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课堂实录

琴歌古韵传新声(周琳)

发布日期:2017-12-07 09:53:29     来源:miaolijun

教学设计思路

弘扬民族音乐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提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其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音乐教学中应有机地融入人文元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思考、理解和追求。让九年级学生扩大音乐文化视野,除了接触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与不同民族的音乐,还应包括了解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更应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中国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本课我以春秋、汉、唐、宋四个时代的代表性诗词歌曲欣赏为脉络,通过朗诵歌词、文史知识探究、启发性的问题及音乐创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华音乐文化传统的悠久和深邃,激起学生探索中国古代诗词歌曲的兴趣,并尝试借鉴不同的演唱技巧,把古诗词歌曲唱得更有韵味,赋予其新的生命。

在教学方法上,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和感受音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教学目标]

1.聆听春秋、汉、唐、宋四个时代的代表性诗词歌曲,感受、体验古诗词歌曲的音韵美、意境美,有进一步学习我国优秀古诗词歌曲的愿望。

2.初步了解中国古代诗词歌曲的发展概况;了解中国古代诗词歌曲所反映的情景内容、历史背景、艺术价值等知识。

3.通过朗诵诗词、学唱歌曲等音乐活动,采用体验、探究、合作的方法来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歌曲、感受古诗词歌曲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体会中国古代诗词歌曲所表现出的音乐情绪和意境。

[教学难点]

尝试借鉴不同的演唱技巧,把古诗词歌曲唱得更有韵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间播放视频《关睢》,让学生进教室。

师:人类自从有了语言就有音乐,纵观中国几千年的音乐史,我国的歌曲艺术经历了诗经、楚辞、乐府、诗、词、曲等不同发展阶段,音乐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中国古代诗词歌曲的艺术魅力吧!

揭示课题:琴歌古韵传新声

二、新课

春秋——《诗经》

师:课前我们欣赏的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之《国风》里的开篇——《关睢》。

课件出示诗歌《关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师:请大家一起朗诵这首《关雎》,说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表达男女爱情。

师:这是一首爱情恋歌,描写痴情的小伙子对心上人朝思暮想的执着追求。这首诗采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例如“窈窕”、“参差”,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两句歌词中出现了四种乐器(课件出示琴瑟、钟鼓乐器图),猜猜哪两种是《诗经》里的歌常用的伴奏乐器?

学生有的猜琴瑟,有的猜钟鼓。

师:《诗经》里的歌应该是琴瑟伴奏。钟鼓在当时是礼器,平常是不会敲打的,只有在祭祀和重要礼仪中,才会很庄重地钟鼓乐之。歌词最后一句其实是求之不得后的幻想,幻想自己能用钟鼓来取悦淑女。

汉——《相和歌》

师:汉代是我国历史上较为繁荣昌盛的一个时期,也是我国的艺术(包括舞蹈艺术)蓬勃发展时期,在这期间,乐舞百戏广为流传,乐舞成为重要的生活内容,同时在国家取得了合法的地位,中央还专门设立了乐府,管理俗乐。乐府歌中,用丝竹乐队伴奏的称相和歌

欣赏歌舞视频 《相和歌》,要求欣赏完后谈谈感受。(提示:从歌词和动作中去体会。)

生:舞蹈非常优美,有甩袖的动作,脚有节奏地踏地。

师:踏地为节,边歌边舞,这正是汉代相和歌的主要特征之一,它成就了古典舞《相和歌》古朴、典雅而又活络、现代的双重美。

让女生学一学甩袖动作,男生用脚模仿击鼓节奏。

师:这段视频不仅舞美,歌也很美,老师想为大家朗诵一下,请大家也跟音乐做一做所学的甩袖动作和踏地击节。

课件出示诗歌《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播放音乐《子衿》,教师穿上水袖和着音乐边甩袖边朗诵,学生同样和着音乐节奏,女生做甩袖动作,男生用脚击节奏。

师:同学们配合得真好!这种踏地为节,边歌边舞的汉代乐舞之所以能保留至今,完全归功于这位舞蹈名家——孙颖,他用尽一生心血致力于复原中国古代舞蹈,著名的古典舞《踏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课件出示孙颖简介:

孙颖(19292009)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汉唐古典舞教研室、研究生导师,汉唐舞专业的创始人,用尽一生心血致力于复原中国古代舞蹈。代表作有《踏歌》、《楚腰》、《谢公屐》、《纨扇仕女》、《铜雀伎》等。

唐——《阳关三叠》

师:在我们感受了汉代歌舞的美妙之后,再来领略大唐音乐的独特魅力吧。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音乐达到了时代的顶峰。富有才情的诗人们将创作的血脉和着音乐的旋律一起跳动,使诗歌与音乐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构成了唐代艺术文化艺术的一大特色。

1.欣赏视频朗诵《阳关三叠》,请学生说一说:

⑴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⑵哪一句最能表达送别之情?

2.学生回答:歌词是王维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最能表达送别之情。

3.聆听琴歌《阳关三叠》中的一叠,感受琴歌的韵味。

课件出示琴歌的介绍:

琴歌,即抚琴而歌,是古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能够较好地表现古琴富于歌唱性的特点。

请学生跟音乐哼唱旋律,感受古琴富于歌唱性的特点,要求声音尽量模仿古琴的音色。

师:《阳关三叠》中的“三叠”之意是指什么呢?

学生根据课本P43页相关内容回答: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

师:在古代作品中,《梅花三弄》之“三弄”也是此意(见课本P47页)。三叠之意更显出诗词与音乐交相辉映,珠联璧合,让人听起来回味无穷、传唱不绝!

宋——《但愿人长久》

师:到了宋代,词调音乐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词别名“长短句”。传统区分宋词风格,有“婉约”、“豪放”之说,苏轼便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当时,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下面这首名篇。

1.欣赏电影《苏东坡》中苏东坡吟诵《但愿人长久》的片段。

师:词的上片“望月”,下片“怀人”,重在抒情,虽抑郁惆怅,却不消极悲观,且极富浪漫色彩。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得不到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2.师:苏轼的这一作品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传颂于世,也有琴歌流传于世。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它们的影子。20世纪80年代,台湾音乐人梁弘志用流行音乐演绎了这一古诗词的佳作。

课件出示梁弘志简介

梁弘志(1957-2004) 台湾作曲家、诗人及音乐人。台湾音乐界称为“情感叙述的音乐大师”。从1980年到1987年,将近100首的词曲创作和一大批让许多歌手一炮而红、既叫好又叫座的经典歌曲,奠定了梁弘志成为国语乐坛一代大师的地位。代表作有《恰似你的温柔》、《请跟我来》、 《驿动的心》、《半梦半醒之间》、《但愿人长久》等。

聆听梁弘志的《但愿人长久》,感受作品情绪。

师:梁弘志的这首《但愿人长久》是古诗词通俗化的表现,说明用音乐表现古诗词有多种可能,是传统的绵延。

3.跟音乐学唱《但愿人长久》(要求边唱边打拍子)。

注意装饰音在歌曲中的运用:

①倚音 唱得越短越好,不能占主音太长时间,不能唱成滑音。

②颤音 演唱应在八分音符内完成。

“以情带声”准确地演唱这两种装饰音,没有装饰音的地方不可以随意添加。

师:20世纪初以来,艺术们对《水调歌头》以不同的领悟与解读,创作出艺术歌曲、抒情歌曲、流行歌曲和室内乐等多种体裁的翻新之作,赋予这一作品新的生命。

4.聆听几首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但愿人长久》片段,理解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感悟作品中传递的中华民族精神。

⑴王菲版《但愿人长久》片段

⑵张京京剧版《明月几时有》片段

⑶王亚彬独舞《但愿人长久》片段

⑷龚琳娜版《但愿人长久》片段

师:古歌今唱,推陈出新,这些不同形式、风格的作品,有些是我们所喜爱的,也有些是我们难以接受的,这源于不同的人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产生不同的领悟与解读。这些作品的形式、风格虽然不同,但他们同样都能表现真挚感人的深情。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表现形式,借鉴不同的方法技巧,用自己的方式来滋养生生不息的民族音乐。

5.试着用本堂课所学的踏地为节、边歌边舞的汉代相和歌形式来表现《但愿人长久》。

跟音乐唱《但愿人长久》,女生做甩袖动作,男生用脚击节奏。

师:今天我们用相和歌的形式来表现了这首《但愿人长久》,课后你们还可以思考用其它的形式来表现。

三、小结

理清我国古代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课件出示以下内容:

1.原始社会:最早的一首:“南音”涂山氏女的情歌“候人兮猗”。

2.奴隶社会:《诗经》(《关雎》、《硕鼠》、《伐檀》等)。

3.封建社会:“弦歌”、“相和歌”、“铙歌”、“横吹歌”、“琴歌”、“相和大曲”、“歌舞大曲”(《子衿》、《踏歌》、《归去来兮辞》等)。

教师小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我国的歌曲艺术经历了诗经、楚辞、乐府、绝律诗、词、曲等不同发展阶段,歌唱艺术不断发展,为唐宋以后的曲艺艺术、戏曲艺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诗词歌曲的艺术魅力,它就像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面,透视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琴歌古韵传新声”,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做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先锋!

学生在宋祖英伦敦独唱音乐会《关雎》的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