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教学设计

独特的民族风——藏戏(薛芳芳)

发布日期:2017-12-07 09:04:00     来源:miaolijun

教学内容:人民音乐出版社 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

第二单元  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教学目标]

1. 欣赏藏戏音乐作品,初步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增进对祖国音乐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2. 通过学唱藏戏长调唱腔、对比藏戏功夫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藏戏七大功夫。

3. 初步了解藏戏的基本知识,自主探究藏戏七大功夫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

初步感受并了解藏戏唱、韵、白、表、技、舞、谐七大功夫的基本特点,并基本能够学会藏戏中的一种功夫。

 

[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藏戏七大功夫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间播放音乐《藏戏之仙女》,同时幻灯片播放西藏风光图片。

[设计意图]

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播放视频京剧藏戏《文成公主》片段。

教师:你能听出熟悉的戏曲剧种吗?

学生回答:京剧。

教师:除了京剧,还有——藏戏!

揭示课题。

教师:千百年来,雪域高原以其博大精深的情怀,孕育了瑰丽多姿的藏族音乐文化,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了很多藏族音乐,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独特的藏戏音乐文化。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京剧入手来了解藏戏,并为后面的京剧藏戏结合做铺垫。

二、新授

1. 起源

教师:学习藏戏,首先要了解藏戏始祖——唐东杰布。相传早年的雅鲁藏布江上没有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都被抛翻在了野马脱缰般的急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也被咆哮的江水吞食。于是,一位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了宏愿,他发誓要修筑桥梁为民造福。唐东杰布在山南的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姑娘,他们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他们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留下来58座铁索桥,唐东杰布被誉为“铁桥大师”,也成为了藏戏的“开山鼻祖”。因此,藏戏演出开始时,都会先祭颂唐东杰布!

2. 介绍藏戏

教师:藏戏音乐文化内涵丰富,请同学们注意视频中的介绍,藏戏有哪些基本程式?藏戏伴奏乐器有哪些?

学生回答。

教师:藏戏演出伴奏乐器只有一鼓一钹,基本程式也就是藏戏中的功夫,主要有七大功夫。这些功夫我们都比较陌生,大家别急,想想我们对哪个戏曲的功夫比较熟悉?

学生:京剧“四功”:唱念做打。

教师:让我们从京剧的“四功”入手,一起来了解藏戏中的七大功夫。

[设计意图]

从京剧的“四功”入手来学习了解藏戏七大功夫,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结构上学习新知识,学生会觉得藏戏没有那么难。

3. 七大功夫

(1)“唱” 

教师:京剧唱腔以西皮和二黄为主,藏戏的唱腔也有很多种,常用的主要有三种:长调、短调、悲调。

[设计意图]

直接告诉学生藏戏的三种主要唱腔,让学生在接下来的欣赏中有目的地进行比较分析。

先介绍长调:

第一遍欣赏视频时提问:“ 长调唱腔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声音?”“你能模仿一下吗?”

学生回答和模仿。

教师:这是藏戏的演唱技巧“仲古”,意为嗓音的转换变化。其实不仅仅是这一旋律,演员在演唱时,“仲古”演唱技巧贯穿始终。

带领学生唱一唱“仲古”。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亲身感受藏戏中的演唱技巧,感受藏族唱腔的独特之处。

第二遍欣赏时请学生思考:唱词与音符的关系、节奏、速度等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小结出长调唱腔特点。

第三遍,教师唱一句唱词。(表情动作)

教师学生互动,教师唱学生接。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长调唱腔特点,在了解这些特点的基础上,继续探究短调和悲调就游刃有余了。

通过对比欣赏和完成表格,让学生了解短调和悲调唱腔的特点。

教师:长调和悲调唱腔的三种特点虽然相近,但是表达的情绪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欣赏和完成表格,学生能轻而易举地掌握三种唱腔的异同点。

(2)“韵、白”

“韵”: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藏戏中的唱功,那么藏戏中的念功又是怎么样的呢?它分两种,首先了解第一种:播放禄东赞的视频片段,请学生说说这一功夫有何特点。

看完后,所有的学生第一印象是语速快,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视频中人物的语调和音调,因此,需要再次聆听,提示学生注意语调音调。(打手势)

学生在听完第二遍后,能够说出音调的走向:从低到高走动。

学生表演:以从低到高的音调以及较快的语速表演。(弹钢琴朗诵)

[设计意图]

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课堂实践,才会加深对这一功夫特点的理解和掌握。

“白”:

       教师:老师想亲自来展示一下藏戏中的另外一种念功,你们欢迎吗?

       教师正常朗读。

介绍“白”,其实就是像平时说话一样的语气。

(3)“表、技”

“表”

教师:其实藏戏中的有种功夫与京剧中的“做”有异曲同工之处。

教师:说说这段藏戏视频中演员在做什么?(可以适当提示)

学生回答。

请学生模仿视频演一演。注意动作的夸张和形象。(男生加入声势)

揭示:这种与京剧中的“做”类似的功夫就是藏戏中的“表”。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实践,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一功夫的特点:虚拟、夸张、形象。

“技”:

教师:在藏戏中还有一种功夫是相当有难度的,不是我们轻易能模仿的,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训练才能够达到。这种功夫相当于京剧中的“打”,在藏戏中叫做“技”,是一种高难度的舞蹈技巧。

教师:大家除了看到的舞蹈技巧外,还注意到他们的脸部化妆吗?这是藏戏独有的面部化妆,戴面具。藏戏面具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同学们看到的温巴面具,它有多种颜色,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一般只在藏戏演出的开场和结束戴面具。还有动物面具。

教师:展示面具。(为第二课时讲藏戏面具做铺垫。)

(4)“舞、谐”

教师:现在已了解了藏戏的哪些功夫?和学生一起小结:唱、韵、白、表、技。

教师:我们学习的藏族传统歌舞囊玛《宗巴朗松》这种藏族民间歌舞的形式在藏戏最后两种功夫中也有所体现。那藏戏的最后两个功夫有何区别呢?

播放两个视频片段,让学生比较。

学生回答:相同之处:都在跳舞,不同之处:一个在唱,另外一个不在唱。

教师指出“舞”和“谐”的区别:

“舞”:边唱边舞。

 “谐”:只舞不唱。这种舞蹈在藏语中叫“堆谐”,“堆谐”也就是踢踏舞。

4. 基本功夫对比

[设计意图]

学生把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新学的知识进行对比,为之后的拓展与探究作铺垫。

三、拓展与探究

1. 京剧藏戏结合

教师:现在同学们知道,京剧和藏戏的功夫有这么多异曲同工之处,这才有了我们一开始欣赏到的京剧藏戏合演《文成公主》。让我们再次回味感受他们独特的风格。

播放《文成公主》片段。

[设计意图]

这一段的视频有别于导入,导入部分学生只是知道京剧,不知道藏戏,而现在所欣赏的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再次聆听,而且是京剧和藏戏同时演唱。

       教师: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进藏实现了藏汉民族文化的大融合,1300多年后的今天,京剧藏戏合演再次实现了音乐文化的大融合,这说明从古至今,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汉藏永远是一家!(学生回答:开始不了解藏戏,现在了解了。)

[设计意图]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

2. 藏戏在藏族音乐文化中的地位

       教师:藏戏被誉为藏族文化的“活化石”,这颗活化石一直活跃在藏族地区,在藏民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切身体会藏戏离藏族群众很近很近。

3. 藏戏的传承与发展

       教师:早在12、13世纪前后,即出现了论述藏族民族音乐的专著。请大家把书翻到25页。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藏族音乐可分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民间音乐中又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五类。这节课学习的藏戏是属于藏族民间音乐。如今,藏戏已经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藏戏发展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除了传统藏戏,还排演了众多现代藏戏,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藏戏艺术家、艺人、演员。藏戏还走上了国际舞台。

幻灯片展示:

(1)大型传统藏戏,现代藏戏。

(2)藏戏艺术家、艺人、演员。

(3)藏戏赴国外演出。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的照片资料,让学生知道国家和人民一直致力于藏戏的传承与发展。

4. 小结

教师:同学们,本节课学到了哪些藏戏知识?

学生回答。

5. 课后自主探究

教师:今天我们所学的七大功夫只是藏戏音乐文化中的一部分内容,课后请同学们自主探究藏戏面具文化。

四、下课

       教师:独特的藏族音乐、独特的藏戏文化,给我们留下了独特的感受。相信在藏汉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藏族音乐、藏戏文化将在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留下她最独特的风采!

(在藏戏音乐声中下课)

 

 

(本课获得20143月无锡市高中音乐学科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