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短笛(刘继英)
牧童短笛
江阴市花园实验小学 刘继英
教学内容: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牧笛声声 《牧童短笛》
[教学目标]
1.能主动参与到听、唱、动、奏等各项音乐活动中,引导学生用多种音乐形式参与乐曲的情感体验,让这首经典作品深深地印在学生童年的记忆里。
2.通过对比聆听、哼唱熟悉《牧童短笛》的主题旋律,并且能根据情绪、速度为乐曲不同的段落选择相应的音乐的形象,能用符合音乐节奏的身体律动表现音乐的形象与情境。
3.通过完整欣赏乐曲,学生能听出乐曲段落间的相似与不同,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乐曲的段落。能选择合适的图谱表现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
[教学年级]小学三年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 具]多媒体课件、钢琴等。
[教材分析]
《牧童短笛》是著名作曲家贺绿汀1934年创作的一首钢琴小品。此曲短小精致、形象鲜明,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此乐曲为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五声调式。第一段采用二声部复调旋律,向听众展示了一幅传统的中国水墨画,仿佛使人们看到了江南水乡的两个牧童在骑牛漫游,潇洒悠游,无拘无束。第二段以热烈欢快的旋律在高音区飞驰,将乐曲推向高潮,酣畅淋漓地表现了牧童欢快追逐、嬉戏的情景。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变化再现,旋律显得流畅、清新。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听辨感受不同乐段的情绪、速度以及用旋律线条图谱表现音乐。
2.让学生用体态律动以及合适的打击乐器合表现音乐,并且要求与音乐节奏吻合。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乐曲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动画配音,情境导入。
1.选择合适的音乐为动画配乐。
请学生欣赏两段音乐,同时观看两副水墨动画。
你觉得哪段音乐配哪个画面更合适呢?欣赏完后请你来回答,并且说一说为什么?
2.引导学生说一说:音乐的情绪,速度有什么特点,符合怎样的音乐形象。
[设计意图]
以两段无声水墨动画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初步聆听乐曲,通过已有学习经验感受乐曲情绪,并根据音乐形象与意境,选择贴切的画面,初步感受音乐描绘的意境。
二、深入体验、片段欣赏
(一)欣赏第一乐段
1.合着音乐用身体动作感受并表现音乐情景
●听一听、动一动
师:下面让老牛和牧童带我们一起走进第一段音乐,你能合着音乐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所描绘的情景吗?
提出要求:你的动作是不是可以和音乐吻合呢?
[设计意图]
运用音乐新体系理念,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用喜欢的动作表现音乐所描绘的情景,用符合音乐形象的律动感受音乐,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表现能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联想,感受并体验音乐的情感。
2.出示曲谱,跟老师画旋律线哼唱主旋律
比较第三乐句音乐发生的变化,连贯的旋律跳动起来了。
●唱一唱
(1)观察乐谱的连线特点,用lü哼唱旋律,注意气息的连贯。
引导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活泼可爱的牧童形象。
(2)跟琴完整演唱
模仿吹笛的样子用lü哼唱,体验音乐情感。
[设计意图]
运用听唱对比法,让学生感受跳动旋律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引导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活泼可爱的牧童形象。
3.简单分析乐曲的二声部特点。
教师分别演奏单声部、双声部旋律,引导学生感受两个声部的音区、音乐形象的不同。
*右手弹奏第一声部:分析音区(高音区)、音乐形象(明亮的牧笛声)
*左手弹奏第二声部:低音区音色比较低沉(表现老牛形象)
总结:高低起伏的两条旋律,上下呼应,仿佛让我们感受到牧童与老牛一边散步一边在亲密的对话呢。
[设计意图]
此环节对学生知识结构的一个拓展延伸,用对比听赏法让学生对比聆听两个声部音区特点,说出其音乐形象,初步感受乐曲呼应对答式的二声部复调旋律特点。
4.填表总结
●说一说:情绪(抒情优美)、速度(中速)
●选一选,选择适合旋律线条的图形填入表格一。
(课件出示):
●画一画、唱一唱
跟着音乐画旋律线条再次感受并哼唱主旋律。
[设计意图]
图谱不仅可以表现音乐还可以记录音乐。运用图谱法帮助学生更好的抓住音乐的形象,点和线的对比更好的区别音乐的基本元素,帮助学生减低了难度,直观形象化感受并理解旋律的特点。
(二)欣赏第二乐段
1.对比音乐的情绪、速度以及音乐所表现的形象。
●听一听:教师弹奏第二段音乐。
●说一说:
*音乐的情绪和速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展开联想,音乐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牧童与牛或者牧童与牧童间的嬉戏玩耍。)
2.用动作表现音乐的情境
●动一动
提问:你觉得符合这种轻快地音乐适合做什么动作呢?
①拍手跳跃
②两两拍手游戏(牧童与牛或者牧童与牧童间的嬉戏玩耍)
[设计意图]
合着音乐两两拍手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巩固对音乐节奏的把握。
3.再次欣赏,用乐器给音乐伴奏。
●奏一奏
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音乐伴奏。
①讲解演奏动作,练一练
双响筒:用手臂模拟双响筒,加入响舌代替双响筒的声音。
沙锤:凳子底下拿出沙锤,跟着老师一起来做一做。
②跟钢琴分组练一练
分组合作,跟着音乐奏一奏。
4.完成表格:情绪、速度、旋律线条
●说一说
乐曲的情绪:轻快活泼 速度:快速
乐段 |
情绪 |
速度 |
旋律线条(图谱) |
片段一 |
抒情 优美 |
中速 |
|
片段二 |
欢快 跳跃 |
快速 |
|
●选一选
请你再来选择一下适合旋律的图形填入表格。
5.边听音乐边画图谱感受音乐形象。
●画一画、唱一唱
师总结:运用图谱,可以一下子抓住音乐的形态,对音乐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以后你们听到音乐也可以尝试着用一用。
三、完整聆听,总结演绎
1.揭示课题、作曲家简介
师:这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创作的一首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
2.完整聆听,欣赏“朗朗演奏版”视频。
●看一看、听一听
请你边听边思考:你觉得这首乐曲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有没有听到相似的部分?(第一段和第三段旋律基本相同)
3.对比欣赏第一、三乐段
●听一听、辨一辨
说出两段旋律的区别。
出示第一三段的对比旋律曲谱,(第一乐句与第三乐句)结合钢琴演示,理解旋律加花的特点。
[设计意图]
出示第一三段比较有特点的旋律曲谱,直观对比旋律的区别,降低了学生判断的难度。学生通过对比听赏两段剪辑后的音乐,结合形象的乐谱对比感受旋律加花的创作手法。
4.完成表格
第三段音乐情绪、速度和第一段相同,因为运用了加花的创作手法,旋律线条更加连贯。
片段三 |
抒情 优美 |
中速 |
|
请学生上台画一画表示第三段音乐的旋律线条。
[设计意图]
通过多媒体表格总结乐曲三段旋律的情绪、速度、旋律线条的点,学生轻松掌握乐段的相似与不同,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乐曲的结构。
5.用字母表示出乐曲的结构
●想一想
你能用字母表示出乐曲的结构吗? A B A′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乐曲的段落。
●选一选
用图形表示: (学生选择)
用颜色表示: (分析旋律色彩,选择适合的颜色。)
用水墨画表示:请同学们选择(出示三幅水墨画)
图一 |
图二 |
图三 |
[设计意图]
此环节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帮助学生根据旋律特点,选择适合的图形或颜色,巩固对这首乐曲段落划分的理解和认知。利用白板以及flash功能制作的交互式界面,可以让学生随意选择自己想表现的方式,尝试多种方式表现和区分乐段的相似与不同。
7.再次完整聆听,分组用动作和打击乐器演绎音乐。
在水墨动画的情境中分组用完整地演绎乐曲。
*两组走下位置用动作表演:牧童与老牛悠闲的散步。
*两组扮演田间的柳条,并且在第二乐段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四、拓展延伸,介绍背景
1.介绍作曲家以及《牧童短笛》的背景。
贺绿汀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活动家“”。他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代表作有歌曲《游击队歌》、管弦乐《森吉德玛》、《晚会》等。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是一首中西结合的典范之作,这首作品在国际性比赛“征集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2.欣赏长笛独奏《牧童短笛》
小结:钢琴与长笛(以及伴奏乐器小提琴)音色的对比,感受不同乐器演奏相同的乐曲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课堂小结,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吹着笛子走出教室。
[设计意图]
此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了解作曲家的以及乐曲背景,拓宽欣赏知识面,加深对本首作品的理解与印象。
(本教案为2015年11月江阴市一师一课展示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