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在线研讨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发布日期:2018-10-04 11:08:58     来源:heqiong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江阴市实验小学   肖斓

读书是心灵的洗涤,精神的愉悦。大家时常感到工作的艰辛,有时是很孤独的;不知你会如何排解,而我总是用书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我知道,于飞尘的间隙也有清风,于喧嚷的中间也有乐声,于荆棘的丛中也有野芳,我是特意从《建议》里捕捉了需要的清风、乐声和野芳啊!

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从苏大师那里,我可以领悟大师对教育本质的把握,领略教育的独特风采,能解读到他的成功经验……因此,《建议》除了深刻的理念思考,严谨的逻辑判断,深切的现实写照外,还传递着教育的真情与智慧。

1、教师的工作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他要经常地评价自己学生的工作。在衡量知识质量(也就是学习质量)时,教师的评价带有明显的道德意义。评价里包含着刺激,应当使学生在这种刺激的影响下确立一种要学好而不要学坏的意向。通过这种评价,不应当使学生对于教师怎样看待他(是爱学习还是懒散的)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我们现实的评价过程中,比较多的是惩罚性评价:给予不及格、从言语上打击或给予放弃的态度等等。前面两种形式可能对于一部分学生有积极作用,但作用不一定大,而后一种形式一般来讲毫无积极作用,反而会带来消极影响。为什么我们教师大多会用惩罚性评价呢?我想主要是因为:先用了鼓励性评价,但没能尽快发现其促进作用;教师们的耐心不足;教师们的鼓励缺乏实际行动,大多是口头性的鼓励;等等。那么,教师在运用惩罚性评价后,许多学生不仅没进步,反而更加学会了欺骗和弄虚作假,而不是真心实意地去追求进步,也没改变其懒惰和散漫。我们只有把鼓励性的评价化为春风细雨般的实际指导和督促,才有可能使学生在内心尊敬教师和对学习有信心的基础上,去逐步地踏实地追求进步。

2、读到大师第三条建议时,划下了这样几句话:

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

建议中提到: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虽然我不完全肯定这一观点,但我不否认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爱好。依据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观点,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良好的阅读是十分关键的。因为通过阅读使学生产生兴趣爱好,通过阅读开发学生的智力,通过阅读锻炼学生的思维。阅读成为了学生的学习之母。这就对我们低年级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生刚入学,可能有好的兴趣爱好,可能有不好的兴趣爱好。如何引导他们走入书香园地就十分重要了。

一批有名望有成就的童书阅读推广人(诸如梅子涵、薛瑞萍等)不停地强调:让孩子读起来吧,别给孩子的阅读提太多的要求。

这样,专家的说法和苏大师的说法岂不矛盾?

过去,我也一直信奉苏大师的阅读与思考相结合的主张。因为我发现不少学生不是不爱阅读,但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并没有因为喜爱阅读而得到提高。这是为什么呢?我对这些孩子的阅读作过简单的调查和分析,发现他们就是没有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而只是关注书本中故事情节的描述,傻傻地图个乐,结果收获甚微。

从三年级开始逐步培养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通过记读书笔记、个别交流、集体讨论等方法,完成对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培养。这样坚持下来,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现在,再次思考那些童书阅读推广者的观点,虽觉很具人性味,但终究太理想化了点。当然,不能否认儿童在阅读精彩童书时所获得的巨大欢乐对其人生所起的积极作用。所以我又想:在儿童阅读的初始阶段,当以享受快乐阅读为主,不必对他们的阅读提太多的要求,能读起来就好。而渐渐地,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则要慢慢培养他们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的。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