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点评分析

引导学生多维投入,提高深度学习效能——以“市场配置资源”的课堂教学为例

发布日期:2018-09-03 15:12:08     来源:gonghefa

引导学生多维投入,提高深度学习效能

——以“市场配置资源”的课堂教学为例

胡海燕  贡和法

刊于《新课程研究》201711

摘要:学习投入以主体的多元性可划分为学校投入、教师投入和学生投入,就学生主体而言,我们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投入归纳为四个维度,即:情感投入、认知投入、意志投入和个性投入。学生学习投入的多少,关系他们学习的深度,只有落实多维度的学习投入,学生才能达到有深度的学习,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发展。本文以思想政治课实际教学为例,从学习投入的多维度出发,以期探寻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学习投入   思想政治课   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的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1]深度学习意味着理解与批判,联系与构建,迁移与应用,它强调的学习方式是问题导向型学习、任务驱动型学习,这就要求学生遵循知识的内在系统,多维度地投入学习,在走向深度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幸福感、自我感和获得感。学生的学习投入包括情感投入、认知投入、意志投入和个性投入等四个维度在内的一种与学习相关的积极、自觉的状态,这四个维度的有机统一,共同促进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从而逐渐获得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需的思维能力和思想素质。

一、情感投入——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

学习应当是一个学生主动接近和发现知识的过程。在上“市场配置资源”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学习的兴趣,笔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为情境,借助多媒体展示了2017年“双十一”活动的相关数据和网络图片,进行了生活化的导入:

师:今年的“双十一”交易额持续往年的增长态势,当天便达到1682.69亿元。“双十一抢货”似乎成了一种常态,很多人都会在“双十一”期间买东西。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种“抢购”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双十一”是学生生活中刚刚出现的大型活动,学生对其印象深刻,因此,问题一出,便引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学生立即调动起了积极性,尝试从以往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经历中寻找原因:

1:因为便宜啊,“双十一”之前就能看到商品降价的讯息了,我们通常都会提前加入购物车,然后在零点的时候抢。

2:因为“双十一”期间,那些降价商品数量有限,卖完就没有了,到时候要买同样的商品就要花更多的钱了。

3:而且大家都知道“双十一”期间商品价格下降了,买的人特别多,需求量非常大,不抢就可能买不到。

……

师:恩,我们都知道,“双十一”期间,商品物美价廉,但是可购买的物美价廉的商品有限,而购买的人很多,需求相对多。那么,少量的商品(资源)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呢?

生:合理配置资源

关于合理配置资源这一概念,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碰撞中得到了相对统一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借助图片直观感受到“双十一”物美价廉的商品有限,基于一定的生活经验形成画面感,能够快速调动起日常积累的知识和信息。这种生活化的导入本质上是在建立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情感联系,“认知和情感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2]因此,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在情感上有所关注并投入进学习,他们能感受到所学能够在生活中有所用,也就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寻找到学习的幸福感,并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二、认知投入——从零散记忆到系统关联

学习是学生“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3]的过程,在引导学生进入到课堂之后,笔者创设了同一主题(双十一购物)的相关情境化讨论:在半年前,圆通、顺丰、韵达等各大快递公司便已征调飞机、货车并不断招聘人员,着手应对“双十一”。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呢?

在随后进行的小组讨论中,笔者观察到:在轻松的同伴关系中,很多内向的学生也开始大胆发言,在小组中发表了自己富有个性的见解,跟着部分学生的思路,我们理出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三大机制。“双十一”前,各快递公司之所以会提前准备物流运输工具,是因为他们根据以往经验知道,商品的价格将会下降,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量会相应的上升,而作为商品的互补品,快递的需求量也会大大增加。在这个过程中,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了需求量的变动,再为生产者提供了信息,这就是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变化自发调节了市场资源的配置。与此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各快递公司为什么可以而且乐意采取不同的运输渠道、增加员工呢?学生你一言我一语:

1:“因为飞机快啊。”

2:“因为顺丰有钱,可以雇到飞机。”

3:“因为人多的话运送的货物多,盈利更大。”

……

师:在市场中,同一生产部门会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只有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如通过运用科学技术、采用先进的设备或科学的管理,才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就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第三个机制:竞争机制。

在这一讨论和学习的过程中,全班学生通过以往生活的观察体验,充分调动之前所学的知识,并在这一个环节的讨论中进行了新旧知识的系统的梳理和整合,重新建构起了新的知识体系。在这里,学生习得的知识不再是零散的,而是基于一定的情境得到了有机的整合,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自觉地将知识进行了意义关联,逐渐培养起了高阶的思维能力。

三、意志投入——从机械完成到意义联结

在了解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原理之后,课堂进入到更深层的环节:将学生带到社会现实,进行实践性思考。笔者借助多媒体展示了“双十一”期间,市场“失灵”的现象,请学生小组探究:如何减少市场失灵带来的损失呢?

课堂片刻安静之后,学生开始讨论起来。做了充分预习准备的学生可以说出来一些教材中的理论依据:“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也有一些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图片,有针对性地提出“要对那些不法商家进行法律制裁”“不允许不合格的商品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等。还有一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历,提出“商家不能强买强卖,而且要诚信经营”。一个开放性的探究活动往往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市场失灵”的现状入手,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共同探讨维护“市场秩序”的途径,这是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的结果,而学生也在这过程中逐渐培养起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维。

以往的教学往往采用机械记忆的方式,从“市场秩序”到“市场失灵”,知识内在的联系被割裂开来,学生按部就班的学习只能是获得片段知识。而在这里,探究的过程是学生意志投入的过程,学生逐渐改变学习方式,建立起志趣相投的学习共同体,带着共同的学习目标,在群体学习中强化学习投入的意志力。在一次次激烈的讨论中感受自我与知识的联结。在意志方面的投入,使学生趋向于将自己的情感和认知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在这过程中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知识并逐渐形成一种自觉,学生的自我感得到了提升,深度学习便潜移默化地渗透在了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意志品质中。

四、个性投入——从叙述模仿到灵活运用

经过几个环节的探讨和学习,学生对于“市场配置资源”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提升能力和素养。学生能力和经验的获得决定了他们获得感的体验,高中思想政治课不应仅仅停留在符号知识的灌输,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建立起新的知识体系之提升思维能力,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获得,这是思政课的内在价值追求。于是,笔者精选一道相关的高考题,指导学生整合知识,并以此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加强节假日旅游市场巡查力度,及时处理违法违规行为,力求保障旅游市场规范运行,保护游客的正当权益。2015年国庆节刚过,国家旅游局根据举报和巡查,依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对存在违规调价、商贩管理混乱等问题的65A景区予以“黄牌”警告,限期6个月整改;对问题严重的山海关景区给予5A资质摘牌处理。

结合材料,运用“市场秩序”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旅游市场违法违规问题出现的原因。

(2)提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合理化建议。

这是一个基于教材知识点的开放型例题,不仅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更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通过独立思考和强化训练,提升个性品质和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投入的四个维度由浅入深,与教育目标的分类不谋而合。学生只有在情感上认同所学的知识,才能主动接受知识、学习知识,进而强化自己的思维品质,将知识与自我内在产生意义联结,得到生命体验,最后外化为实际行动,形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这个不断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逐渐从“识记”“理解”的浅层学习,到达“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深层学习阶段。核心素养发展背景下,要求学生必定是掌握了适应未来社会的各项能力和素养的人,因此,要达到深度学习,学生进行多维度的学习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过程在本质上就应该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心理过程和以能力为核心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培养和发展过程。”[4]高中思政课基于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在情感、认知、意志和个性上投入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性质与价值、掌握学习的思想与方法、提升运用知识的思维和能力,变被动为主动,达到深度学习。也只有这样的思政课才是尊重并关照了“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

   



[1] 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育,2005(5):29.

[2]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5.

[3] 刘儒德.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6.

[4] 何秋钊.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评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1):284.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