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教学设计

西出阳关无故人(薛芳芳)

发布日期:2017-12-07 09:02:25     来源:miaolijun

教学内容:人民音乐出版社 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

第十四单元  文人情致  第二十五节 《西出阳关无故人》

 

 

[教学目标]

1.聆听琴歌《阳关三叠》,学会演唱歌曲上阕,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感知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2.唱会并唱美琴歌《阳关三叠》的上阕,了解琴歌的概念,初步感知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基础知识。

3.在音乐活动中激发对琴歌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欣赏琴歌《阳关三叠》,唱美上阕,感受作品的音乐情绪和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

在音乐活动中感悟琴歌中的人文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境表演:学生模仿友人送别的场景(《阳关三叠》古琴曲配乐)

2.师生交流:

教师提问:两位同学表演的是怎样的场景?朗诵了哪个朝代哪一位诗人的作品?他们扮演的是其中哪两位主人公?

3.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诗歌的创作背景。

4.学生集体朗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阳关三叠》古琴曲配乐)

[设计意图]

本环节运用的是情境导入法,通过二位学生的情境表演,引导学生回忆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引起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琴歌学习做准备。

二、教授新课

1.琴歌知识

(1)教师提问:背景音乐用何种乐器?(古琴)教师:上堂课我们对古琴有了基本了解,古琴演奏技法众多,表现不同情绪,而随着古琴的弹奏而吟唱的歌曲就是琴歌。

(2)教师:我们以这首诗为歌词,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尝试,唱一唱我们自己的琴歌。时间三分钟。学生自主创编旋律,教师巡视,给予适当的提示。

(3)学生个别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速度慢、旋律平稳……)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学生利用已有的音乐经验,进行自主探究,初步探索其音乐特征,也是为进一步感知琴歌做好铺垫。

2.《阳关三叠》上阕学习

(1)教师:唐代有一首著名的琴歌《阳关三叠》,我们一起聆听并欣赏一下古人如何来吟唱的。

思考:歌曲中哪一句最能表达送别之情?

            音乐是如何表现的?(音高、旋律、节奏)

(2)学生聆听并回答。

(3)再次聆听:体会诗词情感的色彩变化与音乐要素之间的密切配合。

[设计意图]

本环节我通过引导学生有目的性地聆听,指导学生从音乐要素的角度进行思考,并感受琴歌词与曲之间的密切配合。同时,通过反复聆听,加深了学生对琴歌的印象,降低学生学唱的难度。

(4)跟钢琴轻声哼唱歌谱。

提问:哪一句比较难唱?(第二句难点教唱)            5.6  5  3 5  53 2  1  2  2

(5)教师演示(手势提示):指导学生演唱,并感受韵律美。“客舍青青柳色新”。

(6)教师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断奏式,加入拖腔)演唱第二句歌词,学生指出不同之处,并学习哼唱。

(7)跟钢琴哼唱琴歌,加入拖腔,进一步表现韵律美。

(8)请一位学生演唱(教师提示:节奏前松后紧,拖腔有韵味)

(9)学生跟音乐伴奏有表情地演唱。教师指挥。

[设计意图]

本环节是本课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自主探究,学唱歌曲,通过教师的对比示范,充分感受上阕的温情和含蓄,并进行模仿,达到唱美歌曲的目标。

3.《阳关三叠》下阕学习

(1)教师:同学们演唱到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感觉歌曲是否结束呢?

学生:终止感不够鲜明。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的是上阕,还有下阕,所以结束感觉不够明显。

完整聆听,思考:上下阕有什么样的关系?(情绪对比)

下阕中是哪一句突出表现了激动的情绪?(音高)

(2)难点学习:“遄行,遄行”,八度大跳。

(3)学习演唱下阕。

(4)完整演唱上下阕,感受别恨离愁的主题,注重情绪对比。

[设计意图]

上阕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到琴歌中的人文情感。从上阕的最后一句自然引入到下阕,以对比听赏,学唱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下阕所突出表现的悲伤、惜别、期待的感情。

4.合唱版本欣赏学习

(1)教师:《阳关三叠》中的“三叠”之意是指什么呢?学生根据课本170页相关内容回答。

(2)教师:作曲家王震亚改编古曲创作而成《阳关三叠》合唱曲。学生欣赏感受三叠的韵味,指出三段不同的表现方式。

(3)教师:在古代作品中,《梅花三弄》之“三弄”也是此意。三叠之意更显出诗词与音乐交相辉映,珠联璧合,让人听起来回味无穷、传唱不绝!

[设计意图]

在合唱版欣赏中,以多种演唱形式将这首琴歌表现的丰满立体,但并没有失去它本身的韵意。以现代的配器手法来演绎古曲,也进一步拉近了它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又突出“三叠”这个知识点。

5.中国古代歌曲

教师:《阳关三叠》这首琴歌是中国古代歌曲中的一种形式。

(1)原始社会:最早的一首:“南音”涂山氏女的情歌“候人兮猗”。

(2)奴隶社会:《诗经》(《关雎》、《硕鼠》、《伐檀》(欣赏片段)

(3)封建社会:“弦歌”、“相和歌”、“铙歌”、“横吹歌”、“琴歌”、“相和大曲”、“歌舞大曲”(欣赏片段)

(4)教师小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我国的歌曲艺术经历了诗经、楚辞、乐府、绝律诗、词、曲等不同发展阶段,歌唱艺术不断发展,为唐宋以后的曲艺艺术、戏曲艺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意图]

《阳关三叠》是一批艺术价值很高的琴歌中的一首,而琴歌是中国古代歌曲中的一种,我国的歌曲艺术,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并发展了,因此,中国古代歌曲的介绍不可能面面俱到,选择一些作品让学生通过欣赏来了解。

三、拓展探究

1.教师:到了今天,中国古代歌曲离我们遥远吗?在生活中能不能找到它们的影子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推荐欣赏《子衿》(表达相思之情)

2.教师:看书本179页:“音乐是一种语言,它能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埃内斯库的这句名言同学们现在能够理解了吗?请同学们课后思考。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计通过引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歌曲传承的思考,拉近学生与中国古代歌曲的时空距离,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歌曲仍然是现代音乐创作者的灵感源泉所在。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四、单元总结

古琴和琴歌都是文人的精神化身,无论是古琴音乐还是琴歌,都透视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通过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才能真正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设计意图]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理性思维。

五、下课

 

(本教学设计是201311月无锡市高中音乐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的比赛内容)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