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提升与突破专题
教学设计
论述类文本提升与突破专题
王友标
论述类文本阅读:
重点提升:
论述语段论述层次的分析概括(划分层次,概括要点);
两类信息筛选 (表现类,原因类);
重点突破:
理解短语或句子的含意或内涵。
典题回做:
①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不一定只靠孔子学院,其实交流的途径还有很多,交流的内容也很丰富。说到“软”实力,软在我们理不直气不壮,我们总是去迎合别国的口味。传播中国的文化,就应该以我国文化为主。每年都有交流团出国,但许多人的指导思想是要迎合别国,而别国却恰恰不需要迎合。来中国交流的外国人是来看我们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可以借鉴学习。有一些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认为中国许多东西都是模仿、抄袭,没有自己独创、独立性的东西。也有一些外国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但是,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却存在模糊、片面的理解,有的人甚至根本看不起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研究科学史的学者就曾说过:“中医阴阳五行的那套说法,打死我也不会认同的。”我们给外国人讲阴阳五行,有的一下子就接受了;给中国人讲,国人反而听不懂。我们还有什么地道的中国文化走出去了呢?有人说我们的国乐走出国门了,但现在中国的乐律其实绝大部分都变成了西洋的乐律了,我们其实没有把真正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东西传到国外。
【解析】筛选信息,就是针对指令,筛选符合要求的信息,称为有效信息。
有两种情况:一是文本中的有效信息明显且概括,可以直接筛选;一是文本中的有效信息不是很明显,或者不够明确概括,需要依据有关内容(文中语句即词语),用自己的话概括;或者依据文本有关内容作推断。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每一点信息,都自然分布在文本各个层次的内容中。
因此,阅读涉及的区域范围,明白“题源”写的是什么,划分层次,概括或推断信息。
第①段文字,阐述的对象在不断变化,因而可以依据“对象(内容)”来划分层次。
首先,论述“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问题”,但“其实”后的内容,就是“问题”,其涉及到两点内容:
一是途径还有很多,一是内容也很丰富。
很容易“推断”出“问题”:途径单一(前文有“只靠”),内容不丰富。
其次,阐述“软实力”(说到“软”实力),“理不直气不壮”,主要指“传播中国文化”“迎合别国”,容易推断“问题”:缺乏文化自信。
接着,阐述“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种态度,后面以“但”转折,“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却存在模糊、片面的理解,有的人甚至根本看不起自己的传统文化”。
后面学者的话与分析议论,是对前面判断的具体阐述,这层意思也容易推断出“问题”:对传统文化模糊、不理解。整理以上分析,即使问题答案。
②经济全球化后,信息交流更方便快捷了,古代流行的东西可能要过几十年、几百年才能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现在只要几秒钟全世界就都传遍了。文化会不会趋同呢?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人为追求时髦,把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抛弃掉了。有些学者主张文化要寻根,不能把根丢掉了。我很赞同这个观点。跟世界接轨不是消除自己的特点,而是要让现代人认识、接受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也不一定要普遍接受。我们存在很多思想误区,例如,有的东西一被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想尽办法要把它变成全民文化。我觉得越是这种文化就越是小众的,把小众的文化变成大众的,无形之中这种文化就被搞没了。我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绝如缕就可以了,把传统文化的种子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而不是一下子把它变成大众都热热闹闹搞的东西。不求轰轰烈烈,但求不绝如缕,这是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看法,这样它才能保留今人要借鉴的东西。
【解析】划分语段的论述层次主要依据有三:论述对象变化,论述观点变化,观点与材料(论述)。
阅读第②段,有一句话明显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有些学者主张文化要寻根,不能把根丢掉了。我很赞同这个观点。”这一观点针对的是上文“很多人”“把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抛弃掉了”而言的,而这句话又是对问题“文化会不会趋同呢”的解答。
这样看来,第一层应当划到“都抛掉了”,指出:信息全球化后现实中存在的抛弃传统文化的现象(问题)。
接下来表明作者对这一现象的看法(观点),赞叹“文化寻根”,那么什么是“文化寻根”?下一句才具体阐述:“要让现代人认识、接受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也不一定要普遍接受。”如果都用肯定来表达:认识、部分接受我们的传统文化。
后面“我们存在很多思想误区”,显然有一个“观点”,也就表明又一层次。哪些“思想误区”?后面举例只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误区。
举出“误区”后,作者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两个“我觉得”都表达作者的看法,但后面一句话“但求不绝如缕,这是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看法”,表明看法在第二个“我觉得”。
这样,语段的层次就比较清楚了,每一层的要点也基本明确。
③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除了艺术之外,还有中医。中医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国外从事中医事业的人比国内的要多,其中很多人是从国内出去的,也有外国当地的。中医现在在世界上除了中药没有被完全认同外,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心理治疗都被普遍接受。有一个自然医学派,其理论都出自中医,它七条总的原则跟中医是一样的,比如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不用药尽量不用药;治病要找原因,不能只找它表现的症状;医生不应该只是开药的,而是指导人们正确地生活的老师。有一次,我在中医会上提出、重要的不是强调中医的“技”,而是强调它的“道”,要传播中医文化,而不是只偏重中医治疗。
④中国其实有很强的文化软实力,但在文化传播的时候只是从“艺”和“术”的层次出发,没有从“道”的文化层次去全面考虑。中医文化里面也不要只是宣传怎样治病,而是要让人不得病,中医文化的核心是养生文化。中国文化里的儒、佛、道,医、武都有养生文化,中医的养生文化应该是融会贯通这五家文化的产物。得了病去治好,还是不得病好呢?当然是不得病好,所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解析】考查论据的作用,大概是苏锡常镇模拟考试中比较坚持的一个内容。其实,高考的重点往往是落在“短语或句子的内涵”上。论据为“中医文化”,首先要弄清③④段讲了哪些“中医文化”?
阅读第③段,很容易明白,主要讲“中医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是针对“对外文化交流”讲的,从第①②段可以明白: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软实力”,那么,“影响大”,说明“实力强”,或者“传统文化影响大”。
阅读第④段开头,“中国其实有很强的文化软实力”,“承”上而来,下面是“但”转折,可见,第③段论述的观点就是“中国有很强的文化软实力”。
第④段主要讲“中医文化”什么呢?“但”转折后表明“文化传播的时候只是从“艺”和“术”的层次出发,没有从“道”的文化层次去全面考虑。”说明我国文化传播中的问题:重“艺”“术”,不重“道”。这是文化传播中的一种偏差。
17.结合第①段,简要概括中国文化“走出去”存在哪些问题。(6分)
【答案】①交流途径单一,交流内容不丰富;②缺少文化自信;③对传统文化(软实力)理解不清。(每点2分,共6分)
18.简要归纳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层次。(6分)
【答案】首先指出信息全球化后现实中存在的抛弃传统文化的现象(问题);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认识、部分接受传统文化);最后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论述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看法。(每点2分,共6分)
19.文章③④两段以中医文化传播为例,主要论述了什么观点?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以中医在世界的影响大,说明我国文化软实力强;以中医传播为例,说明我国在文化传播时有偏差。(只重“艺”“术”不重“道”。)(每点3分,共6分)
【修正答案】
①第三段以中医在世界上影响大为例,论述“中国有很强的软实力”这一观点;
②第四段以中医传播为例,论述“(中国)文化传播的时候只是从“艺”和“术”的层次出发,没有从“道”的文化层次去全面考虑。”这一观点。(中国在文化传播时只重“艺”“术”而不重“道”;中国在文化传播时存在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