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出来喜洋洋(陈秋华)
发布日期:2017-12-09 16:16:10
来源:miaolijun
授课背景:本节课是无锡市教师个人专项课题《融现代音乐元素,切实提高音乐常态课有效性的研究》的研究课,同时也是澄西片教师个人专项课题展评活动的比赛课。
教学内容: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大山,你好 第一课时《太阳出来喜洋洋》
[教材分析]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苏少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大山,你好”中的歌曲。它是一首四川民歌,形式简单,情绪乐观爽朗,表达了山民们热爱劳动、热爱山区生活的情感。歌曲旋律自由,音域只有六度,歌曲中大量运用“罗儿”“郎郎扯光扯”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衬词,流露出歌者的愉悦自得的心情,也使这首歌更加的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切分音和装饰音,会是一个节奏难点,由于主音出现在高音区,因而唱好这些民歌的特色,有一定难度。
[设计意图]
这是一首上山砍柴时唱的四川民歌,它曲调高亢、奔放,节奏较自由。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在参与的实践中去感受和体验音乐,从而激发他们大胆演唱山歌的兴趣,并在情趣盎然中感受到民歌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特色。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山歌,让他们直接唱出高亢嘹亮的声音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设计了以上回声的练习,既是一个发声练习训练也是一个力度和速度的对比训练练习。
在学歌部分我分三个部分:1、歌曲学习2、知识(波音、衬词、声音的处理)3、歌曲处理(速度、力度、形式上)。为了使歌曲更富有山歌特色,在歌曲前面加上引子,同时请同学唱出回音效果。中间用连音、非连音、顿音等几种方法由快到慢的交替演唱,来表现不同的情境!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我又安排了音乐欣赏活动,要让学生感受体验合唱的艺术魅力,并知道民歌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发生变化。可以用不同演唱形式演绎,最后延伸到欣赏四川的民歌,山歌,从学过的歌曲到典型的、流行的歌曲,再次引导学生感悟四川山歌特点,并激励学生能用多种形式演唱歌曲,丰富表现情境。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清晰明亮、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并能通过改变歌曲的演唱音色和演唱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和风格。
2、通过了解山歌,感悟山歌的特色,感受中国民间音乐。
3、在音乐对比鉴赏中,体悟创作背景,并能唱好切分节奏和波音。
4、通过学唱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让学生参与歌曲的演唱、创作,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在音乐学习中善于发现音乐的变化之处,探索表现音乐的各种手段。
(重点:节奏、声音、力度的表现)。
[教学类型]
综合课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李琼的《山路十八弯》,(设计意图:运用学生喜爱的现代音乐歌曲,激发引起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营造山歌高亢、嘹亮的氛围,为歌曲的教学做铺垫。
一、激趣导入
1.山歌孕情 —— 日出喊山:
非常高兴来到我们美丽的利港实验学校,与同学们一起度过愉快的40分钟,快乐的音乐之旅现在开始啦!
2.师:你知道刚才听的歌曲是平原,还是山区的歌吗?
生:山区。
师:你怎么听出来的?
生:高亢、嘹亮。
师:这是什么地方的歌曲呢?(多媒体显示)
生:?(可能不知道)
师:陈老师用一句当地的方言提示你一下!
四川话:是哪个地方的歌曲哦?(如果学生没回答上来,就再提醒“那个地方的菜很辣”)
生:四川的歌曲。
3.趣味学习,喊山调。
师:你听,山的这头在喊:喂——你——好——! 山那头传来:(学生接回声),
师:在力度上有什么变化? 生:原音强,回声弱。
师:山上唱歌的声音是怎样的? 生:高亢、嘹亮,长音。
二、歌唱劳作 —— 烈日东升
1.师:你们知识真丰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四川的山歌 生接读: 《太阳出来喜洋洋》。
初听范唱,边听边思考:听一听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绪?(高兴)
哪几句歌词比较特别?
生:罗儿,郎郎扯光扯。
师:这些词都是衬词,没有特殊意义,只是为了烘托情绪,在这里模仿的是人们呼唤牛羊的声音和敲锣打鼓的声音。
2.生读衬词,标注音。出示衬词。
3.复听,师:完整聆听歌曲,边听边思考: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采用了哪些演唱形式?
生:2/4拍,有领唱、齐唱。
4.师:这是一首2拍子的歌曲。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段歌词。
(1)请你有节奏地轻声朗读第一段歌词。
要求:轻声、高位朗诵歌词。引导:站在山顶,感觉声音飞上了云朵。
(2)唱第一段词。
师: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让我们来轻声唱一唱歌词,注意唱出2拍子的强弱,。一句有困难的,一会儿举手提问。
学生展示自己学会的乐句(如果有错及时纠正)。
唱歌方法的指导:
师:同学们在演唱时,吐字、咬字要清楚,演唱时用上腰部力量,嘴皮用一点力气。
5. 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在学习时遇到的疑惑
(1) 句尾长音
句尾音唱几拍?(3拍)
生:句尾音三拍。
为了唱满、唱好三拍,我们可以在哪个地方换气呢?师示范,在“欧”后换气,加渐强唱“啰”仿佛在对着远处在呼喊呢!
(2)切分节奏
听一听哪个音比较强?(RE) 跟师唱谱、唱词。
打破了原来的强弱规律,由弱位延续到强位,这种音符称为“切分音”,唱一唱。下面哪里也出现了切分音呢?唱一唱,注意休止符。
(3)波音记号
师:老师也想来唱一唱。听一听,哪一种歌声传的更远?唱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先唱,教师后演唱,波音处,加上手势提示)
生:在“罗”处抖了一下。
师:你听得真细致!师唱谱,生填词。这就是山歌的一个重要特点:装饰音,波音,看到它时,要向上唱的向波浪一样。
(多媒体课件:波音记号,红色)
6.慢速完整演唱歌曲第一段旋律。注意二拍子的强弱和波音、切分音的演唱。
7.师:为什么四川人民见到太阳这么开心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川吧!配乐看图片,师解说。
师:四川位于我国西南部,俗称“天府之国”。气势磅礴的都江堰,是四川人民的骄傲;美丽神奇的九寨沟,是那么令人神往;风景秀丽的峨眉山更是让人流连忘返,连可爱的大熊猫都在那里安了家。那里的乐山大佛也驰名中外。由于四川四面环山,中间地形低,从而形成了终年多潮湿、多雾、多阴雨的天气,就是上午9、10点也见不到灿烂的阳光。所以四川人你对太阳有着强烈的感情,我们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和情绪把这种喜悦、激动之情演唱出来吧!(中速、高亢、嘹亮)
再唱第一段歌词,听伴奏带演唱。
8.学唱第二段,加二声部合作。
第二段接口唱,女生、男生、(直接跟琴学唱)
师:对呀,他们跳着扁担,拿着斧头,劳动,甭提多开心了,一边劳动一边唱着歌,这时你还会听到什么声音呢?
生:发挥想象。。。。。。
师:你们听,他们从远处唱着跳着过来了。
5 0 6 2 2 6 5 6 0 2 6 0
匡 扯 郎 郎 一 匡 扯 罗 罗
5 0 6 2 2 6 5 6 0 2 6 0 0 6 2 2 --
匡 扯 郎 郎 一 匡 扯 罗 罗 罗 罗
师范唱,边唱边动,罗儿调旋律。
出示乐谱,师唱谱,生唱词,律动。第一遍老师唱,学生律动;第二遍师生边挑边唱。
师:让我们也来体会一下边劳动边唱歌吧!请一半同学唱主旋律,一半唱罗儿调、挑扁担。
9.同学们合作得真不错!把其余三段连起来唱一唱。
10、处理歌曲
(1)刚才大家唱的时候,五段的歌词都用了一种速度和形式来演唱,你听老师是怎样演唱第一段词的?为什么这样唱呢?
师自弹自唱:第一段:自由、慢、高亢、嘹亮、女齐。
生交流:。。。。。。
你能用刚才的速度和力度来演唱第一段歌词吗?
(2)你还能怎样来演唱歌曲?为什么这样处理?分小组讨论,编排其余四段歌词,师巡回指导。老师
第二段:稍快 男齐
(3)a.(学生能说到第三段的速度变化最好,直接接:是啊,我们就应该用慢速来表现山的险峻,用快速表现劳动的快乐。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要求:看师指挥唱
b.(如不能说到,就问:)听老师的琴声有什么变化?(师弹琴)
第三段:先慢后快、齐唱(生说——先慢后快)老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变化呢?我们从第三段歌词找答案。
是啊,我们就应该用慢速来表现山的险峻,用快速表现劳动的快乐。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要求:看师指挥唱
(4)我们可不可以用表现回声的方法来唱这首歌?怎么唱?
第四段;三拍子、领唱(伴唱)。
我们来试一试。(师指挥,并表现出力度变化,2—3遍)
(5)第五段: 中速 合唱
师:解决一切困难心里很开心,所以速度又回到中速 ,
(6)加引子练习
师:大山的人们看到太阳出来了,他们可高兴了。我们再来给这首歌前
加上引子:(师用四川话喊)“太阳出来了儿”
一二组做老师的回声三四组做一二组的回声,声音逐渐走远。
我们来试试。
(7) 完整演绎整首歌曲
(8)小结评价
三、时代变迁 —— 万丈光芒
师:刚才我们通过团结协作,用了不同的形式、速度来表现了歌曲。只要我们运用了自己的智慧,就一定能把歌曲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
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朵奇葩,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北极光的《太阳出来喜洋洋》。
1.交流:这跟我们前面学唱的《太阳出来喜洋洋》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乐器来伴奏的?
(生:旋律、歌词有了些变化,演唱的形式也更丰富了,更主要的是用现在流行的形式数板、说唱表现出来了,比较受现代人的喜爱,增加了动感、时尚的元素。
2.师:通过欣赏,你学到了什么方式表现歌曲,你愿意尝试一下吗?
加“蹦擦擦 嚓嚓 蹦嚓 蹦嚓。 加在哪一段最合适呢?
生:(第二段词)男生唱旋律,女生打节奏。
3.综合表演
引子:引子(呼喊、回声)太阳出来了儿(3部)哟。。。。。。
第一段:自由、宽广、吆喝。女生
第二段:稍快、男生旋律动作,女生声势。
第三段:由慢到快。顿音、弱起。声势,三拍子。
第四段:稍慢,男女齐唱。
第五段:中速,加二声部。
4.师:刚才,我们用多种形式的音乐表现了四川的山陡峭险阻,和勤劳、乐观的四川人。山里的孩子爱大山,美景珍宝夸不完,站在山顶唱山歌,群山起舞把歌传。
快听,这些歌你也会唱吗?
拓展四川的山歌、民歌。
《螃蟹哥》《康定情歌》《神奇的九寨》《辣妹子》春晚节目
四、传承回归 —— 光辉灿烂
民歌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创作的,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不管是按照它原来的形式演唱,还是用现代的形式来表现,我们都是在将这一宝贵财富传承。只要我们爱民歌,唱民歌,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朵艺术之花必将会越开越艳。
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大自然是人类美丽的家园,她是孕育万物的生命源泉。音乐就像天使,带给我们无穷的欢乐,让我们把无限热爱献给美丽的大自然吧! 今天上课到此结束!谢谢同学们的热情参与!下课!
(此课例获江阴市澄西片教师个人专项课题展示课评比一等奖)
教学反思:
经过几轮磨课、试上,通过市级教科研专家组的点评、学校的教师共同体的现场评课碰撞,和音乐备课组的反复研讨,我总结得出了以下几个关注点,有助于课题更好地实施:
1、继承民歌 创新表现
民歌是各族人民在生活、劳动中不断传唱形成的,是劳动人民的精神财富,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发展的足迹。作为我们新时代的学生,更应该尊重原创,继承优秀文化,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感知民歌的民族风情。要在把歌曲唱会、唱好的基础上再进行创编,特别要尊重民歌的原创,创新以后还要回归!这样学生的音乐能力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
2、持之以恒 融入课题
我们在进行课题研究时,虽然是“融入现代音乐元素,提高音乐常态课有效性的研究”,但不是简单的满堂灌,也不是局限于叠加在某个环节,而是应该找准切入点,寻找情感支点,有机地融合!教科所领导希望音乐课上学生能不知不觉地对“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合”有认同。课题研究课要有个性,特色,要渗透到平时的每节课中,持之以恒,扎实有效地进行课题研究,阶段结果呈现要有亮点!应该扎扎实实地研究、总结。
3、基于问题 融会贯通
想方设法地研究课题,可以从微型课开始尝试,可以是一首歌,一个环节,一个难点,基于问题,立足课堂,不断改进实践。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合,对于传统的歌曲教学或者是现有的歌曲教学,不是否定,不是全盘摈弃,而是有机地融合,将现代音乐元素渗透常规教学之中。找准切入点,指导学生表现,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让音乐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交流桥梁,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和创新力。
结 语:
专项课题研究是一个长期的、常态化的教学研究过程。需要通过不断对比、总结、感悟、再实践的反复循环,来提升自我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积累的经验、案例、总结、论文等一系列物化的形式来呈现课题的成果。
备注:2012、4 此案例设计 在 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基于教育现场的教师研究手记”发表 65--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