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性(没有外延引申义)材料作文的写作训练
教学设计
名词性(没有外延引申义)材料作文的写作训练
王友标
一、学习目标:
掌握名词性(没有外延引申义)词语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二、思考辨析
请说出下面两个词语在内涵上有何不同?
路 公路
内涵理解
路:首先字面义为道,是指现实中往来通行的地方;
其次,还有大家约定成俗的外延抽象的含义-------思想或行动的方向、途径
如心路,成才之路……
公路:是现代术语,是可以行驶汽车的公用之路、公众的交通工具行驶之路。“公路”这个词是一个具象词,是生活中实实在在可见的,它在文学上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外延引申含义。
再如:
灯 日光灯
前者“灯”除了指具体可见的照明用品外,还可以喻指能指明人生方向,给人带来希望的抽象物,如长者的教诲,内心的信仰等。
后者“日光灯”,就是指一种具象的灯具,它没有特定的外延引申义。
如果以有外延内涵意义的名词“路”或“灯”作为议论、叙写的的核心词,我们必然都会往外延意义上想,写它的象征义。
但如果以没有外延内涵的“公路”“日光灯”作为议论、叙写的的核心词,我们该如何立意和行文?
这应该是2017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留给我们的思考!
三 分析2017江苏高考作文材料
原材料: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从审题来说,无论你是议论说理,还是叙写抒情,都离不开核心词“车”展开。这个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
但,关键在于,“车”,自古到今,没有哪个人给它附加一个特定的内涵,而被流传!这样问题就来了,关于“车”我们写什么?立意怎么确定?在紧张的高考考场上,不少学生都发现,背过的素材好像跟“车”都绝缘,写作的套路和规定的步骤在这里都行不通!于是懵了,不是无法下笔,就是硬着头皮把平时的素材往上凑,没有时间考虑是否适合。
但,有智慧的考生却有了如下的佳作:
车的诗学
谁曾听闻车的诗学?没有。因为诗来不及对车作出反应,因为诗学遭遇了一种完全陌生于己的物质。诗学对车的喧闹报以沉默,诗意在车辙处藏起了自己的足迹。
车是反诗学的。
在古代,车仅是代步工具,或是战场的重器,它常常屈居于乡思或战争的借代转喻的某个角落。在古诗中车远不比月亮,不是完整的意象。“晨起动征铎”,只有声音被征召入诗;或者作为轩盖华幕暗指豪门贵族。车在古诗中是被忽略的,只是诗飞歌扬的附带部件而已。至如庄子的螳臂当车的寓言,车早已绝尖而去,即使没有缺场也不是诗意的出席。
……
诗学对车的否认中,多少有一丝尴尬与羞耻,车的神话与诗的神话争光,车使诗不得不承认其词语与音响的偶然外壳,车以反诗意的洒脱构建自足的诗学。人们以为找到了特立独行的反叛,却回归到了古老的欢欣与疼痛。
单车上的生活美学
……
李泽厚说,美是自由的意志。在骑单车与开汽车之间,人原本可以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时间感常常逼迫我们自觉地放弃这份选择权,无意识地沦为汽车的附庸。于是,成为弗洛姆所说的“占有”而非“存在”的生活状态。
选择单车,意味着选择缓慢,主动创造出欣赏美的可能。……
灵魂还在路上
……
现代的一切,从出行到生活,都在向我们叫嚣着:快!快!再快一点!自行车不够快就换成汽车,汽车不够快就乘高铁。茫茫中似乎有什么指引着我们,毫不疲倦也从不回头地忙碌奔波。我们要忙碌地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了远方的繁华与成功,要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充实自己的人生。于是,我们务实到最后,只剩下扬尘而去的风尘碌碌。正如王小波所说,“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事实上,眼前没有诗与田野,远方也不可能有。我们在股票号子里看到那一双双瞪着板的眼睛,曾是看过山,看过水,看过明月与清风的眼睛;那双签着六合彩的手,曾经是写过情书与诗歌的手;那双为了生计而奔波的脚,曾经是踏过原野与沙滩的脚。
对举式表达,呈现的是现代人一直向前向前,功利化,物化,曾经的美好已经失去。
这时候,我便不由得思念起古代的山水田园了。“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在远离尘世喧嚣的山水中觅得了禅意与诗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真正的美景也只留于那些敢从既定的康庄大路上走向沿河风景小路的人。
“岂料风尘同碌碌?”百年之前,面对着科场与宦海茫茫,柳如是如是感叹。而当我们坐进汽车,不要忘记,我们的灵魂也在路上,等一等它吧。
载上生活缓缓归
路边多了一排公用自行车,清新如绿,快要与身后草丛融为一体,是勃发的生机,向生活贴近。
多年前,国人一直打着“赶超英美”的气势,加紧步伐,生怕落于人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森林般拔地而起,蜿蜒曲折的高架桥穿越重叠,地铁为厚实的土壤穿孔,飞驰的轿车在路上“吞云吐雾”。我们的城市借着路面上各类汽车的咆哮宣告着城市现代化的到来,却掩盖不了生活的呻吟:我们的蓝天消失不见,雾霾早已迷住了双眼,一方宁静被汽车嘶吼刺破,城市风景成为车窗外匆匆掠过的阴影。
……
车中窥人
小时候,总是惊诧于车窗的设计。车内之人可以肆意窥伺车外的世态人情,车外之人却无从知晓车内况味。身是自由的,心却如困兽,如井底之蛙,无以凭依。
由车窗的设计,可由内观外,而外不可窥内,揭示了世人封闭自己的现象
……
人情还得比车快
……
勒庞在《乌合之众》里称“人是一种群体动物”;徐贲在《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中称“人是一种情感动物”。私下(应该是“两厢”)合并,便会发现,原来人是一种“有情感的群体动物”,即人情所在。“人情”重在一“情”字,有情有义,不至于在钢铁中成为机器。而这还是取决于“人”。“人”,一撇一捺,简简单单,但简单的背后是复杂的情在包裹自己。但是,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现代人交流得以频繁,为何会落到渐渐频“烦”的下场?
……
于是乎,在车来车往的今天,我们离不开车,也不能离开车。但是,能使车安稳上路,必要有一颗火热的人情之心,毕竟恒河沙数的汽车在钢铁森林里穿行,有柏油路,有霓虹灯,还要有车上温暖的人情,来温暖这座城市。
读了上面的作文,你觉得该如立意行文?
不为抽象所困,不为意象所困。
不是传统意象?没有抽象内涵?
不要紧,没有,我自己加!
我们让它与诗学产生联系;我们让它和生活中的美学建立关系;我们也可以让它带上人的灵魂;也可以通过它来窥人;当然也可以通过它来表现人情……
原来,没有抽象的固定内涵不要紧,我们让它有“我认为的内涵”,只要说的有理,你就是天理!
四、课堂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手机,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工具,有的人用它办公,有的人用它聊天,有的人用它娱乐,有的人用它拍照……手机 ,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手机,折射出生活的情怀,引领了时代的潮流。
[实例1]
车的诗学
谁曾听闻车的诗学? 没有。因为诗来不及对车作出反应,因为诗遭遇了一种完全陌生异己的物质。诗对车的喧闹报以沉默,诗意在车辙处藏起了自己的足迹。
车是反诗意的。
在古代,车仅是代步工具,或是战场的利器,因此它屈居于乡思或战争的借代转喻。在古诗中车没有完整的形象。“晨起动征铎”,只有声音被征召入诗;或者作为轩盖华幕暗指豪门贵族。这并非根于古代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车,车在古代是被忽略的。它只能在部件上附带诗意,或重现为象征性的符号。至如庄子的螳臂当车的寓言,车却完整地缺场,表现为抽象性的力量,这恰好预示了它的现代身份。
依济慈、莎士比亚的要旨,刘勰的意旨,诗有挫万物于笔端之力,为何在现代依旧回避车? 车的机械身躯迥异于诗歌水乳交融的肌体吗? 车的风驰电掣超越了诗的吸收能力吗?车的财富象征玷污了诗的田园梦想吗? 如朱光潜言,诗人的观感组织为意象,并在回味和融洽中至于诗境。但车不容人的回味,人们面对川流不息的车辆,只有惊讶可言。庞大的身影在弹指间归于虚无,这是和“逝者如斯夫”大相径庭的印象。不止如此,车辆还以其狡黠的外壳抵抗人们的注视,以轰鸣的噪音打断诗人的冥想。即便是现代诗也少有车的出现,实则两者有潜藏的血脉,现代诗借来不协调的形式、冲动的情绪和刺耳的音韵。如此,逸影不在,车重述了诗学。
车解构了诗学的结构,魔力所至,更重组现实的时空。遑论车如何使“山长水阔知何处”成为了陌生的抒情,车辆还打散了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人在车中,灯光璀璨化成流动的如梦似幻的光带。车辆以空间的穿梭骗取了时间,时间被车轮度量。而面对这种变幻而重复的景象的路人,却恍然有时间停止之感,刺痛他的,是车壳和车掠过身边的痕迹对空间的切割。爱伦。坡小说中的人物沉迷于徜徉街上与陌生人照面的快感,然而现代城市中车辆、为车设计的公路及周边商场吸纳了这一切。游荡者不复感于人的物化,他的诗由流动的物的暴露组成。一个诗人在街上必须提防来往车辆,这是城市紧张感的一个微观。车改造了城市的功能,高速公路和现代化的马路划分了不同区域,而车的原子连接相异的地点,人必须服从他长期习惯的世界的变动。车,通过摧毁旧的时空秩序,压迫人的心理构造,变革了诗学之源。
那么,车所不在处,正是车的诗学。诗中难能有车,车却成为小说或更多更微妙零散的诗意的元素。车提供一个安逸、功能齐全的封闭空间,它是身体的物质延伸,使人忆起身体如何是灵魂的物质延伸。60年代美国的摩托车与轿车催生的公路小说,似乎验证了车如何成了心灵反抗灵魂的同谋。人们在车里找到独立或孤独感,车即沉默的诗学,或说,现实的意象。
诗学对车的否认中,多少有一丝尴尬与羞耻,车的神话与诗的神话争光,车使诗不得不承认其词语与音响的偶然外壳,车以反诗意的洒脱构建自足的诗学。人们以为找到了特立独行的反叛,却回归到了古老的欢欣与疼痛。
[评析] 这是一篇匪夷所思的佳作。作者的思想天马行空,读来让你步步惊心,时时意外,又不得不被作者的奇思妙想所折服。作者把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车与诗学扯在了一起,却为的是证明“车是反诗意的”,然后一路摇曳生姿,围绕着“车”与“诗”生发出一派旖旎风光,种种悖论神奇地互相对峙又互相支撑,行文与语言别致新颖,自成一派,既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琳琅满目,又有万变不离其宗的清晰线索,同时还有自圆其说的逻辑结构。作者对诗与诗学都有深刻的体验与认识,所有材料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整篇文章丰赡圆熟,深厚大气,令人拍案叫绝。
[实例2]
我在车上驶过的岁月蹉跎
透过屏蔽门的玻璃,我看到远处幽暗的隧道里射出来的一道光------车来了。
我跟着人群,挤上去,找到了一处站脚的余地。清晨的车里挤着各色各样的人,像一个聒噪的大锅炉。我忍不住去打量他们,西装革履的上班族,打着耳洞的年轻朋克,眼神空洞,琢磨不透的中年人,叽叽喳喳的肆无忌惮的悍妇..若千年前,他们是否也同我一样,在这个青春正好的花样年华,坐上了这辆义正词严的班车。
这辆车驶向哪里,我们谁都好像知道,但又有谁真的知道? 我只知道,随波逐流,是我不得不上车的原因。
今天是我人生中所谓很重要的一天,我好像得上车,哪怕挤破人头,我也要挤上去,哪怕我不知道我要去哪。无论如何,我就是得上车。
母亲替我背着包,步伐轻快、急躁,但又好不沉重。“真的不吃些东西吗”她关怀又担忧地问我。“不吃了再拖赶不上车了!”我摇头。“也是。”她顺意认可道,目光又开始焦急地望向站台旁的左右来车,仿佛她眸里有个什么东西,可以像磁铁一般,让即将到来的车来得快点,再快点。
我又上车了,这次仿佛离我的目的地又近了一点儿。我无聊之余,开始想一些遥远时代的有的没的,隔着冗长的岁月长河,像鲁迅先生这样的一代文人当年也上过车吗? 我开始怀疑。像他这么豪放不羁、敢于开创、自成一派的人,凭什么头破血流地挤上一辆不知终点的车? 或许他没上过车吧,然而他早已是这辆车的“掌舵者”之一。或许原来就没有路吧,然而他们所指的路,却成了我们不得不确信且必将踏上的必由之路。
这车上承载了太多,年轻人梦想发泡的味道,中年人望子成龙的焦躁,谁的汗水,谁的血泪,谁的嘲讽,谁的憔悴。不如抬头看看车外的风景吧。晨间落下第一缕阳光,云间划过清晰的飞机线,雀儿衔了一枝新芽准备筑起明日的希望...这些对于车里的人都是过眼云烟。他们目光坚定不为之动容,仿佛车窗不是透明玻璃而是黑色幕布。任谁在他们眼上遮住了帘成为了活瞎子,一心只有前方那个若有似无的目的地。
车晃晃悠悠开了不知多久,停了下来。我终于到了目的地! 兴奋之余,我如重获新生一般下车。恍然如梦,我所到达的目的地,不过竟是另一个等候的站台。我木然地站在原地,和所有人一样,继续等车。
车来了,我跟着人群挤上去。这次,我却怀疑着是否还有我站脚的地方。但我终是上车了,一声尾气鸣咽,车子又义正词严驶出去了,仿佛一声冗长的叹息......
(评析] 本文是一篇四两拨千斤的佳作,自然凑泊,严肃反思,象征意味浓郁。文中的“车”既可实指为“我人生中所谓很重要的一天”要赶的车,更是指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被裹挟上去的那辆义正词严驶向若有似无的目的地的人生之车,正如作者所说的“这辆车驶向哪里,我们谁都好像知道,但又有谁真的知道? 我只知道,随波逐流,是我不得不上车的原因”。这种反思是深刻而尖锐的,我们有多少时候是像文中所说的鲁迅那样做自已这辆车的“掌舵者”,在没有路的地方开创自己的路呢? 更多时候,我们的确是头破血流地挤上了别人或社会要求我们上的车,且唯恐自已没赶上大流。作者冷静地描述着这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剖析着深层的原因,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这种人生的可悲与可怕。深邃的思考与严肃的质疑使文章有了哲学的意味,而既象征又写实的描写又为这种哲学提升做好了充分的铺垫。构思巧妙自然,叙议水乳交融,笔法老道精湛,实在是不数见之杰作。
学习建议] 作文水平的提升非一日之功,但也并非无迹可寻。高三训练一定要能力训练和文体训练并重,写作和修改并重,内容和书写并重。就写作能力而言,审题准确是第一位。切题才是最大的文采。今年不少考生出现了偏题现象,原因在于未能认真审读材料,抓不住关键词,捞到只言片语就随意发挥。其次是立意能力。怎样才能把你要说的“意”立得正,立得稳S市6清特市得高明,需要思维和表达两方面的训练。再次是选材能力。有的则抱残守缺,捉襟见肘。这其中就见出材料积累的厚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