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研室教学研究课题“音乐生态教学实践研究”开题论证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
(2017 )年度第(12)期
开 题 论 证 书
课题名称: 音乐生态教学实践研究
课题立项编号: 2017JK12-L049
课题类别: 立项课题
课题主持人: 马俊燕 张莲
工作单位: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组织开题单位: 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
开题日期: 2018.05.24.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二O一七年制
一、课题研究具体方案 |
|||||||||||||||||||||||||||||||||||||||||||||||||||||||||||||||||||||||||||||||||||||
(一)问题的提出 1. 新时代的呼唤: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也随之进入“核心素养”新时代,新时代的呼唤,要求教育要用新的理念、新的方式方法,培养具有竞争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的人才。只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健全的人才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人。音乐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精神产品,音乐教育以美育人,让人的精神境界更加高远,进而促使人的精神修养与知识、能力达到和谐发展、完整统一。作为普通高中教育的必修课,提高音乐教育质量,是新时代的呼唤。这是问题提出的缘由之一。 2.传统教学的弊病:自恢复高考以来,普通高中教育就被高考绑架,随着课业负担的逐渐增加,高中学生容易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严重影响他们的生命质量,尤其会影响“三观”形成。另,本应与义务教育衔接的高中音乐教育,在高中学校课程体系中因为非生态的功利性影响,音乐教学生态失去了应有的连续性、系统性,制约音乐育人价值实现。这是问题提出的缘由之二。 3. 音乐教育改革的新生点:一方面,核心素养时代,将学科教学从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向通过学科知识培育音乐核心素养,即强调“育人”;另一方面,我国高中音乐教育教学研究起步晚、底子薄、提升空间也大。希望通过该研究,有效实现音乐和音乐教育的功能和价值意义,能在相关理论方面有所突破,在操作层面,能为音乐课程的育人实践提供有益帮助,形成音乐教育改革的新生点。这是问题提出的另一个缘由。 (二)课题界定 生态,原指生物在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以及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和谐关系。 生态观,是人类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的,对人类、自然、社会、教育等各领域、多层次上进行的哲学世界观的思考。其核心内涵是协调性、整体性、持续性。 教育生态观,是生态观在教育领域所进行的哲学思考,主要指人在教育生态环境下的成长需要和健康的发展状况。 音乐生态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研究阵地,是生态的教育理念、生态的教学行为、生态的教学环境、生态的教学过程,以及课堂上所呈现出的师生生命样态等因素的总和。其核心内涵是,把学生看作是学习中的生命成长体,强调教学中各种关系的整体性、协调性和持续性,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幸福人生需求、以及社会发展需求。 (三)研究目标 1.建设音乐教学生态环境。与义务教育阶段有效衔接,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生乐(yue)关系,建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把音乐课变成,生命感动生命、成长促进成长、学生乐学好学、教师乐教善导的生命成长时空。 2.建构音乐生态教学模式。挖掘音乐课程和发挥音乐课程的育人价值,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建构音乐生态教学模式,让“学”知识向“创造”知识推进、“教学”向“教育”转型,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把音乐课变成学生个性解放、情感交融、想像与创造力驰骋的场所,让学生喜欢音乐也喜欢音乐课,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进而美化人生。 3.积累成功的教学设计案例。成功的教学设计案例,为音乐教学实践和改革提供借鉴和反思素材。 4.积累学生创作作品,将学生音乐创作作品收集成册,并选用优秀作品整合到教学内容之中,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不仅丰富教学资源,更能提高学习兴趣。 (四)研究内容 1.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性理论研究。收集生态教学、心理学和音乐及音乐教育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对音乐生态教学中的涵义、特点、理念、思路、内容、一般过程、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与联系等,进行理性分析和归纳,形成基本的理论框架,并在指导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 2.音乐生态教学的模式和操作方法研究。对现有课堂教学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和归纳,探索操作方法,形成具有共性的一般的教学模式。如,项目式音乐鉴赏自主学习模式、音乐创作模式、集体舞运用模式等。 3.以培育创新素养为切入点系统提升人格素养。在培育创新素养的过程中,同时涵养创新所需要的坚持、受挫、担当、责任、合作、宽容等人格品质,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 4.管理好课堂时间。在教学中,教师连续说话不能超过5分钟,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有人把生态教学“量化”为 “621”::把课堂45分钟划分为“30+10+5”。要求学生自主学习30分钟,不大于10分钟的时间用于教师。 如图所示:
生态音乐教学用课堂获得的知识指导生活,用生活丰富教学,并学以致用,使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紧密联系,一举多得,达到“少投入多产出”的生态效应。 研究重点:一是建构高中音乐生态教学教学模式;二是收集成功教学设计案例和学生创作案例。 (五)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系统设计、科学观测的理念,在梳理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教 学实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研究发法、个案研究法、归纳 总结法等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相互渗透,交互使用。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 估和完善。 整体构思设计为:首先分析音乐教育教学现实中存在的非生态现象和问题,对音乐 及音乐教育对于人生的价值意义,尤其是新颁布的新课标进行更深刻的认识和解读,在 生态原理、音乐教学、高中音乐核心素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协调发展等方面找到了 交集和研究的切入点及实施策略与方法。认为,音乐教学应该也能够提升人的生命境界,重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用音乐美化高中生活,进而树立用音乐美化人生的愿望,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生态意义;然后,从生态 的视野和创新素养培育的角度构建生态教学模式;最后,将教学模式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步反思和完善,达到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之目的。 如图所示:
(六)理论支撑 本研究的支撑性理论有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赞可夫的“活动促发展”理论、陶行知的“情、知、意、行”理论、皮亚杰的“发展认识论”、吉尔福特的“创造教育理论”等并演绎形成的主体性、活动性、发展性、创新性等基本原则、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为导向、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指导操作,完善实践。 (七)评价机制 评价理念、内容和方法以新颁布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内容为依据。 评价理念:坚持目标评价为基础,过程评价为重点,运行反馈为机制的总的评价方,秉 承以提升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被的评价理念。生态音乐教学,指向核心素养培养,新课 标核心素养由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三部分组成。评价时,准确把握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和学习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 评价内容:依据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及相应的“学业质量水平”要求进行相应的 评价。每个模块的学业质量水平要求都分为1、2、3三个等级,水平1是学生在学业水 平考试中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水平2和水平3是学生在学业水平考试中的提高要求,同 时也是高考命题的主要要求。 将评价内容分类组合一下四个方面: 1.学生学习音乐的意愿、状态和效率,即素养的基础和表现; 2.学生体验、感知音乐能力和审美情趣,主要是对“素养1”(审美感知)的评价; 3.学生音乐实践活动的参与度、表现水平及合作协调能力,主要是针对“素养2” (艺术表现)的评价; 4.学生利用音乐材料进行创意表达即对音乐文化理解评鉴水平“素养3”(文化理 解)和素养2的评价。 评价操作方式: 针对以上四方面评价内容,各有侧重地分别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四个评价方式。 1. 学生学习音乐的意愿、状态和效率,即素养的基础和表现——与传统的过程性评 价相对应,主要日常学习表现评价模式,即自评、互评、师评的方式。 2.学生体验、感知音乐能力和审美情趣,主要采用模块学业质量评价模式,采用 观察、提问、研讨和记录辅以笔试进行评价。 3.学生音乐实践活动的参与度、表现水平及合作协调能力,综合以上两种模式进行 评价。 4.依据“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内涵及能力表现水平进行评价。主要习作交流、生活 热点小论文宣讲、音乐会听感等实践活动进行评价。 (八)可行性分析 理论资源:《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 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以及2017版《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把 培养和发展新时代人才提升到货架战略高度。普通高中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 素养的重要阶段,音乐教育作为直指人的内心的教育,理应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 量。 课程资源:我校重视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不仅音乐课等艺术学科 开齐、开全,还要求其提高育人质量。 人力资源:课题主持人有多个马俊燕,中小学高级教师,无锡市名教师。“十·五” 期间主持 辐射资源:我校是江苏省第一批美育基地,又是课程建设联盟的牵头学校,领题人 又是无锡市名教师和教研员,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开展的各项活动对周边和兄弟学校有一 定辐射效果,促进音乐课程改革的整体发展。 (九)人员组成 课题主持人马俊燕,中小学高级教师,无锡市名教师。“十·五”期间,主持并结 题无锡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十一·五”、“十二·五”,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参与省级 课题研究三项。从事教学一线工作,致力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在中文核心期 刊、《中国音乐教育》等知名期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正式出版个人学术专著《乐海苇 思——基于发展的生态音乐教学》。 课题主持人张莲,中小学高级教师,无锡市学科带头人,无锡市音乐教研员。有着 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经历,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正式出版音乐教育教学专著 两部:《中小学音乐学习策略教学问题诊断与引导》、《中小学音乐教学评价诊断与引导》 ,有着非常丰富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与平台,组织能力强,使本课题可以在无锡大市范围 里展开研究和实践。 课题核心成员朱华琴,是江阴音乐教研员,无锡学科带头人。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 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经历,主持、参与多项课题研究,活动组织能力强。可以充分利用其 教研员的工作平台,在全市展开研究和实践。 课题核心成员张敏军,是学校主管学生活动和德育的校长,在学校艺术活动策划、 运作等方面有丰厚的实践管理经验,主持和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可以给本课题给予育人 生态圈研究方面的支撑。 课题核心成员高文蓓,现代教育技术组组长,无锡市教学能手,主持无锡市课题。 为本研究给予信息技术支撑。 课题核心成员章成,学校音体美组组长,江阴学科带头人。给予联络和管理支持。 课题核心成员刘思辰,音乐教师,在各种比赛中获大奖。主要是材料搜集和管理。 (十)预期效果 1.更新观念。科学家研究表明:在感情上音乐给人带来的快感,近似于创造思维活 动带给人们的快感,而适当的音乐能帮助造成适合创造性思维的情绪。没有任何知识或 艺术形式,能像音乐一样激发人们无穷的想象力,而相像力是创造力的基础。高中的音 乐欣赏课,不仅仅只是一门必修课,它更是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的主阵地之一。 我们必须树立音乐教师是素质教育主力军的观念,并勇于承担其责任的义务;建立 每个学生都具有创造潜能,只要开发得当,皆能成为不同层次创造性人才的人才观;强 化具有创新精神与开拓能力的学生不一定是文化课全优生,门门高分不一定是好学生的 质量观;坚持学习主体都具有强烈个性、能动性和竞争性,应注重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及 创造品质与创造能力培养的教育观。要树立尊重学生、向学生学习的观念。 2. 教育特色初成。教师通过操作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学生参与操作实践 逐步形成各自的学习风格,教学彼此相长,相应成趣成辉。 3.物化成果。论文展示、各种报告、情景录象等。 (十一)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前期阶段:研究准备阶段,即课题论证设计阶段(2016.07-2017.07)。 主要任务: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课题开题动员;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内 容;申报立项,完成开题论证,完成开题论证、立项。 形成成果:本课题研究方案 中期阶段:实施研究(2017.07——2018.07)。 主要任务:展示活动,阶段总结。 形成成果:撰写系列论文,或学生作品集、或创作音乐会等初步成果。 后期阶段:坚定推广阶段(2018.07——2019.07) 主要任务:在一定范围进行展示、汇报、总结和推广。 形成成果:研究报告,结题鉴定。 二、开题论证组意见 |
|||||||||||||||||||||||||||||||||||||||||||||||||||||||||||||||||||||||||||||||||||||
论证组 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
三、论证组成员(至少5人) |
||||
序号 |
论证组职务 |
姓 名 |
工作单位及职务、职称 |
签 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市教研室意见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
||||
五、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终审意见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