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鼓响咚咚(刘继英)
小鼓响咚咚
江阴市花园实验小学 刘继英
教学内容: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
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鼓儿响咚咚《小鼓响咚咚》
教学设计思路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自制力较差,但却充满了好奇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创设喜闻乐见的情境和富有情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他们的心紧紧拴住,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就曾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要知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学识,多思考。” 所以,唱游教学正是深受低年级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唱游教学是继承了我国传统音乐教学实践中合理的经验,借鉴外来音乐教育体系中符合我国国情的内容和方法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引起学生的音乐兴趣,并在游戏中感受、表现音乐。对提高学生音乐多种要素的感知力,音乐语言的理解力;对培养学生的乐感、节奏感和美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科学手段。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从“敲一敲”、“跳一跳”、“唱一唱”等环节来体现这个观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民族打击乐器及我国的鼓文化,为祖国拥有丰富的优秀文化遗产感到自豪,激发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音乐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能够用连贯、饱满、富有力度对比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意境,力争做到“声情并茂”。
3.通过学唱歌曲、鼓文化介绍、音乐游戏《鼓上的小米粒》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民族鼓文化、能感知音的强弱、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不同的力度变化去表现歌曲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唱会并唱好歌曲《小鼓响咚咚》,生动地表现《小鼓响咚咚》两段不同的歌曲意境。
2.引导学生用小鼓给歌曲伴奏,体会三拍子歌曲的韵律。
3.两段歌曲用不同的声音和力度变化表现不同的意境。体会、尝试两声部的和声效果。
[教 具]多媒体课件、钢琴、小鼓等。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乐器都是人创造的”这个主题,激发小朋友用乐器走进音乐世界去模仿、去探索的兴趣,在尝试创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具体的设计层次是,向充分感受体验打击乐器的音色,并尝试用它们奏出简单的节奏组合,然后用生活中的材料去制作自己的打击乐器,最后综合性地去表现生活的“趣事”。在“唱、听、动”的安排上,以动为主。歌曲《小鼓响咚咚》是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童谣风格的儿童歌曲,五声C宫调式,三四拍。歌曲的节奏舒展,全曲以“ⅩⅩ Ⅹ Ⅹ ∣ⅩⅩ Ⅹ— ∣”节奏型贯穿始终,曲调流畅,音乐形象生动,富于儿童气息。歌词以第一人称和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小主人公关心、爱护娃娃的好品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聆听各种乐器演奏同一旋律,听辨乐器音色的同时感受歌曲旋律。
师:今天来了好多的乐器朋友,你们听一听、猜一猜,它们是谁呢?
(点击播放midi音乐)
生:听后回答问题(钢琴——小提琴——小号——小鼓)
2.鼓的认识(点击播放“鼓的介绍”)
小鼓:“我的名字叫小鼓,我的家庭成员可多了,有……有……
3.尝试敲击鼓。
师:你能敲出跟别人不同的方法吗?
4.音乐游戏:鼓上的小米粒。
师:猜一猜,怎样敲能让米粒跳得高?怎样敲,米粒跳得低些呢?
我们也来做一回小米粒吧!
要求:当老师用强的力度弹奏时,小朋友敲得强、跳得高,反之,小朋友敲得弱,跳得低。同时要求一定听好音乐,按节奏表演。
(揭示力度记号f强、p弱)
生:按三拍子的强弱规律为歌曲伴奏。(播放歌曲伴奏,小鼓还可以这样跟着音乐有节奏地敲。)
二、新授歌曲
1.第一段歌词的学习
(出示歌谱)
A.师:小芳也有个小鼓,我们来听一听她是怎样来夸她的小鼓的?
(播放第一段范唱))
生:聆听范唱。
B.师:小芳是这样夸的……
(播放录音伴奏)
生:有节奏地朗读歌词(跟读——接口读)
C.演唱歌曲 。
师:你能跟着小芳—起唱吗?
生:初次演唱——跟琴接口唱(师生接口唱、男女声接口唱、小组接口唱)——跟伴奏音乐完整演唱。
要求:在教学中不能过分追求声音的响亮,要帮助小朋友体会三拍子歌曲特有的韵律感,但也不要突出强拍的力度,避免破坏歌曲自然的美感。
D.边唱边奏:
2.第二段歌词的学习
A.导入第二段歌词的学习。(出示隔壁家娃娃睡觉的图片)
师:小芳练琴很勤奋,可是隔壁家的娃娃要睡觉了,你猜小芳会怎么做?
生:各抒己见
B.朗读第二段歌词。
师:小芳是怎样做的呢?(出示第二段歌词)
生:请学生做小老师,带着全班小朋友有节奏地朗读歌词,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
C.讨论第二段歌词应如何演唱。
师:这段歌词我们应该怎样来演唱呢?(引导学生从速度和力度来分析)
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速度、力度记号。
D.演唱第二段歌词。
生:用稍慢的速度、弱一些的力度跟琴演唱。
E.完整演唱两段歌词。
师:中间琴声加放慢的间奏。
F.
三、巩固与拓展
1.歌曲二度创作。
A.聆听第二声部演唱。
师:你知道小鼓听了小芳的话,小鼓它是怎么敲的吗?
(播放二度创作的第二声部“小鼓声“,同时出示歌谱)
B.学生学唱第二声部。
C.聆听二声部演唱
师:如果小鼓和我们一起唱,会是一个怎样的效果呢?
(播放两声部的歌曲范唱)
D.尝试两声部演唱。
生:第一遍演唱“小鼓声”,第二遍演唱第二段歌词。伴奏是两声部范唱。
(播放两声部歌曲伴奏)
2.为歌曲取名。
生:学生发表各自的想法,最后出示歌名《小鼓响咚咚》。
3.欣赏和模仿“非洲鼓表演”。
A.欣赏:
师:小朋友知道鼓都能发出咚咚的响声,但是由于鼓的不同,它的音色也会有所不同,演奏方法也是各不相同,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欣赏一下非洲鼓的表演。欣赏时有个要求:观察一下非洲鼓和我们刚才介绍过的那种鼓形状可相像?
(播放“非洲鼓”表演视频)
B.讨论:
非洲鼓跟哪种鼓形状相似?
演奏方法是怎样的?
(出示节奏谱)
C.模仿:
师:让我们加入他们的行列,一起感受热烈的气氛吧!
生:模拟演奏。
(再次播放视频)
四、课堂小结
1.课堂小结。
师:小鼓还有话要说呢,你听……
(多媒体出示小鼓:你们认识我了吗?通过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
(出示课堂上学到的主要内容)
生:小结。
2.歌曲巩固。
小鼓:小朋友们真棒!让我们再来把歌曲演唱一下吧!
(播放两声部完整版伴奏和有歌词的画面)
生:演唱歌曲
A.演唱单声部两段歌词;
B.两声部的歌曲演唱。只要求学生唱一个声部,同时听另一个声部。
3.结束部分。
生:在MV《小鼓响咚咚》的音乐声中离开教室。
教学后记及反思
我国已故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要知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学识,多思考。” 而唱游教学正是深受低年级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唱游教学是继承了我国传统音乐教学实践中合理的经验,借鉴外来音乐教育体系中符合我国国情的内容和方法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引起学生的音乐兴趣,并在游戏中感受、表现音乐。对提高学生音乐多种要素的感知力,音乐语言的理解力;对培养学生的乐感、节奏感和美感十分有效的一种科学手段。
《我的小鼓响咚咚》是苏少版小学音乐第儿二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对关心他人的重要性有所认识;创造能力与合作意识得以增强。通过音乐游戏,学生能准确地感受音乐中强弱的变化,还能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现强弱。能用活泼、亲切、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小鼓响咚咚》。这一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孩子。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自制力较差,但却充满了好奇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创设喜闻乐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他们的心紧紧拴住,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根据教学要求,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经过反复推敲,将本堂音乐课从“敲一敲”、“跳一跳”、“唱一唱”等几个方面来实施教学:
一、敲一敲
“谁的小鼓最神气”:这一环节中,当小朋友认识了鼓的外形后,老师就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敲鼓。小朋友凭着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方式争相表演,充分感受体验着打击乐器的音色。虽然只有几分相像,但学生们的学习兴致高涨,学习气氛热烈。这正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谁的小鼓最聪明”:在小朋友初步接触小鼓后,老师问:“如果在鼓面上放些小米粒,怎样敲能让米粒跳得高呢?……”老师顺势沿着正确的答案揭示了音乐元素——力度记号“强”和“弱”。然后老师也敲起了鼓,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聪明的学生发现老师是按照“强弱弱”的规律敲的。也都饶有兴趣地学着老师随音乐拍击“小鼓”(学生们的座位“小木块”)。使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感受着强弱的对比,享受三拍子旋律的韵律美。
“谁的小鼓最好学”:在教学的拓展环节,老师介绍了“鼓”这个大家族的一些成员,并让学生欣赏了排鼓表演的视频。把学生们的创作欲望激发了出来,学生们创作了简单的节奏组合为歌曲伴奏,在尝试创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时,教学过程成了创造的过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每个孩子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正如德国教育家蒂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二、跳一跳
“鼓上的小米粒”:这一环节小朋友扮成了鼓上的小米粒。当老师用强的力度敲鼓时,小朋友跳得高;反之,小朋友跳得低。随后,老师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提高了难度,要求小朋友随老师弹奏的音乐有节奏地跳动。小朋友随着音乐力度的变化,时而掂着脚高高蹦起,时而弯着腰轻轻跳动。在“动”中感受着强弱的对比。
“歌中的小主人”:学习歌曲时,小朋友又成了歌曲中小鼓的主人。他们边听边演、边唱边跳。既帮助了学生的音乐记忆,巩固了演唱,同时也教育了小朋友从小要做关心他人的好孩子。教育教学清新自然,“润物细无声”。
三、唱一唱
歌曲深情演绎:在教学中,以音乐实践为主线展开教学设计,立足唱会、唱准、唱好歌曲。并注重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歌曲。指导学生尝试用声音、情感表现音乐。学习第一段歌词时,老师引导学生唱出小主人高兴自豪的感情,而当学习第二段时,老师说:“小主人练琴很勤奋,可是隔壁家的娃娃要睡觉了,你猜小主人会怎么做呢?我们又该怎样来演唱呢?”既而启发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表现不同的歌曲情绪,初步了解音乐元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同时让孩子在情景教学中不知不觉感受到美,进而产生表现美的动机,而演唱指导设计则是提高了孩子表现美的能力。
歌曲二度创作:当学生能够用连贯、饱满、富有力度对比的声音齐唱了歌曲后,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欣赏了这首歌曲的独唱版,并提问这两种演唱分别是什么演唱形式。在此基础上,老师用小朋友的口吻说:“你知道小鼓听了小主人的话,它是怎么敲的吗?”出示二声部旋律,并跟着琴用“咚”这个象声词哼唱了一下,然后又说“如果小鼓和我们一起唱,会是一个怎样的效果呢?”随后给学生呈现了合唱版的《我的小鼓响咚咚》。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孩子有更深层次的兴趣,做到兴趣延伸。同时在教学中不过高要求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只是安排让学生感受二声部的和声效果。实践证明,学生乐在其中,创设了美好的教学情境,获得了可喜的教学效果。
本课通过在教学中进行“敲一敲”、“跳一跳”、“唱一唱”的环节设计,使学生好学、乐学,并获得了很好的效果。21世纪,我们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培养具有远大抱负、思维敏捷、富于想象和创造等优秀品质的一代新人,音乐教育、音乐创造教育责无旁贷。因此,音乐教师应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寻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契机,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我们共同努力,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注重每一堂课的教学,关注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敲”出精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