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课堂实录

勋伯格(周琳)

发布日期:2017-12-07 09:55:51     来源:miaolijun

教学设计思路

综观西方音乐史,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的专业音乐就开始在人文主义的旗帜导引下,开始了从中世纪宗教音乐的统治之下开始了神性到人性的复苏。学生从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包括民族乐派)----印象主义等西方音乐史上这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音乐的学习过程,进入到形形色色、新奇怪诞的现代主义音乐。现代主义音乐家常常把他们对世界所感悟到的内心苦闷、孤独、恐惧、绝望等情绪,用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创立的表现主义音乐流派,他创立的十二音体系,以及后来发展形成的序列主义,从观念和技法上颠覆了传统的调性音乐体系,宣告了传统风格的瓦解,此后便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现代主义流派。

本课教学我以“问题引导,合作探究”为核心方法,结合问题的设置来设计表格,让学生通过欣赏《预兆》完成表格,从情绪、旋律、节奏、力度、和声、配器、篇幅等因素中轻而易举地感受并归纳出勋伯格无调性音乐的特点,充分感受勋伯格对传统音乐的颠覆。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采用体验法、合作讨论法等学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轻松掌握十二音音乐的知识点。我本着教学民主的原则,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勋伯格及表现主义音乐。本堂课上我期望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合作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探索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目标】

⑴欣赏《预兆》、《华沙幸存者》,感受体验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了解表现主义音乐产生的社会根源,正确看待勋伯格的音乐及其历史地位。

⑵了解无调性音乐、十二音音乐的知识。

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理解表现主义音乐的特点。

【教学重点】

欣赏《预兆》、《华沙幸存者》,感受体验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了解无调性音乐、十二音音乐的知识

【教学难点】

客观评价勋伯格及表现主义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以下两个音乐片段,请学生说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⑴《爱之梦》片段

⑵《预兆》片段

生甲:喜欢《爱之梦》,旋律很美。

生乙:喜欢《预兆》,它带给我一种与众不同的全新感觉。

师:你们知道这两个作品的作者是谁吗?属于哪个流派的风格?

生:第一个片段是李斯特的《爱之梦》,属于浪漫主义音乐流派。第二个片段感觉很特别,从没听过,不太清楚作者是谁。

师:这位同学之前的知识学得很扎实,第一个片段答对了,这第二个片段的作者,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件出示课题《勋伯格以及表现主义》)

二、新课

1.简介勋伯格,课件出示以下内容:

奥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生于维也纳,家境贫寒,自幼学习小提琴和大提琴。他作曲靠自己摸索,基本上自学成才。早期作品受勃拉姆斯、瓦格纳影响,后逐渐倾向于无调性,代之半音阶的十二音体系,与其门生韦伯恩和贝尔格一起形成“新维也纳乐派”,即表现主义音乐流派,成为十二音作曲技法的开山鼻祖,开创了20世纪现代主义的音乐理论。

师:要了解勋伯格,我们还得从他的作品入手。

2.完整听赏《预兆》,完成以下表格:

作品

情绪

旋律

节奏

力度

和声

配器

篇幅

《预兆》








学生听后交流讨论填写表格师生共同归纳《预兆》音乐的特点:

恐惧和焦虑的情绪、破碎的旋律、不明显的节奏、突然变化的力度、尖锐的和声、求异的配器、短小的篇幅,《预兆》从观念和技法上彻底颠覆了传统风格的音乐。

师:同学们,这首《预兆》是勋伯格《五首管弦乐曲》(作品第16号)中的第一首,《五首管弦乐曲》是勋伯格从调性音乐转向无调性音乐的重要作品之一

3.学生看书学习P156调性音乐与无调性音乐

课件出示无调性音乐的概念:

无调性音乐就是没有调性的音乐。出现于20世纪初,它取消了各音之间的音级功能差别,打破了传统大小调体系的束缚,八度中的十二个半音处于平等地位,音与音之间、和弦与和弦之间无调性中心,没有功能联系,缺乏调性感觉的创作手法与音乐类型

4.师:《预兆》具有明显的表现主义风格,勋伯格给作品注入了特定的情感和情绪。是什么样的历史背景让勋伯格创作出了这样的音乐呢?

同学们看书本P152页了解。

请学生起来说一说。

生:20世纪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动荡的时代,资本主义的残酷竞争、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等,引发了社会心理的变化,个人主义充分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追求创新求异,试图与传统技法与风格决裂,他们常常把对时间所感悟到的内心苦闷、孤独、恐惧、绝望等情绪,用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作品常与病态、失常、死亡、等主题相联,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是一些小人物,他们因饱受折磨和压抑而呈现出一种畸形、怪诞的形象。表现主义最先出现在绘画、文学领域,然后扩展到音乐领域。

师:说得非常好!其实勋伯格的创作共分为三个时期(课件投影以下内容):

勋伯格创作的三个时期

1908年以前 调性音乐 晚期浪漫派风格

1908——1920 无调性音乐

1923 十二音音乐

师:1908年以前为调性音乐时期,这时期的创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过是模仿我听过的音乐而已”,我们不做过多了解。我们主要看一下1908年到1920年无调性音乐时期,这个时期战乱不断、人心不安,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亲身经历这一时期的勋伯格内心感到恐惧、绝望和不安,却无力改变这种现状,只能带着内心的冲动投入到音乐创作中来,勋伯格的音乐风格由此发生了变化,音乐创作手法转向了无调性。创作《五首管弦乐曲》时,他附和表现主义的观点,往作品中注入了特定的情感和情绪,并加上了描述性的标题(课件出示以下内容):

《五首管弦乐曲》(作品第16号)

第一首 《预兆》 表现恐惧和焦虑的情绪,处于极度痛苦的幻觉世界。

第二首 《往事》 表现抒情的沉思的情绪。

第三首 《湖边晨景》 早晨的太阳照到湖面上闪闪发光,好像静止不动。

第四首 《色彩》 剧情发生突然转折或是相反的变化。

第五首 《突变》 充满热情的抒情风格。

5.再次欣赏《预兆》,进一步感受体验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预兆》是一首速度很快的乐曲,表明了无调性音乐非常适合于表现恐惧和焦虑一类的情绪。音乐展现了一个处于极度痛苦的幻觉世界。基本主题是一个上行旋律线条,以各种方式反复出现在作品中。

课件出示以下内容:

5.师:这个主题在这首乐曲中从头至尾不断以各种方式反复出现,带有节奏的变化或音程大小的变化,可即使如此,它的篇幅还是很短小,为什么?

师生共同讨论:

在传统音乐中,调性是具有结构乐曲的功能的,而无调性音乐放弃了调性,抹杀了调性中心,也就意味着丧失了传统音乐中对结构框架的组织手段。因此,音乐家只能用无调性的创作手法来写一些篇幅短小的作品,也就很难创作出类似于交响曲、歌剧那样的大型音乐作品了。

6.观看绘画《生于死》,思考作品与勋伯格的音乐作品有何异同?探索表现主义音乐作品与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师生共同讨论:

《生与死》是克里姆特作于1816年的作品。绘画延续了他一贯的象征主义主题。以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刻画了生命的进程、人的精神与肉体的痛苦与挣扎、对死亡的恐惧等神秘而现实的问题。画面纯真的婴儿、健硕的男子、衰老的妇人以及温柔的母亲紧紧依偎在一起,与死亡遥遥相对,这些挤成一团的形象,昭示着人的一生从生长、发育、求爱到衰老和死亡在宇宙中都是短暂的,而生命的意义正是在痛苦与欢乐中挣扎,在赞美人生的同时,更多地带有对生命的质疑。克里姆特在《生与死》中所表达的主题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他的绘画正因其复杂的内涵和隐晦的主题才更加耐人寻味。作品画面表现出来的内容与气氛都通过具体的画面构成方式———点、线、面、形、色、肌理以及这些因素的具体组合体现出来,《生与死》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喻意与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个性化的表现手法紧密相关。而勋伯格的《预兆》同样也是通过作品来表现自己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

7.师: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创作引起了20世纪音乐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他继续大胆探索,建立了一种叫“十二音技法”的体系,进入他创作的第三个时期。十二音创作技法是无调性音乐的进一步发展。

介绍十二音音乐:20世纪作曲技术之一。其基本原则是平等对待八度中的十二个半音,取消传统大小调系各音级的功能区别。十二音体系的基本创作方法是将十二个半音不许重复地自由编排成一个序列,然后用这个序列的原形、逆行、倒影、倒影逆行四种形式组织成一部作品。例如逆行,是以原主题最后一个音为起音,用逆行方向,将各个音按原主题音高和节奏进行模仿。

8.尝试编排以下音列的逆行:

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逆行音列:

9.将原形音列和逆行音列合起来唱一唱:

10.师:勋伯格十二音音乐的主要作品有《第三弦乐四重奏》、《华沙幸存者》等。《华沙幸存者》创作于1947年,当时定居美国的勋伯格见到一位来自波兰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听到他叙述自己的遭遇后创作了这一作品。作品向我们呈现了“二战”期间希特勒用毒气残害成百万犹太人的历史事实。我们欣赏一下它的配乐朗诵段落。

11.视频欣赏《华沙幸存者》配乐朗诵段落

课件出示流动字幕内容:

一切我都记不清了。在大部分时候我一定丧失了意识。我只记得那个庄严时刻,他们像有预谋似的开始唱歌,唱那支被他们遗忘多年的古老经文歌!但是我不记得我是怎样来到地下,在华沙的下水道里住了这么长时间。

那天照常开始:天还黑时就吹响了起床号。快出去!不管你睡着过还是愁得彻夜未眠。你和孩子、妻子、父母离散了,不知道他们的下落,你怎么睡得着呢?

喇叭又吹响了──快出去!要不军士会大发雷霆!他们出来了;老人和病人动作非常慢;有的人神经兮兮的飞快。他们害怕军士。他们尽可能地快。不行!太吵太吵了,太乱太乱了──还不够快!军士大叫:"注意!安静!你们准备好了,还是要我的枪托给你们帮忙?那样也好,看来你们真的要它!"军士和他手下的士兵殴打每一个人:老的,少的,沉默的,多嘴的,清白的,有罪的。我痛苦地听着他们哀号呻吟。我也挨了重重的殴打,打得太狠了,我倒在地上。我们还得再站起来,不能站起来的就被揍脑袋。

我一定昏过去了。我记得的下一件事是一个士兵说:"他们都死了",于是军士命令干掉我们。我半清醒地躺在一边,周围变得寂静──充满恐怖。

然后我听见军士喊:"报数!"开始他们还慢条斯理:一、二、三、四……"注意!"军士又喊,"快点!重来!一分钟内我要知道要把多少人送去毒气室!报数!"他们重来,起初很慢:一、二、三、四……后来越来越快,最后快得竟像野马奔跑,突然,报数声停止,他们开始唱起《倾听吧,以色列人》

12.师:这部作品给了你们什么感受?

生:恐惧、震惊、震撼……

师:这是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带来的?

生:战争、战乱。

师:勋伯格用音乐向纳粹提出了强烈的抗议,抒发了他内心热爱和平、期盼和平的愿望。这是勋伯格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他成功地运用了"十二音体系"的现代音乐技法,表现了法西斯的残暴,揭露了法西斯残酷无情的本质。

13.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如何评价勋伯格的音乐及其历史地位?

生甲:勋伯格爱国、叛逆、敢于创新,他用个性的音乐来表现自己的情感。

生乙: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和十二音音乐对20世纪的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开创了20世纪现代主义的音乐理论。

三、课堂小结

师生: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不管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其根源都是现实世界和人的主观感受的折射。勋伯格开创的表现主义流派,在传统之外打开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段和艺术风格。其价值也许不在作品本身,而在于所表现出来的敢于突破传统、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

学生朗诵勋伯格的名言:“艺术家并不创作其他人认为是美的那样的作品,而只是创作他内心深处强烈的冲动迫使他不得不创作的作品。”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