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资源共享

论教学场域中“人的审美存在”

发布日期:2017-11-03 15:52:23     来源:yangpeiming


          教学场域中“人的审美存在

      杨培明

     [摘要] 教学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向的充满人文价值和精神内涵的审美实践活动。教学中人的审美存在体现在教学以人为中心,满足人的需要,彰显人的本质,维护人的自由,人的尊严和价值在教学场域中得到充分关照。 教学场域中人审美存在表征为:在教学生活中学生是个性化的,具体的,自由的,自主的,学生在与未知世界的真实交往与对话中存在,在无限的可能和真实的生活中存在。

 [关键词]  教学场域;人的存在;价值;尊严;需要

 [作者简介]杨培明,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校长、党委书记,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阴 214400)

关注教学场域中人的审美存在,其实质是强调人的充分发展是教学的最高追求,维护人在教学中的尊严、权利、自由和价值,把人置于教学生活的中心。人的审美存在是人存在的理想状态,建立在教学对人存在的最大尊重上,强调人内在价值的充分激发和人生命活力的充分释放,这势必要求重新审视教学的价值和教学生活中的各种关系。

一、 问题的提出

工业社会的教育把人当成满足社会发展的工具,教学以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为主要目的,与之相伴的应试教学追求学生知识技能的熟练,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被束缚在有限的教学空间当中。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弊端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课堂教学功能的片面化。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满足人的发展,彰显人的存在,让人在教育生活中获得关照。传统课堂教学中人被遮蔽主要体现为教学以知识为目标,人在教学中不是以完整的人的面貌出现的,或者说,教学只关注人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不重视人的情感、心理和人格的全面发展,人被课堂肢解,全面发展没有得到满足;第二,课堂教学形态单一化。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处于被预设的地位,缺少互动和生成。当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保护,他们的生命活力和精神状态被压抑,在课堂上就无法释放出潜能,表现出最好的学习状态。而单一化的课堂教学也阻塞了师生沟通的渠道,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的状态,教学自然也无法做出动态的调整。教学的单一化还表现为教学评价的单一化,即以学生的分数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无法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品格提升做出判断,学生的成长也被单一化了。第三,课堂教学空间被窄化。传统课堂教学将学生束缚在教室的狭小空间,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的有限资源,学生的视野关注的是考试的考点,教学空间被严重窄化了。

课堂教学理应是教师引领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体,带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去学习和探索,面对的是丰富多彩的世界,教学生活的空间是开放的、多元的。教学生活更一个动态的空间系统,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生生之间构成了一个无比丰富、充满活力的场域空间,进行着纷繁复杂的能量交换和关系建构。在课堂场域中随着师生行为的展开,情势瞬息万变,认知领域的知识不断建构,情感、价值层面的认识不断升华。但无论课堂教学的场域变化多么扑朔迷离、变动不居,它的宏观结构是相对稳定的,那就是这个场域始终是围绕学生进行运转,学生的发展是场域运行质量的核心评价指标。课堂教学改革是教与学关系的根本调整[1]学生处于课堂场域的中心,进行富有意义与关系的建构,不断诠释着学习的意义,丰富着生命的内在价值。

二、如何理解教学场域中人的审美存在

席勒认为,美是对人的解放,“唯有在审美的状态中,我们才感觉到我们好像挣脱了时间;我们的人性才能纯洁而完整地表现出来,仿佛它还没有由于外在力量的影响而受到任何损害”[2]只有在审美的状态下,人的尊严和价值才能在教学场域中得到充分关照,人自身的生命活力才能真正焕发出来。教学场域中人的审美存在,就是要满足人的需要,彰显人的本质,让人获得真正的自由。

(一)教学场域中人的需要得到最大的满足

教育具有信仰之维。现代教育要求以学生素养培育为导向整体提升人的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和创新能力,关注人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协调发展,使每个人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在教育生活中,人是本体的存在,是目的,其他皆为手段。教育生活中人的审美存在意味着教育超越功利,对人引导、激发和唤醒,唤起人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追求,学习成为人的内在需要而不是外在强迫。当学习成为每个生命个体内在追求的时候,个体会焕发出巨大的求知欲望,会投入自己的全部生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教学满足人的需要正是从人的生命内在价值出发,为学生全部生活作准备。正如福禄贝尔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关于一切事务扎根于、存在于、生活于世界之中的见解,使学生在走出校门的时候能按照这种见解去处理生活和进行活动,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和途径就是教学。学校和教学应该把外部世界以及作为外部世界的一部分并与外部世界有着密切关系中的学生自己,作为他的对立物。人的审美存在的意蕴在于教学真实地关照人的需要,按照人需要的价值去设计,最终让人获得他内在的积极的改变。所有那些从外部加到人身上的东西都是空虚和不真实的。人的本质不依赖于外部环境,而只依赖于人给予他自身的价值。财富、地位、社会差别,甚至健康和智慧的天资——所有这些都成了无关紧要的。惟一要紧的就是灵魂的意向、灵魂的内在态度。[3] 教学中人的审美存在就是在教学中高扬人的价值,关注人的成长,以学生发展为价值导向,积极培育人精神世界,满足人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学场域中人的本质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教育场域中彰显人的本质是指让学生充分实践、自主选择,积极进行知识学习和意义的建构,做自己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复杂的教学情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存在于教学场域中,对真实情境做出自己的判断,对问题的认识会呈现出各种答案。教学的过程应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互动中形成对问题的共识,从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场域中人的审美存在就是要将教学生活的价值建立在学生个体本质力量的激发上,让学生按照各自的本质充分地、全面地发展起来。

教师带着学生进入课堂教学场域总是会涉及到目的的问题,用什么样的目的引领学生进入到状态中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方向。教学活动就其本质来说是有生命的、促使生命发展的、滋养生命的,让生命始终是生机勃勃、不断向上、不断完善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面对的是整体的人类文化,人类文化反应了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中所取得的成果,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都存在着人的本质,反映着人的思想。关注人、以人为中心的教学观正是从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及人未来的需要出发,进一步从人的本质出发去发现新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教学中,学生面对的是种种特殊现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欣赏着人类本身的千姿百态。但学生面对的不仅是像动物中的那种行动的社会,而且还有一个思想和情感的社会。语言、神话、艺术、宗教、科学就是这种高级的社会形式的组成部分和构成条件[4]因此,人在教学场域中所面对的绝不是孤立的知识,而是人类自身。    

(三)教学场域中人以自由的姿态存在

自由是人的理想生活状态,意味着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教学生活中,人的自由首先表现为可以面对真实的问题情境,以主体的姿态去体验生活世界。其次,人的自由表现为教师教学的权利受到尊重,以主体人格的身份出现在教学生活中。教师有自由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根据学情对教学进行重新设计。体现教师的创造性教学的改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渐进的生态化过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这个过程转变的关键。第三,教学生活中的自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中的选择自由,每个学生都有权利选择符合自己认知能力的教学内容。这意味着教学必须以对学生的个体性的充分尊重为前提,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5]福禄贝尔曾经说过,教学的使命与其说是把知识注入到人心灵内部,毋宁说把更多的东西从人心灵内部印出来,因为能进入到人心灵内部的东西,我们已经知道,并且已经成为人类的财富,并且每个人,仅仅因为他是人的这一点,必须按照人性的法则从自身中展开和发展起来。人类的本性是永恒地从自身中展开的东西。个人和人类的幸福只存在于人和人的精神力量的全面的、自然的和合理的发展之中。[6]人只有是自由的,内在的求知冲动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主体性和创造力才会真正被激发,从而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教学生活中,彰显出生命美学的无穷魅力。夸美纽斯主张教育要促进儿童自由生长,种子如果种在地上,他便会向下生出根芽,向上长出嫩芽,嫩枝凭着他们的天生的力量,日后便可长成枝干与树叶,垂着绿荫,点缀着花儿与果实。所以,我们不必要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只要把那暗藏在身体内固有的东西揭开和揭露出来,并重视每个个别因的因素就够了。[7]教学中人的存在就是尊重人的差异,尊重人的个性,给让学生自主选择,独立判断,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场域中人的审美存在表征

课堂教学场域中人的存在的样态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人是否在现场,即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是否围绕人的需要进行;二是学生的学习是否自由,即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选择的能力和选择的机会;三是教学场域是否开放,即学生依托学习共同体充分交换信息、共享学习资源,进行交流互动。

(一) 教学以学生的个性化为前提展开,充分关注个体的人

学习是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要关注具体的人。分班教学这种教育形式产生以来,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一个教师可以同时面对多个学生,传授相同的内容。但班级授课制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面对几十个不同的个体却以相同的内容进行授课,抹杀了差异实质是扼杀了教育的丰富多彩。教学中要求关注个体的人就是要求教学体现差异性、丰富性、动态性、选择性、建构性、主体性等特点,教师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引领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愿和能力。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是不一样的,并非让每个人都达到同样的水平,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基础、个性特征千差万别,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这要求学校按学生学力进行分层教学,同一个班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学习要求,用不同的标准来评价。这一方面要求“坚持基础性,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本内容、打牢发展的基础,满足持续发展的需要[8]另一方面,要求学校开设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探索教学组织方式的多样化,如走班教学或小班化教学都可以有效地开展个性化教学,从而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教学生活中的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有自己角色,每个人的身份都具有不可替代性。当学生以个性化的身份出现在教学生活中的时候,他们通过循序渐进的观察、概括和分析,逐渐与更广阔的世界发生关系,从而产生个性化的生命体验,获得与众不同的成长。每一事物及其本质、目的和特质的知识,一般最肯定、最明确地来自于事物所处的环境周围的关系中,并从这些关系中表现出来。将人周围的事物或环境关系中的元素呈现在学生面前,作为他们观察、研究的对象,促使他们产生对事物本质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学中人的审美存在意味着每个生命个体得到最大的关注,其成长需要得到最大的满足,其独立人格得到最大的满足。   

(二)教学中学生在自由的思考与自主的行为表达中存在

自由不仅是教学存在的基础,更是教学的价值追求。自由不是放任,更不是随心所欲,它是自主的更高阶段,是学生具备了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充分把握的基础上而具有的学习状态。人的自由程度和个性化学习满足程度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学生的内在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第二,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能力;第三,学生可以在教学评价拥有自主表达和主动展示的机会。教学中学生的自由与其说是一种权利,不如说是一种能力,因为学生只有具备了选择、分析和批判的思维,有能力去享受自由的学习。正如医学和健康知识丰富的人的患者能够而且确实对医生以及自己提出更多的要求——他们比缺乏这方面知识的人有更多的选择。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自由学习是在教师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的前提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发展需要,对学习内容做出选择,对学习体验进行独立的表达,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学习边界,使个体发展具有充分可能。对此,雅各布布尔克哈特在他的《世界史考察》中写道:精神必须把它对它所经历过的世界的各个时期的追忆变为一种财富。从前是欢乐和悲伤的东西,现在必须成为知识。……然而,我们的研究不只是权利和义务,而且还是更高的需要。我们的自由正是在于对普遍的束缚和必然事件之流的认识中。[9]自由是自主的前提,自主是自由的体现。学生在教学生活中实现自由的程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只有树立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观,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得到培养,学生的自由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教学中知识灌输的结果是学生不会思考,缺乏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只会被动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真正自由,永远处于被动的被束缚的状态之中。因此,人审美地存在着的课堂是审美课堂,审美课堂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建构的课堂空间,是学生主体性地位彰显、生命存在获得尊重的教育生活。   

(三)教学场域中的人在与未知世界的真实交往与对话中存在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本质上是一种交往和对话。教学首选是人与人的关系,其次才是人与世界、社会、知识、文本的关系,人与人的交往与对话是教学场域中最主要的现象。要改变人的思想或意识或思维,首先必须存在直接的交往对话。在交往对话中洞察人的特性、了解人的想法,引发人的思考,促进人的学习。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最大价值在于师生间以对话的方式充分探究所讨论的话题,以层层推进的逻辑追问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刻思考,最后达到开启智慧的目的。苏格拉底以对话式的辩证思维活动,促进学生思考,让学习真正发生,从而使学生达到对人类本性和真理的认识。苏格拉底在《理想国》中曾经说过,往一个人的灵魂中灌输真理,就像给一个天生的瞎子以视力是一样不可能的。实然,真理的本性是辩证思维的产物,世界上几乎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学生对科学和艺术的学习也是同样的。正是这样,教学如果不是通过相互的提问和对话交往,充分的讨论与交流,真理是不能获得的。教育对话的审美价值体现在教师对学生信任和鼓励,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主体意识。对话中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澄清,更有人格培育和精神的提升。当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对问题展开充分讨论的时候,教师所承担的角色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而是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和精神的共鸣。在这样的过程中人成为有责任的存在,成为真正的审美的主体。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外部的、个别的、特殊的个体存在,在与教师的对话交往中去认识并把握普遍的、内在的、统一的东西。这一过程的样态主要体现为:信仰和价值的意识被唤起、培育,与世界、世界之中万物之间建立起联系,积极主动走进生活和世界,在关系的世界中成长。人审美地存在的课堂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师生、生生学习资源共享、合作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话,促进转化,使学生的对问题的理解水平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都获得了新的提升。

(四)教学场域中的人在无限的可能和真实的生活中存在

人审美地存在要求不断扩大课堂的边界,让教学与生活建立联系,赋予学习以意义的旨趣。教学之所以提出场域开放,让教学生活以另一种校园生活的氛围和面貌出现,关键并不在于它能教会学生多少社会生存的技能和世故,而在于它能够使学生在不同的生活语境中学习体会和想象完整的人的意义,真正地理解知识、实现学习内容的内化。

什么才是教学场域中人存在呢?我引用一段南菁高中校友、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描写校园的一段话来作为回答。汪先生曾在上海民办致远中学教书,小说《星期天》中他曾这样回忆道——

我教三个班的国文。课余或看看电影,或到一位老作家家里坐坐,或陪一个天才画家无尽无休地逛霞飞路,说一些海阔天空、才华迸发的废话。吃了一碗加了很多辣椒的咖喱牛肉面后,就回到学校里来,在教学楼对面的铁皮顶木棚里批改学生的作文,写小说,直到深夜[……]下雨天,雨点落在铁皮顶上,乒乒乓乓,很好听。听着雨声,我往往会想起一些很遥远的往事。但是我又很清楚地知道:我现在在上海。雨已经停了,分明听到一声:白糖莲心粥——

在这段话里,电影、废话、牛肉面,作文、小说、雨点声,还有白糖莲心粥等相互夹杂的生活元素勾勒出了一个兼容生活、自然与艺术氛围的教学场域,让中学生活之美跃然纸上,这是一种既有别于社会,又不脱离人情的气氛,也是我们所追求的人的存在的教学。赋予教学以生活的意义,将教学生活与生命体验融为一体,教学的场域和边界无限拓展,人也因此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

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学的基本旨趣就在于对人的存在的关注,满足人的情感、价值需要,引领人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关注教学场域中人的存在,是将人从长期被工具性价值遮蔽和吞噬的状态下拯救出来,彰显人的尊严,满足人的需要,是教育的本质回归。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在教学中高扬人的立场,一切以人的发展和完善为旨归,让具体的、真实的人在教育生活中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让人的尊严和价值得到最大的彰显。

让人在教育中以审美的姿态存在着,实现教与学关系的转变,这是教学改革的精神意旨,也是教育的内在需要,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人只有在审美的教学文化生态中,才能最接近生活的本真状态,充分彰显生命的活力,内在的需要和动力才能被充分激发,从而以主体的姿态出现在教育生活中,不断走向审美的生命境界。

 

 [参考文献]

 [1] 田慧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5(1).

[2]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 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67.

[3][4] 恩斯特•卡希尔.人论[M].甘阳,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13,381.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

[6]福禄贝尔. 人的教育[M].孙祖复,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47.

[7]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 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

[8]刘利民. 中学教育综合改革与校长的使命——在第四届中国中学校长大会上的讲话[J] .中国教育学刊, 2014( 4).

 [9]布尔克哈特:《世界历史考察》(Weltgeschichtliche Betrachtungen),柏林/斯图加特,1905年,第8页及次页.

 

 

On human existence in Teaching Field

Abstract: Teaching is a kind of practical activity full of humanistic value 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 aiming a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Human existence in teaching is reflected in human-centered concept---to satisfy human's needs, demonstrate human's nature, safeguard human's freedom, and to pay full attention to human's dignity and value in teaching field. Human existence in teaching means: students are personalized, concrete, free, and autonomous in teaching activity. Students exist in actual interaction and dialogue with the unknown world, in infinite possibility and real life. 

Key words: Teaching field,  human existence,  value,  dignity,  needs

 

通讯地址:

江苏省江阴市高新区龙定路158号南菁高中,江苏江阴 214437杨培明,1370152101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