之成为发现问题的探索者、解决问题的实现者和成功者?

今年三月接触了“翻转课堂”,虽然它的微视频制作麻烦且有灌输式之嫌,虽然它的课前导学单的完成无形之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我觉得课前导学单的确可以成为解决当今课堂众多问题的一大突破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导学单是集教师的“导学”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一体的导学性载体,它是高效课堂下教师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设计的把手,它设计的是否科学、合理、有效,直接影响着课改的有效性。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时空得以保障,我们甚至可以把阅读的第一课时交给学生自学,让他们自己根据导学单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导学单甚至可以由教师设计转向师生合作设计。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习得阅读的方法,而且提升了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下是我教学实践中的几个案例:

例一:《争论的故事》

《争论的故事》中的哥哥和弟弟有这样一段争论:

哥哥说:“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煮着吃。”

弟弟说:“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依我看,只有用火烤才好吃。”

哥哥不以为然,大声争辩道:“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弟弟很不服气:“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细读以上片段,堪称“争论”的经典范例,有观点,有理由,有反驳,甚至还有类比论证。兄弟俩可谓辩论高手,不仅有理有据,而且争论很有水平:有的先观点后理由,有的先理由后观点;理由也很有讲究,既可以说自己吃法的好处,也可以反驳对方吃法的坏处,甚至可以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由鸭子烤着味道好推理到大雁(野鸭的一种)烤着味道应该也不错。这争论水平真是杠杠的,值得好好学习品味,乃至迁移运用。

为了给更多孩子以思考的时间和思维的启引,在设计导学单时,我做了以下设计:

1.哥哥和弟弟为                   而争论。

2.哥哥的观点是:           ,弟弟的观点是:             

3.哥哥的理由是什么,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弟弟的理由是什么,用曲线画出相关句子。

4.读一读画出的句子,比一比、想一想:哥哥和弟弟在发表自己观点时,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5.我的发现:

(1)为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表达效果,可以               

(2)在说理时,既可以先说       ,再说      ;也可以先说      ,再说          

(3)为让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还可以采用      的方式。

    6.迁移运用,学辩论:

你在生活中看到过争论的场景吗?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理由各是什么?怎么阐述自己的观点?试着学着课文争论的方法,安排两到三组争论。

思考:

这样的导学单设计,直接聚焦文本最有价值的环节——兄弟俩的争论过程,遵循一般的感悟规律:从知道为什么而争论、兄弟俩各自的观点开始,找到相应的理由,然后聚焦争论过程中说理的方法,共同点:用反问语气增强表达效果;不同点:有的先观点后理由,有的先理由后观点;有的通过反驳对方观点使自己观点成立,有的通过列举类推支撑自己的观点……在悟得方法后的迁移运用,可以群策群力,从说到写,努力在阅读和表达、输入和输出之间架起有效、高效的桥梁,不妨试一试,哪怕幼稚点也无妨。

例二:《李广射虎》

《李广射虎》作为“文包诗”这一特殊文体,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在读准读通古诗,充分利用“文包诗”这一文体特色,在诗文对应阅读的基础上读懂诗意,乃至精准理解“平明”、“没在”“石棱”等重点词语的意思。然而,由古诗和课文读出人物“李广”的形象,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和的难点,其实更是学生的疑惑点:李广把大石头当做老虎射了,他连老虎和石头都分不清,难道不有损“神勇无比”的“飞将军”的英名吗?这不仅是学生的疑惑点,也是本课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若放在课上再提出此问题,必然因思考时间仓促、思维含量大而成为部分优等生的专利,让课堂成为教师和部分优等生的对话,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时空得不到保障,不利于学生思维力和学习力的提升。而导学单的使用则把自主学习探索的时间前置,利于孩子先自己学习自己思考,把课堂成为交流互动、思维碰撞的场所,不仅解放了老师,更发展了学生。

导学单设计:

1.读准古诗:容易读错的词为:没在  石棱

2.读出诗的节奏:七言绝句的停顿是怎样的?试着用铅笔画一画停顿线,自己读一读,注意“音断气连”哟。

3.读懂诗意:读读诗,看看文,找找古诗前后两句分别对应哪两小节的内容?试理解“平民”“没在”“石棱”等词语的意思。

4.李广把大石头当做老虎射了,他连老虎和石头都分不清,难道不有损“神勇无比”的“飞将军”的英名吗?

(1)你的观点:                 

(2)你的理由(建议:从文中找相关句子,归纳出理由)

                                                          

B                                                           

C                                                            

                                                         

5.作者是怎样写出李广的神勇无比的,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建议:找一找除了直接写李广的表现,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和李广“神勇无比”有什么联系?)

在导学单引导自学的课上,我们改变了常规的“从哪里能看出李广的神勇无比”这类先有定论再被动填塞的问题模式,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孩子在解读文本的疑惑之处,引发生疑。而此时,设计精当的导学单给孩子以很好的启发和引领,把这样大思维量的问题抛给孩子,让他们尝试从文中寻找理由证明李广的“神勇无比”。课堂上给孩子这样的时空和机会,相信比教师自上而下的繁琐的讲解和剖析来的更有价值,也更利于孩子自主感悟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也刚高。

看,学生纷纷为李广辩护,发言精彩纷呈:

生一:“一天夜晚,月色朦胧”,因为夜晚看得不是很清楚,所以把“石头”看作“老虎”情有可原。

生二:“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这声音和猛虎出没的声音相似。

教师追问:在我们这儿,听到风吹松林的声音,你也会觉得有老虎来了?理由似乎少充分吧?

生三:我来补充,因为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所以听到风吹松林的“沙沙”声,认为是老虎来了,这也很正常。

生四:巨石在前方的草丛中,看起来隐隐绰绰,和老虎很相像。

……

这时,教师适时小结:原来,夜晚月色朦胧,而草丛中的“巨石”和“老虎”相似;再加上这里常有猛虎出没,而风吹树木野草发出的“沙沙”声和老虎出现的声音相似,所以,李广将军把巨石看作老虎情有可原。

教师光小结还是不够的,可趁机追问:面对凶猛的老虎,要是你在这情况下,会怎么表现?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魂飞魄散、撒腿就逃、瑟瑟发抖、屁滚尿流……

对,这些都是常人面对要吃人猛虎的正常反应,但是“飞将军”李广是怎么做的呢?找到相关句子读一读。“连忙捏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

(1)找到动作,演一演,说一说,体会到什么?

    三个动作一气呵成,没有任何慌张,可见其镇定、机敏、果断,真是神勇!

(2)“嗖”的一声:白羽箭嗖嗖生风,可见气力很足。

(3)用诗中的话来描绘就是“夜引弓”,再推敲“引”字的秘妙。

而“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对应的第四小节,可引领孩子思考:这段主要讲了哪两个意思?为什么写这个?原来主要写了“将士的惊讶”和“白羽箭的特写”,可抓住“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想象将士们会怎么拔,从这两个侧面写出了李广的神力无穷。

思考:

这样的探究和追问,看似课堂生成,其实是精心预设。这“精心”的智慧,更多的是需要站在儿童立场解读教材,就学生疑惑之处、文本重点之处巧妙设计导学单的功劳。

    这样的导学单设计,直接指向学生本真的疑惑点和教学的难点,通过这样的导学,把思考前置,把自学前置,李广的光辉形象才会让人心服口服。

人们常说阅读能促进写作,其实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也不是全部。为什么?更在于怎么读,读什么、品什么。一篇文章,在写作表达上往往尤其“表达秘妙”。在阅读教学时,我们尤其要引导孩子学会关注那些表达的秘妙。如《李广射虎》这一文,我就在引领学生感悟李广神勇无比的基础上启发孩子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李广的神勇无比的,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孩子探究交流后发现:虽然本文对李广直接正面的刻画很少,只有人物动作的一句话,但是有些地方却写得特别详细,如:松林的环境,将士们的惊讶,白羽箭的描写。为什么要把这些写得这么详细,和李广将军的人物形象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原来,环境的描写、将士们的表现、白羽箭的特写都能体现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这就是侧面烘托的作用及妙处。感兴趣的孩子可以就以上两点在周记中进行尝试和运用。

例三:《放飞蜻蜓》

在执教《放飞蜻蜓》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学单:

一、 聚焦字词:

1.你觉得难读准音的字词有哪些?建议读一读:

孑孓  一撅一撅   田埂    蚊蝇

2.你觉得难写的字词有哪些,建议写一写:

                                                                      

3.请结合上下文或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以下词语:

   七嘴八舌——

异口同声——

征询——

二、 聚焦情节:

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友情提醒:和“蜻蜓”相关哟)

                                                                           

                                                                                  

三、 聚焦蜻蜓:

从陶行知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建议:用“——”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并标上1.2.3等序号,再用自己的话概括)

1.                                                                              

2.                                                                             

3.                                                                        

四、 聚焦人物——陶行知:

关注陶行知的表现(语言、动作等描写),可用曲线画出相关句子并标上序号,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他是个怎样的人?

1.                                                                            

2.                                                                          

                                                                    

五、 思考:

1.陶行知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孩子们关于蜻蜓的知识,而要问孩子们?

2.课文主要人物是陶行知,可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写孩子们的表现?

3.你还有别的疑惑吗?请写下来。                                                                                

                                                                       

六、拓展读一读:

1.蜻蜓知多少?

(1)补充介绍“蜻蜓点水”的知识(略)。

(2)蜻蜓复眼的相关知识(略)。

2.陶行知名言(略)

七、思考与实践:

你要写一个老师的话,准备选哪个事例?

思考:

    这样的导学单设计,不仅教给了孩子学习一篇文章的一般步骤:从读准读通关注关键字词的音形义到读懂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聚焦课文主要内容的品析,里边既有信息的提取和整合能力的培养(有关蜻蜓的相关知识),又有对人物的评价方法的引领(关注人物表现谈感受),甚至渗透了选材构思的能力及从课内走向课外的开放课程的意识。

这样的导学单设计,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但是,一份好的学习单需要教师对课标、教材及学生实际情况都有精准的认识和把握,需要关注学生真正的起点和真实的需求。这是需要功力和智慧的,这才是教师该努力钻研的方向,成为一个出色的主导者、引领者。

每一堂课,如果老师能精心设计导学单,给予这样的探究时空和智慧引领,相信咱们的语文课一定会更加趣味盎然,更有深度和内涵,孩子会有更深层的领悟和更深厚的积淀。不要总担心孩子这个不会那个不行,其实,咱们的阅读教学,有很多时候也是“舞台有多大,能力就有多高”,精心设计导学单,在课堂上适当放手、精当点拨,这往往是一种更为智慧、更有成效的教学。

    我的语文课,正在路上……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