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在研项目

马俊燕主持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音乐生态教学”开题报告

发布日期:2018-09-28 13:02:41     来源:majunyan

 《音乐生态教学实践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组  2018年5月

 

《音乐生态教学实践研究》是由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承担、由本校教师马俊燕和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张莲主持的江苏省第十二批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

一、课题的研究:为什么要研究

(一)课题的缘起

          课题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

1.新时代的呼唤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也进入了“核心素养”新时代。核心素养教育,是为了人、服务人、基于人、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而且核本次基于核心素养教育的课程改革率先从高中开始,是对高中教育生态环境的优化和教育功利性的修善。2018年1月,新修订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随之颁布,作为普通高中教育的必修课,提高音乐教育质量,是新时代的呼唤。

2.传统教学的弊病

1)教育功利性,导致生态失衡

被高考绑架的高中学生受学业负担的影响,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焦虑、烦躁、抑郁等现象,不仅影响他们“三观”的形成,直接关系他们的生命质量问题。

2)资源分享不均,课程价值受阻。

一方面,音乐教育资源被少数人占有,造成教育的不公平,多学校为了展示艺术教育“成果”,面对全体学生的音乐课放放电影、听听流行歌曲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上睡着了,对少数学生进行类似专业化的训练,舞台上越来越精彩了,音乐教育的价值仍令人担忧。而“享受”这些特权的少数人也并不快乐,在奖牌和学习的双重压力之下,“我想唱歌却不敢唱”仍是他们的精神写照。

3基础音乐教育的各学段缺乏应有的连续性,影响学生音乐素养持续养成。

现实中还有一种现象:孩子在上小学时,家长总是求着学校让孩子多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活动;到了高中就返过来,求老师别让自己的孩子参加太多的活动;小学获得的音乐知识或者音乐童子功,到了高中都全部还给中小学老师了,高中识谱的人寥寥无几。乐谱是记录音乐的语言,不是谱就好比语文的不识字,九年的义务音乐教育白白浪费了,一个人的音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没了”。这些非生态现象和做法不利于音乐学科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持续性发展,造成时间空间、人力财力的浪费。

小节:基础教育改革不允许有教育盲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必须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整合”的人,音乐让人的精神境界更加高远,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要,音乐生态教学,以美育人、健全人格的教学,是基于每个人全面的、持续发展的教学。我国高中音乐教育教学研究底子薄,提升空间大。

(二)课题研究的基础

1.研究基础

1)课题主持人,“十五”主持无锡市教育科规划课题;“十一五”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两个学校的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本人致力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而“创造”也是我本人教学风格的主要内涵。“十五”伊始,高中还没有开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小学刚颁布上一轮的新课标,高中音乐课(当时叫“高中音乐欣赏”)上学生睡觉现象,与小学蓬勃的教育教学改革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让我想起就读西安音乐学院时,上欣赏课,我总是喜欢坐在第一排,离老师近一点,因为要是坐在后面一点,就会看到同学们趴倒一大片的情景,我怕我也跟着同学们一起犯困。学生上音乐课睡觉,引起我的思考:如果,音乐欣赏课,还是想过去那样,老师讲学生听,音乐教育,或者音乐欣赏课只是催眠的价值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话,那么,教师就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革新,进而学到,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创造,于是就申报了无锡市“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音乐欣赏与创造力培养研究》当时,无锡市还没有个人承担课题的先例。结题时,成果丰硕,收到相关部门的多次表杨,本人也因此被评为无锡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江阴市第一批教育科研带头人。

2)作为核心成员参加了学校的多项省级课题研究

 (3) 两个主持人都出版了专著。本人2015年出版了个人专著《生态音乐教学》

2.课程基础

我校是江苏省第一批美育课程基地,为该研究提供美育课程资源,助力该研究顺利进行。

3.资源和辐射基础

作为主持人,本人的无锡市名师工作室正式运行,依托工作室,带领工作室的各校音乐教师,实施生态的音乐教学,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关于生态教学观

      国外研究现状

“生态学”概念,是在工业化时期进入不久的1866年,由德国生物学家梅克尔(E.Haeckel)提出。

20世纪从西方开始,生态概念迅速在各领域被广泛运用。

教育生态观,借用了“生态”这一术语,是以生态学原理、法则,思考、解释教育问题的一种整体观、联系观、和谐观下的教育观,始于西方30年代。

1932年美国教育学者沃勒(W.Waller)在《教学社会学》一书中提出“课堂生态学”。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古代,道家关注自然系统,儒家强调社会系统。虽有差异,但都强调生态系统的“和谐”为重要因素,也因此“和谐”便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表现出深刻的生态智慧。

     1975年台湾师范大学方炳林教授著的《生态环境与教学》一书是我国生态教育的开始。

1990年吴鼎福、诸文蔚合著的《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是我国大陆第一部教育生态学著作。

 从目前把握的资料看,艺术教育生态研究在国外还是近些年的事,除60年代美国的“综合性艺术教育”暗合了生态的思想观念外,就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以许桌娅、屠美如、边霞教授为代表的学者,把音乐、美术、文学融合在一起,在学前教育领域设立综合艺术课程。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音乐教育实践层面还较陌生。尤其在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期的高中反倒无人问津。

2.关于音乐“育人“观

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香”的记述,已表明古人早已感受到和注意到音乐陶冶性情之美。

1930年,蔡元培就在为《教育大词典》的词条中将美育界定为“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开始把中国礼乐思想与西方的美育理论结合在了一起,而不只是音乐多方面的工具性。

新时期的音乐美育理念,受雷默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影响,契合了中国音乐教育在改革开放后力图摆脱为政治服务的羁绊。

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确立的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是转化民族“乐教”传统与外国音乐教育理论的融合

2018年1月,新修订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凝练出高中音乐核心素养,标志着高中音乐教学进入核心素养新时代。核心素养教育,是为了人、服务人、基于人,是真正人本性的回归。

(四)价值意义

1. 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状态和意义

改善音乐课生态环境,激发学生对音乐和音乐课的兴趣。用音乐成人之美,用“音乐美”重构高中生活,促进高中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协调发展。

2. 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

音乐生态教学,与传统音乐教学的区别在于,一切从人的发展和生命幸福为出发点和归宿。是生态的教育理念、生态的教学行为、生态的教学过程,以及课堂上所呈现出的师生生命样态等多种因素的总和。音乐生态教学,不仅为眼前学、眼前教,更为未来学、未来教。本课题组成员,除大多数是音乐教师为外,还有美术学科、体育学科、现代技术学科教师的参与,多学科融合互补,音乐教学的生态观也会影响和辐射到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将音乐生态教学迁移到其它学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

3. 促进高中音乐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已进入核心素养时代,而且率先从高中开始,高中记得功利性和工具性进一步得以缓解和修正。

音乐课程目标依据音乐核心素养培育指向,围绕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展开教学活动,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服务。

音乐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音乐关键能力,指向音乐核心素养的音乐教学,是音乐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说到底,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是为了人、基于人、发展人。

音乐生态教学,基于人的发展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教学行为,促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在音乐学科落地生根,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研究成果运用开花结果。

(五)主要观点

1. 高品质的人生从学习音乐开始

生活中,音乐几乎无处不在,凸显出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奥地利音乐教育家海顿说:“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孔子将人的成长分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三个层次,这九个字是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一课的音乐格言,是想让学生在一开始就树立这样的观点:高质量的人生,应该具有高质量的生活,高质量的生活,应该充满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有高质量生活情趣的人,就应该热爱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

2.音乐生态教学,应具有整体意识、持续意识、人文意识和生命意识

音乐生态教学,在面向学生主体问题上,不是只为少数有音乐天赋的学生服务,也不只是仅为大多数普通学生服务,是他们全部的每一个人,包括音乐天赋好的、不好的、不好不差的。音乐生态教学,追求每一个人,都能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提高,有所发展,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3. 挖掘潜力、解放思维、涵育素养

对音乐的理解、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音乐生态教学中的学生,在和谐的生态环境中,挖掘潜力、解放思维、张扬个性、首或成长,是对不利于学生发展的非生态教学的修正。

(六)可能的创新之处

1.在理念方面,音乐生态教学与传统音乐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两点:一是,发展主体的多元性。即老师和每一位学生都是发展主体;二是,关注生命成长的连续性、协调性、整体性,不仅为眼前学、眼前教,更要为未来学、未来教;不但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强调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生活经验相互促进,形成育人合力。

 2.在操作策略上,具有“少投入多产出”的生态效益。在个体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认可、音乐和音乐教育独特性之间找到交点,以培育创新素养为抓手,通过建构“项目”式自主学习模式,搭建解放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环境和平台,在发展个性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对创新过程中所需要的坚持、受挫、担当、责任、合作、宽容等人格品质润无声地得以系统涵养,具有“少投入多产出”的生态效益。

3.在研究成果的呈现上,凸显音乐性。除了教学设计案例集合学生创作作品集外,还可以突出音乐特色,有别于其他学科,如,学生创作及演唱音乐会。

(七)可行性分析

1.课题人员分析

本课题主持人,经历了研究生课程班、高等师范本科、音乐学院专科、中等师范等系统的音乐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特别是经过江苏省特级教师(后备)高级研修班的学习,进一步提升了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几十年的一直教学工作,以及听课、评课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积累了小学、成长、高中各学段的音乐循环教学的经历和经验;本课题的核心成员,有市、县两级音乐教研员的亲自主持和参与,为本研究提供更多的研究实力、扩大研究范围和辐射作用。

2. 前期准备充分

   (1)发表多篇关于音乐育人的论文

   (22015年就出版了专著《生态音乐教学》。全书32万字,由价值追求、建构策略和实践模式三章构成。是对自己音乐教育教学几十年的反思、树立和总结、展望。

3.保障条件

1)科研力量保障(课题组成员情况)

2)经费保障。学校还将拨付专项科研资金,进行必要的资料采集和必要的经费支持;学校也将在课题组核心成员的研究时间上予以保证。

3)江苏省历来以美育为其优势,近年,我校成为江苏省第一批美育课程基地,为完成研究任务提供良好的研究氛围和背景;

4)资料文献保障:研究资料除了网络和已有文献,学校图书馆查询便利,能做到及时获得相关研究信息。

二、课题的设计:要研究什么

(一)课题界定

音乐,是人类通过特定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重要形式,是声音的艺术、情感的艺术。音乐与生活具有广泛、密切的联系,是人类的一种精神产品和审美对象,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态观,原指生物在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以及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和谐关系。生态观是人类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的,对人类、自然、社会、教育等各领域、多层次上进行的哲学世界观的思考。教育生态观,是生态观在教育领域进行的哲学思考,主要指人在教育生态环境下的成长需要和健康的发展状况。教学生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研究阵地,其核心内涵指适合生命成长的和谐的教学生态环境。

音乐生态教学,借用源于自然界的生态原理、结合音乐和音乐教育的功能与特点,以及国家课程标准要求、针对现实中漠视生命主体的非生态现象和问题而提出,以个性解放和激发兴趣为动力、以项目式自主学习为策略、以多维互动为方法、以培育核心素养为抓手系统而自然涵养其它素养为路径、以基于人的协调发展、帮助学生树立用音乐美化人生和生命幸福为目标的音乐课堂教学。其核心内涵,把学生看作是学习中的生命成长主体,重视教学中各种关系的和谐性,强调个体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持续性,是生态的教育理念、生态的教学行为、生态的教学过程、方法,以及课堂上所呈现出的师生生命样态等多种因素的总和。

音乐生态教学与传统音乐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在面向全体学生问题上,是把每一位学生视为音乐学习中的活生生的生命体,而非专业的精英教育(文艺汇演);在人的发展问题上,强调系统性、联系性和持续性(兴趣(评价引发学习动力)、高、中、小的衔接);在教学环境问题上,重视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即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的关系,人与乐的对话和精神共鸣;在学习方式上,充分参与、个性表现。

音乐生态教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关键性的、基础性的、最重要的),就是设计和开展学习活动,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每个人都能发挥、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去获得自己想得到的、或者应该得到新知识,且逐步转化为审美感知素养、艺术表现素养和文化理解素养。

(二)研究目标

   1.核心目标

 “核心素养”时代,把双基的知识教育和三维目标的过程和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用“学科活动”来统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学习方式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学科性的同时,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为此基于音乐生态教学的音乐教师,永远要做的,就是开展能让学生广泛参与其中的学习活动。也因此,本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目标就是设计和实施学习活动。

“通过知识获得教育”,就是要在音乐活动中对音乐知识进行内化、转化和升华,以获得教育,正如顾明远先生说:“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2.分层目标

1)创建音乐教学生态环境。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生乐关系,创建生态的教学环境,把音乐课变成,生命感动生命、成长促进成长、学生乐学好学、教师乐教善导的生命审美时空。

2)建构音乐生态教学模式。挖掘音乐课程的审美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特征,发挥音乐课程的创造性发展价值,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建构音乐生态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让“学”知识向“创造”知识推进、“教学”向“教育”转型、“知识”向“素养”转化。让学生喜欢音乐更喜欢音乐课,把音乐课变成学生个性解放、情感交融、想像与创造力驰骋的场所。

3)积累成功的教学设计案例。成功的教学设计案例,为音乐教学实践和改革提供借鉴和反思素材。

4)积累学生创作作品,将学生音乐创作作品收集成册,并选用优秀作品整合到教学内容之中,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不仅丰富教学资源,更能提高学习兴趣。

(三)研究内容

1.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性理论研究

收集生态教学、心理学和音乐及音乐教育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对音乐生态教学中的涵义、特点、理念、思路、内容、一般过程、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与联系等,进行理性分析和归纳,形成基本的理论框架,并在指导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

2.音乐生态教学的模式和操作方法研究

对现有课堂教学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和归纳,探索操作方法,形成具有共性的一般的教学模式。如,项目式音乐鉴赏自主学习模式、音乐创作模式、集体舞运用模式等。

3.以自主学习为切入点,系统提升人格素养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涵养发展所需要的坚持、受挫、担当、责任、合作、宽容等人格品质,最终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关键能力,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

4.管理好课堂时间

在教学中,教师连续说话不能超过5分钟,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

5.建构音乐育人生态圈

针对传统音乐教育中,功利性、缺乏关联性、融合性的问题,生态的音乐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与课外活动、校园生活,自然形成音乐育人生态圈,使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音乐与文化、学习与生活相融紧密联系,用课堂获得的知识指导生活,用生活丰富教学,学以致用,一举多得,达到“少投入多产出”的生态效应。如图所示:


(一)研究思路

首先分析音乐教育教学现实中存在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非生态现象和问题,对音乐、音乐教育对于人生的价值意义,进行更深刻的认识和解读,在生态原理、音乐和音乐教育、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协调发展等方面找到交集和实施策略与方法。认为,音乐教学应该也能够提升人的生命境界,重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用音乐美化高中生活,进而树立用音乐美化人生的愿望,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生态意义,达到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之目的。如图所示:

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

音乐育人生态圈

音乐审美经验并迁移到其它领域

分析存在的问题

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用音乐美化高中生活

音乐生态教学模式

生态教学理论研究

用音乐美化人生

音乐生态教学

新课程理论研究

 

 

 

 

 

 

 

 

 

 

 

 


(二)理论支撑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课程的核心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发展;把知识与线上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经验中的个人意义。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二十世界80年代的课程主流理论,其核心是“建构、写作、提升”。建构,拒绝灌输,也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知识的动态发展性。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情景性建构。

3.活动学习理论

活动学习理论的核心是问题意识,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活动学习理论关注的焦点时学生参与的活动,而不是知识。它强调,理论和规则如果不和活动联系便失去意义。

4.其它相关理论

本研究的其它理论还有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赞可夫的“活动促发展”理论、陶行知的“情、知、意、行”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吉尔福特的“创造教育”理论,以及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等,并演绎形成的主题性、活动性、发展性、创新性基本原则,以此指导操作,完善实践。

(三)研究目标

1.研究过程

研究计划用时三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52016.研究准备和展开阶段。进行文献检索研究和教学案例研究,就当前国内外研究成果、仍存在的问题、一线教育实践中的误区及困惑展开研究。

第二阶段:2017——2018年。课题开题动员,确定课题组成员的分工。设计研究方案、研究内容,申报立项,完成开题,研究全面推进阶段。

第三阶段:20182019年,研究实践总结推广阶段。在一定范围进行展示、汇报、总结和推广。

2. 研究方法

在梳理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问卷研究发法、归纳总结法等几种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相互渗透,交互使用。首先,通过对中外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归纳创新素养培育的价值意义和研究现状,并对生态音乐教学与创新素养培育的内涵与特征进行解读;其次,分析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创的心理动因、内部障碍及外部保障条件,阐释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从生态的视野和创新素养培育的角度构建生态音乐教学模式;最后,将教学模式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和完善。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