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教学设计

五猖会

发布日期:2018-09-26 08:34:47     来源:wangyoubiao

                                            五猖会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翟亮

【教学目标】

1、初读文本,了解江浙一带有关庙会的民俗,走近时代场景。

2、细读文本,重点揣摩五猖会父亲让我背书这一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整体观照,品味文中所写四次“赛会”的异同。结合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在“流离中”的境况,揣摩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的独特回忆。

【教学重难点】

细读文本,并结合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在“流离中”的境况,揣摩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的独特回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鲁迅先生在散文诗《野草·墓碣文》的“疑惧”中说道:“……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鲁迅先生“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的”《朝花夕拾》里的《五猖会》,品味鲁迅先生在流离中,对儿时赛会“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的个中滋味!

二、解读文题,初入文本

1:文章的题目是《五猖会》,五猖会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明确:五猖会是:在东关五猖庙举行的迎神赛会。

2:那么鲁迅笔下五猖会的场景是怎样的?

明确:一字未写。

3:为什么?请用文中的话来解释原因。

明确:第19节: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第20节: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师补充:没有心情,没有兴致了。

4:准备去之前有没有兴趣?

5:有的,为什么?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第5节: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充满期待。

我想不想去看?想。(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这是具体表现

6:何以从想看最盛的五猖会到最后没有兴致呢?这之间发生了什么?

明确:临行前,父亲让我背书。

7:我背出来了吗?(背出来了),背出来去玩,怎么就没有兴致了?

明确:因为这个背书的过程太痛苦,给我的挫折和创伤太大了。

二、 细节揣摩, 分析形象

师问8:那么我们根据鲁迅先生的记忆,还原当时的场景,是怎样的。

接下来我们自读第6-21节。(要求边读边用笔圈画,用心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形象特征)

师说:这一部分写看五猖会的经过。作者详写了看五猖会前父亲让背书一事。

师问9:儿时的我兴致勃勃地准备去看五猖会,听到父亲让我背书时,内心感受是什么样的?

是忐忑的(我忐忑着)和不安的(担着心)、无奈的(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一盆冷水”这一形象的比喻,生动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反映出儿童幼小心灵所受到伤害的严重程度。

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于是,父亲“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百般无奈的心情。

师问10:在我非常痛苦而又无奈的背书时,身边的环境又是怎样的?

  家中由忙乱变成静肃,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时间一点点流逝,我现在不仅是痛苦、无奈还有焦急和压抑。通过侧面描写和景物描写进行渲染和烘托,写出我背书的艰难和内心的压抑。)

师问11:父亲让当时7岁的“我”背什么?(《鉴略》)背多少内容?(二三十行)

(我们看一下当时鲁迅的父亲让他背的内容),能不能轻松地背出来?

《四字鉴略》清·王仕云

粤自盘古,生于大荒。    有个叫盘古的人,生于太古的混荒之中;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他一出来治理世界,就辟开了混沌迷茫。

天皇氏兴,澹泊而治。

先作干支,岁时爰记。(爰 yuán,于是)

地皇氏绍,乃定三辰。人皇区方,有巢燧人。

太昊伏羲,生于成纪。时河出图,用造书契。

八卦始画,婚娶以正。炎帝神农,以姜为姓。

树艺五谷,尝药辨性。轩辕黄帝,生而圣明。

擒戮蚩尤,神化宜民。六相分治,律吕调平。

五币九棘,泉货流行。麟凤显瑞,屈轶指佞。

在位百年,文明渐兴。少昊颛顼,帝喾高辛。(

唐尧崛起,嗣挚而升。屋茅阶土,饭簋啜铏。(Guǐ)(chuò)

华封致祝,蓂夹生庭。(míng  ~荚〕传说中尧时的一种瑞草。

童谣叟歌,荡乎无名。有虞舜帝,克尽孝敬。

象欲杀兄,帝愈恭顺。登庸受禅,陈鼓设旌。

能进元恺,殛诛四凶。(杀死)(元恺:贤臣、才士)

敬命九官,欣歌南风。(九官:1.古传舜设置的九个大臣。2.泛指九卿六部的中央官员。)

迨南巡狩,苍梧考崩。夏禹俭勤,绩昭治水。

嗣舜登位,建寅绝旨。(建寅:夏历正月;旨:美味、甘醇)

    难背,又必须要背出来,年幼的我在百静中,想象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前一个比喻,将无形的念头,比作“铁钳”,以便把那些一点也不明白的文字强行留在脑海里;而将自己诵读时发抖的声音,比作深秋即将消亡的蟋蟀的哀鸣,可见“我”当时是多么的无助。内心是多么焦急和痛苦。)

   这次的背书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了,所以文中说“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问题12: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什么样的父亲?(先概括,后解说,立足文本,有理有据。)

明确:严肃、专制、威严、不了解孩子心理的封建家长。

三、以意逆志,探求主旨

问题13:通过以上对“父亲”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文中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对封建教育压制儿童天性的批判,对封建家长制的批判。批判(板书1

问题12:你们都明白了,鲁迅怎么还是诧异?诧异(板书2(以上时间控制在13分钟完成)

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于无疑处设疑)于无疑处设疑(板书3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孟子·尽心下》。)

读文中最后两段文字。(让学生齐读)

1、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2、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儿时对父亲的所为是厌烦的,不理解的;而时至中年的鲁迅对父亲当初的所为还不理解吗、诧异吗?

在阅读过程中除了要学会“于无疑处设疑”外,我们还要学会“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出自《孟子·万章上》。以意逆志,是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以意逆志(板书4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于18961012(农历96)去世,终年三十七岁。 鲁迅生于1881925日,其父去世时他16岁。作者写作此文是1926年,时隔父亲去世已经30年,在回忆往事是就是为了批判他的父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对封建家长制的批判。

问题13:父亲,真的就是你们说的那个父亲吗?严肃、专制之外还有什么?请进一步思考。

1)背的是《鉴略》。蒙学历史读物,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

2)背的是二三十行,而不是更多。虽困难,还是能完成……

  也有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和疼爱,文章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怀念怀念(板书5

无论是“我的梦很美满,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的内心表白,还是在《父亲的病》中“我很爱我的父亲”的直接表达,鲁迅对父亲都是充满敬重和满怀感情的。

正像颇有佛学情结的许地山在小说《商人妇》中所说:“造作时是苦,希望时是乐。临事时是苦,回想时是乐。”(人至中年,回望往事,滋味已与孩时自己所味有以不同。)

因为对孩子有深沉的期盼,就在孩子兴致很高的时候,浇一盆冷水吗?再次读文章的最后一句。“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父亲早已故去,如果老父还在人世,我想鲁迅的诧异就会有答案吧。不尽的遗憾,不尽的追忆,深刻鲁迅的记忆中。五猖会当时的盛景也无从忆起了。(争取在21分钟内完成到此)

四、 合作探究,深入解读

问题13:文章题目是《五猖会》,就写东关五猖会就可以了,为何还要写前三个赛会?

我们完成下列表格,比较四次赛会的异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请同学们相互交流)

赛会名称

赛会特点

“我”情感变化

童年的赛会

寥寥

盼望——失望(两个总是: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也总是只留下一些纪念品。)

明社的赛会

豪奢

向往——惋惜(可惜这种盛举,早已和明社一同消灭了。)

亲见的赛会

较盛

羡慕——遗憾(然而我到现在终于没有和赛会发生关系过。)

东关五猖会

最盛

兴奋——扫兴(对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不同的赛会,相似的情感收束,前文为后文作铺垫。鲁迅所写目的仅是为此吗?(26分钟结束)

五、 知人论世,背景补充

在阅读时,要能解读透作家的写作意图,还要能“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的《万章章句下》。孟子的本意是论述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者本人思想、经历等的把握问题。知人论世(板书6

 

《朝花夕拾》一共收录了十篇回忆性散文,分别是

《小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狗··鼠》                《父亲的病》

《阿长和山海经》           《琐记》

《二十四孝图》             《藤野先生》

《五猖会》                 《范爱农》

《无常》                   《后记》

《五猖会》在《朝花夕拾》目录中排第四篇,鲁迅在《小引》中说:“这十篇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流离中: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后,北洋政府曾拟通缉当时北京文教界人士鲁迅等五十人,因此作者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处。避居德国医院时因病房已满,只得住入一间堆积杂物兼做木匠作场的房子。

六、 拓展思维,多维解读

《朝花夕拾小引》开篇说道: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得一点闲静来,那么集子中的十篇散文自然是鲁迅寻求闲静所做的努力。

在将这十篇回忆性散文进行整理时,作者将《旧事重提》改为《朝花夕拾》,如果仅仅在用词方面从更加具有诗意美来断言,是不能究竟的。作者陆续在《莽原》上刊载这些回忆性散文的初衷,或许是很想在记忆中“抄”出些往事来,借以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但当到了整理作品集出版的时候,作者发觉似乎与“抄”的初衷有些抵触,毕竟是经过了记忆加工过的往事,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重返那条昔日的时光河流。)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朝花夕拾·小引》

朝花经过时空流转和记忆的淘洗,“夕拾”已经不再是带露的“朝花”,不可避免地会因为作者经历了世事沧桑从而站在人生流离的另一个“街头”来觉照这一切。

世乱,生命涂炭,志士灰心,见时事无可为,遂转而为自我之寻究。——钱穆《国学概论》

 

如此看来,《五猖会》是借助儿时盼望的迎神赛会、《陶庵梦忆》记载的豪奢盛举、毫无准备偶遇的赛会和精心准备远赴东关的五猖会,它们以或寥寥,或消灭,或没发生关系,或记忆折翼的黯然收束,契合着作者鲁迅在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后,“流离在医院和木匠房”(《朝花夕拾·小引》)里写作此文时的灰色心情。就像四支记忆箭镞的先后坠落,真实而又无声地遗落在作者眼前……写作也是为了“忘却”,为了“忘却”后的抒怀自释!

 

“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虽然这些文字摘选自1933年《为了忘却的纪念》,鲁迅先生为纪念左联的五位烈士而写,相去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的《朝花夕拾》有了几年的时间,但在爱憎分明、外冷内热的鲁迅心中,长期以来的写作既是他对敌战斗的武器,又何尝不是他抒怀自释的半院幽径呢?

七、总结归纳,收束全文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野草·墓碣文》

阅读,是一种觉照,是一种“独坐清宅意可通”(南怀瑾先生《不堪风雨乱红尘》)的自得,是自我情感体系和作者情感体系相互印证的历程,是穿越时空壁障的锐矛。得内心的渐次丰盈,方可独拓文化自信的一脉幽径!

八、             课后作业

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记忆,正像颇有佛学情结的许地山在小说《商人妇》中所说:“造作时是苦,希望时是乐。临事时是苦,回想时是乐。”请撷取你生命中的一个记忆,“朝花夕拾”,写一篇随笔。

九、             板书设计

                           五猖会

                                               鲁迅

                    无疑处设疑        批判

                    以意逆志    诧异  怀念

                    知人论世          自释

十、教后反思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