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经验的深度学习
基于儿童经验的深度学习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上午好!
虞永平教授说过:“课程游戏化的精神“自由、自主、愉悦、创造”,那我们如何把这种游戏精神融入到集体教学活动中,让儿童在感知、体验、探究的过程中学习,通过充分的交往、交流和表现,从而体现儿童地自主性和创造性,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下面结合大班学习活动《我的体重》这个教学活动,谈谈课程游戏化理念下的集体教学活动组织的有效性。
一、选材——源自儿童的自然经验
称体重对于每个幼儿来说都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事情,幼儿园每个学期都要给幼儿
测量身高、体重。《指南》也让我们更好的认识儿童的学习特点,它要求集体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多数儿童的原有经验、学习和发展水平。但是幼儿对身高体重了解吗?为什么要测量身高体重?身高体重应该怎样测量?从而说明,这样的教学内容是尊重幼儿原有经验的,发展意愿和发展空间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制订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要将教学活动外在的要求尽可能转化为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将教学目标“隐藏”起来。
二、提问——引发儿童的观察思考
在这个活动当中,另外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教师有效地提问提升儿童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了解儿童经验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通过问题去引发儿童思考。
1. 比较式提问:如:“xx抱起来很轻松,xx抱起来很吃力,为什么?”再邀请两位体重相近的幼儿,运用目测的方法来推测轻重,随后老师追问:“你们用目测的方法比一比谁轻谁重?有没有办法能准确的测出谁轻、谁重?”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经验,想到运用体重称的方法。
2. 启发式的提问:“你喜欢什么样的体重”“为什么”,从而让孩子想到要达到、保持标准体重的方法“均衡饮食、适度锻炼、充分睡眠”。
3. 质疑式的提问:“老师的体重离标准体重那么远,是不是太重了”,从而让孩子自主发现: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标准体重。
4. 推理式提问:对于20公斤以下和23公斤以上的幼儿:你的体重是多少?应该放在哪儿?为什么?从而让幼儿根据20公斤的提示,推理出相应体重摆放的不同位置。
三、教具——聚焦儿童的思维方式
第三个亮点,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充分尊重儿童的自然学习,以儿童为学习的主体,
来体现课程游戏化精神。在这里教师巧妙的设计了体重对照表,让幼儿观察画面,培养幼儿的前阅读习惯,图上的线索就是隐含的教学目标,三种不同颜色的区域,绿色代表标准体重,黄色偏轻,而红色是提出了警告,颜色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意义。而不同区域上的线索,也有难易程度上的呈现,绿色区域上有刻度、数字,黄色区域上只有刻度,红色区域什么也没有,给予了幼儿无限的遐想和学习的空间,幼儿根据自己的体重对照标准进行匹配,而黄色区域则给了孩子一个逆向的思维,根据已有的数字与刻度,推理出摆放体重数字的正确位置,这些都给孩子思维提出了挑战。我们发现老师在环节中的设计都是基于充分了解儿童的学习,理解儿童学习基础上,才可能支持、引导和激发儿童持续性的,不断深入的探究式学习。
四、互动——关注儿童的自主表达
在“我的体重”这个活动中,教师非常注重师幼互动,因为在互动的过程中,能帮助教师了解儿童的想法,探究中的发现及问题,如:老师让每个幼儿来介绍自己的称重结果,首先是给予了所有孩子平等交流的机会,其次也是让孩子去倾听同伴的体重。同时对于老师来说,他也在了解孩子的操作结果,为后续的引导提供条件和机会,比如谁轻、谁重,如何寻找标准的体重作为后续的引导。这是要求教师根据活动现场进行判断出来的,说明老师并不是在死背教案,他是根据活动现场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这也是我们在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中教师所必备的专业能力,教师的备课不是备教案,而是要备孩子。
纵观整个活动自然的经验,发展的目标、适度的挑战,让儿童的经验在探究的过程中,在发现的过程中,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生长。唯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孩子,主动了解孩子,关注已有经验,不断反思实践,才能让儿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真正体现课程游戏化的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