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教学设计

《万事通》

发布日期:2018-09-26 08:32:46     来源:wangyoubiao

 课题:《万事通》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研读文本,把握本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并明确主人公性格的复杂性。

2、深入文本,进一步掌握鉴赏小说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基本方法。

3、探究文本,结合时代背景,明确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研读文本,学习本文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把握人物性格的复杂性特点。

三、【学法指导】

阅读文本,梳理文中的情节,品悟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全面解读柯拉达性格特点;能够分析出“我”对柯拉达先生的态度,以及前后变化原因,结合时代背景,感受到柯拉达先生给当时社会的一抹明亮。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新课教学】

知识链接:

(一)毛姆(1874 125日——19651215日),生于巴黎,英国小说家、戏剧家。生于律师家庭。父母早死(8岁丧母、10岁丧父),由伯父接回英国抚养,毛姆的伯父生性淡泊,较为冷漠,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毛姆决定不追随其父辈的脚步,转而学医。然自从毛姆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大获成功之后,毛姆转而致力写作。

毛姆的作品常以冷静、客观乃至挑剔的态度审视人生,基调超然,带着讽刺和怜悯的意味。在一战期间,毛姆参加了红十字会的救护队,这期间他辗转于各地战场,看遍战事给人们带来的影响;这一经历也反映在毛姆的作品中。

由于毛姆的童年在法国度过,青年时期在法国养过病,中年后又定居法国,并且经常旅行,毛姆可以说是一个最没有英国气的英国作家。他的短篇小说不但受莫泊桑的影响,而且为他赢得了“英国莫泊桑”的声誉。

(二)关于莫泊桑的艺术创作

在对人物的描绘上,莫泊桑并不追求色彩浓重的形象、表情夸张的面目、夸张的生平与难以置信的遭遇,而是致力于描写处于常态的感情、灵魂和理智的发展”(《论小说》),表现人物内心的真实与本性的自然,通过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状态与在一定情势下必然有的最合情理的行动、举止、反应、表情,来揭示出其内在心理与性格的真实。在莫泊桑的短篇里,也曾出现过一些不平凡的、有英雄行为的人物,莫泊桑短篇小说在人物描写上的现实主义艺术,总的来说,就是人物形象的自然化与英雄人物的平凡化,这两个特点使他不是与过去的小说艺术,而是与他之后的现代小说的写实艺术联系了起来。

莫泊桑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莫泊桑力求逼真自然的写实方法是与他的现实主义典型化的艺术思想不可分的。他严格地把“逼真”和“真实”区分了开来,他摒弃照相式的真实,而致力于把比现实本身更完全、更动人、更确切的图景表现出来他善于在那些粗糙、混杂、零散、琐碎的日常生活现象中进行选择,舍去所有对他的主题无用的东西,采用其中最具特征性的细节,以“突出表现那些被迟钝的观察者所忽视的,然而对作品有重要意义和整体价值的一切”(《论小说》)。在这一方面,莫泊桑与自然主义的实录性的写作方法有所不同,从而避免了实录性方法所必然带来的繁琐拖沓的文风。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英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和戏剧家毛姆的作品《万事通》(PPT1【板书:标题,作者】。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预习,初读这篇文章,大家觉得这篇作品,具有什么特点?很幽默的。

  (二)解题

1、幽默在于对主人公形象的刻画上。那么万事通是谁?——柯拉达先生。

2、他为什么被称为万事通,文中有没有直接点明原因?

——第28  无处不在而且无时不在。(他主办一切)

所以我们称他为“万事通”。

“不论是什么事,他总是比谁都知道得多。”“在他的脑子里,从来就没有出现过自己也会弄错的这样一个可能性。”

无所不知,无事不知。

(三)研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1、概括文章的前28节,思考他都通什么?运用哪些描写方法?表现出了柯拉达什么样的形象特征?

(1)通酒水     语言、动作、神态    夸夸其谈、 庸俗、 随意

(2)通纸牌     语言、动作          没有眼色、指手画脚、死皮赖脸、自以为是

(3)通交际     直接叙述            死皮赖脸、争强好胜、爱出风头

 照理如此热心,而且“万事”皆通之人,应该博得大家的喜欢。但是并非如此,大家叫他“万事通”,不是夸赞,而是带有贬义和嘲讽色彩,“他肯定是全船最招人嫌的人”。

2、这些都是借“我”这个同船的限知视角以及“我”的感受来写柯拉达先生的。这是观感写人(利用人和人的观察感受为手段来塑造人物的人物描写艺术。)。那么“我”对柯拉达的态度是什么?在文中筛选出相关语句。

      1:我思想上就已经准备讨厌他了。

      2:我对柯拉达先生实在没有一点好感。

      17:我不喜欢柯拉达先生。(段中)

      27:我不喜欢柯拉达先生。(独立成段)

程度上是逐渐加深的。(可以画图示)

3、一个人,让人讨厌成这个样子,虽然他通“事”,但是不通“情”。他的确不通“情”吗?

(四)品味冲突,赏析观感反转

1、我们来看文章第30-71节,主要写了争辩珍珠的真假。——对兰赛太太的珍珠项链,柯拉达认为是真的,兰赛先生认为是假的。能在众人面前辨认出项链的真假,对柯拉达重不重要?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答:第30(慷慨激昂、口若悬河)、31节(口若悬河、慷慨激昂),看出他情绪激烈、喋喋不休、喜欢争辩,(非得把你说得跟他的想法一致,才算完事。)

涉及到他做珍珠生意的名誉问题。也涉及到他船上众人面前的威望、面子问题。

2、珍珠是真的?还是假的?哪些地方可以评判出?分角色朗读第33-62节(柯拉达、兰赛先生、兰赛太太和旁白安排4个学生)。其他学生边听边划出能判断珍珠的真假的依据。

可以从兰赛太太的几次伏笔中看出来。

34小节:兰赛太太不好意思地微微红了红脸,把项链塞进衣服里面。

45小节:兰赛太太说的话

52小节:我解不开,找借口

56小节:兰赛太太绝望的神色

通过兰赛太太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体现出来。

3、珍珠是真的,又为何主动认输呢?

让学生齐读第5657节。确定是真,但不能说是真,文中只在57节简短地刻画了他的神态——张口结舌地愣住了,脸涨得通红。思想上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那么大家发挥充分的想象,当堂表述他当时思想进行着怎样的斗争?

   兰赛太太脸色很难看,快昏倒了,她哀求我的意思太明显了,肯定这里头有问题,说不准我要是坚持真相说珍珠项链是真的,那兰赛太太就要糟糕了,她肯定没办法解释哪来的钱买这项链的。可是,真的要撒谎吗?为了帮她一个忙让自己丢脸吗?这样子我的面子就全没了,说不定大家都会嘲笑我,认为我以前说的那些都是在吹牛,这太丢人了。说真的还是假的?看兰赛太太那样子,很可怜,算了,就认一回输吧,免得害得人家夫妻不和,说不定闹出人命来。

展现了矛盾的心理(说实话:挣足面子、抓住机会炫耀自己;说谎话:丢了颜面,保全兰赛夫妇的面子、家庭)

      ——显得非常的真实(表现人物内心的真实与本性的自然,通过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状态与在一定情势下必然有的最合情理的行动、举止、反应、表情,来揭示出其内在心理与性格的真实。

4、柯拉达的担心有没有道理?兰赛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29节(高大魁梧)39(严酷的笑容)第47(有这样的便宜钱可拿,我不拿才是傻瓜透顶呢)50节(跳起来、我来解)——粗俗、贪婪、冷酷自私、傲慢无礼等等。

5、柯拉达不仅预料到事情的发展,而且已看出事情的真相,文章第70节“我要是有一个年轻貌美的小媳妇,才不自己呆在神户,让她到纽约去住一年呢。”

柯拉达到底是帮忙,还是帮凶?

根据法律的规定,婚姻中财产将完全属于丈夫所有。如果一个英国女人被认定对丈夫不忠,丈夫可以马上和她离婚并另择佳偶;可如果事情换作了她,就完全成了另一码事儿;不管她的丈夫行为多么不检点,她也不能与他离婚。在十九世纪的英国,离婚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上层妇女的一种特权,并且离婚女人的名声将会比离婚的男人差很多。       (《十九世纪西方妇女的地位和女权运动的兴起》)

从中看出柯拉达是一位善于观察、良心未泯、善解人意的善良的人。

他的善良是建立在对人心人情的准确洞察上的。——所以柯拉达亦通人情。

   评论家把小说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呈现出的是单一性格,简单化、概念化,缺少生气。(《祝福》中鲁四老爷,道貌岸然,自私冷酷);“圆形人物”往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如柯拉达先生)

总结:看到通人情的柯拉达,我对他的态度也发生的改变,我不完全讨厌柯拉达先生了。

 

(五)深入文本,探究形象意义

1、请大家咀嚼这句话,“我不完全讨厌柯拉达先生了”。怎么去理解?“不完全”讨厌,还是有点讨厌?作者毛姆的用语非常的冷淡。

“我”之前为什么讨厌柯拉达先生?文中有一句话提醒了读者:“可是假如我的旅伴姓史密斯或布朗什么的,我还不至于这么扫兴。”课文下注:“史密斯、布朗都是普通的英国姓。”把作者的话换个说法即:“假如我的旅伴是个英国人,我还不至于这么扫兴。”我不喜欢柯拉达先生是因为他不是英国人。

可是作者又有意迷惑读者:柯拉达是英国人,护照可以证明。“为了证明这一点,柯拉达先生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护照,洋洋得意地伸到我眼皮底下晃了晃。”(第9小节) 不过有意思的是,作者又不断暗示读者柯拉达不像英国本土人。

“他的黑色的长发是光滑而拳曲的。”(英国本土人一般头发不会是黑色)

“他说话流利,但流利之中没有一点英国味。”(第10小节)

“我感到相当有把握如果把那张护照拿来仔细看一看,准可以发现柯拉达先生出生地的天空要比英国一般能够见到的天空更蓝些。”(第10小节。表面上表扬柯拉达先生出生地的天空蓝,实际上想告诉读者他不是英国出生的人。)

“但是柯拉达先生投过来一个东方式的微笑。”(第12小节)英国国旗是一面壮丽的旗帜,但是挥舞在一位来自亚历山大港或是贝鲁特的绅士手中,我不禁感到对它的尊严有所损害。(第17小节。亚历山大港是埃及在地中海岸的一个港口;贝鲁特是黎巴嫩首都,位于地中海边狭长的平原上。两个地方都不在英国。)

“我估计兰赛先生对此根本一窍不通,但是他舍不得放过一个可以嘲弄近东人的机会。”(30小节,作者直接称柯拉达先生为“近东人”)近东(亚州西南部、非州东北部地区)

“他的刮得干干净净的浅黑色脸上,漾出了胜利的笑容。”(第56小节。肤色为浅黑色,英文原文为swarthy,意为黝黑的)

……

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完全可以推测:柯拉达是一个没有英国血统的英国籍人。

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①但是,一听同房旅客的名字,我又凉了半截儿

②可是假如我的旅伴姓史密斯或是布朗什么的,我还不至于这么扫兴

③乔治国王治下真是什么样的古怪的臣民都有。

④但是柯拉达先生投过来一个东方式的微笑。

⑤英国国旗是一面壮丽的旗帜,但是挥舞在一位来自亚历山大港或是贝鲁特的绅士手中,我不禁感到对它的尊严有所损害

“我”是一个自认为绅士(讲究礼节、相互之间保持一种距离感、克制、内敛等),却有意识地(戴着有色眼镜)对柯拉达这个近东人(英国人)排斥厌恶的英国人。

3、不仅我对这个非本土的英国人产生偏见,就是兰赛先生也是如此?

28节,对于这位近东人的自以为是非常看不惯。

30节,但是他舍不得放过一个可以嘲弄京东人的额机会。

4、这样的人只是“我”和兰赛吗?

(六)研究文本,探究主旨

 个人是整个社会的宿影,背景“15-16世纪,英国的扩张,使得英国人有了强烈的优越感,狭隘的种族主义。”

〖背景〗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成功跻身世界前列,经济发达,在海外有大量的殖民地,盘剥当地人民并进行资本输出。自身的发达长期的海外殖民使白人感到无比优越,高高在上。被殖民的原住民被视为野蛮的、卑贱的、不发达的。

西方人这种对东方长期秉承的偏见并没有合理的根据,既非来自事实,也无确凿的证据,而是长期以来的虚构、臆想。——作者对民族歧视的批判。

〖主旨一〗

A、“我们”带着有色眼镜看近东人——种族歧视

  毛姆先生从1916年到1959年期间多次到东方游历,甚至定居东方。毛姆在其多篇涉及东方的、殖民题材的文章中都有映射白人对东方文化和东方人骨子里的鄙视,所以在“我”眼中,连柯拉达的笑容都带“东方式”了。

 〖主旨二〗

B、寒冬里的一股暖流——呼唤热情善良宽容的人生态度

作者经历丰富,性格孤僻,为什么会塑造一个如此复杂的人物?

〖背景〗

一战后的英国,饱受战争的创伤。尤其是妇女、儿童变得孤苦无依。

一战使得英国丧失了600万青壮年男性,剩余男性也遭受大规模的失业,整个英国陷入经济大萧条。

——战后人民心态的冷漠、悲观、胆怯,而毛姆笔下的柯拉达犹如一股春风,想驱散这股冷漠,疗愈人们的伤痕。他的热情,他的善良是整个社会所缺失的。

人所固有的善良,将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向往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高尔基《童年》

(七)总结全文,启迪思想

1、作者毛姆曾说:“小说家通过自己所讲述的事件、选择的人物以及对他们的态度,为你提供了一种对生活的批判。”

请你说说读这篇作品时领悟到的“对生活的批判”以及作者隐含在文本中的道德观念。

①对柯拉达的态度由讥嘲变成钦佩赞赏,看到人性中的闪光点。→进而更明白了人性的多面与复杂。

②对兰赛太太的鄙夷,对所谓婚姻与忠诚的狭隘判定。→趋向于对人性和情感的理解宽容;

在毛姆的作品中,男女关系不正常的女性通常都有颗金子般的心。他痛恨传统观念对个人的约束。

③对“我”的认识:从对英国人的傲慢和优越感的批判。→上升到理性观照偏见的形成和克服。【种族()的优越感,并非在于金钱、权力、地位,而是人的高贵精神。“精神上的贵族”//理性战胜偏见:不要被固化情感、偏见所左右】

总结:文中的“我”就是这样一个带着有色眼镜、带有主观情感去评判别人的人。但通过观察,“我”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最终“我”的理智战胜了情感,“不完全讨厌柯拉达先生了”。——一个白人的自身的反省

 “我们躲避过度地崇高,是为了复现人性的本来的面目。认识了人性的怯懦与卑下,我们才懂得包容与悲愤,再踏实地谋求个人道德上的进步和完善,而不是反其道而行,奉怯懦卑下为理想。”——梁文道《常识》

 

2、优秀的小说总能刻画出人物的复杂性格,这些人物就像我们生活中所看到的“圆形人物”(「 英」福斯特《小说面面观》)。我们生活中的人物不是符号化的,平面的,是圆形的,活生生的。文中除了柯拉达先生,还有其他圆形人物吗?

“我”:傲慢与偏见;被善良感动而改观(偏见的形成和克服)

兰赛夫人:有谦逊的美德,对婚姻不忠(毛姆悲观偏激的婚姻观)

毛姆对女性形象的刻画独具特色,一般而言,他厌恶和轻视女性。曾有人询问他为什么这样处理,毛姆的回答是:“我属于一个妇女处于过渡阶段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妇女一般地……既无她母亲的优点,也无她女儿的优点。她是一个解放了的奴隶,可是不了解自由的条件。她没有受过良好教育,她不再是家庭妇女,还未成为一个(好)伴侣……”——特德·摩根  《人世的挑剔者:毛姆传》

兰赛先生:固执己见,相信妻子

3、周作人说《在酒楼上》是一篇“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有人也评价《万事通》是一篇典型的“毛姆式的小说”,作品幽默风趣、兴味盎然,文字不剑拔弩张,语气中总有一种超然于小说和读者之外的英国式的冷淡态度,不免有些尖酸的笔触,准确刻画出自己所见所闻的社会现实。他从不把自己的作品打造得道貌岸然,也无意用先知的口气指导读者该如何生活,只是在无数细节里不动声色的表达立场。满地都是六便士,他抬头却看见月亮。(《月亮与六便士》)

4、《万事通》

他为人庸俗,死皮赖脸,自以为是

浑身上下散发着一股廉价的气息

但善良的本性

却让他真切聆听到了

生命行走在针尖上的呻吟

在一颗心

怎么也穿不透另一颗心的时代

原来

他就是那照亮人心的月亮

 

(八)、拓展阅读并深入探讨

      

     阅读“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专题中的另一篇文章《秋天》,结合主人公菲利浦年轻时和老年时的经历,思考分析他的性格特征是什么?如果当初玛丽娅嫁给菲利浦,菲利浦的性格会不会改变?小说塑造这个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九)板书设计

              准备讨厌                                                            (英)毛姆

                                                                                    幽默                               

(万) 事                                             我不完全讨厌

                        没有一点好感                                      (人)情  真实

                          

                                                                                     精巧

                                  我不喜欢(段中)

 

 冷淡

                                             我不喜欢(独立成段)

                                                                      

                                

                 

                    圆形                    活生生

                                 Mr.Knowall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