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教学设计

包秋霞老师交流“夹子区研究”的收获

发布日期:2016-07-21 00:25:15     来源:zhaomei

从不知所措到豁然开朗

——记一次夹子区的真实旅程

江阴市花园中心幼儿园    包秋霞

夹子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从“夹子大搜索”的说新闻活动开始,孩子们便产生了与夹子的各种交流: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玩一玩,瞬间“夹子区”成为孩子们的最喜欢的游戏场所。我满怀期待孩子们的精彩创意,却又因没有预设玩法担心而幼儿无所知从带着这份期待与忐忑,我们开始了“夹子区”的实践研究。

本次研究我们以夹子区为载体,旨在通过教师的观察与反思、指导与推进,追踪孩子在夹子区的阶段兴趣点,探索低结构材料的发展进程,以及潜在的教育价值,尝试归纳出教师在区域游戏中的观察指导要点与方式。

我们采取自由选择与定向关注的方式,在班上孩子每周一次游戏的基础上,以天天、含含、孟原为主要研究对象,既满足幼儿个性需求,又有利于教师有目的地观察研究。

根据幼儿在夹子区的探索行为和活动情况,我们把夹子区的探究罗列为四个阶段。

时间区域

幼儿的兴趣点

教师的观察与回应

第一阶段:

摸索熟悉阶段

幼儿积极探索各种夹子的功能,初次进入夹子区的幼儿都先倾向于摆弄各种功能、形状、大小的夹子,体现出边摆弄边探索的游戏特点,但整体探究不长,然后就迅速进入夹子的初期建构活动。

教师关注到幼儿对夹子外形特征和功能的探究,提供了调查表,引导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把各种各样的夹子进行分类、统计、记录。

第二阶段:

角色建构阶段

幼儿喜欢用各种夹子进行具体事物的建构,并倾向于角色想象与扮演,体现了边建构边讲述的游戏特点。游戏过程中幼儿基本以生活中熟悉的简单的事物作为建构内容,如房子、机器人等,建构方式主要是累高、围合、叠加等。

教师关注到幼儿能较熟练地运用各种结构、功能不同的夹子进行创意建构。在游戏讲评环节中,教师重点关注幼儿对作品的介绍,引导其关注到结构的稳定性、对称性等,同时互相学习建构方法,分享交流建构经验。

第三阶段:

拓展玩法阶段

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夹子结构深入探究,借助夹子的颜色、形状、数量、功能等不同特征和辅助材料生发了多个有趣的数学游戏,体现了自创游戏玩法的主动性。

围绕幼儿在夹子材料与功能上的探究,教师抓住幼儿表现出来的兴趣点做了适当引导,通过提供辅助材料诱发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从而生成新的游戏:点数、统计、叠高、平衡、按标记取物等。另外根据幼儿实际需求,利用夹子帮助幼儿探索了空间与排列方式之间的关系。

第四阶段:

创意建构阶段

幼儿喜欢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建构事物,倾向于借形想象,能运用多个辅助材料与夹子组合建构,体现了创造性建构的特点。游戏过程中同伴间的交流与合作频繁,有共同的游戏主题和游戏目标。

本阶段幼儿的建构兴趣依然浓厚,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建构辅助物,鼓励幼儿围绕共同的主题进行合作建构,同时关注幼儿对计划的执行能力与实施后的反思能力的培养。

思考一:把握契机,及时介入,促进游戏深入发展。

案例描述:

场景一:含含靠着墙壁把夹子一个一个堆高,在搭建第3个的时候倒下来了。天天看见后也参与到搭高的游戏中,于是比赛开始了。天天在搭第2个的时候故意把夹子靠左边摆放,第3个夹子则靠右边摆放,一左一右,努力保持平衡,居然搭了6个夹子。含含却屡次失败,眼看着就要放弃比赛了。

我说:“含含,你看看天天是怎么做的?”含含侧过身,仔细观察了一番,而后也学着一左一右开始累高,最后成功了。6个夹子叠在一起到底有多高呢?于是我制作了一个精准且有挑战性的尺。有了尺,天天和含含一边累高一边对照,边操作边交流,游戏中充满了挑战的味道。之后含含还自创了一个从多到少逐层累高的方法。

场景二:孩子们尝试玩新花样,他们在材料箱发现了一个大骰子,于是兴奋地玩起了抛骰子夹夹子的游戏。两个人轮流抛骰子,每次按照骰子上的数字对应相同数量的夹子,把夹子夹在衣襟上、袖子上。 “你们会看数字夹夹子,夹子颜色各不相同,还能怎么玩呢?”含含马上想到看颜色标记夹夹子的游戏。于是他们到数学区拿来一个颜色标记的骰子。

我追问:“夹子还有什么不同?还可以做什么标记?”“形状标记。”天天脱口而出。于是天天和含含又自制了图形标记。他们轮流抛三个骰子,把数量、颜色、图形三个不同标记的骰子结合起来一起玩,玩法更有趣了。

场景三:天天整理夹子时发现盘子里的木头夹子总是滑下来,于是开始借助材料箱的辅助物探索收纳整理的方法。他拿来一个纸盘,把夹子整整齐齐沿着盘子绕一圈。果然,这样的方法既摆放得很整齐又节约了空间。天天分享了他的整理好方法,许多小朋友想出了同出一辙的节约空间有序整理的好方法。

指导策略:

1.借鉴经验,提供互学机会。

幼儿的学习是靠直接经验为基础的,但是同伴间的间接学习也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案例中天天一左一右累高的方法是为了保持夹子的平衡性,教师通过语言引导屡遭挫败的含含学习累高的方法,这让含含在挫败中重振旗鼓,体验到了累高的乐趣和成功感。

2.借物启发,生成数学游戏。

当幼儿对一个熟知的游戏失去兴趣时,教师需要借助某些材料刺激幼儿的思维,引发探究兴趣。案例中教师有目的地提供材料箱,抛出问题,引发幼儿扩宽思路,唤醒幼儿游戏兴趣点,从而自发生成抛骰子数夹子的游戏。

3.借题发问,引发深入学习。

教师启发式的提问能拓宽幼儿的思维,帮助幼儿深度思考问题。案例中教师发现了点数技能的单一性并不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抛骰子游戏中还潜在着有关数学的核心经验,为了帮助幼儿充分感知该游戏中的数学经验,教师又引导教师借题发问,启发幼儿根据夹子结构思考其不同特征,引导幼儿根据夹子的结构特征进行自制标记,发展幼儿结合物体特征做标记与按照二个特征找对应物体的能力。

4.借力打力,挖掘学习契机。

案例中天天的收纳整理方法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借助合理的辅助材料把夹子整理得整齐而有序,节省空间了,丰富了整理经验,发展了空间感。教师由此引出幼儿探究空间与排列方式之间的关系,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还原至区域中进行,实现了新的学习可能。

思考二:耐心等待,创设环境,鼓励幼儿自主创意。

案例描述:

夹子区已开设了大半个月,新的数学游戏后,幼儿依然将兴趣唤回到建构上。知识建构方式仍然停留在第一阶段的水平上,天天含含亦是如此。今天两人来到夹子区后,兴致不是很高。

天天说:“我不想玩了。”

两人就开始了边随意玩夹子,边自由谈话的过程。

突然,含含看见教室主题墙上的江阴地图,说:“我们来搭江阴吧!”

于是,天天翻开材料箱,把纸筒、塑料筒和纸牌都拿了出来。他先围着塑料筒的边缘用夹子夹了一圈,然后用同样的办法将另一个塑纸筒料筒也用夹子夹一圈,接着在两个塑料筒之间用夹子和纸牌链接,把最小的夹满夹子的纸筒放在最上面,最后用几个彩色的塑料夹子夹了几张纸牌装饰。没过多久,含含也搭出了一个楼房。他们将大大小小的几个楼房组合起来,又拿大塑料夹子夹住4个小塑料夹子,变成一辆辆汽车摆放在马路上。接下来几天,我在夹子区张贴了江阴景点图,等待孩子们去发现,去自主建构。

指导策略:

1.耐心等待,允许幼儿有“空白期”。

案例中天天和含含在多次玩夹子游戏后逐渐对游戏失去了兴趣,教师没有积极介入,给予幼儿自主的空间,允许幼儿出现“空白期”,从而让幼儿在自由的空间中唤发出新的创造思维。

2.提供材料,激发创造欲望。

材料是区域研究的基础,教师及时关注幼儿的兴趣动态,提供材料箱,新材料的增加赋予游戏新新生命,唤醒了孩子好奇心和探索欲。案例中天天和含含根据已有建构经验,将夹子与高楼建立起链接,天天选择了夹子与纸牌、塑料筒的组合建构,建构层次从平面到立体,建构材料从单个到多元,建构主题从单一到综合。由此可以看出材料箱能给孩子的创作提供支撑。

3.环境暗示,再续精彩表现。

环境蕴含着教育契机,是唤醒幼儿新旧经验之间的桥梁,能激起幼儿新的创意,引发幼儿深入探究。案例中天天和含含已经能建构简单的楼房和汽车,这时候教师以图片来暗示他们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操作,深入延续对夹子材料的探究,帮助他们优化主题建构方案。

思考三:细致观察,多种方式,组合区域评价新模式。

案例描述:

天天和含含再次来到夹子区,他们发现夹子区增添了一些城市建筑图片。天天和含含都把目光转移到最显眼最熟悉的“江阴长江大桥”上。只见天天把材料箱的扑克牌、纸筒都拿出来,用夹子把扑克牌一张一张横向连接,边操作边讲述大桥的结构。含含建议要搭桥梁,保持大桥的平衡性。于是含含拿来两个纸巾盒,把纸巾盒竖起来,将桥面与纸巾盒连接起来。可是她刚松开手,纸巾盒就倒了。天天和含含一起摸索着怎样让桥梁稳固站立,尝试几次后终于发现纸筒能承重,最适合做桥梁。(视频4) 我把他们的精彩创作片段记录保存下来,等待孩子们的交流分享。

游戏结束后,天天和含含一起向大家介绍了他们的做法,天天积极地说:“扑克牌连接的时候要两边各夹一个夹子,这样才牢固。”含含则在天天交流结束后补充了桥梁的承重性问题。“谁知道他们搭得长江大桥为什么能稳稳地站立?”我顺势追问。有的说,纸筒重能撑住桥;有的说,因为桥面搭得稳。在一番经验交流与思维碰撞后,引发了孩子的积极共鸣。“接下来小朋友想建构怎样的大桥呢?把你的设计画下来,然后去夹子区玩一玩,比比谁搭得大桥又长又高又稳。”孩子们欢呼雀跃,纷纷去画设计图了。

指导策略:

1.经验互动,发挥组合定律。

组合方式是指以儿童的经验背景、认知水平、兴趣需要、个性特征、学习风格等不同因素进行多维度组合的一种活动方式,其价值在于能较好地适应不同儿童的特点,发挥个体优势,提升儿童建构效益。案例中的评价环节,天天和含含同时出现是因为其都有共同的夹子建构的游戏经验,让他们组合介绍,可以互相补充,说得更全面,更利于让其他幼儿获得新的信息,同时还会激发幼儿再活动的愿望。教师再通过提问环节促进全体幼儿共同思考,这种以幼儿游戏经验为依据的组合方式,为幼儿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机会。

2.聚焦重点,突出核心价值。

幼儿在建构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认知水平,建构技能,随着兴趣需要、创造表现欲望、生活经验等因素不断提升。案例中天天和含含建构意识明显,分工明确,建构材料丰富,建构技能多元化。教师的评价聚焦于累加、连接、架空的建构技能,关注到长江大桥的对称性和平衡性,大大丰富了幼儿的建构经验。

3.丰富方式,再现真实场景。

游戏结束的讲评环节为幼儿提供了分享经验的机会,幼儿在共同分享交流情景中,孩子们得到共享、互补、促进的机会,思维活跃,积极表现,引发共鸣。幼儿借助图片、视频回忆建构过程,思路清晰,讲述连贯。案例中教师及时捕捉幼儿在失败中探索出的平衡认知经验,为幼儿介绍自己作品和创意提供了依据。

自主性区域学习已经成为幼儿园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教师的观察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实施指导,观察先行。面对区角活动呈现出的低结构性的特点,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导致了活动预期性跟不上事实的变化——幼儿的生成。“淡化预期性,服从实际性”成为我们观察指导的价值取向。“现场感悟——反思调整——追随发展”成为我们观察指导的行为模式,真实有效地发挥教师在区域游戏中的观察指导价值。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