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资源共享

“漱涤万物,牢笼百态” ——谈高中语文课堂文本阅读的立体多维性

发布日期:2018-09-26 18:00:34     来源:chenyoubao

“漱涤万物,牢笼百态”

——谈高中语文课堂文本阅读的立体多维性

江阴市第一中学  平士华

摘要:柳宗元以“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这八字来描述自己的创作,不仅柳宗元,很多创作者都是如此,所以,这就为语文文本教学提供一个依据点“你的心要具体深入到形象里”,作者可以“漱涤万物”,学生可“牢笼百态”,“百态”不是世界的百态,而是文本中的百态。学生可围绕其中的百态,诸如场景、情节、物象等等,进行文本的立体多维性阅读,让渗透在文字之中的场景、情节、物象动起来,将多个角度、方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知识向度、实践构想,进而与之产生共鸣。共鸣是阅读活动最为期待的效果,利于学生更集中、深刻的介入文本篇章、作者创作文字的主题,促使有效阅读的展开实现。

关键词:文本阅读 立体多维 漱涤万物,牢笼百态

    文学创作者将万物倾于笔下,交织成闪烁思想光芒的文字,结集成足以感动读者的篇章。这是对万物漱涤的过程,也是对百态牢笼的过程。而对于读者来说,要深入其精髓,就必须也要在文章中着眼到作者构思文章的素材,即万物百态,且要用牢笼的办法,将这些万物百态容纳于心,并使之复活,体现出立体多维的感觉,从而使足够予以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作品拉近情感、场景等距离,受到其中万物百态、思想情感的洗涤。可以说,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是很好的写作方式,也是很好的一种教学切入点,教师从文章的物象、场景、情节作为教学突破点,引导学生看到这些背后的思想情感之象征。

一、以牢笼物象,实现对物象的立体多维性阅读

物象包裹文章思想情感的内核,要接近思想情感,就必须咀嚼咂味物象这一层表象,这一层进入作者内心的必经之路。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牢笼文本之中的万物百态,并使之复活,呈现一种立体多维性的状态,能够将读者包容其中,使读者身临其境洞察到物象背后的象征意义,即物象所指向的思想情感之域。可以说,在一篇文章中,物象俯仰皆是,它们的存在不是某种装饰或赘述,而是承担一些实质性的作用,它们呈阶梯式地将读者引导至作者的内心,即情感和思想的衍生地带。但是许多教师忽略这种实质性的存在,只将物象看做文章美感呈现的一个“助手”,不求物象的象征之意,只是结合某句写实明志的句子来以偏概全,概括出文章主旨。这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也不利于学生写作素养的形成。因此,教师要尽可能的改变此种教学思路,将镶嵌在文章之中的物象重视起来,将它们看作是文章的眼睛,从这些眼睛之中也会发现文章主题、情感的瞳影。具体做法是摘取文章的物象,将其集合、牢笼起来,然后洞其色彩,整理出其普遍的象征之意。当然这只是第一步。

如巴金的《小狗包弟》,小狗包弟是一种物象,它是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很可爱。象征着生命和活力,也象征着一种“异己”的东西,它的存在与19668月下旬红卫兵上街抄“四旧”那个时期是格格不入的,这种格格不入为一个小生命的陨殁奠定基础,当然也引出作者的“忏悔”之心。正因为人要去生存,才将“异己”的生命推向深渊,才在责备自己、保全自己的双重矛盾下生存下去;正因这种行为的无以弥补,才让我有“受解剖”的感觉,才让“我”感觉羞耻,甚至可耻,瞧不起自己、不能原谅自己。这里的小狗包弟是一种物象,但细究其却包含着另一种具有象征意味的东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牢笼”小狗包弟这一物象由生到死的过程,再辗转人心,诉说它各个阶段的象征意义,这是一次对课文文本的深刻剖析。例如,在小狗包弟活着的时候,它象征一种生命,象征一种和乐融融的大环境;小狗的死则象征着人心的沦亡,大环境的疯狂;小狗的辗转人心,则代表着作者对大环境难以磨灭的创痛,也表达作者的愧疚、忏悔。总之小狗包弟这一物象不仅仅是表面的物象,对其进行立体多维性的洞察,会发现它象征的指向性。

二、以牢笼场景,实现对场景的立体多维性阅读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既是境,境既是场景。文学创作者多喜于“寓情于景”,正因为如此,承载着情和思想的景便有了永久的生命,具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在文本阅读中,了解这一点很重要,从景的深刻象征意义着手,我们阅读的景便不是真正的景,或虚或实,都直接指向情和思想。这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实现立体多维性阅读,洞察其背后的象征意义。但是有很多教师只是将文本出现的场景浅显化,将其看做是表面存在的现象,依然是越过或悬空这些场景,找寻一些涉及情绪的实词,这也容易将学生的阅读置于偏颇的地步。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略,将文本之中的场景立显出来,实现立体多维性阅读,洞察其背后的象征意义。

以舒婷的《致橡树》为例,其中涉及很多场景,虽是诗人构想出来的,而非实景,但在读的过程中,情境还是可在我们脑海被勾勒出来。在阅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复述诗中能呈现给我们的几个画面,如:“凌霄花借橡树的高枝炫耀自己”;“痴情的鸟儿在树间重复单调的曲子”;“泉源为人们送来清凉”、“险峰增加橡树的高度”等等。当然,这一系列画面的呈现,目的是为了抒情,表现自己的思想,尤其是“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浮现给我们的场面是:“一株木棉,一株橡树,它们平行站在一起,根紧握,叶相触-----”这一场景却具有立体多维性,教师可制作动态图片,将这一场景展现出来。当然,场景并不是单纯的场景,其背后还隐藏着象征性的意义,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引出诗歌的主题。女性在爱情、婚姻之中的独立、平等、自尊等个性人格的彰显。

三、以牢笼情节,实现对情节的立体多维性阅读

    在语文文本之中,情节也是非常重要的,随其娓娓道来,主题也慢慢在事件的推促中展现出来。换句话说,主题将一个完整的情节作为载体,情节进行到哪一步,主题也就呈现到哪一步,当情节全部托盘而出,主题便也呈现出来。这也就相应的使得某些情节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阅读情节利于对思想情感的琢磨、咂味。

   以鲁迅的小说《祝福》为例,该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为角度,叙述寄寓在鲁四老爷家准备过“祝福”时,对四叔家女仆祥林嫂悲剧的见证,祥林嫂的悲剧不是一个事件或两个事件推动的,而是一个个事件串联起的情节原委促成的,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祥林嫂一生的经历,积蓄每一节点上命运给予祥林嫂的力,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被排挤、被吞噬。当然,祥林嫂面对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压迫的时候,也有本能的反抗,她顽强、善良、勤劳、朴实,但也没有逃过封建社会的戕害。这正是鲁迅所诠释的悲剧意义:“将美好撕碎给人看”。可封建社会为什么选择祥林嫂去迫害,这也从另一侧面表现出祥林嫂的人性品格的残缺,具体表现在情节之中,仍需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实现立体多维性的阅读,洞察情节背后的引申含义。

 

 

可以说,语文文本的物象、场景、情节并不是一种毫无用处的摆设,教师完全可以将其作为阅读教学的突破口。在进行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时候,联系文本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拿捏,引导学生牢笼文本之中涉及的百态,实现立体多维性阅读,洞其背后之象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晨,徐同.国外语文教学概况[M].太原: 希望出版社,1986.

[2] (美)雷蒙德·罗斯.演说的魅力[M].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