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教学设计

精准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发布日期:2018-09-26 08:26:09     来源:wangyoubiao

教学设计:

论述类文本微专题之

精准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王友标

一、确定语境,精细阅读

理解词语含义题本质上是一种语境阅读,确定语境即阅读范围至关重要。有的词语在段内的地位很重要,只要阅读该段即可确定其含义;有的词语,蕴含了全文的主旨,此时就应该在全文范围内筛选、阅读。如何确定词语的语境呢?一般而言,凡是该词语出现的地方,都是要阅读的范围。

一旦确定了语境范围,就要展开精细的阅读,要把这处文字真正读懂,把能揭示该词语含义的最关键、最精要的文字圈点、提取出来。

二、用好三种方法

1联系语境查找法

有些文本中考查的是重要概念的指代义,即对文中出现的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所替代的对象的理解和确认。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我们解题时,一般要联系具体语境从上下文中找,而且由近及远地去找,即取近不取远。在语境中解决问题是阅读理解的根本方法。

2分析修辞理解法

高考中经常出现运用修辞手法组成具有深刻内涵的词语。理解这类词语就需要做几个工作:首先辨析其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根据不同的修辞手法进行相应的阐释。运用比喻,就要找出本体、喻体,扣住本体喻体的关系,将比喻义转换成平实的语言即可;运用象征,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运用反语,就要将褒贬互换;运用双关,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义双关。

3借助主旨推测法

有些文本中的词语显得比较隐晦,但无论怎样隐晦,作者总会在文中露出蛛丝马迹,关键还是要抓住能表现或暗示作者某种思想或情绪的字句。而对于题干中根据文意加以阐释……”为什么用……一词的词语含义理解的要求,仅仅回答它是什么还不够,还要从作者的观点、态度等方面去考虑,结合文章主旨具体阐述。

总的来说,理解层级的问题要本着由表面意思到深层意蕴、由抽象概念到具体问题、由具象事物到思想提炼的思维方向,而全面把握文意,养成概括每段大意的习惯依然是阅读理解的不二法宝。

三、强化答题规范

1答题模式

该词语(概念)是指……(稍大于原概念的中心语)

该词语(概念)表面是说……实际是说……

该词语(概念)形象地(深刻地)表达了(阐述了)……

该词语(概念)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

2答案组织的语言形式应与该词语的词性保持一致

如果所给词语是名词(名词短语)、动词(动词短语),答案也要用相应的短语表述;如果是形容词(形容词短语),则要从该词所表现的事物的性质特点方面考虑,结合具体内容作出解释。

当堂实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砍的不如旋的圆

梁 衡

砍的不如旋的圆,这是我的家乡农民常说的一句俗话。比如你要做一个木球,可以用斧子慢慢地去砍,但总不如在旋刀下飞快地一旋,便又光又圆。我在孩童时就听到这句话,现已过花甲之年还常常想起,可见真理总是颠簸不破,历久弥新。

过去我当记者时经常碰到一些热心写稿的通讯员,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写稿、投稿,甚至不远千里来报社送稿,虽命中率极低,但还是乐此不疲。后来又碰到一些多少有点权力的干部将自己的讲话、随感、日记,甚至文件汇集,一本一本地出书,以为这样就有政绩,有名气,这正是用斧子砍制一个木球。

砍和旋到底有什么不同?其实就是跳出自我,敢于革新,就隔一层窗户纸,捅破之后就是质的飞跃。

由砍到旋首先是方法的革命。成语言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是讲意志、恒心,你真的用绳锯木、水穿石,这要等到何年何月?方法不变,隔靴搔痒。往大的说,工具和方法是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往小的说,工具和方法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助推器,是他的生存力。

其次,由砍到旋是知识的跃升。你为什么只知道闷头砍,是因为你没有新知识,抱残守缺,还自鸣得意。如计算一道天文数字的大题,人家用计算机算,你却用手算、珠算,因为你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只能这样。在别人看来很无聊的文字你却在津津有味地写,因为你没有这方面的审美知识,不知道什么叫好,总在一个低标准上重复。

第三,由砍到旋是规律的掌握,是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一个掌握了规律和理论的人一下子就能从根本上判断出这件事该干还是不该干。历史上不知有多少人痴迷着制造永动机,而科学家只须用能量守恒四个字就将此事判了死刑。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如要跨越必得有惊险的一跳

我们曾有过因而败的惨痛教训。大跃进的失败是用战争的方法,来经济建设;文化大革命的失败就是用革命党的理论来执政。就是现在也有许多事还沉湎于这种的盲目和自豪之中。据统计,我国每年拍1.4万集电视剧,而能播出的不到四分之一,每年出版4 300部小说,人们能记住的又有几何?再说到每年的会议、报告、文件就更是一个天文数字。废品之多、废话之多群众早已经看得很发笑了,但他们还是乐此不疲,继续耐心地制一件皇帝的新衣。(违反规律,失败_惊险

为什么总是跳不出保守、封闭的误区?原来除方法、知识、理论之外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障碍就是太追求功利,自欺欺人。这样说来,又不只是一个方法问题,这背后又有价值观、人生观在起作用了。(跳)(选自20129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的寓意。

答案 方法不变,隔靴搔痒;知识陈旧,抱残守缺;违反规律,胡乱作为;追求功利,自欺欺人。

3.如何理解第段中惊险的一跳

答案 在由的跨越过程中,可能会违反规律,遭致失败,蒙受损失;需要突破保守封闭的误区;需要超越自己,提升价值观和人生观。

即时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缺陷世界

黄永武

古人细细地观察宇宙之间:鸟有了两只翅膀,四肢中就只剩两只脚,不再有手了;牛有了两只锐角,嘴里就不再有锋利的牙齿,只能嚼嚼草了。造物者对每一样生物赋予的功能都不全备,力量与才干,总有所不足,不至于太集中在谁的身上。

万一像桂花一样,凝聚了天地的清香,就招来蠹虫;像白璧一样,琢磨出如虹的光气,就不免有瑕;像珍珠一样,蕴含着耀眼的晶光,竟贼害了蚌胎!凡属尤物从来尤物不长生,因为它特殊的美,戕害了自身,变成了牵累,总是美中不足,留下遗憾。

又有人观察:有了白天,就必须有黑夜;有了嘉禾,就必须有莠稗;有了凤凰,就少不了鹞枭……这是一种势,也是一种理,所以君子永远不能灭绝小人,世上的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

佛家因而有世界为缺陷的说法,认为人生朝暮都不可自保,哪能妄求一切圆满如意?只有在缺陷里,如何随缘顺应,处处都是道。面对违逆丑鄙,不要有不平满的牢骚,因为这就是修道摄心的好环境。所谓君子处逆境,正是做工夫时节,如果事事平满称心,恐怕道也修不成了,你的损失不是更大吗?

在明代王祖嫡的《师竹堂集》中,有一篇《缺陷说》,发挥这层道理,认为缺陷是世界的本质,因此天地间一切不能圆满,乃势之必然,人只有随着缺陷而顺受,才能清心省事,才能惜福保身。如果必求人生的圆满,是逆势和造物者相争了!他举例说:已做官的人,想求仕途更圆满,就会急切地生出觊觎之心;已暴发的人,想求财富更圆满,那造物者会笑他太劳心,连路人也会批评他的非分了。因此,除了在德业上不能视缺陷为当然外,人生百事,不接受缺陷的现实,都违反了自然的原则。

清代的龚定盦ān,更有缺陷好的说法,他的诗道:未济终焉心缥缈,百事翻从缺陷好。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认为《易经》的最后一卦未济,象征着一切以未完成为收结,夕阳西下,虽美但留下无限的余情,这也就是缺陷的美。

不过,依我看,缺陷之所以美,并不是圆满不美,而是圆满不可得。在无可奈何中,人以不甘雌伏的生命力,逆势与造物者或自身的难点相争,积极进取以求超越,明知其不可而为之。所追求的圆满愈具价值,则逆势抗争的意志就愈坚定;所遭遇的事件愈悲切,则企求超越的情操就愈壮烈。所谓缺陷美应该就是悲壮美,它是建立在积极的、反宿命的、尽其在我以求超越的人的价值之上,而不全是消极认命的清心省事,更不是非分贪婪的独占满足,它是以缺陷、遗憾当作砥砺道行的方策,转祸为福因败立功在烦恼中证菩提,缺陷之美,该在这里吧!

4.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答案 首先提出了世界总是有缺陷的观点;然后论述了别家对缺陷的认知;最后论述了自己对于缺陷美的理解。

5.古人认为造成缺陷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 特殊的美会戕害自身;事物之间必然存在对立和矛盾;佛家认为人生朝暮不可保,称心如意会影响修道;缺陷是世界的本质,自然的法则。

6请结合文章,阐释文中画线句的含意。

答案 人生必然会有缺陷和不圆满,人要以积极的、反宿命的态度以求超越,把它作为砥砺道行的方策。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肯定与赞美。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