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教学设计

外婆桥(刘继英)

发布日期:2017-12-07 08:34:26     来源:miaolijun


外婆桥

江阴市花园实验小学 刘继英


教学内容: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年级册第单元丝竹流韵外婆桥



[教学目标]

1.领略江南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童谣的表现形式,感受歌曲表现的生活情趣。

2.了解回旋曲式。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童谣片段,表现歌曲诙谐、轻松的情绪。

3.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因演唱形式、速度、力度变化而体现的不同情绪。

[教学年级]小学年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    具]多媒体课件、钢琴等

[教材分析]

《外婆桥》是一首富有浓郁江南水乡风味及生活情趣的童谣歌曲。特别是“摇摇,摇到外婆桥”的歌词,在民间广泛流传歌曲采用回旋曲式,围绕“童谣”乐段,多次插入其他具有对比成分的乐段,轻松诙谐的歌声把外婆家过去和现在的一草一木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感受到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到孩子们盼望去外婆家的急切心情。

[教学重]

1.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感受浓郁的江南水乡风味和生活情趣。

2.展开合理想象,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对歌曲速度、力度加以变化,体会由此带来的情绪变化。

[教学过程]

(音乐声中进入教室,师生问好!)

一、导入童谣

1.看视频

1)师:快乐的音乐课又开始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共度这快乐的40分钟。首先,老师要播放一段影片,请你们静静地欣赏,同时思考这几个小问题:(提出问题,播放视频)

问题1:影片里面有没有你熟悉的童谣?

问题2:你能模仿一下吗?

问题3:能有节奏地读一读吗?

[设计意图]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铁一样把他们牢牢地吸引住。一个好的导入便是一堂课良好的开端。基于这样的认识,视频和熟悉的简短童谣导入新课,旨在激发学生的聆听兴趣,从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入手,为后面的欣赏童谣、学唱童谣、表现童谣环节埋下了伏笔。

二、童谣教学

1.读童谣

1)(出示童谣)

ⅩⅩ Ⅹ0ⅩⅩ Ⅹ0ⅩⅩ ⅩⅩⅩⅩ Ⅹ0

摇啊 摇, 摇啊 摇, 摇到 我的 外婆 桥,

生:按节奏读童谣。

师先评价后小结有节奏的说童谣就叫做数板。

2)师:为了使这首童谣读得更有节奏感,老师用板为你们伴奏。

师生合作:在板伴奏下按节奏再次读童谣。

2.唱童谣

1导入

师:这首脍炙人口的童谣唱起来又是怎样的呢?

师:范唱童谣(边打响板边唱)。

生:有了音高。

(出示童谣歌谱)

[设计意图]

这个部分从数板到演唱都用响板伴奏,有利于让学生控制速度,感受节拍强弱,从而读准、唱准童谣。

2)分析童谣

师:这首童谣还曾在国际艺术节上荣获大奖呢,为什么能得到大家的青睐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旋律中一共出现了哪几个音符?

(师带生看着歌谱边唱边找)

生:五个

do re mi sol la

课件出示音符,柯尔文手势提示音高,唱一唱。

师小结:这五个音各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宫商角徵羽。在我国的民族音乐中经常只使用12356五个音,我们把它称为——民族五声调式。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分析歌曲旋律由12356五个音组成,既在心理上给予他们暗示,降低学习难度,同时也借机讲清楚了民族五声调式这个拓展的知识点。让学生用柯尔文手势表示音高,辅助唱准这些音,能有效解决演唱时的音高音准难点。

3)学唱歌谱

1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生:有休止符第一、二乐句节奏相似。

师: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反复出现,体现出欢快、活泼的情绪。

再次跟琴学唱歌谱

2:旋律上有什么特点?

生:相同的开头,不同的结尾……

师:像这种开头相同,结尾不同的方法就叫做同头换尾。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演唱歌谱。

3)学唱歌

师生合作:板伴奏,生填入歌词唱一唱

(播放伴奏音乐)

[设计意图]

2011版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加强小学生识谱能力的培养,因此,让学生尝试着跟琴模唱,模唱过程中出现节奏不稳、音高不准等问题,及时地给与指导和纠正,并通过师生接龙、生生接龙等合作教学方式加以巩固,避免了传统识谱教学的机械和枯燥,也使“双基”教学更具趣味性。

3.介绍外婆桥

师:这首充满生活情趣的童谣出自我们的江南水乡。(出示相关画面)外婆桥,古朴典雅,跨河而立,如今的外婆桥已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一种文化,它成了当地的代言。桥外的村子叫外婆村,吃的是外婆糕,喝的是外婆酒,走的是外婆路,一代代人传唱着外婆桥的童谣,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设计意图]

结合背景音乐,用画面再现音乐情境,把音乐内容形象化,伴以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性作用。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三、欣赏教学

1.揭示课题:

师:作曲家黄国群根据民间流传的这首童谣写了一首歌曲,歌名就叫—— 外婆桥(课题出示师生齐读)

2.初听歌曲

1)师:熟悉的童谣出现了吗?

你可以在童谣演唱处用划船动作来表示吗?

(播放歌曲范唱第一段歌词1

2)复听歌曲: 童谣出现了几次?把童谣唱出来。

(播放歌曲范唱第一段歌词2)

3)师:多次出现的童谣我们把它称为——A段。穿插其间的其它段落暂时就用B、C来称呼,好吗?

3.分段表现

B段

1)师:请你仔细聆听,B段表现了外婆桥的什么特点?

(出示B段大谱)(播放B段范唱1

:景色优美 。

2)师:是啊,江南的音乐正如它的景色一样清新幽雅。一块块青石板,一座座石拱桥,在旋律中都能体现出来。(师生合作完成B段图谱)

画着图谱唱一唱

▅   ▅

▅   ▅

▅    ▅

[设计意图]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为B段创作图谱,形象生动,贴近音乐,通过创作加强了对音乐的体验、理解和表达。将抽象的音乐具体化,学生易于理解接受,使教师的“教”变得生动活泼,学生的“学”变得轻松愉快。

C段

1)师C段的音乐,心情又如何呢?(出示C段大谱)(播放C段范唱)

欢快、活泼、心情激动

2)师:用怎样的形式来表现这种激动的心情比较好呢?

:演唱舞蹈数板、、器乐伴奏……

3)生:数板+捻指(师板伴奏)

ⅩⅩ ⅩⅩⅩⅩⅩⅩ

里的 歌,

ⅩⅩ ⅩⅩⅩⅩ Ⅹ   │

里的 跑。

4)师生:合作表现C段(生数+师演唱)

5)完整表现第一乐段。

4.介绍回旋曲

1)师:这首歌曲篇幅较长,刚才,我们学习并演唱了第一段歌词,老师用英文字母A B A C 区分了乐段。区分乐段的变化除了英文字母外,还可以采用

生:简单的图形、丰富的色彩、明确的数字、富有变化的声势动作等等

2)小组合作:聆听第二段歌词选择喜欢的方式区分乐段。

【要求】相同的乐段用相同的记号来表示。

[设计意图]

采用学生喜爱的简单的图形、丰富的色彩、明确的数字、富有变化的声势动作等区分乐段,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作品。

3成果展示:生简介排列理由。

师:发现哪个乐段出现得最多?

生:童谣乐段。

4)介绍回旋曲:在歌(乐)曲中多次出现的乐段称为主题乐段,中间不地插入对比乐段,形成了A+B+A+C+A……的结构特点,这种结构的曲子就叫做回旋曲。

四、歌曲处理

1.选择速度

1)师:不同乐段表现不同的心旅历程,你能为每段选择适当的速度,以表现不同的情绪吗?(课件出示)

快速 中速 慢速 渐快 渐慢

2)生:选择并说说理由。

2.处理A+B A+C

3.重点表现D段

1)师范唱。

2)生说心情:更加迫切。

3讨论:用怎样的速度表现更为迫切的心情呢?

4结论:放慢速度与迫切的心情形成反差。越是心急,越觉得日子漫长、路途遥远。

(5)跟琴有感情演唱D段。

慢速 扳着指头数,翻开日历瞧。(慢一倍)

原速 放假的日子快到了,小小船儿摇啊摇,摇到我的外婆桥,摇到我的外婆桥。

4.完整演绎A+B+A+C+D+A

1)师:轻松、诙谐的歌声把外婆家古朴典雅的过去和气象更新的现状清晰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真是“移步换景,步步有景”啊!让我们用不同的速度和富有表情的演唱来表现这日新月异的变化、孩子们盼望去外婆家的急切心情吧!播放变速后的第二段歌词伴奏音乐)

2)生有感情演绎。

五、终课语

师:美丽的江南,美丽的水乡,美丽的外婆桥。


(本教案及课件获无锡市“领航杯”多媒体教育软件比赛一等奖)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