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的微观解读及策略研究 ——从关键句解析入手解读
文本的微观解读及策略研究
——从关键句解析入手解读
江阴市第一中学 周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其实,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也有三境。走入文本, 读出文本的本意,此为第一境;绕到文本背面,读出文本的深意,此为第二境;站到文本对面,读出文本的新意,此为第三境。
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基,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曾在一次课后点评中不无深刻地指出:“对文本本身读不进,读不深,读不透,无论对执教者还是对学生都是一种缺憾。”如何引领学生读出文本三境,是语文教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而要引领学生读出文本三境,离不开对文本关键句的深入剖析。本文就从如何解析文本关键句入手解读文本,谈谈个人的浅见,以期抛砖引玉之用。
确定关键词句并进行解析的过程,就是对文本核心的确认过程。通过解析文本的关键词句进行文本细读,就是为解读文本找到一把钥匙,能有效帮助学生读出文本三境,而学生往往能找到文章的关键句,但由于关键句呈现的形式多样,有十分形象生动的句子,也有过于抽象的语句,有质朴直白的句子;也有果无因的句子……因而常常不知如何进行解析,下面就具体来谈谈如何针对关键句的不同形式进行解析。
1、对含有比喻、拟人、双关、象征等手法,就在原有句子结构的基础之上还原形象表述为直白说法,有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等的句子,还原具体指代内容。
比如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倒数第二段末有一句话“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很显然,这句话采用了象征手法,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还原,“血沃”,是指对故乡的现状不满而悲、而滴血,也指为改变故乡的贫瘠脏乱付出艰辛的劳动和血汗;“金麦穗”象征物质的富足;“赶车谣”象征精神的幸福快乐;整个一句话在原有结构上将形象说法还原成直白说法就是:尽管对故乡的现状不满而悲、而滴血,但依旧热爱故乡,为改变故乡的贫瘠脏乱、为建设故乡付出艰辛的劳动和血汗,故乡的人们最终会获得物质的富足和精神的幸福快乐,如此,作者身处异国他乡对故乡复杂的情感(对故乡的热爱、对故乡的思念、对故乡的失望、对故乡的希望等)就能体会得比较深入。
2、对无任何手法、表述直白的句子,抓关键词,联系上下语境问为什么或是什么,挖掘出其中的原因、言外意、哲理意、情感意等。
比如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老舍的《想北平》文末有一句话:“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这句话就很简明,很直白,没有采用任何的手法,很容易被忽略,其实这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是很关键的一句话。对于这种形式的关键句,我们应该抓住句中的关键词“不再说了”“要落泪”问为什么,为什么不再说了?为什么要落泪了?通过对文本及写作时代背景的深入挖掘可以得出,因为平的优点及作者对北平的爱与思念,对作者而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完的,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也,由此可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感情之深;而“要落泪了”,作者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不仅是因为太过想念北平,更是因为当时的北平因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及“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而导致危机而感到忧心如焚。解析至此,作者的深深爱国之情、拳拳民族情怀得以淋漓展现。
3、对处于文章开头段或结尾段的句子,要立足全文进行还原、解读,并且要结合写作对象和文章的主旨。
比如苏教版必修三《底层的光芒》专题杨绛先生的《老王》文末最后一句话是“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很直白,而且处于文末,所以不仅要立足全文、抓住“幸运的人”“不幸者”“愧怍”这三个关键词问“为什么”,把这句话还原、解读为:作者渐渐明白:虽然作者一家当时受到冲击,处境不好,但比之身患残疾、生活贫困的老王,自感还是幸运的,作者感觉到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但是这句话解读到这里还不够,还应该关注写作对象——老王,一个身患残疾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卑微者,以及文章的主旨,还应该进一步体会到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老王的怀念、愧疚,更体现了作者对底层的不幸者、卑微者充满关怀、爱心的人道主义精神,表达了作者尊重生命、众生平等的理念。
4、对有几个分句或整个段落的直白表述的句子,要逐句或逐层圈关键词问为什么或是什么。
比如苏教版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鲁迅先生的《祝福》中有这么一句话:“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这句话初读起来很拗口,不知所云,但是通过逐句抓关键词问“什么是‘但愿不如所料’?”“什么是‘未必竟如所料’?”“什么是‘每每恰如所料’?”“‘这事’是什么事?”“什么是‘一律’?”,根据上下文语境一一回答就可以还原为:“我”因为常见一些事情希望不要如自己所料的那样发生,也认为事情未必像所料的那样发生,但每每总是会如自己所料的那样发生,所以“我”很担心祥林嫂会死的预感会灵验这件事也是一样不会例外。这样一来,句意就非常清晰明了,而这句话背后所体现出的“我”对祥林嫂复杂微妙的情感就不难体会了。
5、对过于简练的句子,要考虑涉及的对象有哪些。
比如肖复兴的《上一碗米饭的时间》文末有句话:“其实,只是上一碗米饭的时间。”这句话非常简练,但内涵也非常丰富。但如果要把这句话的内涵充分挖掘出来就必须结合全文找全这句话涉及的对象:服务员小姐,老人和我,然后再抓住关键词问:“为什么在‘上一碗米饭的时间’之前要强调‘只是’呢?”,这样一来,在这个简练的句子中就不难体会出至少有以下三层含义:①只不过服务员小姐给“我”上一碗饭的很短时间,老人飘然而逝,不再等待,写了老人的悲凉、无奈、绝望;②上一碗饭的时间本该很短,可老人却等了很久,老人承受了不公平的待遇,写了服务员的势利冷漠;③在等一碗饭很短的时间里,“我”却阅尽人情冷漠。当然,由于这一句处于文末,还应该结合文本的主旨来理解:上一碗饭的时间虽短,却集中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不公平和生活现实的冷漠,呼唤爱、尊严、公平、人性的回归。如此,这篇文章才算是读出了真味。
在很多文本中,这些具有丰富内涵、情感或意蕴的句子,无论是出现在标题、开头、中间或结尾处,抓住它们进行文本细读,透过文字表面,层层解析析,就能让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实现由浅入深地转化,读出文本三境。 当然,对关键句解析的方法也不止以上介绍的几种,只要我们用心去悟,肯定能找到更多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