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存在的课程力量
真实存在的课程力量
——读《课程的力量》随感
江阴市实验小学 高翠萍
《课程的力量》这本书读起来还是挺轻松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清晰自然的讲述,便于读者理解。万伟用九章内容来阐述了她认为的“课程的力量”,读完之后对“课程”这个概念有了较为清新的认识,有所启发。
本书第一章节中出现大标题“今日的课程改变明日的世界”,这个标题很“霸气”。课程是一个机会,课程是跑道,是人生发展的轨迹;课程是一条教育之路,是通往美好生活的教育旅程的计划;课程是塑造学生心智模式的重要工具。看来,课程的确是一种不可小觑的力量。
其实,如果看完第一章不继续读下去的话,对这个“霸气”的标题还是表示怀疑的。当仔细读完这本书,就真的能发现课程的力量。
这本书最大的力量在我看来,它提醒了我这种教师读者产生一种职业自觉——将自己的学习生涯与教育生涯相互结合,回到“学”的本真。从这点上来讲,其实“课程的力量”就是推动人生发展的力量。
我回想自己的学习生涯,尤其是小学学习,非常庆幸自己小时候所接受的教育。我小学的时候,应该是国家提倡教育改革之初。印象中,我常会听到老师们“愉快教育”之类的话题。那时的我显然不懂老师们所提的这些理念层面的术语,但是我们那时候的学生恰恰是教育改革的受益者。现在想来,其实那时候我的老师们正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为那时身为“小学生”的我们编织发展计划,规划人生计划。
那时候,我们很“愉快”,虽然做错作业会被“罚”,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们队学习的热爱。因为,在我们的学习范畴里,除了语文数学,还有很多很多极具吸引力的学习内容。除了课本上的知识,我们还有其它很多很多可以选择的知识加以自由的学习。
如今,我站在教师的角度去看我当年读小学时老师让我们做的那些事儿,发现“课程的力量”真不小。
不说别的,就说每个暑假开学之初,全校师生拿着镰刀上操场清理长了一个暑假的杂草,俨然也成了一种“课程”。各班同学挥舞镰刀,在包干区除草,各班比谁割得快,割得干净,你追我赶,热火朝天的场面至今都记忆犹新。每年暑假开学的除草活动,可以说是每个孩子最期待的一种“仪式”。割草的过程是“我要学习”的最好证明。这参与的过程,让每个学生产生这个学校是“我创造”的自豪感。这种精神层面的愉悦感 不就是课程所追寻的目标之一吗?
那时的学校,那时的老师,似乎更具自由度。那时,我们的每个班级都有一块自留地,每周都要去参加种植活动。我的班主任可以随便找在校学习的时间,带我们拿上锅子铲子到野外进行野炊。这种自由的课程开发,让学生对学校学习无比热爱。野炊的过程,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我们认识春天里的农作物,我们学会采摘,我们学会砌灶做菜……这些看似“乡土”十足的活动,让每个孩子的生命更贴近人类发展的源头——每一个人类都应该先是个农夫。只有这样的活动,孩子生命的自由才能得以张扬,对生命才会更加愉悦地接受。“农夫”活动,让孩子接近人类的本真。这正是教育——你从哪里来?将走向何方?生命哲学的拷问从那一刻叩响心灵之门。
那时我所在的学校,每个星期日都要课外活动,每个孩子都要报一个“兴趣班”。这些活动都是免费的。多纯粹。当然,那时我们的家长从不干涉学校活动,学校说啥就是啥。可以说,这样的氛围给了学校以及老师更多开发课程的自由度,进而让学校与老师更具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学校的兴趣活动很多,可能不高大上,甚至用现在的教育评判标准去衡量的话,可以说是杂乱无主题的。但是,正是这些看似“大杂烩”一般的兴趣活动,给了很多孩子选择的自由度。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参加的兴趣活动是“影评班”。那时候,老师带我们看了很多电影,每看一部电影都要写影评。参加影评班是为了成为影评人?显然不是。但这一点正好证明了“课程的力量”之“找到孩子可以伟大的地方,让他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行走,在发现自己的同时发现世界。”当年参加影评班的我,并没有成为一个成为伟大的人,只是做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学老师。但是,参加“影评班”的那段时光,的确让我发现了自己,也发现了世界。这段经历让我早早具备了“早慧”的特征,我更加擅长观察世界,思考人生,感知人间冷暖,对世界万物怀以敬畏之心与感恩之心。我想,“课程的力量”真实存在!
那时我的同学们,当年他们有的是腰鼓班的,有的是舞蹈班的,有的是编织班的,有的是鼓号队的,有的是田径队的,有的是画画班的……如今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并没有成为乐器高手、体育明星、画家,但是,我相信,这些“课程”多少给了他们一些影响,让他们发现了自己以及这个世界。
我今天说这么自己小学生涯的学习经历,其实,是想给自己一个提醒——《课程的力量》第六章《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能力》之第一节《从“局外人”到“创生者”》。诚然,如今的老师其实比起我小时的老师要少很多自由度,甚至可以说是自由度极小。全社会关注教育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不清楚。但我知道,太多的羁绊不利于教师进行课程创生。
万伟说“教师的眼界决定课程的边界”,这话真棒!但是,在当下这种境遇里,我个人认为教师的眼界并不狭窄,只是,当下太多的步调一致与社会的全称监督,迫使教师更愿意按部就班,不求创新只求随大流不出差错。
如何让老师真正成为一位自觉的课程开发参与者,这值得深思。这一点上,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走,我肯定不知道。
但,我想,我还是愿意,在自己仅有的权限内,将“课程的力量”赐予我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